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校文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
——以“肖塘本草”课程为例

2023-07-15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中草药中医药

◎ 夏 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要求“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定位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依托社区资源、校园环境与文化特色,并结合相关国家课程开展的系列学习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其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要扎根于自身文化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目标、主题模块、资源整合、活动实施、过程评价等环节。

为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切实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功能,上海市奉贤区肖塘中学遵循“指向核心素养,整合学科知识,基于学校文化,立足问题解决”的设计与实施原则,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一、中医药文化融入特色课程的思考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2016 年2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药谷制造基地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它弘扬好”。在给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2021 年1 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 年—2023 年)〉的通知》。国家及上海市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进校园”,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自信,主动承担传播中医好声音、讲述中医好故事的使命。

(二)地方文化和极具特色的区域资源支持

《奉贤县续志》(2007 年)记载:“奉贤县中草药资源门类多、品种广,曾是上海市野生药材的重要收购地区之一。”《西渡志》(1986—2003 年)中记载,20 世纪50 年代肖塘镇,有一家当地出名的中医封家,制作的疳药祖传秘方,专治雪口、牙龈炎……中医药的所在地积淀及其蕴涵的“仁”“精”“诚”“和”等精神是“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中医药文化探究实践活动与奉贤区“贤文化”教育相结合,引导全体师生了解、探究、实践、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同时,极具代表性、专业性的社区资源是学校打造“中医药文化”教育特色的基础。近年来,借助教育局星光计划、支点计划、品牌培育项目,学校建造了“百味轩”中医药文化场馆,在校园种植上百种中草药植物,在学校一墙之隔的田间开辟“伏羲园”“百草园”中草药种植、探究实验园地。同时,重视中医药环境布置,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创新实验室。

(三)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

学校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形成了学校文化的五大支柱:中医药精神文化、中医药环境文化、中医药课程文化、中医药活动文化、中医药管理文化,通过“规范+个性”的实践,落实着“合格+个性”的育人目标。

学校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丰富资源,以中医药文化的启蒙教育作为科学实践活动的大主题,以“中医药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为切入口,将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开发24 门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并且基于新课程方案要求重构“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实现了校本课程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中医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中医药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命观。

二、“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实践样态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建立“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目标、主题与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价方式的一致性评价体系。探索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不同形式,从梳理主题序列、丰富实践策略、结合多元评价的视角,开展研究、行动与迭代优化。

(一)聚焦学生发展:传统文化与素养融合的课程目标

在“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围绕中医药文化的探究实践活动,丰富中医药文化知识,感受中医药文化的趣味、价值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参与、问题解决中,进一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发展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维度。

1.“仁” ——推崇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

“仁”即医心仁,既体现在对弱小无助者的同情怜悯,也体现在对患者的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以“仁”为导向,汲取中医药文化“仁心、仁爱”思想,通过学校志愿服务队的建设、劳动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开展七彩志愿活动中传承仁爱之心。通过中草药种植、养护、收获等实践探究活动,在学生中弘扬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仁爱之心。

2.“精”——培养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精”即医术精,要求医者精研医道、精勤治学。以“精”为导向,开展各类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实践,创设不同情境,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认识。同时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互相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突破自我的学习态度。

3.“诚”——恪守求真务实的为人准则

“诚”即医德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诚”为基本,通过行规教育,深入了解中医精神,树立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思想,培养学生形成求真务实、踏实进取的行为规范以及为人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和”——倡导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和”即医道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强调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和睦,提倡团结、互助、友爱。以“和”为导向,通过各类主题活动,创造团队合作机会,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倡导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精神,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形成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二)梳理主题序列:以中医药为主题统整跨学科内容

学校围绕基于在地文化的“肖塘本草”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制定课程目标、规划单元板块、匹配相应主题、设计实施方案。在单元规划中,学校将课程划分为“中医药文化历史”“中草药文化与跨学科实践”“中草药文化与健康生活”三个模块,并为每个模块匹配相应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丰富的主题活动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主题可随时增补,以满足和适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肖塘本草”课程规划与主题设计如表1 所示。

表1 “肖塘本草”课程及其学习主题示例

以“中医药文化历史”单元为例,在主题学习中融合了炎黄始祖与中医的起源、中医的经典著作与医学成就、古诗文中的中医药文化、中医名家名医的故事等。结合学校独具特色的环境与设施,以百味轩观展手册、铜人亭介绍会、伏羲园游览图等驱动性任务引领单元学习,让学生在沉浸式探索、创作中加深认知、提高能力,并且感悟、体认精神。

