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3-07-12刘敏岚邱莲花

乡村论丛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刘敏岚 邱莲花

摘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让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才是真正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 在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情形下,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新乡贤群体作为新时代的精英人才,是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具备重要的价值功能,同时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也存在着合法性存疑、农村社会环境复杂、治理功能异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当从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设计、农村社会环境以及新乡贤的建设等方面着手解决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新乡贤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的方向。乡村振兴作为实现我国乡村稳定发展的战略决策,需要多重因素的系统作用,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素。全面脱贫之后,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但乡村社会人才缺失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阻碍。新乡贤作为乡村拥有相当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特殊人才群体,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社会力量,能成功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问题。

一、新乡贤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新乡贤产生于传统乡贤的基础之上,受传统乡贤文化的滋养,但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较之传统乡贤,其内涵更加丰富,特征更加鲜明。

(一)新乡贤的内涵

“乡贤”起源于东汉,在明清时期发展壮大,晚清时期因为战争频发而进入低谷,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乡贤因“污名化”而离场,直至改革开放后,由于时代的需要,乡贤重新返场。传统乡贤一般被认为是在当地具有相当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有较高声誉度的退休官员, 他们与当地官僚有着各种联系,同时又有很高的财富地位和渊博的学识。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乡贤在乡土社会关系中,是退休官僚或地方官僚的亲属,在宫廷之中有政治权力,在宫廷之外有财富特权,具有可以与皇权对抗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原本因“污名化”离场的传统乡贤在时代的召唤下返场,并被界定为“新乡贤”。学术界对新乡贤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胡鹏辉、高继波通过比较传统中国乡绅群体的特征,认为新乡贤是有能力、有学识、有品德、有情怀且能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奉献的贤达人士。吴晓杰认为有德有才,生长在农村,献身于农村,在村邻之间声望高、口碑好的人, 可称为新乡贤。王先明认为新乡贤主要是“来源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的有着特殊城乡关系的人。还有学者认为新乡贤是中国乡村社会各类精英人才的统称, 其主体范畴较为广泛,既包括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榜样等模范典型,也包括邻里威望和社会声誉较好的群体。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拥有突出道德品质、具有良好口碑威望、掌握一定知识技能,能够利用自身丰富的阅历和开阔的眼界,在乡村发展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群体可以称之为新乡贤。

(二)新乡贤的时代特征

一是制度背景的进步性。传统乡贤产生于封建制度的背景下,受封建社会政治结构和家族本位、伦理本位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他们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在乡村的代言人,虽然在传统乡村建设、秩序维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封建制度和时代价值观的桎梏,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新乡贤成长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他们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相比传统乡贤有很大不同,在社会主义民主新时期致力于乡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时代背景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二是人员构成的开放性。传统乡贤与当时的宗族、官僚系统和政治权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家世背景,主要由告老还乡的官吏、宗族内部元老、落第士子等在乡村社会有较大威望和影响力的人物构成。而新乡贤群体突破了固有的等级制度,在人员的构成上具有开放性,既包括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精英人才,如富人、企业家、退休公職干部、专家、教授和文化名人等精英乡贤,也包括扎根乡土的普通民众, 如乡村的道德楷模、热心良善之人、文明家庭领袖、返乡大学生等平民乡贤。

三是地域范围的开阔性。传统乡贤基本上是长期居住在乡村的贤人,其影响力和功能的发挥通常局限在他们土生土长的乡村范围内,一旦脱离了这个地域范围,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社会条件不足,他们的权威和影响力也就无法再有效发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离开故土流入城市,相较于传统乡贤,虽然新乡贤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特征, 但却突破了原有的出身地域壁垒,具有更为广泛的空间范围,即使是离乡的精英人才在乡村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全球通”的便利也让许多离开乡村的乡贤能够充分发挥乡贤作用, 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精神内涵的多元性。传统乡贤以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忠孝节义的价值观为基础,构筑自己在乡村社会的基本统治秩序,他们遵循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三种人伦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而新乡贤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准则。新乡贤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其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还涵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的其他道德价值观,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具备了创新、奋斗、法治、平等的现代人文精神,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多元融合。

二、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人才的缺失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受到阻碍。新乡贤具有内在的振兴功能,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物质保障

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新乡贤群体掌握着前沿的科技知识与创新能力,可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是新乡贤可以提供适合农村产业发展的先进思路。新乡贤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智力资本以及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发挥“智库”作用。二是新乡贤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新乡贤中不乏有农业科技精英,他们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性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解决农村农业技术落后的难题。三是新乡贤能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必要的社会资本扶持。大多数农民是小规模生产者,缺乏相应的资本帮助他们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中,而新乡贤中资金充裕和社会资源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府进行注资、招标引入等途径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四是新乡贤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新乡贤阅历丰富、人脉广, 消息途径多,且熟悉当前国内形势和相关法规,能充分发挥城乡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功能。

