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痿痹的证治

2023-07-13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湿病无力舌质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痿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痿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5型:湿热浸淫证,寒邪阻滞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等。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痿痹;肌炎;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证治;中医药

痿痹是指痹病日久,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风湿病[1]。痿痹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痿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刺外丘穴治疗本病。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曰:“阴痿下湿者,痿痹也。”并记载八风十二痹散治疗本病。《丹溪摘玄》中论述虎潜丸治疗本病。明清之后,众多医家多论有痿痹。清·陈士铎《辨证录》曰:“痿痹可以同病,名曰痿痹。”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重叠综合征等可出现痿痹表现[4]。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因正气亏虚,邪气侵袭。随着病情发展,而见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甚则瘫软于床。

1.1 外邪侵袭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伤诸阳之经,阳气行则迟缓,导致机关迟纵,筋脉不能收摄,而致痿痹。如湿热浸淫,痹阻关节筋骨肌肉,日久筋脉缓迟不用,成为痿痹;或寒邪侵袭,经络筋脉阻滞,肌肉关节失养,而致痿痹。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若伤诸阳之经,阳气行则迟缓,而机关迟纵,筋脉不收摄,故风湿痹而复身体手足不随也。”明·李梴《医学入门》曰:“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痹久亦能成痿。”清·喻昌《醫门法律》曰:“痿痹不仁,因其风热胜湿。”

1.2 正气亏虚 脾胃虚弱,或劳伤正气,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筋脉关节肌肉,日久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并见,而致本病;或禀赋不足,或因房劳致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不能起于床,发为痿痹。《素问·痿论篇》曰:“有所远行劳倦……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膏粱之人,久服阳药,醉以入房,损其真阴,……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曰:“膏粱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肾气热而脊腰痛不能举。”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痹久成痿,虚之所在。”

1.3 气滞痰瘀 七情郁结,或脏腑经络气机不畅,血行瘀滞,而致关节胀痛、刺痛,日久导致肢体痿软无力,发为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其人若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明·戴思恭《推师求意》曰:“留著之邪,……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沈之问《解围元薮》曰:“若瘫在左则死血凝滞,在右则痰涎淤?,或曰偏枯,或曰痿痹”。《证治汇补》曰:“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者,风湿挟痰也。”

综上所述,痿痹病因有外邪侵袭、正气亏虚、气滞痰瘀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基本病因病机为邪郁络阻,肌肉筋骨关节失养,痿废失用。痿痹病位在肢体肌肉、关节、筋骨,与肝、肾、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实证为湿热浸淫,寒邪阻滞,气滞血瘀。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候。

2 诊断要点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往往有多年风湿病史。以全身多关节肿痛伴肢体肌肉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至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为诊断要点。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和寒热:若伴见腰膝酸软,耳聋、耳鸣,遗精、遗尿等属肝肾亏虚;若伴见面色不华,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属气血亏虚;若伴见肢体关节刺痛,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当属气滞血瘀;若伴见关节红肿热痛,舌苔黄腻,脉滑者,当属湿热浸淫;若伴见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者当属寒邪阻滞。本病以“补虚泻实”为治疗总则。初起以实证为主,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病久则以虚证为主,治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湿热浸淫者,宜清利湿热,寒邪阻滞者,宜散寒通络;气血亏虚者,宜益气补血;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化瘀祛痰。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5型。

3.1 湿热浸淫证 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下肢软弱无力;伴身重面黄,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下肢软弱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久卧湿地,涉水淋雨,湿邪羁留,蕴而化热,浸淫筋脉,气血阻滞,故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下肢软弱无力;湿邪凝滞,故身重;湿热熏蒸,故面黄;胸脘痞闷,乃属湿热困脾,上扰胸膈之故;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热浸淫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方药:加味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减。方中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秦艽、川牛膝、萆薢、防己清热利湿,通经活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利湿;伸筋草、透骨草、醋延胡索通络止痛;忍冬藤、老鹳草清热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通络止痛之功。湿热甚者加黄芩、茯苓、泽泻。非湿证明显者,辛燥之药,自当慎用。

3.2 寒邪阻滞证 肢体关节冷痛,肌肉萎缩无力;局部凉感,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四肢末端发凉,甚至变紫变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以肢体关节冷痛,肌肉萎缩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禀赋不足,正气无力抗邪,寒邪入侵关节、肌肉、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故肢体关节冷痛,局部凉感;气血不畅,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肌肉萎缩无力;血遇寒则凝,故见四肢末端发凉,甚至变紫变黯;遇热则寒凝见散,气血得以运行,故局部凉感,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为寒邪阻滞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方中乌头、细辛、干姜、桂枝乃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散寒;独活、麻黄祛风散寒;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3.3 气血亏虚证 肢体关节酸痛无力,肌肉萎缩,面色无华;伴神疲乏力,心悸自汗,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肢体关节酸痛无力,肌肉萎缩,面色无华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病日久,气血虚少,筋骨失养,则肢体关节酸痛无力;肌肉失养,则萎缩;虚虚无以上荣,则见面色无华,心失血养,则见心悸;血虚清窍失养,则见头晕目眩;气虚则见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皆为气血亏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通络。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养血生血;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诸药共用,共奏补益气血、健脾通络之功效。

