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及其彩绘的保护与修复

2023-07-13霍洁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
关键词:病害防治云冈石窟文物保护

摘要: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文化集合地,经历1500余年的风霜,至今仍具有较好的保存度和相对完整的石窟文化优势,这应当归功于当地对石窟文化的保护和历朝历代的修缮。文章对于有历史记载的云冈石窟修缮保护进行脉络梳理,并主要针对云冈石窟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其中,重点对位于云冈石窟中段的五华洞清代施泥敷彩的保护与修缮进行研究,旨在传承石窟文化,进一步推动云冈石窟的修缮与保护工作。

关键词:云冈石窟;五华洞;洞窟文化;病害防治;文物保护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云冈石窟五华洞的壁画艺术与彩绘是其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虽然云冈石窟的建造至今已超过1500年,但洞中的壁画与彩绘保存相对完整,这主要得益于洞窟文化自身的保存优势,同时也要归功于20世纪初期以来无数次的修缮与保护。我们也要看到的是,虽多次修缮,但毕竟已经历时久远,加上地理变化、气候灾害,以及洞窟内的自然蜕变和人为破坏等问题,云冈石窟五华洞壁画及其彩绘仍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五华洞是云冈石窟中部的五个洞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清代施泥敷彩。大同当地对于五华洞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也取得了相对可喜的成果,为近年来山西省洞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缩影。

一、云冈石窟的建造完善历史追溯

云冈石窟的建造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由皇家出资建造,经历了长期的开凿与修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相当浩大的工程规模。北魏时期的初次修建形成了云冈石窟的主体洞窟254个,大小都有,在近一个世纪的修建当中,云冈石窟初具主体形貌。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对云冈石窟内的“四方三圣”进行修建,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石窟修复的重要手法“包泥贴金”,通过这样的手法,云冈石窟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技法上也有了更高的造诣。辽代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十分重视,这种重视首当其冲体现在时间上,前后大约10年时间,都在开展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修缮、扩建,可见当时对于云冈石窟的传承与发展十分重视。这一时期所指的洞窟扩建工程,主要集中在云冈石窟前的木质结构石窟檐,据史料记载,这种木质石窟檐的修建促使石窟寺出现,但十分可惜的是,由于受到战火的牵连,这一时期耗时巨大修建的木质石窟檐几乎被毁灭,目前可考的只剩下孔洞作为佐证。到了金代,对于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修复上,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有所投入,但这一时期的修复并不是皇家出资,而是由佛教人士化缘筹措而来。在《清代大师佛阁碑记》当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清代顺治年间对云冈石窟的修建与保护,随后多位清代皇帝在位时期都对云冈石窟进行了相对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批准划定石窟保护范围。此后,云冈石窟三年修复工程自1973年开始启动,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复开展,他在大同参观考察过程当中,多次强调要对云冈石窟进行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后来,云冈石窟还先后经历“八五保护维修工程”“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等,这些保护工作的开展都为云冈石窟的存续与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云冈石窟的申遗创造了条件。2012年,在多方鉴定与研判下,认为云冈石窟存在湿度过大导致的局部病害发展趋势,长此以往,将对石窟文化的存续产生巨大威胁,对于洞窟的保护抢救工作已刻不容缓。因此,国家文物局紧急启动保护与修复工作,尤其是对石窟洞危岩体进行加固,对石窟檐进行建设改造,并对洞窟内壁画进行保护与修缮,此次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2021年,在多方努力下,云冈石窟申遗成功,使这座饱经风霜的石窟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云冈石窟的文化传承研究与保护、旅游等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自此,云冈石窟的保护迈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根本上来看,虽云冈石窟建造年代久远,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规模最大的早期石窟群之一,但经历1500余年的风霜与沧桑,期间不乏战火与自然损毁、病虫害等问题,仍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应当归功于历朝历代的不断修缮与扩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时间推移不仅未能磨灭它的光彩,反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云冈石窟五华洞的修复与保护概况

提及云冈石窟的整体修复与保护,有着太多的亮点,其中对于五华洞的修复与保护更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据悉,最近一次的云冈石窟修复工作当中就着重对五华洞展开了历时18个月的抢救性修复,堪称近年来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与修复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的第9号至13号洞窟,是清代施泥敷彩的主要呈现地。洞窟中处处有瑰丽华美的雕饰,样式精美,色彩保存完好,承载了北魏时期的美学造诣,是研究当时文化发展与历史、人文的宝贵史料,更是构成云冈石窟文化的重要一环。

