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艺术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传达方式研究

2023-07-13曹原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典主义巴洛克情感表达

摘要:人的表情能够传递各种思想,艺术家通过塑造人物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透过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对于如何去展现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方式也出现了不同的理念和发展。人物表情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传神与否,可见创作中人物表情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人物表情的掌握,从创作角度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艺术学习者亦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人物表情;情感表达;古典主义;古希腊;巴洛克

一、何为人物表情

人的面部会呈现出各种情绪状态,是人流露情感时首先有所反映的部位。通常是通过调动肌肉,产生紧张、放松等变化,从而使五官具有不同的变化组合,由此构成各不相同但又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从中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可见,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真实写照。

除面部表情之外,人的身体也有表情,通过动作姿态的摆放传达出来。人的肢体表情极其丰富,与面部表情映照内心一样,肢体表情同样真实地反映着人的思想情感。总而言之,人物表情除五官组合变化的表情之外,还有肢体组合摆放后产生的情感表现。

肢体表情和面部表情都是人们情感传达的重要载体,反映在艺术形象中亦如此。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思潮影响下,表情的展现形式产生了不一样的风格。

二、典型艺术形象中表情的选择和表现

本文就西方艺术发展几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内容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加深入探讨西方人物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

(一)引人深思和瞬间愉悦的雕塑人物塑造

在整个西方艺术历程中,古希腊雕塑作为古典主义的本体,其作品中所包含的理想美是古典主义者孜孜以求的。而到了古希腊后期,只追求理想美已不能满足希腊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在他们的创作中,越来越注重雕塑情感的表现,通过表情和肢体动态来传达情感。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学习过雕刻,他的一个门徒曾描述苏格拉底是如何敦促艺术家的:艺术家应该准确地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从而表现出“心灵的活动”。当希腊人能够在艺术中灵活运用运动动态之后,他们便开始通过运动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希腊化时代的艺术家创作了很多伟大的表现情感的作品,虽然此时的作品不再像早期希腊那般精致,但在写实和情感传达的意义上却更加深入。

《拉奥孔群像》(图1)是出自于希腊化时代末期的雕塑,表现的是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被欲杀害他们的大蛇缠住的场景,人物动势张弛有度,面部表情生动形象。拉奥孔的表情没有暴怒与仇恨,不狰狞也不扭曲,那张脸上的痛苦仿佛就该属于他一样,好像能让人感同身受一般,没有为表达而表达的浮夸。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曾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希腊雕塑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就姿势还是就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希腊雕塑中所显示出的无名性和普遍性特征便是其高贵之所在,静穆则是指“以庄严的精神力量来克制激动的情感”。希腊雕刻艺术在姿势与表情上所呈现出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对此形容说,这种精神就像是“希腊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還是寂静的一样”。正如拉奥孔所展现的那样,他的身体表情无一处不在剧烈的情感中,却处处显得高贵而单纯。雕塑家们经过取舍,不去追求外露在身体表层的痛苦,而是想要获得内在最崇高的美,力图表达出一种静穆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件是出自于巴洛克大师贝尼尼之手的雕塑作品《圣特蕾莎之狂喜》(图2)。传说圣特蕾莎是一名患有癫痫病的圣徒,在发病时会感受到上帝之爱。在贝尼尼的精心设计下,整体的雕塑极具戏剧化效果。圣特蕾莎享受在这欢愉的痛苦之中,天使在身侧举起金剑刺向她的心脏。圣特蕾莎的面部表情痛苦中又掺杂着极度的喜悦,肢体虽然被宽大的衣袍遮挡,但仍能看出动作的夸张,尤其是裸露的脚部,卷曲的脚趾向上翘起,更是将这种痛苦的欢愉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在面部表情的处理上,小天使和圣特蕾莎充满着强烈的巴洛克意味,小天使甜蜜的笑容中略带戏谑,圣特蕾莎半眯又微微翻起的白眼,加上微张的嘴巴,极度的渴望和沉醉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最大的释放。