3.4 肝肾亏虚证 肢体关节疼痛,腰膝酸软,骨弱肉痿;头晕目眩,形寒肢冷,或伴月经量少,色暗淡,质稀,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以肢体关节疼痛,腰膝酸软,骨弱肉痿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久病体虚,肾元不足或房室不节,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滋养筋骨,日久则见骨弱肉痿,肢体关节疼痛;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肾主藏精,肾虚则月经量少;肾阳不足,气化不利,膀胱失约,而见夜尿多;腰为肾之府,精虚髓空,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精血不足,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方中独活祛风湿止痹痛;桑寄生、杜仲、川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养血活血通络;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秦艽舒筋络利关节。诸药合用,既祛风湿止痹痛,又滋补肝肾,濡养筋脉肌肉,共奏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之效。若疼痛较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寒邪盛者,加制附子、干姜。

3.5 气滞血瘀证 肢体关节胀痛、刺痛,痿软无力;肌肉瘦削,痛处固定拒按,手足麻木不仁;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以肢体关节胀痛、刺痛,痿软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七情郁结,或久病耗伤气血,气虚无力行血则血滞,气滞血瘀,肢体关节失于濡养,则见手足麻木不仁,日久则见肌肉瘦削,肢体痿软无力;气滞瘀阻,则见肢体关节胀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亦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补气理气,养血活血。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合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和血;川牛膝、地龙、桃仁、鸡血藤活血化瘀通脉;加青皮、郁金理气通络。全方共奏补气理气、养血活血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52岁,2018年7月2日初诊。以四肢肌无力伴吞咽困难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因矽肺于2018年5月13日在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期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肌无力,吞咽困难,无明显肌肉疼痛,查肌肉磁共振成像示双侧胸背部、腹部、臀部及下肢肌肉见弥漫斑片状高信号,未见明确肌肉萎缩及脂防浸润。心肌酶谱:肌酸激酶250 U·L-1,乳酸脱氢酶316 U·L-1,a-羟丁酸脱氨酶206 U·L-1。肌肉活检病理考虑:免疫性介导坏死性肌病。给予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治疗后肌酸激酶下降出院。近1个月四肢乏力明显,运动量减少,最多行走1000 m。刻下症见胸闷、憋气,不伴咳嗽,吞咽困难,四肢乏力,平素怕热,汗出正常,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多发性肌炎。中医诊断:痿痹、肌痹(脾肾亏虚证)。处方:生地黄10 g、山药15 g、山茱萸12 g、茯苓20 g、泽泻15 g、牡丹皮10 g、泽兰15 g、桑寄生15 g、续断15 g、黄芪10 g、甘草10 g、砂仁10 g、桑白皮10 g、桔梗10 g、红景天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2018年7月16日二诊。患者胸闷憋气消失,每日能步行7000~8000步,吞咽困难稍减轻,乏力减,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改生地黄为熟地黄15 g,加青风藤30 g。

2018年7月30日三诊,患者乏力大减,仍有吞咽无力感,身上可见少量红色皮疹,无明显瘙痒,不伴脱屑。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沉细。上方去桔梗,加地肤子10 g、当归15 g。14剂。

2018年8月13日四诊。皮疹愈,仍有吞咽无力感,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去地肤子继服,14剂[6]。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多发性肌炎;中医诊断为痿痹、肌痹,辨证属脾肾亏虚证,为正虚候。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肌肉无力,身乏倦怠;肾主纳气,肾虚则纳气失调,气不能续而出现短气喘憋。以六味地黄汤为主方,补肾健脾益气而扶正补虚治本,加桑寄生、续断以增强补肾强筋健骨之力,以期行走有力。因患者平素怕热,故用生地黄而不用熟地黄,恐不宜太过而生温燥之气;加甘草、砂仁以健脾理气而助脾运;加桑白皮、桔梗以利肺气而祛邪以治咳嗽;加红景天补血活血而不壅滞以防瘀。全方共奏补肾健脾益气之效。二诊服药14剂后胸闷、憋气愈,乏力、吞咽困难减,耐力增加,但仍有吞咽困难,故改生地黄为熟地黄增强补肾健脾之力,加青风藤以祛风湿、通经络,并助桑寄生、续断强筋健骨之力。三诊时患者出现皮疹,加地肤子、当归以活血祛风止痒,取“血行风自灭”之意。四诊时皮疹愈,唯吞咽仍有无力感,故守方减地肤子继服。本案治疗体现出扶正补虚(脾肾亏虚)为主、兼以祛邪(风、湿)、活血理气祛痰(瘀、痰)的“虚邪瘀”辨证内涵,故治疗而获佳效。

5 预防与护理

避风寒湿热等邪,畅情志,勿劳累。调理脾胃,加强营养;忌膏粱厚味,辛辣刺激之品。病情重,长期卧床者,要常翻身拍背,以防止褥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卧床患者,应注意患肢保暖,适当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经常用手轻轻拍打患肢,以促进肢体气血运行,有利于康复。

6 结 语

痿痹病位在肌肉、关节、筋骨,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多由正气不足,风寒、湿热、气滞血瘀等诸因导致肌肉关节筋骨失于濡养,从而出现全身多关节肿痛伴肌肉萎缩、瘫软于床。病证分虚实两端,病情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病根据“虚邪瘀”辨证进行治疗。临床中,可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清热利湿、温经通络以祛邪,理气化瘀以祛瘀等各种体现“虚邪瘀”具体治法。痿痹为慢性难治性疾病,预后不佳;但积极控制疾病,加之科学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乃可恢复生活自理。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2):58-62.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關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4-308.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姜泉.实用中医风湿免疫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496-497.

收稿日期:2023-03-15;修回日期:2023-04-21

猜你喜欢

风湿病无力舌质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瑞风车加速无力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争论,有力的和无力的
斯柯达昊锐车加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