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故事多
2023-07-14谭谈
谭谈
此生有机会走进商洛这片神奇的土地,看山的雄姿,观水的秀美,亲近秦岭原乡村寨,探寻漫川古镇前世今生,领略商於古道浓郁风情,倾听秦楚界地历史故事,真是一种享受……
故事里的酒城
那一天,正是立夏。我们的车,在山谷间的高速公路上奔跑。道路两边的山山岭岭,层层叠叠的树木,如一团团绿色的云彩,涌动在自己眼前。
车在飞速奔跑。我的目光,一直落在两边的山头上。山间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青春勃发。深沉厚重的老叶上,长出一蓬蓬鲜活嫩绿的新叶。新老枝叶相处和谐,深浅绿色搭配得当。山,有了层次,有了色彩,格外地生动起来。一座一座的山峰,在轻风里,神采飞扬。原来,最美的春色在初夏。只有到了初夏时节,大地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疯狂。初夏,才是春色的癫狂时节。
这样的季节,雨多。我们到的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山腰间,不断冒出浓浓淡淡的白雾水汽,组合成一个个浓浓的雾团,在山间翻滚着向上升腾。山峰,早已隐藏在云海里了。天与地,在这里连接起来了。似乎从这里往上爬,就可以进入美妙的天庭,去拜会嫦娥,会见七仙女了。
这座山,就是神奇的秦岭。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祖山、龙脉。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界山。当年,秦始皇就是从这里发兵,开创一统天下的伟业。这座山,是秦的福山、祖脉,秦的统治者,就以国名来冠以山名。
秦岭山脉南麓,那片广阔的土地,就是商洛。
春色浓烈的山岭下,流动着一条河,那就是丹江。她是汉江的主要支流。这些年来,一个著名的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調的水源地。难怪这次与我们一同来寻访这片土地的京城的朋友们,都动情地对这里的朋友说:“我们同饮一江水啊!”
一座小城,紧依着一座山,傍着一条江。这座山是秦岭的一支,叫凤凰山,而这条江就是丹江。这就是丹凤县名的来历。她是商洛所辖的六县之一。这座小城,就是丹凤县城。她是我们这次行走的第一站。
在这座美丽的小城里,有四个酿制葡萄酒的庄园。小城的故事,就藏在这些酒庄里……
丹凤葡萄酒,开始工业化生产,已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了。它与青岛的张裕葡萄酒厂,同时出现在我国葡萄酒酿造历史上。奠基人是一个外国人加一个中国人。华国文本是山西洪桐人。他年幼时,连年灾荒,民不聊生。父母便带着他逃难到了河南南阳。他生性聪明,又勤奋好学,深得南阳一家天主教教堂的传教士喜欢,收留他在教堂打杂。这位传教士是意大利一个葡萄酒庄园的传人。在南阳传教时,他就在教堂周围种植了许多葡萄,当葡萄成熟时,便把葡萄酿制成葡萄酒。华国文跟着他,学会了酿制葡萄酒的技艺。他还教会了华国文照相摄影技术,这在当时是非常新潮的。后来,华国文离开教堂返回山西老家时,传教士安森曼又送给华国文一部照相机。他一边照相谋生,一边踏上回老家的路。当时,正是辛亥革命爆发时期,他在南阳时,便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走到丹凤时,被保守党扣留。他无法继续踏上回家的路,只好留在丹凤。丹凤的百姓,爱种植葡萄。尤其是龙驹寨的葡萄,甜度高,香味浓。华国文便利用自己所学的酿制葡萄酒的技艺,与当地人合作,办起了“美利酿酒公司”,向当地农户订购了一万余斤葡萄,于当年十月,生产出三吨多优质葡萄酒,打出了“共和”葡萄酒的品牌。这是丹凤葡萄酒的第一个品牌。不久,意大利传教士安森曼也来到丹凤龙驹寨教堂传教,创办了一家葡萄酒酿造工厂,开创了丹凤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这一年,正是一九一一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改朝换代的年代。中华大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的中华民国……
我们踏入这片土地的当夜,热情的主人邀我们参加四家葡萄酒庄联合举办的葡萄酒推介会。在浓郁的酒香里,听一家一家酒庄的创业故事……
丹凤葡萄酒庄,迈入新时代后,打造成了集葡萄种植、红酒酿造、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一万五千亩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一万吨制酒储酒的生产线,千亩葡萄采摘体验博览观光园和一个原生态民宿集群,已成为当地旅游的目的地、网红打卡点。
东凤酒庄的创始人,对葡萄酒极有情怀。他原在丹凤葡萄酒厂工作,后到外地打拼。二〇〇一年,在丹凤葡萄酒遭遇困境、停止生产时,他立马放弃在外地的事业,杀回家乡,建起了一个具有法国风情的酒庄,决心在新中国第二个百年时,创造出丹凤葡萄酒新的春天……
在安森曼酒庄的广场上,立着一尊丹凤葡萄酒奠基人安森曼的雕塑。一走到这里,参观者便对这个把现代葡萄酒酿酒工艺带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充满敬意。人类文明的推进,就是靠这么一批视科技无国界的高尚情怀的人的无私奉献!