(二)支撑乡村人才振兴,补齐人才短板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人才大多流入城市,造成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问题, 新乡贤的回归可以弥补农村人才的不足。首先,新乡贤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力量。新乡贤作为社会的精英,不仅熟悉农村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而且有着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能够且愿意为乡村建设付出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农村人才不足的情况。其次,新乡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回馈乡里。新乡贤在乡村邻里间有良好的口碑和威望,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可以通过自身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最后,新乡贤可以为农村培育更多有能力、懂技术的人才。农村人才资源不能只从外引荐,更多是要内部培育。新乡贤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教授本土农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力支撑。

(三)倡导乡村文化振兴,弘扬优秀文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乡风, 进一步挖掘并传承农业文明内涵,弘扬农村耕读文化、克勤克俭等优良理念。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的陈规陋习、道德失范等问题,新乡贤作为农村的“道德精英”,在其中起着模范和倡导作用。首先,新乡贤可以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闡扬。新乡贤眼界开阔, 具有前瞻性,不但了解乡村社会的人文底蕴,同时熟悉现代文明的都邑文化,他们通过将现代文明精神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无形中带动了乡风民俗。其次,新乡贤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农村。尽管目前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封建意识形态、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严重限制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但新乡贤具备杰出的文化涵养和品德修养,是引导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良好表率。最后,新乡贤可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新乡贤作为农村的“道德榜样”和“文化楷模”,可以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中起到典范作用,帮助农村基层干部制定科学合理的乡规民约,做文明乡风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四)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维护绿色生态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新乡贤作为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对农村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是引导村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当前,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仍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新乡贤思想开放、眼界开阔,能熟练掌握和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自身言行从而对村民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二是模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乡贤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了解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方针,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能够做到身行力践,树立模范典型。三是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各种中小型企业和工厂入驻乡村,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新乡贤声望高、能力强,在农民群众中有信服力和号召力,可以协同基层干部制定生态保护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到乡规民约中,在对村民形成一定规范和约束的同时引导村民践行环保理念。

(五)强化乡村组织振兴,协同乡村治理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力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而新乡贤可以辅助村“两委”解决乡村治理中存留的问题。首先,可以增强农村基层的管理力量。吸收符合条件的新乡贤加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仅有利于完善农村基层人员结构,有效整合人力资源,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价值,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农村基层管理力量。其次, 有利于提升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水平。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可以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源或知识经验,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言献策,与其他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形成主体合力, 实现功能互补,从而提升乡村协同治理水平。最后,能有效促进村民自治。新乡贤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自治环境,提高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自治的能动性。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召唤着新乡贤的回归,然而,新乡贤价值的实现却在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合法性存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有效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但新乡贤在治理中的合法性仍受到极大质疑。一是实质上的合法性,村民对新乡贤能力的认同。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学识有限、思想落后,见识狭隘,缺乏全面长远的考虑,更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比如建桥修路等,对于一些年轻的新乡贤,如大学生村官、回乡的创业青年等,他们在农村没有足够的群众基础,在声望、能力、经验方面都不如年长的乡贤, 此外,农村一些假借乡贤之名扰乱乡村秩序,制造矛盾的“伪乡贤”的出现,使得本就对新乡贤文化认识不清晰的村民对乡贤群体产生错误的认识。二是形式上的合法性,法律对新乡贤地位的明确。近年来,许多地区采取优惠政策号召和引导新乡贤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然而,由于当前缺乏具体的法律条例对新乡贤及其相关组织的地位进行明确,使村民对新乡贤的出现产生猜疑和排斥,从而阻挠新乡贤在农村能力和价值的实现。

(二)熟人社会的解体与乡村环境的复杂化

传统乡贤对应的是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来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人社会中,费孝通先生用差序、礼序、无讼、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的格局来描写和阐释我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秩序以及治理模式。显而易见,乡贤的本性与这些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紧密关联,而传统乡贤的本性恰巧与熟人社会的各种需求相合。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的到来,“熟人社会”的悄然解体,使我国农村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半熟人社会”。新乡贤的返场是历史的必然和新时代的召唤,面临的是“半熟人”的乡土社会,村民的熟悉程度下降,村民之间的关系不像熟人社会那么密切,伴随着新思想新观念对农村传统观念的冲击和诸多不稳定因素,这种复杂的乡村环境使得新乡贤在这种半熟人社会中的权威性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显著影响。

猜你喜欢

新乡贤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德润永川“新乡贤”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