对比《拉奥孔》与《圣特蕾莎之狂喜》,后者这种情感的极致流露与古希腊雕塑情感的呈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腊雕塑的核心是去表现理想化的自然,即去表现比现实自然更加完美的理想美,在逼真的同时比原有的对象更美,而过于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无疑会破坏希腊人所要追求的此种美感。在这种追求中,古希腊雕塑是把单纯、合理、端庄与和谐作为创作基础的。端庄是指“艺术形象的庄重典雅,体现沉稳静穆的意境,力避奇巧、怪异”,这正对应了希腊雕塑在表现情感时的有意克制,以此来保持其雕塑作品所追求的理想美和端庄得体。虽然这两件作品都是要展现激烈的情感状态,但在情感表现形式上却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两件作品的主体人物都是仰着头嘴微张的表情,《拉奥孔》的人物表情更多地给人以无声的崇高感,以及超越一般痛苦而建立起的悲剧性的高贵感;贝尼尼塑造的圣特蕾莎是个别的情感,且十分的外放与激烈,圣徒并无该有的高贵和肃穆之感,相反则是沉浸在极度欢愉之中的女子形象。《拉奥孔》传达的是悲剧性的崇高,观者在欣赏时会由衷感到崇拜,在其中感受到无可动摇的人性的伟大,从表象的欣赏引入到更深层的回味和思考,从万分痛苦的形象中所凝练出的情感,使观者感到希腊艺术不可比拟的美。后者也是美的,但更多是一种视觉上的美与冲击,充分外放的情绪在观者接触到的瞬间被激发,欣赏的愉悦立刻被传入大脑,让人来不及过多地思考,只得等待情绪的安稳。

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希腊人的理想美提倡不表现激情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达到美。温克尔曼曾将希腊人的艺术美形容为最纯净之水,把宁静作为美的最高形式。贝尼尼所塑造的圣特蕾莎形象则可被看作是气泡饮料,喝下就立刻能感受到刺激和愉悦,等到高昂的情绪下泄,饮料回甘时又会无比怀念那一瞬间的刺激感,想要反复地去品尝。

(二)理性支配和感性控制的绘画人物塑造

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虽然有情感的展现,但对于此的定义都是后世的艺术家、理论家来分析解释的,在当时并没有关于情感为何这样表达的记载。之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中,虽然承认人类的表情和躯体动作用来展示情感的价值,但与当时所崇尚的透视比例等相比,情感的表现还只是次要的。直到17世纪,情感表现开始被艺术家们提及并被总结出一定的规则,情感表现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普桑和鲁本斯分别是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代表,情感表达在他们身上分别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例如普桑作品《圣母升天》(图3),这是西方艺术家们十分常用的宗教题材——圣母玛丽亚的灵魂、肉身一齐飞入天堂的圣经故事。只见圣母位于画面正中,脸微微仰起,眼睛看向上方,整个表情略带憧憬而又显得肃穆端庄。身侧各聚集着两个像是凡人般的天使,托举着圣母向天堂而去,天使的表情也是可爱中不失优雅。几个人物的肢体虽然纠缠在一起,却让人觉得稳定平和。这与普桑理性的思维密不可分,一方面他通过俯视的角度获得一种向上飞升的运动感,另一方面又采用对称的人物分配和三角形的構图来营造画面的稳定庄严之感。普桑认为:“有两种可以感动心灵的方法——动作和措辞”,从这里便可看出普桑对绘画与表现之间关系的重视,但他反对只以愉悦为主的艺术,作为古典主义者,其思想就是要在画面中传达庄严肃穆的情感。

17世纪的法国,规则与理性是人们所高度崇尚的。例如普桑,其画中情感的展现都用规则加以确定,使感性的情感充满理性的意味。“理性”是普桑艺术理论构成的核心,指的是一种明确的、清晰的、简洁的艺术形式,舍弃了繁复多余的细节,与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也有着相通之处。在普桑“理性”核心思想下的情感表现方式也变得清晰明确,他将情感表现同音乐结合起来,总结出一套艺术模式理论,音乐的每一种调式都对应着一种情感特质,把心情和情感都纳入了“理性”体系。

