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白”作业设计:领略古诗词留白之美

2023-07-17李夏婷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留白艺术补白作业设计

李夏婷

[摘要] 留白艺术使古诗词具有虚实相生、含蓄蕴藉、多重维度之美。古诗词教学中尝试以多种手段进行古诗词补白作业设计,以题促学,可带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补白,突破留白之疑,领略留白之美。多元化的补白作业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音乐、影视、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朗读设计、对话表演、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情境的设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等多样课程资源的开放等,让古诗词教学更具语文魅力。

[关键词] 留白艺术;补白;作业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留白艺术源远流长。追溯早期道家思想,老子“有无相生”理论,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留白艺术产生的思想源头。美学理论中,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也都是留白艺术的体现。留白艺术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古诗词因其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错综复杂的表现方式和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往往存在大量留白。何谓古诗词留白艺术?一些学者认为,它属于文本的留白,是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采用有意隐藏部分内容或者设置空白形成暗示等方法,使读者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悟文本言外之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古诗词留白艺术有着多样化的表现,有时是内容留白,情节就此戛然而止,留下诸多后续猜测;有时是意境留白,意象修辞综合运用,需要读者揣摩品味;有时是情感留白,抒情言志委婉含蓄,只待读者感悟反思……

留白艺术是古诗词鉴赏重点之一,适当的补白变得十分重要。补白,即根据自身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对古诗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留白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增补,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呈现。补白有利于学生发展想象能力,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提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实现审美情操的升华和人格品质的提升。本文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为例,尝试多途径进行古诗词补白的作业设计,以题促学,以疑导思。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发现留白艺术虚实之美

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和升华,教育科学的价值实现要依靠教育艺术的操作和表现。古诗词既有实景、实事、实境,又有由此生发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虚实相生是留白艺术的特有表现。因此,古诗词教学可与多种艺术手段相结合,艺术间的渲染、铺排、点染更能凸显留白艺术的虚实之美。

1.音乐的渲染。柏拉图说:“节奏与和声蕴藏于灵魂深处,并在那里掌握着最强有力的支配权,滋润身心。”音乐是形象化的语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中寻找心灵的共鸣,尝试以实探虚。《观沧海》一诗,既描写了实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写下了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胆想象大海吞吐日月之雄壮景观,而这样的想象正是源于诗人雄霸天下的决心。可请学生在适当背景音乐的烘托下,补白眼前之景与诗人心中之情。

例1:班级毕业晚会上要朗诵曹操的《观沧海》。排练时需要背景音乐的点缀。目前有《历史的天空》

(《三国演义》主题曲)、《田园交响曲》(节选)和《十面埋伏》(琵琶曲),请从中挑选适合作为背景音乐的曲目,或者自己另外挑选合适的曲目,并说说如此挑选的原因。

2.影视的铺排。影视文化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其独特的具象性能使学生从抽象文字的桎梏中解脱,激活形象思维。教师可利用相关影视作品,促进学生对诗词留白艺术的理解,开拓想象的空间。《雁门太守行》一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四句,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腥风血雨的战场抹上了各种色彩,万千甲士乌泱泱的一片黑、阳光映射到盔甲上金色的闪光、鲜血浸染的土地红中泛紫,色彩浓稠而斑驳、鲜明而悲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战争场面的片段,同样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样是绚烂至极的浓稠色调。两者的结合,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略诗人奇诡而妥帖的想象,以及充满爱国情思的写作风格。

例2:每一种色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语言。请结合电影《滿城尽带黄金甲》片段欣赏,为《雁门太守行》中某一种色彩设计属于它的“色彩语”。可参考以下问题:战争总是和死亡密切相关,黑白是否更胜于彩色?红紫、金黄是非常绚烂的色彩,用于表现战争的场面,是否合适?影片和诗歌中的色彩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为什么?

