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玉璧研究

2023-07-13王永红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
关键词:玉璧汉代功用

摘要:玉璧是我国古代诸多玉器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便贯穿于我国整个历史时期。汉代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玉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制作在承袭先秦之风的同时,造型、纹饰更为多样,功用也发生了变化。此外,由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受汉代谶纬神秘学说、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玉璧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实物资料,就汉代玉璧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汉代;玉璧;定义;功用;纹饰

一、玉璧的定义

玉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玉礼器之一,它的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存中就发现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玉璧,其后历代沿用。可以说,玉璧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

何为璧?《说文解字》曰:“璧,瑞玉,圜也。”[1]《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2]这里的“肉”,即玉璧的宽边;“好”,即玉璧中心的孔。对于《尔雅·释器》中涉及玉璧的这一阐述,那志良先生认为,“肉倍好谓之璧,可以解作边的尺寸,大约是孔径的一倍时,便是璧”,这只是一个标准尺度,“不可能与《尔雅》所说的完全一致”[3]。夏鼐先生亦认为,《尔雅》中关于璧、瑗、环的区别是“汉初经学家故弄玄虚”,而“环和瑗,实际上也是璧”[4]。另外,卢兆荫《略论汉代的玉璧》一文中根据出土的众多实物考察发现,“璧的边宽和孔径的比例没有什么规律,绝大多数和《尔雅》所说的三种比例不相符合。”[5]本文支持上述观点,可见玉璧即扁平圆形有孔之器。

二、汉代玉璧的功用

西汉前期,因饱受战乱之苦,经济凋敝,为恢复经济、稳固政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以“黄老思想”为指导,行黄老刑名之学,“无为而治”,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至西汉中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恢复,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在学术思想上,自汉高祖时就承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儒家的用玉思想使得汉代玉文化在继承先秦以来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发展,玉璧作为汉代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

从汉代玉璧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功用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祭祀

汉代多祭祀,天子制定了许多祭祀大河名山大川以及宗庙的制度,皇室贵族在诸多祭祀活动中广泛使用玉璧,且多与玉圭配合使用。先秦时“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祭地”,汉代承袭先秦时期的这一习俗。《史记·孝武本纪》有汉武帝祭祀天神“泰一”的记载:“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乡食。”这里的“瑄玉”,南朝裴骃《集解》引三国孟康曰:“璧大六寸谓之瑄”;唐代司马贞《索隐》中说:“音宣,璧大六寸也”,即尺寸大于六寸的玉璧。《后汉书·项帝纪》亦记载汉明帝“亲执圭、璧,恭祀天地”。除用玉璧祭祀天地外,汉代还将玉璧用于祭祀黄河、汉水等山河大川及诸祠,汉武帝时,曾投白马于黄河决口处,以玉璧祭祀河神[6]。汉代将玉璧用于祭祀,在考古工作中也多有发现。如陕西华阴县黄埔峪集灵宫遗址出土诸多的玉圭和玉璧,集灵宫为汉武帝祭祀华山之地,《汉书·地理志》载:“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集灵宫遗址出土诸玉璧,可见汉武帝时已用玉璧祭祀华山。此外,在甘肃礼县鸾亭山汉代祭祀遗址中发现了用于祭祀的玉璧(1件凤鸟蒲纹玉璧和1件青玉大圭共存);汉昭帝平陵与上官皇后陵之间也发现有璧圭组合等。

(二)朝聘、进献或赠送

汉代将玉璧用于朝聘,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汉武帝时“束帛加璧迎公申”[7];《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汉桓帝纳聘梁皇后时,“聘黄金二万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另外,《后汉书·礼仪志》云:“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及贽,公、侯璧”,说的是汉时每年正月朔旦朝贺,百官接执玉璧,而他们所执玉璧亦由少府统一配发,这一点在《后汉书·朱晖传》中也有所记载:“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汉代玉璧除用于朝聘外,也作为当时的珍贵物品用于进献及赠送,南越王赵盾在进献给汉文帝的物品名录中,首项即是“白璧一双”;《汉书·项羽传》载,刘邦赴鸿门宴于项羽所备礼物,亦是“白璧一双”。

