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G表现、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2023-07-13梁毕明徐晓东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23年7期
关键词:动态能力创新绩效企业创新

梁毕明 徐晓东

【摘要】基于“双碳”背景, 绿色转型如何引领和助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以2010 ~ 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 探究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ESG表现及其三个维度均会对企业创新绩效起到促进作用; 动态能力在ESG表现与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ESG表现对企業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持续性, 但该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 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在非国有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非重污染企业中更加显著。

【关键词】ESG表现;动态能力;创新绩效;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14-0048-8

一、 引言

在新发展理念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创新过程中融入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生产方式对于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ESG作为对企业环境、 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系统化考察, 更加契合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ESG实践呼声高涨的“双碳”时代, 企业在获取优势资源的同时仍然能够提升长期价值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王波和杨茂佳,2022)。但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迫使企业逐渐加强对组织外部资源的依赖, 仅仅依靠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并不能充分满足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彭正龙和王海花,2010)。那么, 企业应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突破原有封闭和效率低下的创新体系, 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 实现创新突破?动态能力作为企业感知、 捕获与重新配置资源的重要体现, 是否会从ESG的动态环境中整合新知识与新资源以实现企业突破式创新?探讨上述问题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可持续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2010 ~ 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探讨上市公司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相较于已有研究, 本文的或有贡献在于: ①提供了ESG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新证据。本文通过探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 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资源—能力—绩效”的研究范式, 探讨ESG的外部资源获取效应在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同时对于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重点关注ESG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影响。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丰富了现有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多重视角阐述ESG表现作为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的综合体现及其各子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既是对已有企业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传承和学习, 又是对社会责任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的发展和延伸。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

创新作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对于企业长期价值的稳步提升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认为, 影响企业创新的根源在于两方面: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冲突。一方面, 创新投资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具有长期性(Holmstrom,1989)。相较于其他投资, 研发投入还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保密性限制, 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掌握相关信息, 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因此而加大, 进而导致企业依靠外部资金支持创新的难度提升(Hsu等,2014)。另一方面, 创新活动所具有的隐蔽性不仅会引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同时也会加大外部利益相关者对管理者创新活动的监督难度, 增加管理层在创新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冯根福和温军,2008)。ESG作为企业实现环境效益提升、 社会责任承担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综合反映, 能够成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获取重要资源的途径(Pavelin和Porter,2008)。具体影响包括:

1. 企业ESG实践能有效推动企业整体创新绩效。一方面,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 利益相关者会要求公司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 这会加强企业对自身产品的绿色要求, 激励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 以此作为践行绿色责任的回应(梁毕明和徐晓东,2023)。另一方面, 在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引下, 银行等信贷机构会严格评估企业的绿色项目,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良好的环境实践能够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邱牧远和殷红,2019;沈洪涛和马正彪,2014), 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充足的外部资金, 以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之间的效益转化, 进而推动企业综合创新绩效的提升。

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披露的ESG信息会涉及“员工权益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等重要话题, 企业积极履行ESG责任能够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友好关系, 提升企业声誉, 积累社会信任和资本(Eliwa等,2021;Wang和Chen,2017), 进而帮助企业获得创新所需的外部资源。同时也能向资本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产生信息效应, 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约束(钱明等,2016)。此外, 企业管理层履行社会责任也能够有效规避管理者短视行为, 缓解代理问题, 使其出于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考虑而增加研发支出, 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 以此提升公司长远价值。