在葡萄酒城里,最神奇、最有看点、最震撼的,是那些隐藏在地下的酒窖。
那是一座一座的地下城!只见几十米深的地下,一个连着一个的宏大的窖房,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储酒的橡木桶,像军队的战士一样,在这里列队。行家说,地窖,是葡萄酒庄的灵魂所在。葡萄酒在这里汲纳天地精华,再造变身,升华提质!
东凤酒庄的酒窖,更是别具一格。除有存放大型橡木储酒桶的地窖外,还有一个地下长城般的坑道。它是在砂石沉积岩中开拓的,长长的坑道壁上,拓出一个一个小洞洞,每个小洞洞,不大不小,正好放进去一瓶酒。主人介绍说,这些洞洞里,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温度都在十三度到十六度之间。在这样的温度里储存几年的酒,味道更是上乘。
凤山下,丹水旁,四家规模宏大的葡萄酒庄,聚集在这座小城里,组成了丹凤的一个支柱产业,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山下有城,城里有酒,酒里有故事!
故事里的山村
汽车开上一个高坡,在一块坪地里停下了。我们跟着领路者走下车来,站到了一个高台上。
这是一个观景台。
先一步站上观景台的,发出了一声声欢叫声:“呵,呵,太美了!太美了!”
停车场的旁边,立着一块高高的木牌,一行赫然醒目的大字标在木牌上:“秦岭原乡:中国最美乡村——法官庙村。”
下车的人纷纷走向前面的观景台。观景台安在一道高崖之上。靠外的地方,安放了牢固的护栏。站在这里,朝前远眺,一幅无比壮阔的山水画,展现在自己面前。远山,在云雾里时隐时现,仿若仙境。近岭上,一道数十米宽的瀑布,从笔陡的崖壁上落下。阳光下看去,如一道银制的帘子,悬挂在山崖上。瀑布下,不是深潭,而是一片开阔的水域。四周山岭耸立,群山环抱着一片田野。田地里的油菜,花期已过,枝头全结籽了。籽瓣开始变色,由淡绿色渐渐变深转黄。一条不很宽的河流,从山那边流来,河道上修筑着一道道小坝。河水从坝上泻下,河水像镜片一样闪动在我们面前……
山,水,淡雾,云朵,如此和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艺术作品。除了大自然,任何人间艺术家,站在这样的艺术品面前,也只能羞涩地低下头来。
早就听说,秦岭美,最美在商洛。那么,商洛美,最美是不是在原乡,在法官庙村呢?我没去考究,不敢妄言。
从观景台往上走,就是一处原乡民宿。全是当地村民的老房子,稍作修饰,韵味就出来了。许多旧农具,农家老物件,此时此刻成了展品,摆放在恰当的地方,倒是给外来客一种新奇的视觉冲击,勾起他们心中隐隐的乡愁。
这个法官庙村,是有故事的。村子的一座山上,建有一座庙,香火甚旺,名气极大。那庙名叫法官庙。那是朝廷拨出官银所建,而且“法官”两字,也是清道光皇帝敕赐。
说的是,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外地人,开了一家药铺,此人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穷苦村民治病,從不收费。此人名叫张顺天,湖北随州人,为人淳朴善良,疾恶如仇。他在家乡为贫苦民众驱病解危,不惧怕恶势力,好打抱不平,受到了恶势力的追杀,被迫逃离老家,一路北上,来到了这个藏在深山的村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于是定居下来,开药店,治病救人。