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解读文章主旨的策略

2023-07-14陈天珍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语文

摘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是我们解读文本至关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也是高中生最基本的能力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一环节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不尽人意。面对学生这种力不能逮的尴尬局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学生理解文本、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章主旨;高中生;解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读其文而不知作者主旨之所在,观其言而不知作者情意之所指的大有人在。许多学生对文章的把握还只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浅层概括上,而对主旨的深层解读却显得捉襟见肘、难达其意;更有甚者,出现了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的茫然状况。面对这一解读尴尬、理解困境,如何让学生走出观其文而不知意之所指的境地,真正能够身体力行、独立自主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该熟思审处的关节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肤见谫识,希望对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有所帮助、指导。

一、以教材为蓝本,精雕细琢

这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蓝本、典范的重要性。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是经过专家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多方权衡而后作出的选择,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抓手,指导学生以选文为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根基,然后学以致用,自己着手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百合花》一文时,笔者就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主旨理解的指导。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百合花》主要讲述的是国共内战时期,一名年轻的小通讯员护送“我”去前线包扎所,陪“我”去老乡家借被子,为了保全担架员而牺牲的故事。在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中,我们从作者的笔端,感受到了小通讯员身上展现出的淳朴善良的本性、纯洁高尚的美好情怀以及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等等。所以,作者塑造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目的之一就是对小通讯员身上呈现出的美好精神品质的赞美和讴歌。

因而在把握文章主旨上,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作者塑造的故事情节,感受作者在文本叙述过程中对人、事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作为思考的出发点,体会作者寄寓其间的主旨义理,而这一般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基层、直接的情感主旨。

(二)从人物角色入手。《百合花》的故事情节虽然以小通讯员为主体,但是中间融入了许多其它的人物角色,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物主客体。有通讯员、“我”、村妇、小媳妇、村干部等,小通讯员为别人考虑,“我”关心小通讯员,村妇帮忙救助,小媳妇为了小通讯员舍弃唯一的被子,村干部在物资缺乏的处境中,给我们送来中秋月饼……这些人物身上无一例外都闪耀着纯朴、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性光辉,因而作者赞美的就不仅仅是小通讯員这一个体,而是进一步对所有人物的赞美,也就是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褒扬。当然,作者塑造这些群像的目的远不止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可以概述为,人的本质其实不是以单个人为单位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叠加。在这组人物群像中,我们发现他们除了是单个的人物主体外,还有其社会属性。“我”和通讯员等人可归于“军”这一社会属性,小媳妇、村干部等人可隶属于“民”这一人物群体。小媳妇等村民对战士的慷慨相助、倾力而为,小通讯员等人用性命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种心心相惜、唇齿相依之情让人感动、使人潸然,而这也正是作者要着力传达的一个主旨——军民鱼水情深。

大家知道,所有的情节进展,都离不开人物这一活动要素,不同的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爱憎倾向,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品格情操等无不是作者要讴歌或评判的态度指向,而这也正是作者想传达出的一个方面的主旨。同时,文学是具有典型性的,它不是单个的独立体的呈现,而是通过这种独特的个别显现出普遍性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展现的是一种集体共识。因此我们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将他对单个人、事、物的态度属性化,从而引申出作者对这些人事物的属概念的情感态度,而这才是作者创作的深层次目的。

(三)从创作背景入手。茹志鹃创作本文时正是反右派运动风起云涌之际。真言实话被看成是异端邪说,帽子满天飞,批斗、劳动改造大行其道,一时间人人感到岌岌可危;再加上丈夫在此次运动中身陷囹圄、告求无门。这种七慌八乱的局势造就的剑拔弩张、势如水火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地让作者想起,或许说向往那种亲密无间、肝胆相照的至交深情。正如她在谈论《百合花》创作时说:“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因为对这种真情至性的缅怀、追念,作者捉笔创作了这篇田园牧歌式的温情佳作。一如陶渊明笔下追寻的桃花源,李白心中向往的天姥山,是作者在现实的困顿中向往和追求的“伊甸园”,体现着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

正如文学鉴赏理论中所讲述的知人论世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有着深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命体验的烙印,而这些要素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作者创作取向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在对文学作品主旨的体悟上,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经历处境和创作背景去体会,当他们笔下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的风向标是同频共振的,一般表达的是对这种社会的讴歌、赞扬或批评、讽刺;而当作者笔下的人情风貌和这个社会的整体风气大相径庭乃至背道而驰时,作者很可能表达的是身陷此岸而对彼岸的渴慕和追求。笔者认为,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提炼过程中可以以此作为思考的触发点,而这不失为一种抓住作者创作意图的有效方法。