3. 公司治理是突破企业创新障碍的关键。代理冲突、 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公司治理问题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冯根福和温军, 2008)。公司治理是ESG信息披露的重点。从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看, ESG信息披露体系会详尽地披露有关股东治理、 董监高治理以及股权结构等内容, 在公司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有效监督管理者着眼于公司的长期价值, 激发管理者的创新意愿, 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从外部治理的角度看, 在ESG披露的公司治理信息中, 会涉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控股股东与大股东行为以及投资者关系等内容, 这会更加吸引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周方召等,2020), 形成良好的外部监督效应, 管理层出于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以及公司声誉的考虑, 会增加企业的研发活动, 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 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ESG表现、 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在ESG实践过程中, 企业需要不断地创造、 开发、 利用资源, 并将其转化为内部创造力以助力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了能够有效地吸收资源, 企业内部需要构建一种内生动力, 通过感知、 捕获、 重新配置的方式, 快速适应外部变化带来的竞争优势即动态能力。Teece 等(1997) 认为“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挖掘竞争优势新来源的一种逐渐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是企业整合、 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 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 具体包括吸收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无论是针对环境的改善、 社会责任的承担还是公司治理水平提升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ESG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而言均是以资源为基础, 不断吸收、 创造与转化的综合过程,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 企业ESG表现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不仅包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包括调整与反馈的能力。在提升ESG表现的过程中, 为及时响应外部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企业自身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异质性知识, 捕获外部的创新机会来提高自身关于环境表现、 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的整体水平。响应外部环境变化、 识别有价值知识的过程也增强了企业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 知识学习能力越强, 企业越会不断地转化反馈, 创新绩效就会越显著(Lai等,2014)。同时, ESG表现越好, 企业越会注重满足员工、 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这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在个体层面获取新知识和异质性资源的机会, 使得企业创新绩效得到提升(张爽和陈晨,2022)。

2. 企业ESG表现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自身资源与战略需求不断平衡适应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大量资源会被占用, 但与此同时, 企业还需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所以有效配置现有资源是企业提升自身ESG表现的关键(Fainshmidt等,2018)。因此, 企业ESG实践的表现越好, 组织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强, 企业对于内外部资源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就会越高, 企业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就会减少, 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

3. 企业ESG表现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ESG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其竞争优势, 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内部创新能力来看, 企业践行ESG理念后会加强其对内部员工责任的履行和需求的关注,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 从而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增强公司创新活动的核心竞争力(Turban和Greening,1997)、 提高内部创新绩效(彭正龙和王海花,2010)。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 吸收能力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H2b: 适应能力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H2c: 创新能力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 ~ 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ESG表现、 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的财务数据、 公司治理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上市公司ESG表现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剔除样本中的ST、 金融行业和财务数据异常的企业后, 为了避免极端值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 对连续数据进行1%和99%分位的缩尾处理, 最终获得3575家上市公司的28486个可观测数据。

(二)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企业创新绩效(Patent)。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关键指标, 而专利申请数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Kim等,2016), 因此, 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 借鉴曹阳春等(2022)的衡量方式, 选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 该指标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企业创新产出的实际情况。

2. 解释变量: ESG表现(ESG)。ESG体系中包括的企业环境保护(E)、 社会责任(S)和治理水平(G)三項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异质性, 因此,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 参考李增福和冯柳华(2022)的研究, 选取华证ESG评级作为上市公司ESG表现的替代变量, 评级指数共分9档(1 ~ 9), 级数越高表明上市公司ESG实践越全面、 ESG表现越好。

3. 中介变量: 动态能力。借鉴赵凤等(2016)、 杨林等(2020)的研究, 使用企业当年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度量企业的吸收能力(Absorption)。使用企业当年研发、 资本以及广告支出的变异系数来衡量企业的适应能力。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未单独披露广告支出, 现有研究通常使用销售费用代替广告支出。因此, 为了降低变量度量误差对研究结论造成的影响, 本文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涉及广告支出的销售费用度量广告支出, 以更加准确地度量企业的适应能力。同时, 为使变异系数值与适应能力保持方向一致, 对变异系数取负值来衡量企业的适应能力(Adaptation)。使用企业当年的研发投入强度、 技术人员比例以及企业发明专利数三个指标的标准化合计数度量企业的创新能力(Innovation)。

其中: 适应能力(Adaptation)的计算方式为: Adaptation=-α/mean(α为企业当年研发、 资本以及广告支出的标准差, mean为三者均值)。

