奥尔夫音乐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18李菊梅
李菊梅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更加强调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实际贴合性,其以培养幼儿综合音乐感知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幼儿在学前阶段的成长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规律,将音乐与语言、图像、演唱、乐器弹奏及体操舞蹈等形式糅合,通过实现音乐由单一途径向多元感知方向的发展,为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构建创设足够的成长空间。本文对于奥尔夫音乐活动的概念、实践意义以及教学融合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并针对奥尔夫音乐活动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具体策略,为实现幼儿音乐能力的发掘与培养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幼儿教学;奥尔夫音乐;意义;问题;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0—0074—04
幼儿教育相对于其他成长阶段的学科性教育而言,涉及的教育内容更加基础而广泛。音乐作为思想情感与情绪认知的直接表达方式之一,对于幼儿教育所关注的幼儿精神成长与性格塑造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学前教育阶段中幼儿基础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好的成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进,使幼儿音乐教学内容逐渐丰富与充实,其对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发掘与培养更加贴近音乐的艺术本源,也更贴合幼儿自身的成长规律。随着学前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奥尔夫音乐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由基础性融合转向纵深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活动的理论来源
在关于音乐艺术性与人文性本源问题的探讨中,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及舞蹈等方式进行思想与情绪的倾泻,是人类释放表达欲的本能行为[1]。而对于音乐基本能力的启迪与培养也应以此为切入点,因此在受到达尔克罗兹体态运动和现代舞蹈的启发后,奥尔夫创办了一所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学校,将其“依赖天性、并以此对幼儿的音乐才能进行综合性启发”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并获得成功。自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跻身世界三大教育体系之列,为无数少年儿童搭建起心灵与美妙乐声的沟通桥梁。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学科性乐理教学与技法传授模式,更多以音乐自身的生命力与表达力为支点来推动音乐教学自形式至内核的逐层深入,使音乐不再拘泥于听觉感官之中,而是通过形式变换与糅合连通五感,触及内心。奥尔夫音乐活动以“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理念为核心,从本土文化及民俗传统出发,通过在教育中引导儿童以语言、乐器、舞蹈动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体悟与演绎,来为儿童架构起充满个性与想象的艺术空间。其所具有的综合性与即兴创造性,能够极大程度地在幼儿艺术教育启蒙阶段对儿童的音乐本能进行发掘,并以其实践性为儿童未来音乐能力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二、奥尔夫音乐活动应用于幼儿教学的意义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正处在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启蒙期,这一时期的幼儿在体格、神经发育与心理、智力发育等方面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状态。奥尔夫音乐活动所采用的拍手、舞蹈、唱歌、做游戏等教学方式,可通过充分调动幼儿肢体思维协调性与活跃性来加深其对音乐中节奏、音调及旋律的全方位感受[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幼儿音乐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其所具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充分契合这一阶段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成长特点,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为音乐教学课堂注入活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趣味性活动能够有效缓解幼儿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教学难题,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体悟音乐的本源艺术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艺术联想,使幼儿能在早期教育阶段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为后期音乐兴趣的培养与音乐能力的深层挖掘奠定基础。
