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书页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书签

2023-07-17张悦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工智能融合

张悦

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语文教学顺势而为、因时而化的必然选择。在厘清时代、技术、教学的关系之后,笔者从课程内容、教学惯性、师生关系等维度阐释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以语文教学实践案例为佐证,探讨二者深度融合产生的教学效果、带来的未来价值。

一、标题的“言说”

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表达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关系。语文教学不是“孤勇者”,它在当下世界中构建的所有意义互联,几乎都闪耀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熠熠光芒——或隐或现,时近时远。语文教学与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使命,又是教育命题。

在杜甫的诗句“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所渲染的读书人轻悠悠的慢时光里,书签是脉脉余晖的“伴侣”,它们彼此应和、相得益彰,逶迤成品质高蹈的人生风景,传递出闲适烂漫的诗意气质——书签是一枚雅致的静物,点亮着日常生活之光。

现代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书签,它是语文教学不断翻新的书页的“记录者”,以一种高辨识度的存在,给予语文教学更为长远的“半径”,使得语文教学不断实现并超越对生活世界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让语文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样态可以更充分和裕、灵动智慧,在保持“语言是存在之家”这个根本觉悟的前提下,不断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与未来价值。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究、意涵丰富的话题。

二、技术之“进”与教育之“思”

先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做一次意义考辨。我们不妨盘点一下近20年的技术热点:现代互联网持续“高温”,历经几十年一直处于技术发展的“巅峰”;推荐算法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受到网络追捧的优质“宝宝”,成功实现对用户购物兴趣的个性化建模;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未来成为人类智能“容器”是大概率事件……所有这一切都在“昭告”天下,现代信息技术植根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融合于丰富多样的人类生活,成为社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大数据支持下的“硬规则生活模式”已然开启。就像《未来简史》讲述的那样,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人类面临着进化历程中的最大一次改变。数据革命让“处于进行时态的生活”成为可以精确计算的对象:我们留在搜索引擎里的每一寸“足印”都被大数据准确定位。我们可以不清楚百度向我们推荐萌宠美颜照的原因,但百度后台却清晰地记录着我们在这些小可爱身上投注多少“温情脉脉”的爱;校园一卡通,采集着我们的图书借阅数据,记录着我们的用餐喜好以及使用公共电脑的次数。甚至可以说,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有时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与机器、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时代的关系。2015年,国务院将人工智能列为“互联网+”领域重点发展的目标任务。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突破人工智能技术。2017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中国教育报》推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系列报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国家提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发布……扫地机器人、导航机器人成为我们的日常“伴侣”,语音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拥趸众多、影响广泛,虚拟歌手洛天依登上央视春晚,声线独特、吸睛无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拿得起”“放不下”的事物,如同《传奇》歌词写的那样: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时代改变了“约会”的地点,教育不能等在老地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没有一种状态比畏葸不前、闭目塞听更加需要质疑与批判。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客观上让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教育“丈量”的领域更为广阔与深入,教育资源的抵达和共享更为高效与便捷,教育评价因为测量工具的改变和升级更为精准与科学。但是,促成变革的巨大动力还应该是内驱力,以下几组关系的转变需要在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加以重视。一是师生关系面临教育教学意义重构中基础性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直接红利就是知识获取的便捷与快速,由此生成两个“不一定”,即教师的知识不一定比学生丰富,教师的能力不一定比学生强大。二是教学也面临从“教师、教材是學生的世界”向“世界是学生的教师、教材”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路径与策略越来越具体。教师不搬运知识,只是知识建构的引领者、合作者、反思者。三是教师作为社会角色的价值定位发生转变。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必需且要求更高,从整体上认识知识和应用知识变得更加重要,这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扩容或改造是一大挑战。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拥有热爱学习的品质,在成为终身学习者上表现出独到的引领价值。这三种改变如同三重变奏,协同生发在同一个乐章中,需要有“善听”“善辨”的耳朵,才能清晰捕捉并区分出其中要义——现代信息技术加持的教育变革等待着刷出全新的高度。

三、深度融合的取向:实现内容、规律与方法论的统一

教育具体的变革发生在教学实境中。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变革具体可见的生产力。下面以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例,展示发生在课程内容、教学结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因为这种变化带来的教学实效与产生的未来价值。