4. 控制变量。参考已有研究, 本文控制其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公司层面以及治理层面的相关变量, 主要包括企业规模(Size)、 资产负债率(Lev)、 总资产收益率(Roa)、 公司成长性(Growth)、 现金流量(Cashflow)、 独立董事比例(Indep)、 股权集中度(Top1)、 两职合一(Dual)以及上市年限(Listage)。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上市公司ESG表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设定回归模型(1):

为了检验吸收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 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5) ~ 模型(7):

四、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企业创新绩效(Patent)平均值为1.152, 中位数为0.693, 最大值为5.694, 这表明样本企业的创新发展情况并不均衡, 部分企业存在创新实力较低的情况, 并且样本中大量企业创新绩效存在较大差距。企业ESG表现(ESG)平均值为6.503, 最小值为1, 最大值为9, 这表明样本企业在ESG实践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ESG理念的践行和推广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吸收能力(Absorption)、 适应能力(Adaptation)以及创新能力(Innovation)的平均值依次为0.038、 -2.284及0.221, 中位数依次为0.031、 -1.986、 0.158, 中位数与平均值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明样本企业的动态能力相对较低。

(二)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 ~ 模型(7)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在第(1)列中, ESG 表现(ESG)的系数为0.112, 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企业在环境治理、 社会责任承担以及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会通过创新手段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H1得到验证。

在第(2) ~ (4)列中, ESG 表现(ESG)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明企业ESG表现与吸收能力(Absorption)、 适应能力(Adaptation)以及创新能力(Innovatio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吸收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发挥的中介效应分别是0.012、 0.010、 0.007[表3第(2)、(3)、(4)列系数与第(5)、(6)、(7)列Absorption、 Adaptation、 Innovation的系数分别相乘得到], 并且从表3中可以看出, 加入中介变量后, ESG表现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均小于未加入中介变量前ESG表现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总效应。上述回归结果表明, 吸收能力、 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企业在进行ESG实践的过程中会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 吸收以及创造来提升自身的企业价值, H2a、 H2b与H2c得到验证。

五、 稳健性检验

(一)工具变量法

由于创新绩效良好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其ESG表现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即ESG表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双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择工具变量法来排除前述问题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参考盛明泉等(2022)的做法, 选取地区ESG表现均值(ESG_mean)作为工具变量, ESG表现的地区均值会影响企业ESG表现且与企业创新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 符合相关性和外生性假设。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如表4第(1)、 (2)列所示。两阶段的回归结果表明, ESG表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假设依然成立, 证实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

考虑到样本中存在自选择的问题, 即企业披露更多关于环境、 社会以及治理的信息会受到自身财务状况以及治理情况的影响, 本文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来解决控制组与处理组之间的偏差, 通过样本中ESG表现的均值构造虚拟变量(ESG_dum), 选取资产负债率、 总资产收益率、 公司成长性、 股权集中度以及上市年限作为协变量, 构建Logit模型测算PS值, 并采用1∶1最近邻匹配的方式选择对照组, 核密度分布图以及匹配前后样本特征对比表明样本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见图1、表5)。

通过匹配后的样本再次对模型(1)进行回归, 结果如表4第(3)列所示。表4第(3)列中, ESG的系数为0.105, 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回归结果表明, 在使用1∶1最近邻匹配法对原有样本进行匹配并剔除未匹配样本后, 即剔除样本自选择偏误带来的影响后, 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三)其他稳健性检验

1. 滞后解释变量。为进一步缓解双向因果造成的偏误问题, 同时考虑ESG滞后变量不易受到当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解释变量分别滞后1期、 2期、 3期纳入回归模型。表6列(1) ~ 列(3)汇报了相應的结果, ESG滞后项系数仍然显著为正, 表明ESG表现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

2. 替换解释变量。本文通过替换华证ESG评级赋分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借鉴谢红军和吕雪(2022)的研究方法, 按照A、 B、 C三个等级替换华证ESG评级的赋值方式, 分别赋值为3、 2、 1加入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具体回归结果如表6第(4)列所示,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 ESG1的系数为0.27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该结果证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然成立。

