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类软件,建云端学习圈
2023-07-17徐瑛
徐瑛
5G的到来,将人们带入一个万物互联的“万物+”智联网时代。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一大批音乐类软件(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既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又改变了音乐教学形式,让师生利用其时间和空间优势,构建起与时代同步的“云端学习圈”,重塑着音乐教育生态。
笔者曾在本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8%的教师、75%的学生接触过音乐软件并对其中的一些软件,如库乐队、完美钢琴、全民K歌、QQ音乐等较为熟悉,94%以上的教师和90%以上的学生不排斥使用音乐软件,认为将音乐软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非常可行。
一、明确现代教育理念,扩大音乐类软件朋友圈
音乐软件种类繁多,一般分为音乐创作类、音乐教育类、音乐工具类、音乐播放类等。根据音乐教学实际需要,结合音乐软件的功能和用途,笔者整理出一些应用方便、功能强大、代入感好、互动性佳、适合学生学习、用户口碑排在前列的音乐软件,如乐理类的包括乐理大师、趣乐识谱、蝌蚪音基、旋律轮廓识别等,乐器类的包括库乐队、完美钢琴、弹琴吧、TT作曲家等,歌唱类的包括全民K歌、爱合唱、蛙音社、呜呜练声等,欣赏类的包括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世界名曲等,并将其推荐给中小学音乐教师使用。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认真讲、学生仔细记,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近年来,随着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互联网+”教育正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教育服务体系的升级和重构。时代在飞速发展,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缺乏生命力的教学也必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真正需要。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以免被时代淘汰。
无线局域网络的高覆盖推动着手机智能化的进程,各种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流程越来越便捷。众多音乐软件在速度更新、互动体验上顺应用户的需求,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媒介的使用习惯。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然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熟练程度不亚于成年人。如何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技术优势优化教学方式,明确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几乎每个现代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它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加深互动主体的自由度、互动内容的多元化、互动体验的真实性。
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音乐教师在生活中使用过音乐软件,47.37%的教师已经尝试将一些欣赏类、乐器类软件用于音乐课堂,但是对于如何合理运用软件、什么样的软件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和教学等问题没有做过多研究,还有52.63%的教师从未使用过音乐软件。在有关“是否愿意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音乐软件”的调查中,15.79%的教师持观望态度,1.05%的教师选择了“否”。因此,扩大音乐软件朋友圈,让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熟悉各类应用软件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运用优势,是确保音乐软件被科学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关键。可见,只有让更多的音乐教师尽快了解各类音乐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音乐教学线上和线下的互融共通。
二、重视学生兴趣培养,理顺音乐类软件应用圈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兴趣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学目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兴趣爱好、天资禀赋各不相同。即便在音乐课堂上,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好适合歌唱,有的学生协调性强适合舞蹈,有的学生节奏感强适合伴奏,有的学生对音高敏感适合视唱,有的学生思维活跃适合创作……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优势或短板。如何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音乐软件,吸引其积极投入自己喜欢、擅长或暂时落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带来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与更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的高度普及,催生了众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完善。处于网络时代的学生,对收音机、录音机、磁带、光盘这些媒介越来越陌生,他们熟悉的是运用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接收丰富多样的信息,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多媒体时代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机械重复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已经成为过去式。
笔者以C市某城区学校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为抽样单位。统计发现,小学生中拥有个人智能手机的占到68%,初中生占到63%,只有2%的学生在家里不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其余学生得到父母同意后均可以使用。学生的手机一般用于和父母联系、听音乐、打游戏、和同学聊天、查资料等。事实上,能让手机成为学习工具的往往是它里面的各种应用软件。但因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懂得如何甄别和选择,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积极指导。帮助中小学生理顺音乐软件应用圈,可以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神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乐器学习基础或愿意继续提高的学生,可以利用一起练琴、Finger、爱古筝、悦器社等进行巩固練习;想要巩固音乐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乐理大师、趣乐识谱、音壳等软件提升音乐素养;想要检验学习成果、展示表演天分的学生,可以在全民K歌、唱吧、抖音等上实现“草根明星”梦;世界名曲、学习强国、听舞等软件,则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在线音乐资源,可观、可赏、可评、可测。这些在线学习软件既可在学生集中学习时融入音乐课堂,也可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所需选择进入。可见,在重视学生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理顺音乐软件应用圈,能够让“互联网+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获得长足发展。