[示例]紫色“色彩语”:我是大地的脊背上被撕裂的伤口,是伤口的鲜血喷涌后凝固的瘢痕,是瘢痕留在甲士们心中永远的痛楚。

3.绘画的点染。学生喜欢给古诗词插图“增光添彩”,甚至自己创造插图。教师可将绘画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表现诗歌中的虚实之景。《天净沙·秋思》中大量的意象即为留白艺术的体现,更有虚实结合之玄妙。景是实景,但在不同排列组合下却能形成不同画面,即使同一个意象“枯藤”,也可以有“枯瘦”“枯败”“枯落”等不同理解。学生可以插图的形式来表现个性化的理解,并以批注形式把画面内容、想法理由加以表述。借此,把握诗中意象所营造的独特氛围,更近距离接近诗人内心。

例3:仿照示例,请你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众多意象中任选一些进行即兴作画,并用批注形式描绘画面内容,表达如此描绘的理由,并自配题目。

[示例]题目:秋日晚照图(图略)

画面内容:近景是老树伸展着盘虬卧龙般苍劲却枯老的枝条,远景是温暖却遥不可及的落日,中间是骑马前行的诗人,却扭头看着身后。

想法理由:从春至秋,从白天入黄昏,前方总在遥不可及处,诗人的转身如此无可奈何,身后或许就是他渐行渐远的故乡。如此描绘,更见游子人生之凉薄。

二、设置多种教学情境,感受留白艺术含蓄之美

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神韵与气度,以最精炼的文字直达人的心底,因其醇厚的魅力而具有含蓄之美。因此,古诗词教学与适切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古诗词留白艺术的含蓄之美在不同情境中被磨砺、蓄势,进而勃发熠熠辉光。

1.小组讨论,深耕磨砺。根据讨论主题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可以有侧重点地探寻古诗词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挖古诗词不同方面的美。教学《游山西村》,可以分组进行主题型探讨:民俗考察小组探究古代春社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状况,春社日的服装与饮食习俗,春社日的作用和意义等;哲学研究小组思考诗歌的哲理含义和现代运用,顺及整理其他古诗词中富有哲思的句子;文学鉴赏小组则从字词运用、修辞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小组间互补型的讨论,使得学生透过有尽之言而见到无穷之意,领略到古诗词含蓄之美。

例4:假日小分队本次任务是跟着陆游游山西村,民俗考察小组、哲学研究小组和文学鉴赏小组都已分享成果。假定你是影视后期制作小组成员,你们组想要分享的镜头是怎样的呢?

[示例]镜头画面:长衫老人背对镜头,在皎洁月光下逐渐向远处走去。他用拐杖轻敲农家柴扉,一名儿童应声开门。镜头越来越远,逐渐模糊……

文字解说:景色宜人,风土醉人,月色已晚而诗人恋恋不舍,始终心系这一方土地。

2.朗读设计,蓄势待发。优秀的朗读设计,能唤醒感性思维,生动地再现作品所要表达的形象、思想和情感。当思想真正融入古诗词境界,学生便能品出其寥寥数语背后的千言万语。教学《木兰诗》,可让学生对诗中句子进行个性化朗读设计,写出设计理由,并在全班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过程中恰当处理停顿、重读、延音、升降调等,合理设计动作神态,可使学生在反复揣摩中真正进入文本内在,通过文字之外的补白,获得更透彻的理解。由此,学生能对主人公木兰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生发出更为立体化的理解。

例5:请你在《木兰诗》中任选一两句诗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设计,并写出你的设计理由。

[示例]朗读设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设计理由:“惊忙”一词重读并语调上扬,体现出对木兰是女郎的无比惊讶;“十二年”和“女郎”重音轻读且延音处理,表达同伴们对木兰这么多年女扮男装的艰难与坚持而深感敬佩,情感含蓄而又细腻。

3.对话表演,情感勃发。鼓励学生针对内容,融入自己新颖独到的想象和创造,进行即兴对话表演,既能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又能发挥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更能在揣摩“剧本”时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浅情深,在真情演绎中还原古诗词的意味深长。以教学《游山西村》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诗中的风景、风俗和人情之美,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分别扮演诗人、村人甲、村人乙、村人丙,自编自导对话,充分演绎诗人于文字之外的那份潇洒之姿,以及在美好风土人情之下的沉沦之态。

例6:参考以下示例,自主设计对话,将《游山西村》的内容进行真情还原,一定要充分展现诗中的风景、风俗和人情之美哦!