虽然在历朝历代的保护和修缮下都有关于五华洞的记载,但是毕竟已经历了长期的自然侵蚀,加之旅游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让五华洞内部的壁画及彩塑出现大面积的脱落、空鼓、颜料层起甲、酥碱等病害,并且随着地球整体气候的改变,近年来五华洞内的病害问题有加重的趨势,急需进行抢险保护加固。因此,在此次对于五华洞的保护修缮工程当中,主要是围绕防水加固与壁画彩塑的抢修性保护展开,其中防水加固则主要采取对五华洞洞窟檐的保护修复,同时对五华洞五个洞窟的所有壁画及泥塑彩绘都进行了保护修复。

三、云冈石窟五华洞的壁画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的重点举措

云冈石窟五华洞的建造与艺术特色都十分突出,从建造意图上来看,第9洞窟与第10洞窟呈现双洞窟构造,在云冈石窟中是最具殿堂建造风格的两个洞窟。前殿均有列柱,一般在研究中会将两个洞窟进行合并考虑,是一个整体。第11洞窟则是以造像题记闻名,记载了北魏时期的相关历史,具有历史价值和书法造诣。第12洞窟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飞天服饰与民族乐器内容丰富,展现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也是北魏时期文化、艺术的特色化呈现,对研究北魏民族艺术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在第13洞窟东面的墙壁上有龛楣装饰,在云冈石窟中是最丰富的,主佛右臂下的“托臂力士”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融合。

五华洞内现存的壁画艺术按照有无地仗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地仗壁画,指的是借助洞窟内的墙壁先制作泥地仗层,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绘画创作;另一种是无地仗壁画,与有地仗壁画相反,这种壁画创作是以岩体为底直接进行的绘画创作,并没有借助泥地仗层。通过调研发现,洞窟开凿于北魏时期,但在清代进行过壁画的修缮,因此五华洞内的壁画呈现两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但本文研究的壁画内容以北魏时期为主。两种壁画从保存现状来看,前者虽然保存面积较大,但是保存状态并不乐观。后者虽然现存面积较少,但是由于大多处于高处,因此保存相对完整。五华洞内的有泥地仗壁画,从制作结构来看分为多个层次,最下层的是支撑体,依次往上还有泥地仗层、白粉层、颜料层,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有泥地仗壁画。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工序十分复杂,要经过岩体樽空、木模嵌入、砂土秸秆混合磨平以及细砂土涂抹和石膏粉浆上墙等多个步骤,操作难度较大。鉴于复杂的制作工序,层层上浆与涂抹,整个洞窟内的有泥地仗壁画不同程度地存在颜料起层、空鼓、脱落、剥离、材质粉化等问题,尤其越是位置靠下的壁画遭到毁坏和侵蚀越严重,高处的保存相对较好。

就勘察情况得出,五华洞内的壁画病害主要集中在地仗层的病害,主要呈现为空鼓、剥离以及壁画开裂,这种属于壁画损毁性伤害,对壁画的存续产生严重危害,如不尽快进行修缮保护并加固处理,很容易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鉴于当时壁画修复与洞窟内整体洞窟檐搭建并行展开,因此为避免相互影响,首先对这种病害进行加固处理,以暂时性隔离因修建洞窟檐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洞窟内壁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材质粉化、积尘等问题,但这些情况相对缓和,不至于直接影响壁画的存续问题。因此,在此次修复和保护工程当中并没有着力改进,而是暂时留存到后续的保护工序当中再行完善。

在此次修复当中,对于壁画的加固处理主要采用先除尘后向起层处注射加固剂的方法,通过注射按压、回贴等技术,将壁画的大面积开裂与易产生鼓包和剥离的部分进行加固,避免壁画损毁。对于地仗层,以灌浆填充方式进行修补,再通过柔软物对灌浆填充部分进行支顶,待固定后再进行补色,还原壁画原貌。修补过程当中,根据各个部位不同的损毁程度,所采用的修补技巧也会随之进行调整。但不变的是,在修补完成后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察并调整修补效果,以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四、云冈石窟五华洞病害具体原因分析

