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2023-07-12翟丹丹吴永辉
翟丹丹 吴永辉
摘要:河北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河北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边缘户返贫风险大、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振兴持续性不强、人才短缺制约发展凸显等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浙江德清、正定塔元庄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等典型经验或模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要坚守好两条底线、把握好价值导向、发挥好关键力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河北省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河北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向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近十年来,7400 多万燕赵儿女不负重托、砥砺奋进,啃下了贫困这块“硬骨头”, 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新征程上,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中,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河北省应紧抓党中央设立的5 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使河北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河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河北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精准研判和科学分析,将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从发展现实看, 边缘性脱贫户大量存在;从发展动力看,集体经济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振兴面临难题; 从发展关键力量看,农村人才力量薄弱;从发展基础看,新冠疫情冲击使乡村治理面临新问题。
(一)部分脱贫地区内生动力不足,边缘户返贫风险存在
2020 年河北省45 个国家级贫困县、17 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但原深度贫困县,由于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内生发展条件缺乏,当发生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不可抵抗时,规模性返贫风险大。2021 年河北省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11156 元,远超过国家脱贫标准。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那些刚超过国家标准的边缘脱贫户并不稳定, 返贫风险大。还有一些由于收入水平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而没有被认定为贫困户,在国家全面脱贫后,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远不如贫困户。河北省按照2020 年底全国脱贫标准人均4000 元的1.5 倍作为返贫监测线,针对全部农村人口,截止到2021 年6 月被纳入到防止返贫监测人数为4.4 万户10.34 万人,这部分人应成为衔接时期重点关注的人群。
在脱贫中,有一部分群众是通过异地搬迁摆脱贫困的。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河北有30.2 万人实现搬迁安置。实现搬迁后,村民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土地分配、经济收入、就业机会, 还有心理调试、社会关系重建等,他们面临比其他群体更容易返贫的风险。截至2020 年6 月底, 河北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247 元,与建档立卡中的非搬迁群体收入比,异地搬迁群众返贫风险非常大,应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振兴持续性不强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是河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经济形态。截至2021 年底,全省“49442 个行政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全部‘清零,5 万元以上村达到84.5%、10 万元以上村达到44.1%”。农村集体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依然问题突出,资源不足、发展不均衡,5 万元以下薄弱村占15.5%,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与薄弱状态成为制约农村脱贫后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是关键。在农民脱贫致富中,产业扶贫是根本动力, 但乡村从脱贫到振兴,产业面临升级困难。一是产业同质化严重。河北省部分地区存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相当,产业发展极为相似。如各地特色小镇建设,有些定位不明显、规划不科学,跟风复制缺少竞争力。二是“短平快”项目使产业可持续发展难。一些短期见效快项目在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致富信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很多项目在政府支持、社会帮扶、企业出资中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差,从短线升级到长线产业难度大。
(三)乡村脱贫衔接振兴任务重,人才短缺制约发展
2021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坚持把鄉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面脱贫之后乡村接续发展,人才是关键,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河北省在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短板突出表现在:首先,人才流失严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加快了中国城镇化步伐。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2015 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了50%,达到51.33%,首次超过乡村人口,2021 年城镇化率为61.14%。在城镇化中,农村的精英和青年主力流向城市,老妇幼留在农村,使农村后备人才不足。其次,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低。由于城乡经济和教育水平差异,城乡人口在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① ,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多1.91 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985 人,高8.17 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 个百分点。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担负乡村振兴的重任。最后,人口老龄化严重。在城镇化过程中,老龄化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养老, 加重了农村的老龄化现象。
二、河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借鉴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在乡村从摆脱贫困到实现振兴中,全国涌现出一批先进乡村示范引领,借鉴这些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降低试错成本。在样本选取中,我们重点分析了浙江德清、正定塔元庄和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模式的发展经验。
(一)浙江德清经验
浙江省在全国乡村振兴中处于领跑位置,德清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浙江样板。德清从20 世纪80 年代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首批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点。2003 年,习近平在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德清率先示范启动“和美家园”建设,2015 年打造了美丽乡村升级版,连续20 多年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德清的优势做法如下:
首先,数字赋能乡村发展。德清以数字技术优势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使德清的初级农产品,经过二产加工和三产营销成为网红爆品,促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媒介,打造智能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推出“数字乡村一张图”“一图全面感知”智能治理,成为乡村数字治理的县域样板。其次,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德清承接218 项省级以上改革示范项目,是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当地“三块地”改革经验、“农地入市”等不仅为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提供了实践样本,而且土地制度改革盘活了农村资源, 释放农村经济活力,壮大集体经济。最后,德清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改革实现公共服务“城乡无差别”全覆盖,医疗、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城与乡在这里没有了边界,德清成为县域共同富裕的典型示范。
(二)正定县塔元庄经验
塔元庄,正定县一个普通村庄。20 世纪80 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提出“半城郊型” 经济发展模式,沿着这条路子,塔元庄开始摆脱贫困。2013 年习近平到塔元庄调研时提出:“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成小康村”,按照这样的路子,塔元庄成为河北省实现小康、走向乡村振兴的示范地。