3. 更换被解释变量。前文选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 在稳健性检验中, 选取企业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Patent1), 回归结果如表6第(5)列所示。根据回归结果可知, ESG的系数为0.08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该结果证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然稳健。

六、 进一步分析

(一)异质性分析

1. 基于产权异质性视角。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获取资源方面存在差异。相比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会面临更大程度的融资约束, 在创新活动方面往往会更需要依靠外部资金进行战略投资和实地研发。国有企业因具有更多的政策性保护(祝继高和陆正飞,2011),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更加偏向于对国有企业放贷, 所以国有企业面临更小的融资约束。因此, 为了研究在不同产权性质情况下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 本文将样本分为国有组与非国有组进行分组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7第(1)、 (2)列所示。从回归结果看, 非国有企业回归系数显著大于国有企业, 费舍尔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系数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结果表明, 相较于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2. 基于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视角。作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 高新技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能否把握ESG实践给企业创新带来的红利效应, 对于其自身发展尤为重要。因此, 本文将样本按照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组, 检验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异质性影响。按照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分组, 回归结果如表7第(3)、 (4)列所示。从回归结果来看, 高新技术企业的回归系数要显著大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回归系数且从费舍尔检验的结果来看, 二者之间的系数差异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该结果证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环境、 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更能够形成竞争优势, 不断吸收外部资源, 进行改造升级, 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3. 基于是否为重污染行业视角。近年来, 国家着力通过推进实施环境规制、 绿色信贷政策等手段敦促重污染企业积极进行绿色转型升级, 呼吁重污染企业加强ESG实践, 但重污染企业在进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利用其获取的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实现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 还需进一步检验。为此, 本文借鉴沈洪涛和马正彪(2014)的研究, 将样本划分为重污染企业与非重污染企业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7第(5)、 (6)列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 重污染企业的系数要小于非重污染企业的系数, 从费舍尔检验的结果看, 二者之间的差异在5%的水平上显著。研究结论表明重污染企业在ESG实践的过程中应更加关注获取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二)ESG子维度(环境-社会-治理)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地诠释企业ESG表现对于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将企业ESG表现划分为环境(Enviroment)、 社会(Society)以及治理(Government)三个子维度进行分析, 探讨ESG的子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采用华证ESG评级中对企业环境、 社会以及治理方面表现的打分, 将企业环境、 社会以及治理表现划分为三个等级并由低到高赋分为1 ~ 3, 与企业创新绩效进行回归检验, 回归结果如表8第(1)、 (2)、 (3)列所示。从回归结果看, ESG子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这表明环境责任承担、 社会责任实践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均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也从侧面证明企业加强ESG实践的正向意义。

(三)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持续性分析

创新作为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重要方式, 对企业实现竞争优势、 获取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而企业的ESG实践能否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对于企业规划ESG实践战略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检验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持续性, 本文将企业创新绩效滞后一期、 两期、 三期加入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 表9第(1)、 (2)、 (3)列分别列示了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至三期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 滞后项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但从回归系数看其影响效果在持续减弱。原因可能在于, 企业履行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本身就是对已有资源的占用, 当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超过自身承担能力时就会减少相应的支出, 因而ESG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会削弱。但总体上企业加强ESG实践仍然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 研究结论

在我国“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 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主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市公司通过加强ESG实践不断吸收外部优势资源, 通过内部的整合升级、 改造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长远价值。在此背景下, 本文探究了上市公司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

首先, 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该结论证实ESG作为企业实现环境效益、 社会责任承担以及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综合反映能够在三者价值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增值效益,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上市公司应持续加强ESG实践,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为上市公司的ESG实践之路提供更多的政策帮助和具体指引, 将企业的创新绩效结合环境、 社会以及治理纳入ESG信息披露体系, 在规范上市公司ESG行为的同时也能通过ESG的实践过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 ESG表现能够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上市公司在ESG实践中应着重关注获取资源的转化以及价值创造, 不仅要充分利用公司内部的现有资源, 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加强企业的绿色治理, 更要不断提升公司自身的动态能力, 抓住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以获取优势资源。通过内部公司治理、 产业转型以及资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强企业创新, 着重关注在ESG实践中创新成果的转化, 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再次, ESG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非重污染企业中表现得更强。因此, 国有上市公司、 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重污染企业更应关注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 通过识别自身在环境治理、 社会责任履行以及公司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更加健全的ESG实践体系, 将创新绩效与企业的ESG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更加突出在ESG具体實践路径中的价值创造, 提升自身的吸收、 转换以及创造能力, 更好地通过ESG实践获得更大的红利效应。

