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解析及其发展进阶*

2023-07-15陈祥龙李文巍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信息化

◎ 陈祥龙 李文巍

21 世纪以来经过教育界的持续推进,虽然不少中小学教师已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所教授学科融合发展的信息意识,掌握了基本的信息知识,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应用活动,但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大多仍然停留在技能模仿阶段,加之受分科课程对跨学科整合学习的消解,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信息素养形成尚需时日。如何突破基本信息素养的发展层级,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品格,使教师更为自如地适应日益纷繁复杂的信息情境,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2015 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就已注意到教师职业的工作情境与信息素养形成的互动关系,不再把信息素养视为脱离复杂工作情境的抽象技能,进而提出依托概念性方法构建信息素养情境化的发展思路[1]。因此,本研究依托21 世纪以来信息素养的情境化研究范式,立足中小学教师知识生成的具体情境,探究该群体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并据此指出发展路径。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献回顾

(一)信息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作为信息产业的延伸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初被用于刻画人们综合运用信息源处理问题的关键能力。伴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移动终端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素养”与注重信息属性辨别的“数据素养”、侧重信息工具差异的“媒体素养”、聚焦技术应用技能的“信息技术素养”等相似概念相互交织,一方面使自身内涵更为丰富,并富于发展性,另一方面也给精准的概念辨析制造了一定障碍。学界目前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分歧,大多集中在“信息素养”发展维度的覆盖层面上,已经逐步突破信息获得功能性的基础维度,体现了力图优化信息处理的过程性,提升信息表达的批判性,实现信息创用的融通性等发展趋势。信息环境的深刻变迁,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探讨提供了全新语境。

(二)信息素养研究范式的转化

虽然“信息素养”的概念经历了多次迭代,但是整体上呈现由原初的普适技能范式,向情境化能力范式和嵌入实践范式跃进的趋势[2]。普适技能范式把“信息素养”视为一套相互贯通的标准化能力体系,囊括了个体对信息处理的需求识别、目标分解、概念理解、问题解决等环节的认知构建流程。情境化能力范式则认为,信息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能力,需要个体根据自身所处的问题情境和认知结构作出相应调适,而嵌入实践范式则聚焦个体的信息素养与应用场景的关系,通过回归信息处理现场,在参与式学习中发展信息素养。以上三种不同的信息素养研究范式,集中反映了信息环境由Web1.0 向Web2.0 的剧烈转化,也分别体现了个体信息素养培育的界定式、合作式、参与式等不同教学取向,不同研究范式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个体信息素养生成的主体性日益凸显。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概览

1.要素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教师信息素养”应遵循技能素养、认知强化、知识生产的发展进阶,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师对课程与评价、数字化技能应用、教师专业成长等六大关键能力的协同发展[3]。一些学者还尝试对信息素养蕴含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特别关注教师信息知识的基础性地位,强调教师信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4]。此外,随着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生态系统的优化重组方兴未艾,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步上升到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规范等价值观念的高度,呈现出日益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发展趋势。

2.影响因素研究

有研究已经注意到所属区域、学科属性、教学对象、工作任务等因素,对不同教师群体信息素养的特殊影响。刘炳华认为,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培育必须与分科课程的本体性知识相结合,体现信息的学科属性[5]。由于参与涉外教学任务,国际汉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必须与教学对象的信息环境相适应,有意识地开展多语种信息资源的统整与利用[6]。此外,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程度高于中西部,城市教师的信息素养往往优于乡村教师[7]。以上这些因素反映了教师个体成长所需的文化资本,共同构成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情境。

3.培育策略研究

中小学教师尝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分科课程教学,依托教育主管部门每年的继续教育,开展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讲座传授、远程录播、校本研修,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两类常见路径。自从2020 年以来日益普遍的线上教学,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化拓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些教师已经能根据直播的教学情境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同步和异步学习,适时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及时跟进学生的在线学习进度。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解析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情境类型

1.学科与跨学科情境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提出,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提升分科课程综合性的同时,也发挥了跨学科活动课程的兼容性优势,并逐渐成为两类课程无缝衔接的润滑剂。基于现实语境,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无法脱离分科课程所提供的学科基础。无论聚焦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学科,还是以自然界为中心的自然学科,分科课程都必须突出本学科的育人特色,在典型的学科情境中,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学科基本原理,秉承学科方法论,采用相关学科技能和工具,积极探究学科关键问题。跨学科活动课程则强调统整,引导相关学科知识的有序组合,突出学习经验的联系过程,最终指向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指出的是,跨学科活动课程并不苛求特定学段内所有学科的全员统整,而是在充分尊重教师个体之间学科背景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跨学科活动所涉及相关学科的课程性质和教学模式,创设共同的跨学科情境推进现实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协同效应。通过“主题”的情境联结作用,发现不同分科课程之间的知识交汇点,并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基本问题的聚焦和合理的项目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科交互之中补充问题解决的必备知识,丰富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打破学科边界,推动已有学科知识的意义理解,减轻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统整的认知负担,在综合平衡中促成学生思维跃迁。

2.课程与教学情境

课程与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当代中小学课程的内涵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不断增强,对于教师的课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等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息技术的介入,既支持学生学习经验的动态生成与适时总结,也为教师回顾自身课程素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轨迹记录,推动师生之间持续不断教学修正的发生。教师的教学素养也要与课程建设相向而行,注重以信息化工具连接跨学科材料,构建指向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营造信息化教学情境,并通过信息化评价方式丰富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的实践维度,借助收集、重组、融合的信息资源,实施课程创新性筹划,落实中小学学科与跨学科课程目标,促成可模仿可复制的教学案例的涌现。