他医术高超,许多人被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传说有一村妇,即将入殓下葬时,被他起死回生救了过来。他被四乡八里的村民尊为神医和救世救难的观世音。清同冶二年(即1863年),张顺天去世。为表彰他的善德,朝廷拨下专款,修建法官庙。从此,庙前香火不断,每年冬月初一张顺天的生日那天,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春节期间,更是热闹非凡……
张顺天去世了,他留下的扶贫济困、崇善积德的精神,成为这个山村的财富,被村民们传承下来。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法官庙村加速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这里的山水风光,成了村里的本钱。一家一家的农家客栈,一处一处的特色民宿,遍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村民们巧妙地把早年修在山上的一条水渠,转化成瀑布从悬崖落下,又在瀑布旁边,建起了一个我叫不出名儿来的游乐设施。一根一根高高的钢铁架子上,托起一道玻璃水槽,从高空弯曲而下。游人坐着小巧精致的橡皮艇,从水槽里飞速而下。想想看,当你坐着橡皮艇,从高空中的水槽飞速冲下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能不心惊肉跳吗?这个娱乐项目,深得年轻游客的欢迎。
那一天,我也随着一群游客,走到了这高架水槽下,看到一个一个的年轻的游者乘着电梯上去,然后坐橡皮艇从高空水槽飞速冲下。举头望去,只见一艘艘载着游人的橡皮艇从空中飞落……
陪同的朋友问我:“敢吗?”
“我想试试。”我答道。
有人劝我:“你八十岁了,服老吧,这是年轻人玩的游戏。”
我没有犹豫,就坐上了上山的电梯。来到山顶高台上,认真听了工作人员讲述注意事项。然后,穿上塑料雨衣雨裤,就准备往放飞的橡皮艇上坐了。每艇坐两个人。从黑龙江来的女作家秋月,是作家阿成的夫人。阿成不敢上来,她上来了。她找到我,要和我坐一个橡皮艇。坐在前面的,似乎更恐怖一些。作为男人,应该胆大一些。我麻起胆子就坐到前面了。
俯看高架下,走动的游人,都成了小不点了。真高啊!坦率地说,此刻,我内心真有点害怕。但转念一想,这高架水槽的设计者,一定是全面考虑过、反复试验过的,不会出危险。这么一想,心情就平静了。我坐上橡皮艇,两手牢牢抓住橡皮艇两边的抓手,随着工作人员用力一推,橡皮艇就往水槽滑落,速度越来越快,只听见耳边的风呼呼地叫。在高架上的玻璃水槽是弯曲而下的。每到拐弯的地方,橡皮艇撞着玻璃槽壁,迅速弹了过来。这时,我的心跳到了喉咙口,忍不住发出一声声尖叫。真刺激!
最后那一个弯,更急,橡皮艇在玻璃槽壁上的冲击也更大,我坐在橡皮艇上,真是胆战心惊!
几分钟后,我们从山头飞落到了山下。当我从橡皮艇上站立起来,旁边的朋友问我:“感觉怎么样?”
“过瘾!”我朗声答道。
我站在瀑布下,朋友拿出手机,为我留了一个影。此刻,我举目遥看前面的村舍、田野、山岭……每一处都特别地美!难怪这个秦岭原乡的小村,荣获了“国家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等称号!
