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教育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2023-07-17王玥杨燕朱书慧肖立志

数字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结构方程模型

王玥 杨燕 朱书慧 肖立志

摘 要:当前,网络空间的信息资源成为人们现实空间知识获取的有效补充,但是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有待商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主题知识共享领域具有优势,实际活动参与率却不高。本文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实证调查探究教育工作者参与面向公众的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发现,行动控制认知对知识共享意图、行为两个阶段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责任感与结果预期会促进教育工作者产生知识共享意图,自我效能感与伪科学风险感知对知识共享意图影响不显著,共享意图和应对计划对知识共享行为会产生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参与度需要共享平台营造轻松氛围,增强行为控制认知;提高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的责任感与绩效期望;面对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仍需单位的统筹规划;需要有意识地提前做好共享应对计划。

关键词:知识共享;共享意图;共享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3)03-0031-10

引言

随着网络空间的迅猛发展和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从网络空间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寻求问题解决方式的路径也在发生转变,认为网络空间的科普视频、干货总结、求助问答等是现实空间教育知识习得的补充。然而,网络空间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待商榷,有些自媒体账号看似权威专业,其实是把未经科学证实的内容东拼西凑,使得想要获取教育知识的人群在网络空间中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一线教师等主体在教育主题的知识共享中具有资源、人员、平台、环境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其中教育科研人员能够及时追踪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在公众眼中是科学、权威的代名词;一线教学、教研人员具备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因此更容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1]。因此,如何激发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愿,如何促进教育工作者持续参与知识共享活动成为教育知识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

一、研究回顾与存在的问题

想要探讨影响教育工作者参与面向公众的知识共享活动的因素,就必须整体了解学界对科研人员或专业群体面向公众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目前,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以知识贡献、知识共享、科学传播等概念呈现。为了统一概念,本研究以知識共享进行阐述。梳理以往研究,从研究主题来看,学界在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对象、媒介以及影响因素方面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具体而言,科研人员的知识共享受众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科研共同体内部人员,包含了高校科研知识社群成员、科研团队、期刊编辑和新闻记者等;二是社会公众,也就是科普论文、科普视频等科普创作内容的主要受众[2-3]。而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比研究者面向学术和非学术群体在知识共享中存在的不同障碍,认为非学术群体知识共享中时间和工作负荷、沟通方式的差异、共享对象的认知基础、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如何处理有争议性的、敏感话题等是重要影响因素[4]。其次,因科研人员知识共享的对象不同,其共享所使用的媒介也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了面向科研群体的学术期刊、虚拟学术社区等[5],以及面向公众的新媒体或知识问答社区。最后从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基于上述不同的研究情景,研究者从知识共享的知识类型、个体内在心理要素、实用诉求、资助举措、参与经历、成本结构、激励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科研人员、专业群体参与知识共享的因素[6],为教育工作者进行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得出,国内外对关于科研人员等专业人群知识共享已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已有探索主要聚焦于触发知识共享意图产生的因素,对意图驱动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机制少有人问津。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相关学者认为,可以利用“意图—行为”的两个阶段来呈现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机制,相比于其他行为发生理论,例如理性行为模型、计划模型,该理论对相关因素的考察更为全面、更有解释力[7]。综上,本研究将基于行动过程取向探讨网络空间中教育工作者对公众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育工作者参与面向公众的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为更合理地开展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活动提供理论指引和支撑。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试图从“意图—行为”过程来分析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共享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利用该理论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一)意图产生阶段

教育工作者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知识共享,就是研究需要测量的知识共享意图。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教师工作者网络知识共享的特殊情景,本研究选取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教育伪科学风险感知能力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网络虚拟社区中教育工作者在非本职工作且不熟悉的环境中通过回答社区成员提问、主动发布相关信息资源等形式自发从事知识共享。这一行为的自信程度就是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者也证实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图[8];有理由相信,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自信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在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因此,提出假设:

H1:自我效能感对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胡昌平等[9]将结果预期定义为个体对执行行为后所获得的地位、声望、关注度、知识帮助等的期望。结果预期是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最主要的驱动力量。已有研究者发现个人的结果预期对网络社群成员的知识共享意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因此,提出假设:

H2:结果预期对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知识共享者的风险感知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参与知识共享,与他人共享风险信息。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当知识共享者对所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风险感知能力越高、识别能力越强,愿意与他人分享关于这个信息的风险及危害后果的可能性就越大。[11]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为他们感应识别网络空间中传播的育儿方式、教育方法等领域的伪科学信息风险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提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伪科学的风险感知能力越强,越容易产生知识共享意图。因此,提出假设:

H3:伪科学风险感知能力对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责任感是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共享活动,对其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医生、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等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壁垒,职业属性兼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基于社会认同视角,虚拟社区中知识共享者意识到自身具有较为丰富知识储备的优越性,由此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科研人员做出知识贡献[12]。由此得出,網络用户的责任感越强,就越有利于促成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因此,提出假设:

H4:责任感对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二)行为产生阶段

教育工作者一旦形成了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行为意图,意味着意图产生阶段结束而后进入行为产生阶段。从产生意图到产生行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须要维持知识共享意图,采取应对计划、行动控制认知以促进预期行为的产生。

应对计划是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障碍预期及预计如何进行克服的计划。尽管知识共享意图是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但是在这一过程并不是在独立真空的环境中进行,还有可能同时存在着其他行为意图或需求,这些可能阻碍目标的实现。研究者认为应对计划可以预防其他意图或障碍,最终影响行动计划的执行[13]。因此,提出假设:

H5:知识共享意图对教育工作者应对计划产生正向影响。

知识共享行为是指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提供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来帮助他人,从而增长知识、解决问题等[14]。研究者用“意图—行为”理念解释了个体做出知识共享行为的内在决策过程,认为知识共享意图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例如,个人健康行为的意向会对锻炼的应对计划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合理、完善的应对计划对促进锻炼行为的发生也有积极的作用[16]。在虚拟社区,医疗工作者知识共享的应对计划正向影响知识贡献行为。虽然已有研究聚焦于医疗健康领域,但是其同样存在着个体参与活动意图强—执行弱的反差性的问题。其对知识共享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提出假设:

H6:知识共享意图对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H7:应对计划对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个人行为控制认知代表了其对可控制行为执行的程度。当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知识共享相关行为的控制认知增强时,就会对知识共享的具体行动产生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行动控制认知对学生信息采纳意愿、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等从动机到意图决断的不同阶段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8:教育工作者行动控制认知对网络空间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H9:教育工作者行动控制认知对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意图产生正向影响。

研究基于上述假设构建了网络空间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如图1(见下页)所示。

三、问卷设计

为确保问卷的内容效度,本研究在国内外网络空间知识共享主题的成熟量表的基础之上,结合教育工作者职业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改。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项如表1(见下页)所示。研究调查问卷设计成五级量表并对相关问题的认同程度进行测量(5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由于开放知识社区资源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和信任度问题,加之用户群体匿名性无法确认知识共享者是否为教育工作者。本研究选择从高校、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获取研究样本,以确保样本数据质量和代表性。最终,收集到1043份网络问卷,去除填写时间低于30秒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896份,有效率为85.9%。

被试者中男性421人,女性475人;中小学教师582人,高校教师203人,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111人。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519人,硕士288人,博士89人;被试者年龄为26 岁以下70人,26—30岁113人,31—40 岁329人,41—50岁368人,51—60岁16人;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时间在6个月以下31人,6个月至1年184人,1年至2年169人,2年以上512人。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测量模型分析

1.信度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系数对使用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Cronbachs系数均大于0.9,高于0.7的检验标准,说明各变量测量量表的信度较高,能有效测量各个变量。

2.收敛效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负荷量、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值三个指标作为模型收敛效度的评价依据。各测量项目的因子负荷量如表2所示,所有测量题项的标准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9,各测量项目代表的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9以上,各个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均在0.8以上。说明测量模型符合各项指标要求。

3.区别效度

由表3可见,本研究的潜在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本研究中各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其相关系数,说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二)结构模型分析

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如表4(见下页)所示。模型配适度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模型拟合较好。