3.内化与外显情境

着力突破区域、学校、学科等因素的限制,构建中小学教育共同体是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有效抓手。基于共同体内部的合作学习与知识分享机制,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吸纳崭新的课程原理与教学方法论,夯实教师的知识基础,并在尝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经验的反馈、归纳、整合、内化,并服务于自身教学逻辑的调整进程。此外,教师信息素养也体现在教师开展自身教学经验的外显尝试,这些尝试往往采用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纸质材料载体,也可以试水传播速度更快的微课、直播等无纸化方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化和外显也有赖于适切的信息表达方式,除了文本之外,更多试用概念图、知识结构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课程知识的建构,从而为中小学教师群体的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4.社会与生活情境

解决陌生、复杂、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考验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金石。真实的问题情境,就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的,没有现成参考答案的挑战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联系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自主构建理解外在世界的认知体系,从而指向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些真实情境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往往体现为关乎千家万户的焦点、热点、难点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与生活情境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激发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开展知识生产的热情。同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受到社会与生活等因素影响,不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高度依赖教育技术装备的引入,对于学校教学空间也会有一些特殊要求,甚至要在校外才有拓展的机会,而且教师专业成长也需要多样性的社会支持,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在线直播、远程联席会议等方式,开展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教研,更要立足现实社会与生活情境,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师信息化教研道路。此外,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是教师信息素养社会与生活情境的重要来源。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在深入研读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自身的课程主体意识,敢于把教学实践反思提炼为政策建议,从而为构建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凝聚和扩大基础教育界的共识奠定基础。

5.技术与网络情境

技术与网络情境无疑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形成准确分析不同教育技术优劣长短,采用适切的技术和工具推动师生顺畅交互,从而较好地发挥丰富教学情境、服务育人过程的功效。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依托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丰富教育场景,协调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觉统合,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经验的系统重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AI(人工智能)的“人机协作”,立足AI 的数据加工成果,对学生的学业进展进行连续观察、分析、评估,从而刻画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发展需求的学习画像,开展精准服务和教学调适,从而提升教师教学决策的科学性[8]。此外,技术与网络情境还包括了教研领域的信息化变革。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研,既能为教师课程资源的智慧生成、教研同侪的智能推介、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提供较为稳定可靠的进阶路径,也能支撑教师在社会化教研机制的协同支持下,准确锁定目标教研成果丰富集中的专业人员,精准挖掘信息化教研平台的高质量知识产品,缓解教师对汗牛充栋教研信息的迷思状态,降低教师遴选教研内容的决策难度。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要素的发展进阶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解析重在理解教师所处的复杂工作情境,这为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深化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石,一般性信息素养立足于面向所有学科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掌握的信息搜索、遴选、整合、展示、评估的共通性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中小学教师还应结合自身学科的特殊性,针对课程教学需要,尝试提取和综合分科或跨学科信息,逐步形成面向差异化教学情境的情境化信息素养。

图1 由两个同心椭圆构成,是对教师信息素养不同情境化要素及其关系的刻画。

图1 教师信息素养情境化要素及其关系

外椭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客观条件,既包括了直接作用的信息技术情境,也包括间接影响的社会规制情境,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前者要求教师持续关注AI、AR、VR 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除熟悉技术操作要领外,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深度教学思维。后者提醒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教育政策、经济扶持、文化资本等因素所构成的发展环境,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充分调动现有社会资源,从而指向现实问题的妥善解决。

内椭圆则指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观条件,内在包含了以下四个发展进阶。

(1)进阶1:一般性信息素养。即鲜明地体现在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常规所必备的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例如,信息搜索、分析、综合、评估、创用等关键能力,也反映了教师取得这些关键能力所经受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更折射了教师信息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历程。

(2)进阶2:学科属性情境。基于通用的一般性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要在尊重所教授学科课程教学规范的基础上,探索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对接点,从而形成适应所处学科课程需要的信息素养。此外,还可从蕴含较多跨学科因素的课程模块入手,引进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跨学科成果,借助教育信息技术逐步突破固定的学科边界,实现知识分类的灵活调整。

(3)进阶3:课程建设情境。课程是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相互分享教与学经验的重要依托。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毕竟,中小学教育的理论研讨固然重要,而教学落地更是题中应有之义。虽然教师也可以凭借既有的教学经验来实施课程,但是信息化工具的联结将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的科学性。课程建设情境体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取向,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场景,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化应用场景中,体悟教师信息素养的适切性。

(4)进阶4:思维表达情境。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表达,吸纳和内化他者的有益教研成果,展示自身对教育教学的体验,并逐步构建与他者课程经验联结的畅通渠道。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加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思维的可视化,有助于放大教师个体思维表达的影响力,通过中小学教师持续的跨时空经验分享,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进程,从而促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三、启示

(一)依托高质量教师研修,渐次培育一般性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所必备的一般性信息素养,贯穿于中小学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全过程,服务于教师教学动态查新、教学素材整合、课程内容展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日常工作任务。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之下,全国性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迭代,采取远程培训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高质量信息化研修服务,持续引导中小学教师逐步培育自身的一般性信息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群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立足参与式学习方式,渐进提升情境化信息素养

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情境化要素,旨在明确教师信息素养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进程,进而指向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化任务的合理解决。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切实把握这一概念的实质,更离不开持之以恒地落实。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常采用现场大规模集训方式,这种流水作业看似规模宏大,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应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式课程,通过案例分享、教学对话等体验形式,增进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度理解,最终推进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生成

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的有效落实,而落实的前提在于对这一素养实施情境的准确理解。在明了情境要素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要勇于打破教育教学惯性,在实践活动中对接信息化教学理论,根据教学主题的学科性质差异,尝试把不同样态的教学方式、思维工具、信息化技法,融入课程教学的不同节点,并在与同侪教学对话的过程中强化信息意识,从而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自然生长。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信息化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