(三)佩戴

古人有佩戴玉器之风,因其被认为是君子风范之体现,正所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在汉代,玉璧常作为一种玉佩,单独或与其他玉器组合使用,这一点在已知的考古发掘当中多有发现,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8]、南昌东郊西汉墓[9]以及安徽涡阳稽山汉代崖墓[10],不仅出土了玉璧,而且均出土了相似的玉人佩及其他玉佩饰。从当时的出土位置来看,这些玉璧与玉人佩及其他玉佩饰,如玉璜等用丝绦串联在一起,形成玉组佩,系于腰间或佩戴在其他部位。

(四)敛葬

先秦时期“灵魂不死”的观念已经形成,古人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人死只是“肉身”,而灵魂不死,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即升天。玉在当时被认为具有通天、与神沟通的灵性,灵魂可以借玉与神灵连通,可以确保灵魂永生不死、羽化升天。因此,先秦时期就有以玉随葬的习俗,汉代沿用了这一习俗,并且在汉代儒家“天人感应学说”、道家神仙方术思想以及谶纬学说的推动下,受长生不老、灵魂转世等思想的影响,认为死后灵魂可羽化升天、通达天国,这在当时整个社会阶层之中盛行,加上汉代厚葬之风的影响,玉器随葬與先秦时期相比盛而不减,玉璧随葬亦在其列。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天圆地方”,玉璧因其圆润的外形及质地,很容易使之与天联系在一起,被看作是抽象的天体。在《周礼》中,将玉璧作为祭天诸多玉礼器之首。在汉代,玉璧不仅仅是被当作抽象天体的象征物来看待,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加具体化,用来象征日月。《汉书·律历志》载:“宦者淳于陵渠复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说文解字》则曰:“璧圜象天。”汉代对于玉璧的认识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汉代以玉璧随葬的做法较为多见。

就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考古发现的汉代随葬玉璧应该在500件左右,多数用来敛尸及镶棺之用。以璧敛尸,顾名思义,即用玉璧置于墓主周身上下,乃至包裹全身。其作用和目的,一是相信玉能保护尸身不腐;二如前文所述,相信玉璧通天的灵性,可以助墓主灵魂升天成仙。用于敛葬,大多出现在诸侯王及高等级贵族的墓葬之中。如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昌邑哀王刘髆的墓葬[11],棺内出土28件玉璧,除1件置于棺盖之外,其余诸件均置于墓主上下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夫妇墓[12]中分别出土玉璧25件、18件,这些玉璧部分覆盖于墓主胸部上下部,部分则铺垫于后背上下,且呈一定的排列方式;广州南越王墓[13]中出土的19件玉璧与玉璜、玉佩、玉觴,一起构成了南越王复杂的敛葬形式;在陕西西安枣园南岭汉墓[14],一件直径达42厘米的谷纹双身兽面纹玉璧被打碎,分别置于墓主人尸体之上(头部19块、腹部6块)。

以玉璧镶嵌墓主棺椁,在汉代诸侯王墓葬中较为常见。以玉璧镶棺,顾名思义,即用玉璧以镶嵌棺椁。西汉广陵王刘胥墓[15]的内棺顶板外面正中镶嵌一块谷纹玉璧,其夫人的内棺前端中央用鎏金铜泡钉和绳带将一块乳钉纹玉璧固定其上;江苏徐州北洞山楚王墓[16]出土的一件玉璧根据其内孔边缘留有的铜锈痕判断,应是用铜铆钉将玉璧直接钉于棺璧之上;陕西西安枣园汉墓[17]中出土的97块长方形玉片,根据当时的出土情况来看,应由琢纹玉璧改制而成,也极有可能是镶嵌在漆木棺之上的。与这几座墓相较而言,河北满城陵山中山王刘胜之妻绾墓用玉璧镶棺更具有代表性,其用26块玉璧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嵌于棺外璧。

汉代玉璧亦有镶嵌于铜枕或木枕之上的,如窦绾墓出土的1件铜枕,枕面饰玉是用谷纹璧改制成的,枕的前后两侧饰玉是由两块不同形制的双圈夔凤蒲纹玉璧改制而成的。无论是以玉璧镶棺还是枕,其目的与以玉璧敛葬如出一辙。