普桑对于人物情感的展现是十分理性的,而与他同时期的巴洛克大师鲁本斯的画却是激情十足的,充满猛烈的运动感。在《抢夺吕西普的女儿》(图4)中,鲁本斯把男女肢体之间的穿插触碰表现得尤为夸张露骨,两个男子的手,一个扒住了女子的腋下,一条腿还垫在女子的背部;另一个抱住女子的大腿。鲁本斯对女子惊恐的表情、肢体的扭曲,以及被碰触后肉体的凹凸描绘得十分细致。女子的乳房在肢体的扭曲下贴着肚皮,可见其肢体扭曲程度之夸张。在面部表情上,男子表情阴狠对着女孩露出不屑的笑,透露出得意之感。女孩们则大张着嘴,表情惊恐地看向天空。

充满激情的巴洛克艺术是鲁本斯的风格,拥有无穷幻想,在内容上充满感性和激情,形式上强调运动感。观者在欣赏巴洛克艺术时会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艺术家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普桑的艺术深受古希腊影响,他忠诚地师法古典雕塑典范,其画中的人物具有很强的雕塑感。他笔下人物的肢体动作如刻刀雕刻一般,这也印证了为何普桑在描绘圣母飞升时并不显露激烈的情感。前文所述温克尔曼提到古希腊艺术如清泉之水,这种特性被普桑所吸收,再加上他极其重视理性的思考,且头脑冷静,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创作时总是冷静地考量情感在画面中的表现方式,因此其作品在注重写实的基础上又有一种固定程式和法则的影子存在。

对比普桑和鲁本斯的作品,虽然都是人物肢体纠缠在一起的构图,前者与古希腊一脉相承,在保持运动感的同时又通过端庄的表情以及并不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加以控制,由此来获得古典主义所注重的庄重之感,当然也有对称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因素,但这里只重点说明表情和肢体对画面情感表达效果的影响。而在鲁本斯这里,“情感逐步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宰和灵魂,外界美好的景物使艺术家产生‘不能自已的感情,鲁本斯在创作过程中,用心灵去超越自然来追求情感的真实表达,使自然符合他的更高目的。”在表情塑造和肢体姿态上,鲁本斯充分显示了这种“不能自已”的情感,通过人物姿势过分扭曲和充满情绪的面部表情,以达到艺术家本人想要将情感顷刻释放的“更高目的”。

在短暂的艺术学习道路上,在欣赏过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自己也有意识地用艺术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后,笔者才慢慢感受到艺术其实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情感是使艺术品永葆生机的缘由。而在人物画中,情感首先就是通过人物的肢体表情传达给观者的。情感的流露打动欣赏它们的人,也照样会引起后世人们的情感共鸣。我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这件作品的作者姓甚名谁,但只要情感能够让观者感动,灵魂就是不灭的。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2]李宏.西方美术理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5]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曹意强,李宏.外国美术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吴秋琅.雕塑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湖南师范大学,2009.

[8]刘玲.也谈希腊艺术的永恒魅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S1):146-148.

[9]李晖.情感的力量——鲁本斯与巴洛克艺术[J].美术大观,2007(07):30-31.

[10]李相武,邱慧.古希腊雕塑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1(14):161-163.

[11]李苏杭.普桑绘画艺术形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12]钟周平.探究表情——绘画创作中表情的选择与提炼[D].中国美术学院,2012.

[13]刘铭.温克尔曼的艺术史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4]刘友玲.温克尔曼的艺术史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5]张悦.关于雕塑《圣德列萨祭坛》的研究[J].明日风尚,2018(12):265.

作者简介:

曹原(1998—),女,回族,河南平顶山人。大学本科,美术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古典主义巴洛克情感表达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暗调巴洛克之二》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没规矩”的巴洛克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