三、关注学习内容选择,打造音乐类软件生态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借助网络、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在计算机、移动终端、电子乐器等设备上进行音乐编创与展示。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让音乐教育载体迭代更新,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方向。自媒体时代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围绕音乐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的特点,将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跳出“教教材”,将其变成“用教材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精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结合学习内容挑选合适的音乐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打造云端音乐学习生态圈。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以下问题:学校配备的小型打击乐器如沙球、铃鼓、响板等因数量有限,无法做到人手一件;大型乐器除了课外学过乐器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在音乐课上,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或者观看视频了解一二,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深度体验的。即便有的学校条件较好,能够为学生提供乐器,但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音乐软件则既可以作为教具,助力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作为学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使用需求。
目前,大量的音乐软件具有草根性、便捷性、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即时性等特点。这些软件的应用门槛很低,哪怕师生是第一次使用,都能够跟随内置教程指引快速上手。对于一些抽象化的音乐知识,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图片、短小有趣的视频、海量的进阶练习,可以让学习变得有趣又有效;各种乐器在智能移动终端上承担不同的声部任务,演奏不同的旋律,呈现不同的音色,可让编创变得快速又快乐;学过的歌曲、经典的作品,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歌唱、欣赏,并获得“粉丝”的鼓励和即时评价,让表演和聆听变得自信又自在;音乐软件中自带的点赞、关注、私信、评论、收藏、分享、打卡等功能,让互动和共享变得个性又方便。
“库乐队”是一個音乐编辑与制作软件,内置来自世界各地的键盘、吉他、打击乐器、弦乐器等。学生可以用它来探索声音世界,如下载音乐素材、认识各种乐器、熟悉乐器音色、了解演奏方法、进行音乐创作。比如,《老虎磨牙》是音乐教材中一首非常经典的欣赏作品,它以陕西民间打击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用大鼓、大镲、大锣、木鱼等打击乐器塑造老虎时而磨牙、时而刮爪、时而猎物、时而吞食的形象。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笔者利用“库乐队”中的乐器模拟功能,让学生看、听、玩,先认识和了解这些打击乐器,再利用“库乐队”的创作功能,为这些乐器配上节奏,尝试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在集体编配过程中交流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乐器和节奏型,编创的节奏是否符合音乐形象……这可以让音乐软件成为学生音乐学习的桥梁,也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音乐欣赏与创作的完美转型。这样,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及恰当的应用程序,变传统思维为数字思维,打造出良好的音乐软件应用生态圈。
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完善音乐类软件学习圈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上,教学一般以线下为主,但是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反复,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步加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中小学生获取知识、进行情感互动的方式也在发生质的变化。
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课堂教学需要将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成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泛在学习,音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场所。不管是空中课堂还是慕课、微课、音乐软件,作为“人工+智能教师”,线上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助推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数字互联网技术,从而帮助满足自我需求。他们通过互联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到了更丰富的知识,拥抱了更美好的未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体验着高科技带来的惊喜。这些功能强大的音乐软件利用丰富的内部架构、动态的知识呈现、有趣的游戏练习、专业的团队资源,变枯燥练习为轻松体验,在进阶式、娱乐性、游戏化中实现虚拟世界与真实社交的自由切换,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学音乐、用音乐,轻松解决一系列的音乐问题。这既丰富了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又深化了音乐教学的空间感,拓展了音乐教学时空,在云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音乐学习圈。
例如,在中高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学生需要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小乐器,但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吹奏要求的时候因为基础不一或者时间紧张来不及消化,回到家没有专业指导不知道该如何练习。这时,学生可以选择竖笛教程、笛子大师、口琴入门教学等内容,或观看小红书、哔哩哔哩中的小乐器教程视频,解决这一问题,快速巩固学习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
又如,在学习合唱作品时,学生无法分辨、唱准两声部是令大多数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如果借助“TT作曲家”App,教师可以非常容易地将合唱作品分成不同的轨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歌曲旋律,让教学变得既方便又有效。
再如,一些教师因特殊情况无法到专用教室上课,为没有钢琴辅助课堂教学而不知所措时,他就可以打开“完美钢琴”App,连上音响,一架“云端电钢琴”马上就出现了。教师可以随时用它为歌曲伴奏,为学生正音。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节奏感不好,可以推荐他们玩一玩“节奏大师”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种节奏,完成节奏闯关,甚至和好友比赛,在虚拟游戏中解决真实问题。当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歌曲的学习或欣赏后,教师还可运用抖音、全民K歌、唱吧等软件将歌曲录制下来,上传到相关软件进行分享,接受家长、朋友、陌生人的点评和点赞。这让学生的学习更为开放。
据统计,超过9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在音乐课堂上应用各类软件助力教学。因此,如果音乐教学能够实现“线下学习实践→线上辅助互动→线下持续巩固”的联动,逐步完善音乐软件学习圈,抓牢传统媒介(音乐课堂)的实时性、真实性,借助新媒介的移动性、互动性,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打造线上线下闭环的音乐教学圈,帮助学生高效完成音乐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类软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将助力师生的积极互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适应未来课堂教学的要求。师生共用音乐类应用软件,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建设云端学习圈,可以将教育者和学习者适时链接,将随时学习和长期学习适当结合,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适度融合,促进学生、教师、音乐教学的协同发展,实现教育的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陈丽,李波,郭玉娟,等.“互联网+”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和新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5):5-12.
[2] 郝金堂.学生的兴趣取向和兴趣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6):18-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 邹小慧.基于BYOD模式下的中小学音乐翻转课堂与移动App应用初探——以蒙古族长调《牧歌》教学工具为例[J].黄河之声,2018(23):75.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艺术教研员,高级教师,第二届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音乐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