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文本阅读教学
2023-07-17黄静
黄静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为语文课堂关系重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互联网+为背景,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为学生的成长赋能。所以,许多专家学者都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将互联网与资源整合、文本阅读、任务单发放等结合起来,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强化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就初中语文的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互联网+ 初中语文 文本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吸收精神养料、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文本阅读与解析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技术限制,文本阅读始终存在资源匮乏、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海量资源,还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学习平台。而且,网络在文本阅读、解析、内容呈现方面还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以互联网为背景,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争取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呢?
一、利用互联网发掘教学资源,深化学生的认识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初中语文教学深受资源局限。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书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文本阅读的主要材料,除课本外,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非常少。网络的主要作用是资源存储和传播。网络中有着海量的信息,它可以为阅读提供各种资源和材料,使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检索阅读资源,收集自己需要的材料,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赋予教学无限可能,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能,搜集各种课堂教学所用的材料,包括各种由课件和教案组成的教学资源包。还可以“情感路径”寻绎为重点,搜集有关美女蛇的故事,何首乌、油蛉和蟋蟀的图片,以及有关雪地捕鸟、《山海经》的图文资料,将这些资料经过筛选制作成课件,在阅读教学中,使文本的各部分都搭配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借助课件、图片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场景。此外,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在阅读课文时,有的学生会感觉到阅读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课文创作背景、写作主旨、思维导图、作者性格的多面性的资料,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去品读、赏析文本,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如鲁迅先生是民族之魂,他对民族性格和特点有自己的认知,对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所以,他的作品中有无助彷徨,也有孤独、愤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如此这般,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借助互联网创新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文字输入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本,多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许多文本看似简单,但是大有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沉浸其中,是阅读的重要任务。但是,受网络文学和自媒体移动终端影响,许多初中生都养成了碎片化、浅层的阅读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教材中的文本缺少兴趣。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网络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网络上有丰富的图片、视频和故事,网络导入,可以兼顾语言与形象的双重联系,生动展示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创新导入方式,借助艺术性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顺利进入文本空间。
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教学中,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改变之前那种单刀直入的导入方式,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借助歌曲导入。在歌曲播放结束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的与课文内容有關的“问题板”:这首歌曲是哪个电视剧的主题曲?你有没有看过这个电视剧?这个电视剧由什么改编而成?书中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人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大家印象里的水浒英雄都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都是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勇夫?“智取生辰纲”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人物的“智”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然后,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借助音频、多媒体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文本阅读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展。
三、利用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氛围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更是学生的思考、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大多是名家名篇,许多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都具有拓展延伸的空间。但是,初中生的身心还不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促使教学朝有趣、高效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借助互联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受到感染。因此,在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可以巧借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有趣的氛围,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如在学习《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主旨、诸葛亮的了解,教师可以搜集与作者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火烧新野,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巧布八阵图,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等等,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总结故事的寓意,使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才智。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三国故事卷轴”,讲述汉末大事,讲述三国历史,使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作者殚精竭虑、忧虑国事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名人对诸葛亮以及《出师表》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出师表》的价值及作者的良苦用心。如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缅怀,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如此这般,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文本阅读助力,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
四、利用互联网形成语文文本链,拓展学习空间
初中语文教材是专家、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文本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都可以进行补充和拓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收集特定的主题,打造文本链,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网络在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结合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网络上有着丰富的资源,许多文本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可以自成体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整理文本,提取重要信息,进行主题学习,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件,让大家利用网络搜集更多的有关《儒林外史》的视频、图片、书评,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前后章节,并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阅读,得到了哪些信息?除了范进外,文中还提到了哪些读书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文字特色?文中出现了哪些有趣的文化现象?然后,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化出各种话题,如古代的教育水平,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范进中举的深意,等等,让学生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促使学生在探究中系统整理碎片化的信息,拼接知识碎片,直至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提高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利用网络让学生获取文本链,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素养和能力都得到發展。
五、合理设计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真正获得发展,需要挣脱课堂、书本的束缚和限制,借助各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具有互动性强、即时沟通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在线讨论、交流互动提供了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互联网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学生跟进主题,开展聚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借助各种手段掌握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获得更好的发展。
如在学习《狼》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中国文言文的特点,蒲松龄作品的丰富内涵。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语言、文化层面去理解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聊斋》中的动物故事”收集资料,看《聊斋》中都出现了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故事,哪些故事与狼有关,在这些故事中,狼代表了什么,有何特点。然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开展在线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各抒己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在网络活动中,教师要以“网络监督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对学生的谈话、发言进行约束、指点,以确保学生有新的发现。如有的学生认为,在《聊斋》中,狼是动物化的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若学生言之有理,要给予学生以鼓励,并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人论世,促使其思绪朝更深处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文本阅读,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加大对互联网的应用,将互联网充分应用到文本教学中去,使教学导入方式、资源整合、教学方法都有新的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开放课题“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究”(课题批准号:KCZ2021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福州市时代中学]
首先,改变知识本位,彰显了考试内容的全面性。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由“学科知识”考查逐渐转变为“核心素养”考查,在命题中全面体现德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等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全面考查学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并强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考查其具体应用能力。
其次,命题灵活多样,彰显了考试内容的开放性。近年来,高考试题越发灵活、情境凸显综合、材料更加丰富、解题思路也越来越多样,力求不考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强调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
最后,创设真实情景,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近年来,高考逐渐扭转“题海战术”式的机械“刷题”,从关注“解题能力”到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强调在现实情境中解决社会、生活、学科中的真实问题。高考试题更强调围绕学生熟悉的国家重大主题、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等展开,创设个体情境、学科情境和社会情境,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把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胡金木,《光明日报》2023年05月02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