通过此次抢险加固病害管理发现,造成云冈石窟五华洞病害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有泥地仗层壁画的绘制过程较为复杂,多层上浆涂抹工序繁琐,并且其本身就容易在各层之间产生空鼓病害,这种空鼓病害随着不断的演变发展以及地壳岩石的变化松动等,都有可能演变为地仗层的脱落剥离。一旦发生脱落,壁画将不复存在,岩石层裸露在外,极容易被风化、被侵蚀,有时甚至会导致边缘地仗层与岩石支撑体脱离。就勘查得知,这种脱离最大处已达到5厘米,受到地球引力的拉扯,以及洞窟壁画自身重力的下坠,日久年深,这种地仗层的剥离病害将会不断发展扩大,如果再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那么壁画的大面积脱落和空鼓剥离都将成为可能,这对于五华洞的壁画损害将是巨大的。当前,洞内壁画地仗层涂抹较厚,而且经勘测存在厚度不均、分布不聚集等问题,这都是造成壁画脱落的直接因素。在历史上,五华洞曾多次出现渗水情况,这种渗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腐蚀渗透墙体和岩石层,导致壁画剥落,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开放性损伤,也就致使壁画呈现脱落、酥碱等问题的频发。

第二,由于壁画的地仗层成分构成当中有秸秆、麦皮、麻等谷物皮鼓成分,这些谷物成分本身质地柔软,并且容易发生腐蚀腐败和霉变。这些成分附着在岩石上,本身在质地上存在与岩石相反的感觉,岩石质地坚硬,而附着层质地柔软,一旦发生岩石本身的变化或者受到室内外温度的差异影响,极容易造成附着层的性状改变。在“热胀冷缩”的原理下,岩石变化不大,但是附着层由于质地柔软具有较好的伸缩性,因此极容易发生变形,原本干燥的谷物成分也会在渗水时吸收水分膨胀,干燥时体积回缩,这些都会导致附着层整体的变大和缩小,与岩石层之间产生空鼓就成为必然。这也是造成有泥地仗层壁画损毁程度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第三,自然历史演变下的岩石风化腐蚀。众所周知,云冈石窟五华洞开凿历史久远,开凿于北魏,即便是彩绘的上墙也可以追溯到清代。如此年代久远的建造与勾描,本身依附于洞窟岩石上完成,地球地壳不断发生移动和变化,即使是岩石质地坚硬也难免被腐蚀风化,造成岩石墙体的剥落与变形。如此一来,原本依附于岩石之上的壁画在本身就遭受腐蚀风化的同时,也要遭到岩石本身风化腐蚀带来的伤害,自然造成难以修弥的伤害。如果期间爆发过剧烈的地震、山体滑坡或洪水灾害等问题,那么岩石的改变将会直接影响壁画的存续。

第四,洞窟开放造成的人为破坏。在云冈石窟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之后,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游览。但与此同时,旅游也带来了洞窟文化的损毁,一些游客不顾制止,在洞窟内使用闪光灯拍照,有些甚至用小刀刻画字符,自认为是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美好的记忆,但实际上这些行为都对洞窟内的文化遗产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比如刻字和划痕,就极大地伤害了壁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现代文字的表达与古代文物的风格也格格不入,造成了观感上的尴尬,同时由于刻画导致表层开裂,也加速了内层赤裸化,破坏了壁画的存续性。此外,在石窟的历史演变过程当中,还发生过多次盗抢事件,这些事件致使洞窟内的彩塑丢失,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

第五,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损伤。纵览五华洞的壁画艺术,总会觉得北魏时期的壁画生动鲜活,但清代的上色加彩却显得突兀生硬。这就是各朝各代在修缮和保护云冈石窟时遗留的历史问题,清代修缮云冈石窟时对洞窟进行了翻新和大面积的改动,其中五华洞的壁画是直接的受害者。清代修缮时或许只注重色彩的艳丽与上色后对洞窟壁画的翻新效果,追求焕然一新,实际上却忽略了壁画原本的生动之美,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破坏了五华洞壁画的整体艺术美感,也忽略了艺术创作的生动性,以及历史文物存续的年代感。诸如此类的修缮和加固还有很多,虽然当时的初衷都不是抱有恶意的,但是鉴于审美的缺失和目的性的偏移,還是对五华洞壁画与彩绘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五、结语

如今,在不懈努力下,云冈石窟五华洞的壁画与彩绘修复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云冈石窟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却远没有到达终点。相信在先进技术的支持和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下,云冈石窟的未来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潘别桐,黄克忠.文物保护与环境地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87-98.

[2]任建光,王旭升,黄继忠,张俊芳.云冈石窟建造特征与水患的关系[J].工程勘察,2012,40(11):17-21.

[3]王志芳,段冰杰.传承与保护:民国以来云冈石窟修缮与保护[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67-70+88.

[4]谷敏,张庆捷,张焯,王雁卿,刘建军,吴娇,冀晋东.云冈石窟窟顶二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J].考古学报,2019(01):109-163.

作者简介:

霍洁(199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考古。

猜你喜欢

病害防治云冈石窟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