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初中美术教学路径探寻
2023-07-17王美蓉
王美蓉
【摘要】美术学科是美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美育思想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设计规划。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育;路径
教学始终要围绕学习主体展开服务。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上,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也存在较大区别。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讲授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是不同的,这就是由个体差异造成的。个体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它是个体在面对同一物体时产生的不同反应。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对美的感知自然会出现层级性。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课堂,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路径展开多维规划设计。
一、入情入境,启动学生感知热情
兴趣是激发强大学习探索动能的有效因子。美术作为一门可视性艺术学科,更需要融入趣味因子。要想激发学生的感知热情,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启动学习主体的兴趣,兴趣激发形式多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美术导学形式也由传统式向着现代化的形式推进,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进入某种学习状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契合了学科特点,是不错的选择。信息技术本身极具快捷性、智能性、共享性和传递性等特点,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学生在色彩丰富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源的感染下,对美的事物的热爱被唤醒。
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也是情感生发的重要介质。声、光、电能够对学生感官产生强烈的震撼,对课堂教学的启动有积极作用。学习“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快速激活学生的认知,将他们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雪》,在聆听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更强的敏感度,他们尽情感知优美的语言。当学生渐入佳境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和表现,及时展示《江山如此多娇》。因为有了前面的诗歌聆听作为铺垫,学生的思绪瞬间被打开,他们热情洋溢地讨论着画面内容。丰富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将学生由语言文字感知状态进入图片信息感知状态。在多元观察中,學生的兴趣被唤醒,主动探研热情迸发。导学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导学过程犹如开关,它的成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课堂实效性的凸显有极大促进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智慧型教师一定会从教学主体的需求出发,进行有序引导。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利用诗词和信息技术激发课堂,在丰富感知元素的助力下,学生的情趣点被激活,获得了美感体验。教师利用情境手段展开调度,为学生顺利进入探索学习环节创造条件,学生有主动探索的热情,其学习体验更为丰满。
二、鉴赏剖析,激活学生多重审美
美术教学是以教材为参照的。教材中选取的都是经典艺术作品,是难得的鉴赏素材。如果能够将这些经典素材“吃透”,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定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在进行鉴赏剖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积极导向作用,给出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有了学习方法的精准引导,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根据作品属性展开分析、解读。即使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基础依然薄弱,很难准确找到鉴赏切点。但如果教师能够提供思维线索,给出多重方法作为支撑,学生的思维自然被唤醒,很快进入鉴赏的核心,形成丰富、深刻的学习感知。作品鉴赏分析是美术教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进行教学导向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兴趣点,从趣味性、形象性角度出发,展开教学组织和调度。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一些崭新教学理念被融入到课堂设计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入美育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感知。在教法优化升级中,学生顺利完成作品鉴赏,个性审美能力也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设计我们的校园”,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和题材,他们也比较感兴趣。要想更好地触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从生活化的场景着手,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为此,教材采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出校园这一话题。学生对校园环境非常熟悉,表达积极性极高。聊天式的导学形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他们的戒备心逐渐消除,身心放松下来。看到学生处于身心愉悦状态,教师及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以优秀作品为依据,进行观察、分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在感知作品构造的过程中,教师从优缺点两个方面着手,对学生展开具体化的引导。
初中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审美积累,但他们的认知尚未丰富充实,还需要接受多方面的引导。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自身的价值和定位有清晰认知,观照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他们的审美取向创优教学布设,让作品鉴赏剖析变得饶有趣味,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开启智慧,锤炼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崭新学习成长点。美术鉴赏包含丰富内容,教师给予方法支持,组织更多鉴赏行动,为学生审美观形成带来一些启示,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三、文化渗透,涵养学生人文精神
美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美术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因子。传统美术教学,教师的关注点是相关知识的把握,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艺术作品方法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仿佛这些就是美术课堂的全部。似乎只要学生掌握了绘画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目标就能完全达成。其实不然,美术不仅是一门知识型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学科。学习理论知识是重要的,然而又不能仅仅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从艺术层面出发,进行纵深的拓展延伸。《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利用美术表情达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思想价值的体现,要引导学生在作品分析中继承传统文化。”美术学科关涉的范围较广,其中蕴含众多文化因子。教师要抓住文化精髓,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科学认知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它也是触发教学设计的灵感和源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属性,从不同领域出发进行文化渗透,将美术育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学习“有创意的字”,这节课的主题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汉字进行分析研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史等内容。有了这些内容的补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汉字中。为此,上课之前,教师布设信息搜集任务,让学生搜罗汉字相关信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姓名,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姓名中选择一个字,寻找它的发展演变史。这样的设计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他们异常兴奋,很快完成了信息搜集任务。初中生好动不好静。美术学习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学科,为了快速调动学生思维,教师从文化因子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有机渗透,促使二者在结合过程中丰盈了课堂内容,学生的思维也在主动探索中变得灵活敏銳,课堂呈现出高效性特征。
文化有神奇效果,它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启动器,更是刺激学生敏感神经,生发多重思维的引擎。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筛选文化因子,适时融入趣味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体验到美术知识的独特价值和内质美感。精细化的美术教学布设,学生能够从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中汲取正能量。文化传承与美术学习高度融合,教师从文化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认知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中要彰显美术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下找到美术学习的触发点,形成基本美术学习能力,进而生成审美素养。美术的美无处不在,但探寻美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给出目标导向,并以具体细致的教学方案为指引,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沉浸式探索学习状态,建立美学观点,用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精准定位美术学科价值的前提下,从入情入境、鉴赏剖析、文化渗透等视角出发,展开多重探寻,确保美术教学效度的发挥,让学生在渐进式的学习探索中夯实美术素养,为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信喜.美育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07).
[2]杨俊喜.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14).
[3]陈芬.美育视域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