故事里的古镇
古镇,在一座高山下。
大山,在古镇后面,耸立出一堵数百米高的悬崖,这堵笔陡的高崖上,有三个红色的大字——漫川关。山之高,字之大,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缓步行走在这条铺满青石板的明清时期所建的老街上,看街道两边一间间古朴的商铺,观脚下街面上一块块被踩踏得光洁平滑的青石板,似乎一股历史的风尘扑面而来。商铺也罢,街面青石板也罢,此刻似乎都在讲述这条街、这个镇厚重的历史。这街道上的每一块历经历史风雨洗涤的、被一代一代踏入古镇的过往商贾、往来马帮的脚板打磨得光滑洁亮的青石板里,都藏着故事……
商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里,有过火红的一页。治水的大禹,变法的商鞅,造字的仓颉,造反的闯王,这些在华夏历史上留下鲜活印记、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都为这块土地带来荣光。李白、韩愈、白居易,都在商洛大地六百里商於古道上留下过足迹和不朽的诗篇。漫川关古镇,就是立在这样一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的标石。
她地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交界之处,如今的陕西和湖北相接的地方。在我国的成语辞海里,有一个成语——朝秦暮楚,就源于此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拉锯之地。一会儿,被秦军所占;一会儿,又被楚国统领。这里的先民,在夹缝里求生存,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每天清晨,开门探看,如街上站着秦军,即穿秦服;如街上走动楚军,即着楚装。秦军来了,讲秦语;楚军来了,说楚话。于是,又一个词语从这里走进汉语词汇——南腔北调。
我们走过这条明清时期所建的老街,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广场。在这里,汇集了湖北、陕西、山西等几个商会会馆,建筑风格各具特色。骡帮会馆,又称马王庙,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即一八八六年,结构紧密,砖雕、木雕和壁绘都十分精致美丽。
历史上,这里是著名的水陆码头。南上的船,北下的马,都汇集在这里做转口交易。为了保佑旅途一帆风顺,马帮商队中几个在此赚了大钱的商家,共同出资修建了马王庙。因为与骡帮有关,又称骡帮会馆。如今,这个经过历史风雨洗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骡帮会馆,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骡帮会馆对面,立着两座气派、威武的戏楼。这天,天气晴好,古镇里游客很多。许多着装艳丽的女士,站在双戏楼(又称鸳鸯戏楼)前拍照,留下自己人生旅途上风光的瞬间。两座戏楼,都是清代建筑。一座南式,为湖北人(即楚人)所建;一座北式,为陕西人(即秦人)所建。南楼为重檐,显得灵秀;北楼为单高挑檐,显得大气。两楼中间,用演员休息室巧妙连接。这里商贸兴盛时期,两个戏台上,一个唱秦腔,一个演汉剧,常常同时演出,唱对台戏。南北文化,在这里紧密地交融。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漫川关古镇上,也有过精彩的华章。一九三二年,一场与红军命运生死攸关的战役——漫川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一日黄昏,红四方面军为突破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在古镇以东的崇山峻岭中,与国民党胡宗南的部队进行了一场血战。两天两夜,打垮了国民党部队无数次的进攻。为掩护大部队突围,红三十四团一营、二营的一千多人,战斗到只剩下不到两百人,终于粉碎了胡宗南想把“漫川关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坟墓”的阴险企图,有效地保全了红军主力。事隔五十多年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战斗情景时,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三十四团在北山垭口顶住了敌人!”
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进入新时期后,古镇焕发了青春,一批新的建筑出现在古镇四周了。就在离老街不远的地方,有一片白墙青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的建筑,成为古镇上一个靓丽的新景区。那是古镇近几年引进一位安徽企业家建设的“漫川人家”。景区由徽派私家园林、徽派艺术博物馆、徽派盆景博览园、根雕佛国、弘石山房五部分组成。这是一个艺术王国。看过之后,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木雕、竹雕。
根雕佛国的大门口,远远看去,竖立着几根粗大的枯木。走近一看,你不得不惊叹——右边四根枯木顶部,是四个人物,脸部神态生动逼真,似乎都在沉思。那是商洛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四位思想家——大禹、商鞅、仓颉、闯王。而左边的三根枯木,雕刻的则是李白、韩愈、白居易,脸部深沉,神态安详。
走进这个根雕馆,真是目不暇接。竹雕、木雕,人物、动物,千奇百态,样样逼真,令人感叹。原本,都是些在深山里不见天日的树蔸、竹根,在一群艺术家的手下,华丽转身,鲜活亮丽地站在人们面前,组成了这个人见人叹、人见人惊、人見人喜的艺术王国。
这就是先后荣获中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特色小镇等八项国家级荣誉的漫川关古镇。一个故事多多的古镇。
古镇在故事里。
故事在古镇里。
责任编辑: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