汉代玉璧在墓葬中,除以具体实物体现其不同的功能外,也存在以图画的形式体现其装饰墓室、敛葬功能的情况,体现墓主灵魂升天的思想。这种玉璧的图画多以龙穿璧、联璧、单璧或多璧等为表现形式,见于墓室的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及随葬的帛画、漆画等之上,如河南永城县芒砀山西汉梁国王室的墓葬中,主室顶部、南壁及西壁门道口以南的壁画就绘制有以绶带串联的玉璧为纽带,将以龙图为中心的整个画面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繁华的璧画边框装饰;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8]出土的帛画,上绘有用以表现墓主沟通天地、灵魂升天的双龙穿璧图。

汉代玉璧除上述功用之外,还常用于装饰豪华的大型宫殿。如未央宫二号建筑遗址出土的玉璧,除为皇后生前所用外,也有可能装饰在未央宫宫门之上。另外,建章宫前殿南边的“璧门”,《三辅黄图·卷二汉宫》有云:“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门”。

三、汉代玉璧的纹饰特征

汉代玉璧是在承袭先秦玉璧制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继承了先秦时期出现的出廓玉璧与纹饰分区玉璧,出廓且分区纹饰玉璧较为少见。目前所见出廓且纹饰不分区玉璧,大多追求整体对称或大致对称,纹饰多见几何纹、鸟兽纹等纹饰。几何纹多见蒲纹、涡纹、谷纹、绚纹、云纹、卧蚕纹等,线条优美,琢饰对称;鸟兽纹主要有龙纹、凤纹、蟠螭纹等,纹饰在强调整体对称中略有变化、静中有动。另外,这种不分区的玉璧的“肉”,纹饰较为单一,多饰几何纹饰,以卧蚕纹或谷纹为主。分区玉璧一般以绹纹为界,内区饰几何纹,主要有蒲纹、谷纹、涡纹、卧蚕纹等,外区饰龙凤纹组合或同首异身兽,个别玉璧出现龙蛇纹饰组合。部分分区玉璧内外区以镂空雕云纹代替常见的弦纹,内区则饰同首异身龙纹,外区饰卧蚕纹。无论是不分区还是分区,玉璧上所饰龙纹风格以抽象为主,一般琢刻同首异身,身躯卷曲细长,腿尾相交,头部向外。整体装饰卷云纹或变形涡纹,而凤鸟纹则身体卷曲,作回首顾盼状,相互之间首尾或不连,或以阴刻双短线相连,尾部饰以变形涡纹和卷云纹,生动飘逸。

汉代玉璧除以上各种雕刻纹饰外,亦有不少素面作品,这类玉璧大多整体造型规整古朴,表面不加任何雕饰,其精神内涵更多地是通過一丝不苟的严谨造型,以及自然朴素的玉质、玉色得以体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玉璧作为我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玉礼器之一,历经先秦发展至汉代,其玉璧制作风格、功用在继承先秦玉璧的同时,由于受到汉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功用更为丰富多彩,涉及到日常生活、朝聘、装饰等各个方面,造型、纹饰也更为多元化,体现着汉代儒家“贵玉”“重孝”的思想。玉璧用以敛葬象征沟通天地,辅助灵魂升仙更是汉代谶纬神秘学说及道家神仙方术的重要体现。多样的造型、纹饰凸显着汉代独有的审美意识,从而成为我国玉器发展到汉代出现鼎盛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玉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于汉代历史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黄侃.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那志良.玉璧[J].故宫文物月刊,1983(01).

[4]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J].考古,1983(05):455-467.

[5]卢兆荫.略论汉代的玉璧[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论丛[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汉]班固.汉书·武帝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3.

[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9]陈文华.南昌东郊西汉墓[J].考古学报,1976(02):171-186+231-238.

[10]刘海超,杨玉彬.安徽涡阳稽山汉代崖墓[J].文物,2003(09):25-31.

[11]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J].考古学报,1983(04):471-499+531-542.

[12]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中共定县县委宣传部,定县博物馆.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J].文物,1976(07):57-59+98.

[13]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南越王墓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4]孙福喜,杨军凯,孙武.西安北郊枣园大型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2):29-38+1.

[15]徐良玉著;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编.汉广陵国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6]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编著.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7]程林泉,韩国河,张翔宇等.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J].文物,2004(06):4-21+1.

[18]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作者简介:

王永红(198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古代玉器。

猜你喜欢

玉璧汉代功用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格物天圆
——中国历代玉璧纹饰的演变
略论战国出廓玉璧
玉璧金龙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