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教学实践
2023-07-17周树荣
周树荣
【摘要】数学由数据组成,正确处理数据,这是数学学习的根本追求,教师正视学生数据应用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创新探索,能够形成崭新学习动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数学包含丰富数据信息,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不在同一层级之上,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思考,针对学生数据认知能力展开教程设计,组织一些适合的数据分析活动,让学生自觉进入到数据处理环节,在数据整合过程中建立数学认知基础。数据分析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教师深潜教材展开对应研究,针对学生数据分析需要传授一些技巧和方法,推出更多数据分析训练活动,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教师围绕数据意识培养主题目标展开教学组织,其应用价值丰富,对全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成长有重要辅助作用。
一、活用教材,创设数据分析情境
数学学科有固定教材,教材中包含丰富数据信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相关重要数学信息进行归结处理,为学生顺利进入数据分析环节创造良好条件。数学案例讨论、数据信息搜集、数学问题讨论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情境方式,教师有意识渗透一些数据分析内容,提出数据分析具体要求,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学生面对诸多数据信息,其感知体验呈现差异性,教师精选教材内容,推出一些数据分析任务,能够形成教学成长点。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案例信息,对相关数据进行列式处理,并根据加减计算法则展开运算。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都比较熟悉,在计算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提出数据分析要求:加法和减法算式由哪些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是什么样关系,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学生对数据分析比较生疏,教师先做示范操作:加法算式由“加数、加号、等号、和”等几个部分组成。加数和加数之间属于平等关系,可以互换位置。和是加数相加的结果,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数据分析,列出实例进行具体展示。如28+19=47,加数28和加数19是平等关系,位置可以互换,根据加法交换律,和47减去其中一个加数28,得到另一个加数19。教师对学生解读情况做专业点评,肯定学生学习的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数据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对数量关系进行展示,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启迪。学生依照教师指导展示数据案例,其数理分析呈现条理性。教师借助教材案例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环境,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对数据做专业分析,自然形成抽象逻辑推理,其学习认知更为深刻。
二、传授方法,提升数据分析效率
大多数学生缺乏数据分析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据分析时,要及时传授一些实用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学生对数字、单位、换算等数学要素比较敏感,其学科积累比较丰富,教师在学法传授时,要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做对应设计,以提升指导契合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数学数据众多,如何进行有效分析,需要更多方法的辅助,教师对数据分析有宏观把握,对学生数据分析存在问题有客观掌控,选择时机传授数据分析方法最为适合,其辅助效果也会更为突出。
教师指导學生展开运算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基础,为学生提供必要方法指导,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如教学“运算定律”,教师指导学生对加法运算定律概念进行重点解析,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加法、减法计算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展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直观理解,其数据分析顺利展开。如这样的算式:50+355+45=50+400=450。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具体展示:三个加数为50、355、45,利用结合律将后面两个加数先相加,355+45=400,再加上第一个加数,这样设计简化了题目,口算提升了效率。教师对学生数据分析情况做归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形成数学认知内化。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题目进行运算律内涵解读,给学生带来数据分析机会,学生从计算过程中归结出数学运算律应用方法,属于理性学习表现,其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加法结合律、交换律是比较单一的数学推理,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其操作要领,教师从数据分析角度展开引导和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归结数学规律,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刻。
三、优化活动,强化数据分析体验
数学活动形式众多,几乎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数据的渗透,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时有意识提出数据分析要求,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探索的机会。如数学实验方案设计渗透数据分析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结实验数据,这样可以理清实验操作环节,形成数学学科认知。如计算任务设计,整个操作过程都包含数据信息,教师关注学生数理关系梳理、数学公式应用、数学推理组织,能够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学习活动,能够创造一些抽象思考的机会,这对全面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现实意义。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对小数有生活认知,特别是超市买东西要看标价,这是学生生活中最基础的知识积累。在学习“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时,教师利用商品价格进行具体引导,学生有生活认知积累,很快就找到比较的要领。教师鼓励学生用具体数据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开始寻找适合的案例,对小数比较大小规律做总结。如:超市里矿泉水2.50元一瓶,小卖部里每瓶2.30元,很显然,小卖部要便宜0.20元。2.50和2.30两个小数比较大小,先看整数部分,都是2,再看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一个是5,一个是3,小数大小自然显现出来。由此可以归结小数大小比较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大的小数大;如果整数一样,再比较十分位的数字;如果还不能区分大小,再看百分位的数字。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展开数据分析,逐渐归结出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数据解析过程中完成认知内化。数据分析有多种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商品价格进行具体分析,其激发效果显著。
四、创新训练,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教师针对学生训练需要设计一些数据分析任务,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数学训练行动,都能够创造一些数据分析机会,为学生顺利进入数据分析活动创造条件。学生对生活数学应用比较关注,教师对学生训练基础和生活认知有准确分析,围绕数据分析精选训练任务,推出数据处理活动,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数据分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唯有建立数据应用自觉性,才能全面提升数学学科核心能力。
如教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涉及数据更为典型而丰富,教师先列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对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和思考,让学生对数据表格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应分析,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班级学生体重统计时,可以得到数据表,学生表格数据比较熟悉,表格中有学生姓名,以及体重数据。为形象直观展示班级学生体重情况,教师列出条形统计图,将学生体重用条形统计图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开始研究表格数据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关系。为激发学生数据分析主动性,教师布设数据搜集和条形统计图制作任务。学生领受任务后,开始搜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尝试制作表格和条形统计图。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条形统计图制作比较合格。
教师设计图表制作任务,组织学生先搜集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制作出直观图表,对数据进行立体呈现。学生有生活经历,对数据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教师针对性设计图表制作任务,其适合性是很高的。学生搜集数据信息不存在任何问题,关键是制作统计图,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学生逐渐找到操作要领,对数据进行直观呈现。
学生对数据有不同积累和体验,教师推出一些数据分析方案,组织学生围绕数据进行数学观察、数学分析、数学讨论、数学实验等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数学离不开数据,学生学习也必须关注数据应用,教师从数据分析角度展开教学规划,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为重要目标追求,其适合性更高,教学实践价值更为丰富。
【参考文献】
[1]程琳.小學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路径[J].教育艺术,2022(10).
[2]白雷.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06).
[3]刘权林.基于儿童视角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意识浅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