最后, ESG表现的子维度(环境、 社会、 治理)均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但该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因此, 在建立自身ESG发展体系时企业对子维度的环境、 社会以及公司治理层面的具体构建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 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合理安排企业在具体维度的投资情况, 在保证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ESG不同层级的综合效益, 产生“1+1>2”的效应, 相关部门也应关注行业发展现状, 制定不同行业的ESG实践规则, 引领上市公司开展更具价值的ESG实践活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曹阳春,张光宇,张静.研发联盟如何激活企业创新绩效  —— 基于fsQCA方法的组态分析[ J].管理学刊,2022(6):128 ~ 139.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 ~ 101.

李增福,冯柳华.企业ESG表现与商业信用获取[ J].财经研究,2022(12):151 ~ 165.

梁毕明,徐晓东.绿色信贷政策、产权异质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J].财会月刊,2023(5):40 ~ 46.

彭正龙,王海花.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J].经济管理,2010(1):134 ~ 139.

钱明,徐光华,沈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稳健性与融资约束 —— 基于产权异质性的视角[ J].会计研究,2016(5):9 ~ 17+95.

邱牧远,殷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企业ESG表现与融资成本[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108 ~ 123.

沈洪涛,马正彪.地区经济发展压力、企业环境表现与债务融资[ J].金融研究,2014(2):153 ~ 166.

盛明泉,余璐,王文兵.ESG与家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J].财务研究,2022(2):58 ~ 67.

王波,杨茂佳.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  —— 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软科学,2022(6):78 ~ 84.

谢红军,吕雪.负责任的国际投资:ESG与中国OFDI[ J].经济研究,2022(3):83 ~ 99.

杨林,和欣,顾红芳.高管团队经验、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突变: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 J].管理世界,2020(6):168 ~ 188+201+252.

张爽,陈晨.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 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J].科研管理,2022(6):113 ~ 120.

赵凤,王铁男,王宇.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 J].管理评论,2016(6):76 ~ 85+99.

周方召,潘婉颖,付辉.上市公司ESG责任表现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 ——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科学决策,2020(11):15 ~ 41.

祝继高,陆正飞.产权性质、股权再融资与资源配置效率[ J].金融研究,2011(1):131 ~ 148.

Eliwa Y., Aboud A., Saleh A.. ESG practices and the cost of debt: Evidence from EU countries[ 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21(79):102097.

Holmstrom B.. Agency costs and innov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9(3):305 ~ 327.

Hsu P., Tian X., Xu 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ross-country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16 ~ 135.

Kim B., Kim E., Miller D. J.,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timing of patent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Research Policy,2016(4):914 ~ 928.

Lai Y. L., Hsu M. S., Lin F. J., et al.. The effects of industry cluster know-

ledge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5):734 ~ 739.

Pavelin S., Porter L. A..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ontent of innovation in the U.K.[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4):711 ~ 725.

Teece D. J., Pisano G., Sc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

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 ~ 533.

Turban D. B., Greening D. W..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to prospective employee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3):658 ~ 672.

Wang M., Chen Y.. Does voluntary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ttract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17(5):338 ~ 357.

(責任编辑·校对: 黄艳晶  许春玲)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国有企业投资效率驱动与风险预警研究”(项目编号:2022B79); 吉林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1Z05);吉林财经大学九台农商银行农村金融研究院科研项目“吉林省绿色信贷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研究”

猜你喜欢

动态能力创新绩效企业创新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实证分析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新常态下的动态能力战略理论的价值和企业实践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实施细胞激活工程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动态能力对其绩效影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