二、以教学为根基,顺势补充

日本麦当劳汉堡庄的创始人藤田田说:“企业的经营,不能只站在单纯的一个角度去看,而要从各个角度分析、观察才行。”[2]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学生从情节入手,作者叙述了林教头沧州遇旧、寻仇杀敌、接管草料场、杀敌山神庙等故事,想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表达什么?林教头勇敢、武功高强?从人物、背景入手,表达对这种盖世英雄的赞美、向往?似乎都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没有一语破的、切中要害。这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能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作者构思一个人物除了表达赞美和批判等情感态度外,也可能传达的是自己的思考,特定的人生哲理,对整个社会的情感态度等等。为此,我们可以将林教头这一人物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来思考他的思想行为。林教头在偶遇小二时的表现是安居于自己被罪,在接管草料场时是安然于自己的境遇,即便是寻仇杀敌这一部分,也只是三分热度,没有坚持到底。林冲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有人将其归结为性格的软弱,其实笔者认为不尽然。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是因为有活命的空间,有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而到了火烧草料场一节,仇敌已将他所有生路全部斩断,要么是被烧死在大火之中,要么是等待失职后的死罪。他已经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唯一能保全性命的方式是杀死仇人,投东而去。所以林冲从文章开始时的忍让,到后来的反抗,关键的一个要素是逼,有没有被逼到绝路。同样,分析人物应回到人物的社会属性这一层面上,为此,我们可以总结本文的主旨——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虽然说,今日的我不是从前的我,也不是未来的我,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普遍形態。但是笔者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对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构思,对每一个人物性格命运的走向安排,都是深思而后行的结果而绝非信马由缰的随意之举,其中寄寓了作者创作的用意和目的。所以应对这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性格、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文本,采取顺藤摸瓜、追本溯源的方式,找到导致其转变的根本性因素,是我们提炼文章主旨行之有效的法门。

三、以故知为起点,贯穿融合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是他们开启新知识学习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将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现阶段的新知、新识链接贯穿起来,从而进行同种类型的归纳总结。比如,笔者在教学《百合花》一文时,就将它和初中学过的高尔基的《海燕》、周敦颐的《爱莲说》、鲁迅《雪》等文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组网架构,去感知文学作品在什么情况下会借助象征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而这种象征物又是通过哪些相似性和作者的感情主旨连接在一起。文学作品中的物象(意象)不是单纯的无生命的客观外物,而是浸染着作者的情感,承载着作者的态度的。它们负载的可以是气氛的渲染、场景的烘托、时代背景的呈现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主体人的品格情操、精神气节。比如上面提到的海燕、莲、雪花、百合花,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物一景,还可能是拥有这种精神品质的人的象征。

再比如前面讲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我们可以将它和鲁迅的《祝福》一文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形象感知,体会作者包含其中的主旨情感。林教头的性格是随着他的遭遇在不断地变化的,简要概括就是由以前的事事忍气吞声、唯命是从发展到后来的奋力一搏、砥锋挺锷,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是什么原因?通过追本溯源的方法,我们知道是以高俅为首的一群贪官污吏的环环算计、步步紧逼。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的主旨概括为官逼民反。《祝福》一文中,鲁迅给我们描述了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的神情面貌: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年底,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再次来鲁镇,作者是这样描写她: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的精神了。第三次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直是一个木偶。最后一次作者说: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短短十一二年的光景中,祥林嫂从一个力气不惜、比男人还勤快的健壮少妇,一步步地改变,最后变成一个木刻似的、毫无生气的活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者行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有婆婆的强抢强卖,有在丈夫、阿毛死后大伯的驱赶,有鲁镇一群闲男闲女的打趣嘲笑,有柳妈诡秘的善意,有四婶的那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有四叔的嫌弃告诫,他们一个个用一双双强劲有力的大手,将祥林嫂一步步往死亡的深渊推逼。是谁赋予了他们这种生杀与夺的大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我们知道他们敢这样做是因为有坚强的后盾,那就是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所以鲁迅想通过祥林嫂的变化以至最后死去来表达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在知识的纳入中获得新的意义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零碎的知识,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融会贯通、总结归纳,从而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建立定点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构建整体的语文学习素养图。

四、以思维为动力,积累沉淀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4]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方法引导,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学生要想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还得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揣摩、慎思笃行。当这些技巧方法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经验,他们就会有一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的水到渠成之感。当然拥有“晓声”和“识器”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不仅需要学生有博学审问、工于钻研的精神;还要有经得住“沙里淘金”的繁复,耐得住“坐冷板凳”的执着品质。如果学生能将这些精神品质贯注在学习过程中,笔者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对文学作品主旨的把握定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而拥有这种拨云见日的能力的源头活水就在于阅读积累。当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提炼文章主题乃至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定会如出土的竹子一般,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在增长,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提高文章主旨理解能力的一些短见薄识。管中窥豹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一斑之见、一孔之得亦可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上把薪助火,有章可循。当然,万事万物不可一蹴而就,亦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疑、有积,有思、有悟,相信定会疑能启信,渐乃克底有成。

参考文献:

[1]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张志通.中外名人名言[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8.

[3]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杨小微、罗德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陈天珍,安徽省宿松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

猜你喜欢

高中生高中语文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