首先,塔元庄坚持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模式,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塔元庄瞄准城市需要,盘活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休闲、绿色农业,2020 年与同福集团展开合作, 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 年, 塔元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200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3 万元,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其次,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塔元庄基层党组织冲锋在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入手,修路、建厂、盖楼,带领全体塔元庄村人艰苦创业,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再次,为年轻人才搭建平台,广揽人才。塔元庄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着一批批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模式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是2017 年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市共建,以政府主导、高校指导、企业发展和农民受益的一条科技助力扶贫新路径。到目前为止共建了50 个创新驿站,“涵盖果蔬、中药材、养殖等10 大类35 个特色农业产业,100 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 以上,带动7 万农户增收”,驿站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 最佳案例。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首先开创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它是一种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高校发挥技术、人才和智力优势,企业提供市场化导向建立合作社或农业基地的模式,以提供工作岗位、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的方式对农民定向化支持,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支持。其次,新技术赋能。高校通过驿站将新技术、新理念、新品种带进农村,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位于顺平的水果实验示范站,由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团队提供技术, 使2014 年前靠天吃饭的贫困村短短几年脱贫致富,带动周边4 个乡镇2000 多户村民持续增收, 效益高达数百万元。再次,新品牌兴农。在驿站模式下,成功推出一批农业品牌,如邢台苹果、涞源肉鸡、“桃木疙瘩”柴鸡蛋、阜平“老乡菇”食用菌、绿岭核桃等,为当地脱贫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河北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路径
(一)两条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保障粮食安全
2020 年全面脱贫后,河北省就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工作底线,探索出了“无一返贫” 的河北做法。首先,建立监测机制进行精准防贫。河北省在2019 年就率先启动精准监测机制,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返贫致贫风险群众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其次, 精准帮扶。对有返贫风险的农户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2022 年以来,“河北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3.12 亿元”,又根据返贫风险提出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等11 个方面的精准帮扶。再次,振兴产业,提升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截止到2021 年,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21 个,农业创新驿站108 家,重点龙头企业298 家等,产业振兴释放大量就业机会,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乡村从脱贫到振兴,守住粮食安全是底线。习近平指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疫情危机和世纪变局的双重挤压下,粮食安全比以往更重要。早在2017 年,河北省就划定了中南部小麦生产功能区、太行山山前平原和低平原为玉米生产功能区,以唐山、秦皇島等为重点,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使粮食生产优势最大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作为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建设高标准农田4862 万亩,连续9 年粮食总产稳定在700 亿斤以上,2021 年高达765.02 亿斤,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河北贡献。
(二)价值导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民从集体经济中的获益包括就业机会、土地分红、劳务收入、盈利分配和公共福利等。农村集体经济在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避免两极分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入城提供了兜底性保护,当农民进城失败时,农村是永远的退路,使农民回到农村有地种、有房住、有事干。2008 年金融危机,有2000 多万农民回到农村,2020 年疫情危机,近3000 万农民回到返乡,都没有发生社会性危机,这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首先立足资源禀赋,做好特色产业。河北省从2021 年开始打造12 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包括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谷子、精品蔬菜等,各地发挥地域特色,择优推进,错位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产业振兴壮大集体经济。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经营形式多样化。邯郸市探索了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九种模式,衡水故城的“五位一体” 村集体经济模式等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新的经营模式对于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带动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再次,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培育新型农民。截至2020 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11.28 万家,家庭农场4.9 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9 万家。农业现代化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的蓬勃发展为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保障。
(三)关键力量:打造人才引擎,赋能乡村从脱贫到振兴
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做好乡村从脱贫到振兴的衔接需要一系列保障。首先是思想引领。习近平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民族复兴。乡村的重要地位使我们必须重新定位“三农”,使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不再是社会地位低、能力差的标签,而要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掌握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不再是“脏乱差”,而是红瓦白墙、落花满庭,犹如一幅美丽画卷的地方。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成为大有可为、令人羡慕的产业。打破思想固化,才能使人才流向农村,从事农业,成为农民。其次,制度创新。改革开放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土地中“经营权”的剥离促使土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各类人才在农村有了大施所能、大显身手的空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和人才的城乡流动。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使2 亿多农民工在城市落户扎根,促进城镇化建设,也使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智慧。以产业振兴吸引人才、以组织振兴培养人才、以文化振兴涵养人才、以生态振兴留下人才;在“引、育、留”方面聚合人才,政策倾斜“引”进人才,发展职业教育“育”新型农民,优化人才环境确保乡村“留”住人才。
(四)必由之路:多措施并举,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治理有效关系着乡村的发展。中国现在处于从乡土社会到城乡社会的转型期,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期,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迫在眉睫。在疫情冲击下,乡村治理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在多方压力下,乡村治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
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力量。在脱贫攻坚中,干部驻村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脱贫8 年间,河北省有6.1 万名驻村干部和1.6 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一线,涌现出“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等甘于奉献的优秀党员和干部。在衔接期,要把在脱贫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制度优势延续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其次,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新乡贤、青年大学生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外在激励、政策设计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治理智慧,提升群众的自治能力和治理乡村的效能。最后,数字化技术驱动乡村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新冠疫情加剧了农村对数字化治理的迫切性,乡村数字化治理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支撑,培养数字时代的新农民,破除城乡“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 张腾扬. 河北力争年底前集体收入5 万元以下村基本清零[N]. 人民日报,2022-03-29
[2] 张腾扬. 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N]. 人民日报,2020-09-04
[3] 马朝丽. 河北投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3.12 亿元[N]. 河北日报,2022-05-27
[4] 杨国强. 河北省打造12 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N]. 河北日报,2021-08-27
[5] 河北统计局.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EB/OL](2021- 06-22)[2022-07-21] http://tjj.hebei.gov.cn/hetj/ztbd/kfr12/jjzj/101629076775026.html
[6] 米彥泽. 河北数字乡村百强县 上榜数量居全国第二[N]. 燕赵都市报,2022-06-18
(作者单位:1. 河北农业大学;2. 河北省定州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