[示例]村人甲:贵客,来我村中便是客。来,为我们萍水相逢畅饮这一觞!

村人乙:对对!可千万别嫌弃村中腊酒混浊,滋味却醇美胜过杜康呀!

诗人:感谢乡亲们的盛情款待,老夫不客气了!(作饮酒状)如此良辰美景、美酒佳肴,老夫早已酒不醉人人自醉了!(手拢住耳朵,作倾听状)门外敲锣打鼓,是村中哪家办喜事吗?

村人丙:春社日将近,家家户户祭社祈年,祈祷今年蒸蒸日上呀!

诗人:原来如此,老夫久不归乡,差点忘却此事,自罚一杯!(作饮酒状)待来年,老夫愿拄杖乘月,轻叩柴门,与你们把酒言欢!(轻甩袖管,面露陶醉之色)

三、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探究留白艺术多维之美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课改大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外延不断拓展,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变得十分重要。将古诗词教学与校外丰富的课程资源相结合,可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留白艺术的多维之美。

1.自然资源的利用。古诗词留白艺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从形式、语言到思想,无一不浸润着美学的元素。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助力学生在大自然中实地体验文学大师们对美的感悟,获得“韵外之致”。教学《天净沙·秋思》,可带领学生去秋日的校园采风,虽无向晚昏鸦,却有一二南飞的孤雁;虽无枯败老藤,却有叶片凋零的大树。受了景色触发,他们有的认为昏鸦虽孤单,却还有老树作巢,反衬出诗人有家不能回的孤独;有的认为昏鸦形单影只,象征着诗人的悲凉;有的认为昏鸦处在旷野凄凉之所,烘托诗人浪迹天涯的生活处境。

例7:古诗词中的鸟类总被赋予各种好听的称呼,其实这些称呼的背后蕴含着各种情思。请完成以下表格,并查找资料,再举一例。

2.图书网络资源的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均是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这些资源,可使学生打开思路,提升思考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做读书笔记等方法掌握相关信息,是一种多维度鉴赏古诗词留白艺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登飞来峰》前,可讓学生查找王安石生平经历等相关介绍,多维度理解诗中“浮云”等意象的深层含义。

例8:王安石和苏轼,风雨飘摇北宋王朝的两位大人物,因卓越的文学才华而互相欣赏,却又因政见不合而互相倾轧。结合以下材料,来揣摩一下王安石和苏轼对“浮云”要说什么话,也请你对“浮云”畅所欲言吧!

材料一:朱熹尝论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主张国家资本主义,然而青苗法的强制借贷导致农民破产,均输法使得私有企业一片萧条,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等这种方法都对社会产生了剧烈的负面效应,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流离失所,然而王安石不为所动,视反对者为流俗,异己者为腐败,支持者为通变。这些对新政持异议的人有的被贬谪出京,有的被罢官论罪。而苏东坡也是持反对意见的一员。(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王安石斥“浮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笑“浮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______“浮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方课程资源的借鉴。新课标要求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地方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亲近感,其与课堂古诗词教学的融合,是熟悉与陌生的组合,由此及彼,可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留白艺术的鉴赏能力。《约客》一诗营造了主人公在梅雨之夜等待客人的焦躁无聊之境,可借用桐乡本土作家邹汉明的散文《梅雨》“梅雨是压在江南的一个冗长而阴郁的韵脚”,请学生思考“梅雨”意象的特点,并结合全诗思考它们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种“替代经验”的获得能唤起学生感性的直观经验,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产生独到见解。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言处悟诗词。若说留白是无言之美,则补白是智慧之美。多途径探索补白作业设计,以不断“解码”古诗词中的留白艺术之美,是古诗词教学的增益探索,是古诗词鉴赏的应然路径。借此,希望能进一步提升古诗词的文化地位,深化其文化内涵,以其传统之美不断滋养每一个现代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学典藏编委会.老子·庄子[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罗仲鼎,蔡乃忠,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3]钟嵘.诗品注释[M].向长青,注.济南:齐鲁书社,1986.

[4]赵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白艺术的实践与思考[D].烟台:鲁东大学,2017.

[5]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7]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研究,2003(05).

猜你喜欢

留白艺术补白作业设计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设计策略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
浅析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