再如,“中草药文化与健康生活”单元中,包含了诸多科学实验中的中医药文化,学生体验并亲自实施从提出假设到得出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及表达能力等,以提高综合科学素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借助“百草茶饮”“防疫香囊”等主题,整合了酸碱性对中草药生长及药性的影响、中草药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同光照强度下中草药的生长、组培方法培养名贵中草药、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与提纯、运用中医药知识解析饮食习惯与食疗方法,以及制作中草药蜡叶标本、中草药图鉴、中药香囊、中药手工皂、中草药洗洁精等实验探究与设计制作活动。以中医药主题统整跨学科内容,加强了单元、主题、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结,有助于优化真实情境和任务的设计,突出学生视角。

(三)丰富实践路径:以多样实施方式联结任务与情境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中,要求教师设计“驱动性任务”,以保障跨学科学习活动的品质。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个体主动探索为基础,强调学生集体的合作互动,力图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同时,采用实践体验、学科融合教学、专题教育融入等多种形式,以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有机整合实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促进良好效果达成。

1. 实践体验中探究

学校在研究性学习、重大节庆活动、学生活动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体验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元素,作为学生中医药文化实践体验的主要途径,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课程校本实施。其中,为不同年级设计分阶段、递进式的实践重点,发展相应素养。

六年级注重观察,重点开展常见草药植物的栽培、养护、辨别等教学活动及体验活动。围绕“识药草、辨药草、种药草”的过程,让每一位六年级学生不仅对中草药栽培、研究及学校相关活动感兴趣,而且通过参与介绍某种中草药相关知识来提高对中草药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表示出敬畏。

七、八年级注重实践,重点开展草药生长环境和周期等调查、草药植物标本制作及药理知识教学和研究活动。通过对某种中草药的种植或观察,了解该草药的生长习性、药理作用,并通过编辑科学小报、网页、海报等形式向人们做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九年级注重研究,重点开展与中草药相关的各类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草药种植环境等对比实验、选用某种草药的小动物药理实验、学习配置草药保健茶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医国粹,激发学生树立发展中医文化的志趣。

2. 学科教学中融合

围绕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做到教学目标中融入、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评价中体现,达到育人无痕的效果。如在生命科学教学中设计长作业——常见中草药种植与管理的观察记录,校园常见中草药的分布与观察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 专题教育中融入

学校将每周五的午会课作为中医药文化教育固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老师执教,运用“大医精诚——中医药文化探幽”等特色课程进行中医药文化专题教育,把握分年级教育重点,体现教育内容的相关性、连贯性,形成层次和梯度,注重文化熏陶,探究实践,对学生进行传承国粹、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教育。

(四)结合多元评价:素养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

学校从学生发展的“知情意行”和“自主体验”两大维度出发,制定了“中医药文化认知”“中医药文化探究”“中医药文化体验”和“中医药文化实践”四项评价指标,并与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相结合,进行“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评价,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我们主要运用三类评价方式。一是“三自贤少年”争章活动,根据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与争做“三自贤少年”活动结合,设立“小神农”自主章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展示与交流评价,学生与教师就中医药文化进行交互学习,既锻炼自我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同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三是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参加中医药文化课程学习情况,体现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发展。

三、启发与建议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做好整体规划

自教育部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以来,学校基于自身已有的资源和特点进行课程实施。很多学校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班团队活动等有机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模式。由此也产生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班团队活动边界模糊的情况。为此,有必要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系,对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纳入学校每年的课程计划之中,并及时更新调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实施。

2022 年学校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配置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课程计划,并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将“肖塘本草”纳入课程结构中,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安排,确保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落实。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是跨学科教学顺利落实的基本保障。

(二)优化主题情境与驱动任务的设计,重视学习过程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设置真实情境、提炼认知冲突问题,设计驱动性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在真实情境中认识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增进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和情感认同。“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问题的解决,学生拥有的知识因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而被激活,并与客观世界自觉勾连,构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例如,百味轩观展手册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中,设计了学生在校园开放日中作为学校科普馆百味轩的志愿者,为来访的五年级学生和家长完成一份“参展手册”的任务,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参观者的游览兴致、维护好现场的参观秩序、便于五年级学生及家长在参观后留存等真实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了学习的发生。

(三)培养学校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提供长期支持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教师学习新观念、掌握新事物的契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学习,接受一种全新的课程文化挑战,将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思维变革和学习活动,视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同时,学校需要重视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的培育,为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实践与完善提供长期支持。一方面,教师不再仅仅作为学科课程的执行者或实施者,更是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为教师搭建了表现自己专业素养和多方面才华的舞台,提供了释放自己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空间。另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是教师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为与实践,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的“自省”“发现”,自觉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同时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用多样化的形式予以呈现,由此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学校在跨学科实践课程推进过程中,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交流互动、任务驱动等方式,形成校本培训的管理机制和经验,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中草药中医药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中草药在缓解夏季猪热应激中的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