2.提高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作为人类精神与现实两个维度世界之间信息与情绪传递的桥梁,其艺术表达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幼儿音乐素养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随着音乐拍手可以强化幼儿的节奏感;随着旋律舞蹈可以加深幼儿对整段音樂情绪内涵的整体感悟,同时也可突出不同小节之间幽微的音乐情绪变动。而以音乐为背景进行乐器演奏则能够拓宽幼儿对音乐的其他感知途径,以触觉与听觉的内在联动让幼儿直接接触音乐“创造”的过程。当幼儿的指尖触碰琴键或琴弦,只一个细微动作,仅一个单独音节,即可打通幼儿触觉、听觉之间的精神联动,构建起音乐表达的基本框架,激发幼儿体会与外在沟通的本能,为未来成长中音乐创造能力的发掘与培养创造无限可能。
3.提升幼儿的音乐情绪感知力。音乐韵律智能在加德纳所提出的七种多元智能中,与其他六种思维及肢体能力一同构成了人类成长过程中心理潜能的完整发展体系[3]。音乐智能的培养要求幼儿具有感知音乐情绪、辨别音符、演奏乐器以及掌握音乐技能的能力,而奥尔夫音乐活动在幼儿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使音乐课堂教学由单一听觉感受横向扩展为多重感官共同构建的音乐感知脉络,而丰富的活动形式也更加拓展了幼儿对于音乐情绪内涵的感知途径。音乐情景游戏是奥尔夫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旋律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景,以静态图片、动态视频、空间布置以及情节构想等多种感官形式,为幼儿构建整体的音乐想象空间,将单一音乐旋律的听觉接收逐步扩散至视觉观察、思维想象与情绪感知等多维度的信息整合,潜移默化中可培养幼儿的音乐情绪感知能力。
三、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我国的学前教育多以能力启蒙与兴趣培养为主,音乐课堂教学在现阶段也融入许多新的实践活动模式,课堂内容与教学形式已经实现多样化,但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仍缺乏系统性应用。许多幼儿音乐课堂中虽融入了舞蹈与游戏等活动元素,但教师本身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并无系统认知,仅为一定程度上教学行为与形式上的巧合,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音乐、教学乐器以及课堂游戏的选择与安排缺乏明确的引导性,并未按照人本原则,从发掘兴趣与培养感知能力的角度进行音乐教学,且在教学过程中仍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音乐的知识性学科教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音乐课堂对幼儿音乐艺术能力的培养。
2.对幼儿综合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缺乏指向性。随着奥尔夫音乐活动与幼儿音乐教学课堂的不断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形式与交流环节的安排设计上都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流程方案。但形式上的优化只能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系统的外在功能性体现,为人本化的音乐教学提供内容方面的素材,而真正实现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全面开发,还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明确的指向性引导。目前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课堂时间与精力放在音乐倾听与游戏环节操作上,对于课堂整体流程的把握、各个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调整以及联结每个课堂环节之间的问题设置等细节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系统性的研究,使得幼儿在节奏欢快、内容丰富的课堂中收获了快乐的情绪,但对自身与音乐、音乐与现实之间的情绪感知不够明晰。单纯的情绪收获不足以开发能力,而教师对课堂节奏的科学把握以及适时的指向性引导方能实现奥尔夫音乐活动应用于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性价值。
3.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关注。音乐作为情绪表达的具象艺术体现,不同个体对其理解、感悟与表达都在共性审美之下存在着实质的个性化特点,教学中亦如此[4]。音乐课堂作为音乐共性感知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途径,的确在教学目的与方式方法上与个体的兴趣爱好培养不同。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着重强调人本原则,即在幼儿音乐综合能力发掘与培养的过程中,同样要关注到不同孩子在乐感、节拍、演奏、音准、情绪共鸣等不同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兴趣指向,如此方能实现其“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核心理念。而目前的幼儿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将音乐教学重点放在对幼儿共性能力的开发上,忽略了幼儿在音乐方面的“特长性”发展萌芽,没有及时发觉并引导幼儿向擅长的音乐方向发展。
四、奥尔夫音乐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1.系统规划教学设计,注重课堂教学逻辑。基于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核心理念与教学形式的充分理解,教师在进行课堂流程设计与教学准备时,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规划,理清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培养幼儿的音乐学习能力[5]。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以此选定教学曲目,确定情感基调。