研究利用Amos 24.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教育工作者的结果预期(β=0.247,p<0.05)、责任感(β=0.332,p<0.001)、行动控制认知(β=0.342,p<0.001)对网络空间的知识共享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H4、H8成立。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β=0.136,p=0.146)、教育伪科学风险认知能力(β=-0.016,p=0.729)对网络空间的知识共享意图无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H3不成立。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意图对应对计划(β=0.785,p<0.001)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5成立。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空间的知识共享意图(β=0.174,p<0.05)、行动控制认知(β=0.84,p<0.001)、应对计划(β=0.002,p<0.01)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6、H9成立。对网络空间中知识共享行为无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7不成立。结果如图2所示。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方式。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一)行动控制认知对知识共享全过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行动控制认知对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知识共享的意图和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行动控制认知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路径系数较高(β=0.84,p<0.001)。教育工作者的行为控制认知是其在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共享决策时,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共享内容方式以及对未来可能进行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活动胜任程度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基于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对当前相关工作任务难度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教育工作者感知行为控制认知与预期的行为标准相适应时,就会增强行为意向和直接推动实际行动。

(二)责任感、结果预期是知识共享意图的主要原因

首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意图产生阶段责任感(β=0.332,p<0.001)、结果预期(β=0.247,p<0.05)对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意图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社会责任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这一点表现为即使是在非工作场域、非工作实践的网络平台进行知识共享也对其行为意图产生影响。同时,本研究表明,教育工作者在知识共享之前会形成自己的结果预期,积极的结果预期可以强化自身知识共享意图的产生。二者是影响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共享的主要原因。

(三)自我效能感与伪科学风险感知对知识共享意图影响不显著

結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自我效能感和教育伪科学的风险感知能力对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意图的作用并不显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群责任感较强,对非工作任务之外的知识劳动更希望获得精神层面的回报(如尊敬认可、影响力提升),对工作任务以外的网络空间教育知识的风险感知并不敏感,以及对自身在网络空间主动去进行的知识共享的完成能力的感知不强。

(四)共享意图、应对计划对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共享意图对共享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可见,网络空间的共享者在知识共享意图产生后,其应对计划成为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实施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较强的共享意图及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合理认知,对知识共享的方式、频率、内容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划,但是真实情景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致使知识共享活动中断或延期。而如果教育工作者提前做好了完善的应对计划,则能够积极应对意外突发事件,从而能够有效维持知识共享行为。

六、实践启示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研究结论可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补充与扩展,为鼓励教育工作者参与网络空间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一)共享平台营造轻松氛围,增强行为控制认知

个体行动控制认知的增强会对行为意图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具体行动。行为控制认知能力可以反映出面对网络空间进行知识共享活动时,教师在知识储备、输出方式、共享时间频率、共享平台操作等各个方面能够控制的实际条件的认知。网络空间教育主题虚拟社区在招募、吸纳教育工作者参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可以明确提出在知识储备、教学经验、表达能力、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要求,帮助教育工作者对参与网络知识共享的难度进行判断。另外,网络空间教育主题虚拟社区也可以为已经加入社区的共享者提供创作数量与质量网络评分等活动。例如,有研究者通过研究证实用户感谢数、评分与共享者获得平台专业认可能够相互替代,并建议在管理实践中,平台应该更积极地推动对更多优秀共享者进行平台专业认证,特别是对部分新加入的专业共享者。帮助参与知识共享的教育工作者更全面地认知自身行为控制水平,给予其良好的知识共享行为控制的体验,促进知识共享者参与共享行为。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知识共享的责任感与绩效期望

本研究发现,在动机产生阶段,责任感与结果预期对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共享意图会产生正向影响,支持了前人有关结果预期是在线环境中知识共享最主要的驱动力量的结论。基于研究结果,网络空间教育主题社区的运营者若想要鼓励、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知识共享的活动,应着力提高用户的结果预期。毕竟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从事着工作任务之外的活动,其中不只是要关注优质资源等新趋势,而且也需要关注网络空间知识共享对其自身影响力的提升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宣扬共享者从事知识共享事迹,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知识共享。