(一)是成为课程内容,还是教学工具

在21世纪初开启的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工具开始走进教学领域。那时教师专业培训有关于PPT、PS制作等内容,且很受欢迎,教师也会因为掌握新技术而增强教学自信心。尤其是一批年轻教师,他们可能属于较早接触电脑的人群,对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兴趣很浓, PPT制作精美,吸粉无数。今天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将教师从相对封闭、传统、静态的教学程序中“拖曳”出来,某种程度上点燃、激发了课堂——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借力推进!笔者教学《长亭送别》时用PPT展示了《西厢记》绘本以佐情节内容的介绍;教学《故都的秋》时用PS画了一朵蓝色牵牛花,以渲染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气质;教学《讴歌亲情,写得充分》时播放了央视公益广告视频……这些公开教学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被看作新方法的PPT、PS、视频播放等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成为评课议课的热点。技术的参与对当时课改的有效推进是有重要贡献的。

问题总是在前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它引发了新的讨论。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说唱艺术,这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程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标识的。该怎样拿捏技术介入教学的分寸,把握怎样的度才是合规合矩的?作为方法、工具的技术,如何实现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比较合适的路径就是,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从纯粹工具中走出来。在语文报组织的全国新教材“革命传统作品专题”教学论坛上,笔者上了经典篇目《荷花淀》的公开课,在确定“时代风云里的成长与奋斗——革命传统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理解与鉴赏”的教学主题后,设计了群文建构、任务推进、话题引领的教学方向,将2021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高君曼大雨中迎接陈独秀回国、晚餐后夫妻共话革命工作的视频作为教学起点。高君曼身处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作为北女师的高才生,受时代召唤、丈夫影响,与陈独秀患难与共、惺惺相惜,表现出那个时代女性弥足珍贵的崇高向往与革命勇力。教学设计从《觉醒年代》的高君曼出发,历经《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走到《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们,再走进《百合花》里的新媳妇:革命传统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渐渐清晰丰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奇,时代风云里的中国女性从未停下过求索进步的步履,穿过文学长廊,难忘的是那一双双坚毅执着的眼睛。

当视频《觉醒年代》成为课程内容时,教学意义也就生成了——技术也交付教学“产品”。它不是一座让语文教学跨过的桥,而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更是目的。技术如果仅仅作为技术,与语文教学依旧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因为技术再先进只是技术;如果可以将技术和技术承载的对象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便有了宝贵的契机。现代信息技术这枚压在语文教学书页上的书签,就有了形式之上的实际意义。

(二)是经验先行、相信惯性,还是寻找规律、合宜优先

笔者任教的每一届学生都要参与一项语文社会活动,以实践为特征,实现语文教学的社会化延伸。这项语文活动定为“甬籍文化名人访谈录”。如果将其纳入新教材体系,应该成为“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既然是访谈,必定少不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访谈情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换一种教学对象呢?比如,教学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带着学生在文字中深挖,得其精髓要义似乎更为重要,任何现代信息技术也许都无法帮助师生加深对作品中承载的文化意义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历史语境要比技术营造的现代语境更有特定价值。再如,相较于文学类文本,教学实用类文本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空间更大。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度,和文本属性、课程规定、教材功能、时代特征都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以做出一种基本判断,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意义关联大于形式捆缚,单纯为了技术而运用技术无法产生真正的效应,这样它或者成为课程的“负荷”,或者成为课程的“绊脚石”,至多也是形式上的哗众取宠、图一时新鲜而已。现代信息技术的保鲜与参与度无关,但与合宜度相关,契合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会让语文教学在技术的支持下获取效率上的得偿所愿。打破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惯性运动,在教学结构整体中考虑技术运用的合宜性,形成运用规律,就是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现。

(三)教学方法论:现代技术是良性互动师生关系的重要缔结者

有人说,教育总是处在被迫重新开始的旅程里,因为教育对象无法复制,教育朝向的是一颗颗精致敏感、富有创意的心灵,小心轻放学生的心灵是教育者必备的职业修养。那么,当今的教育对象有怎样的特征?我们面对的是00后的“新生代”,他们是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一代。现代信息技术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因此,语文教学也应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而翻新教学策略,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世界里。这也许已经不是语文教学唯一的取向。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跨媒介、全媒体,提供的网络、广播、视频等宽口径的学习载体,与作为符号的语言文字一起正在重构全新的、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师生共同获取信息、知识,共享教与学的成果,即便天各一方,也能打破空间隔阂,上一堂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现代信息技术,让时空距离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隔阂、障碍,几万公里之外进行教学,似乎就是当下面对面正在发生的听说读写。现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正在成为教育领域新常态,现代信息技術在促成新常态的稳定与成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成为教学的方法论。师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交往途径,相向而行,从而走向彼此。

将语文教学的书页翻开,轻轻压上一枚名叫“现代信息技术”的书签,雅致的语文便有了时代气质。语文不能关门而教,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天”,语言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首选策略,语文教学还要根据时代特征顺势而为、因时而化,在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刷出更远、更美的天际线。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人工智能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