如在《三只小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选定儿歌《三只小猪》为教学曲目,以其欢快的歌曲节奏与三只小猪智斗灰狼的故事情节奠定了轻松活泼的氛围基调;其次则需提炼出课堂教学的核心传递内容,并以此为中心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三只小猪》曲调欢快诙谐,演奏中涉及两种拍号,三种乐器,为复结构回旋曲式,教师将曲目依照童话故事对应的情节发展分截为三段乐曲,分别设置与编排三段节拍环节和舞蹈动作,带领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音乐节拍、乐器选择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不同选段中音乐情绪的递进变化;最后则通过设计小组情景剧排演活动,安排幼儿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组成小剧组,饰演灰狼、猪妈妈与三只小猪的角色。伴随音乐进行简单的舞台剧表演,进一步将舞蹈与节奏融入音乐体悟之中,使听、唱、演在阶梯性课堂教学逻辑中随着课堂节奏自然融为一体,使调动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感知能力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2.明确能力培养指向,完善课堂引导细节。教学流程中各个教学板块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对课堂主体结构的敲定,而穿插其中的提问与交流环节则是凸显课堂逻辑性与能力培养指向性的重要因素[6]。如在“森林魔法舞”的主题音乐课堂中,教师分设了律动开场舞、“魔法咒语”认节拍、组合彩带舞创作等环节,其中穿插了幼儿间的相互讨论与师生即兴问答环节。教师在认节拍环节中,以“踢踏、瑞拉,踢踏、瑞拉”为“魔法咒语”,为幼儿进行示范,并以此为引导带领幼儿打出4/4歌曲节拍,在后续的重复环节中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于幼儿节拍能力培养的实践价值。同样在后续组合彩带舞创作环节中,教师依旧应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环节做出明确的目标指向说明,要求幼儿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舞动彩带的节奏、幅度以及与小伙伴相应的互动动作,表现出自己对于魔法的想象。如此便能够将培养幼儿音乐感知与现实传递能力的教学目的准确表达,为幼儿的即兴发挥设定框架,使其在相对固定的想象范围内纵深发掘音乐感知能力。奥尔夫音乐活动的音乐创造性需要以一定的情景创设为基石,教师对于能力培养的明确指向以及对课堂中引导细节的优化,能够让幼儿在收获音乐学习快乐情绪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结自身音乐感知与现实表现,为日后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3.加强幼儿个性关注,因材施教培养能力。奥尔夫音乐活动的设置,本身即能为音乐课堂教学创设共性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良好环境[7]。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幼儿课堂交流与课堂排演过程中,直接通過观察发现每个幼儿对于乐曲旋律、乐器音色、音乐节拍以及情绪感知等方面的不同反应。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挑选节奏感较强的幼儿作为领拍人,带领其他小伙伴进行节拍游戏;也可针对不同幼儿日常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异,在音乐短剧的排演过程中适当调节和安排角色,实现角色安排与幼儿性格的有效中和。教师对于幼儿课堂学习状态与表达细节等方面的关注,能够更加准确地契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从幼儿自身出发”的原则,通过幼儿在音乐感知中对不同音乐元素的反馈,准确把握个体发展方向上的细微差别,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与鼓励,实现音乐能力能够更加全面的发掘与培养。
奥尔夫音乐作为在音乐教育界影响最为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所呈现出的对于幼儿教育的个性表达与人文关怀特点,能为幼儿音乐课堂教学构建起更加丰富而充满想象的艺术空间。教师与幼儿在这一空间里,围绕着情绪各异、节奏纷然的音乐作品,一同触摸音符跳跃的活力,感知旋律与灵魂共舞的节拍。随着课堂教学实践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合,教师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环节设计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引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幼儿音乐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使奥尔夫音乐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更具生命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恩琳.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问题解析[J].大众文艺,2022(21):124-126.
[2]姜雪,弓仲冬,李红侠,范照利.小班奥尔夫音乐游戏:圆圆的大饼[J].早期教育,2022(37):30-31.
[3]冯鑫.体验式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2(32):154-156.
[4]何巍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唐氏儿童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22(15):81-83.
[5]李亚楠,徐国帅.幼儿园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戏剧元素应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240-242.
[6]夏婉婉.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2(14):180.
[7]丁艳丽.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J].黑河教育,2022(03):77-78.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