(三)面对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仍需单位的统筹规划

伪科学风险感知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知识共享意图不产生显著影响作用,但也要予以重视。与从事医疗健康领域的工作者相比,教育工作者并不会针对网络空间传播的伪科学知识做出及时性的反应。也就是说,对于教育领域的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即使网络空间开始出现有某种偏向的观点,也较难激发教育工作者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原理、问题的知识共享。因此,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等方面,单纯依靠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披着伪科学外衣的教育知识的敏感性和感知水平可能不会收到良好效果,而是需要知识共享的运营方、教育工作者所属单位、社会非营利性组织能够协同工作、统筹规划,通过良好的活动组织、激励手段鼓励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网络中盛行的有悖教育科学、理论的信息,注意及时发现并通过网络空间适当提醒,纠正网络空间成员相关观念。

(四)需有意识地提前做好知识共享应对计划

由于网络空间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共享属于非工作时间,当教育工作者与其正常的工作任务、生活安排产生目标冲突时,应对计划能更好地帮助其解决这一困难与阻碍,进而去进行知识共享。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以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知识共享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晶,王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15,10(6):93-101.

[2] 翁彦琴,胡俊平,肖玥,等.科技期刊视域下的創新成果公众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28-337.

[3] 陈玲,李红林.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情况调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8,13(3):49-54,63,108.

[4] MARGARET MERGA, SHANNON MASON.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perceptions of th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of sharing research with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enduser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21, 40(7):1482-1496.

[5] 邓灵斌.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任的视角[J].图书馆杂志,2019,38(9):63-69, 108.

[6] 莫扬,彭莫,甘晓.我国科研人员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J].科普研究,2017,12(3):26-32, 105.

[7] 刘蕤,余佳琪.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与fsQCA方法[J].情报科学,2022,40(3):45-54,62.

[8] 李海峰,王炜.为什么要共享知识: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1(11):38-47,77.

[9] 胡昌平,万莉.虚拟知识社区用户关系及其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6):71-76.

[10] 耿瑞利,申静.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研究:特征、内容与展望[J].图书情报知识,2018(1):16-26.

[11]YANG Z J,ANN K L,GRIFFIN D J.I share,therefore I am:a U.S. China comparison of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s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4,40(1):112-135.

[12] 张敏,薛云霄,夏宇,等.“利己—利众”分析框架下社交学习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形成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8):59-66.

[13] 部义峰,杜蕾,李双林.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机制[J].体育学刊,2017,24(4):120-127.

[14]韩丽红,潘静洲,路琳.员工支持感知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资源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9):142-148.

[15]马龙海.国内高科技企业领导力与员工参与研究现状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23-126.

[16] 胡纯,蔺志华,崔德刚,等.8周网络健康学习项目对大学生两种健康行为的干预效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8):662-669.

[17] HAMILTON K,SMITH S R,KEECH J J,et al.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to social distancing behavior during COVID-19[J].Applied Psychology.Health and Well-Being,2020,12(4):1244-1269.

[18] ZHOU J, ZUO M, YU Y, et al. How fundamental and supplemental interactions affect users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14,24(5):566-586.

(责任编辑 李强 孙志莉)

A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Educators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 in Cyberspace

Wang Yue Yang Yan Zhu ShuhuiXiao Lizhi

(1.Henan Teachers Network College, Henan Ope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00;  2.Faculty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China, 475000)

Abstract: Currently,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yberspace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peoples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real space, b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authority are open to question. Educators have the advantage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educational topics, but their actual participation rate is not high. Drawing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ducator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facing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 throug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t finds that action control perceptions positively influence both stage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responsibilit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promote educators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 self-efficacy and pseudoscientific risk perceptions have insignificant effect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s, and sharing intentions and coping plans positively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increasing educators particip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requires a sharing platform to create a relaxed atmosphere and enhance the perception of behavioral control; educato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need to be enhanced; the urgent hotspot issues still requires integrated planning by the unit; and conscious sharing response plans are needed to prepare in advance.

Key words: Knowledge sharing; Sharing intention; Sharing behavi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