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菩提(长篇小说《呼吸》第五章)

2023-07-12张宇

莽原 2023年4期
关键词:佛光达摩祖师

张宇

一  《周易》过眼

两次投毒未遂,似未对菩提达摩的生活造成影响。他正在专注攻读《周易》,被《周易》围困。

几个月来,他已经通读了三遍。个别章节,反復阅读已经不知道多少遍。这几天他放下《周易》,集中看姬佛光买来的关于河图洛书的资料。他觉得河图洛书既然诞生在前,应该先行理解透彻,对他理解《周易》肯定有所帮助。果然,他在关于河图的资料里找到了灵感。

和他原来猜想的一样,河图和洛书从逻辑上讲,是彼此相通的。河图更加直白,告诉你这就是天象图,是夜观天象的图像。通过阅读典籍和夜观星象对比,证明以前的思考方向、探求路线并无错误。只是有多种解读,各不相同。

有一种说法,河图的天象图是圆的,洛书的天象图是方的。那么河图就代表天,因为天是圆的。洛书就代表地,因为地是方的。中国人有天圆地方之说。这种说法虽然牵强,甚至有点夸张,却是中国人臆想的形象。

有一种说法更加新鲜,先人从天上的银河里看到许多星星组成了一条龙,组成这条龙的星象图才是河图。所以,河图的“河”并非传言中的黄河,而是指天上的银河。这种说法显然更加浪漫。

中国人真是敢于想象,也真是敢于评说。你这么说,他就那么说。东边说理,西边听风,站的角度不同,各说各有理。达摩觉得这才是讨论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开放,自由,没有束缚,没有相互攻击,甚至也没有人尝试着进行归纳和概括。这就使阅读也充满了愉悦和自在。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可以天马行空。于是,达摩就逐渐找到了自己思考与理解的方向和路线。

同样是夜观天象,中国的天象学家似乎和印度的不同,虽然面对的是同一片天空,面对的还是这些星星,由于观察的方位和角度不同,相互之间竟然会有许多的差异。夜观天象的目的,印度先人好像偏重于占卜问卦。而中国先人更加突出确定方位和计算时间,占卜问卦次之。在这点上,中国比印度的天象学要客观。到底是不是这样?达摩也明白,这么讲不一定准确,也只能是个人感受。

有一处阐述得特别重要,是从河图洛书里的数字讲起。洛书里只有九个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而河图里是十个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说明河图显然放大了洛书的面积和范围。而且有一张图,是把河图和洛书套起来,图标重叠在一起,似乎说明了两者之间应有逻辑关系。

在典籍里专门指出,河图的数一二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二四六

八十是阴数。阳数相加得数为二十五,阴数相加得数为三十。那么,这个阳数和阴数相加在一起,得数就是五十五。因此总结说,天地之数就是阴阳之数,既然相加得数是五十五,那么这个“五十五”就是天地之数。这里把天数设为阳数,把地数设为阴数,“五十五”这个数就成为天地之和,于是,万物生命就在这五十五之和里行阴阳,或者诞生或者变化或者生长或者灭亡自己的命运。这个“五十五”天地之和,就成了生死场。

看到这一处解释和阐述,达摩就明白了,是河图和洛书形成了天地之和的一个结构。从这个结构里,推出了阴和阳,又推出了四象,这就指向了最后形成《周易》里八卦的方向。

看到这里,达摩停下来,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时间和年代,河图洛书问世之后的两千到三千年,八卦图才诞生了。这个推演过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河图和洛书就如同两座灯塔,为后人指明并照亮了通向周易八卦图之路,又如同两条血脉,河图和洛书一直在向周易八卦图输血。

也有中国人根本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河图和洛书与周易八卦图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大胆地推测起来,也许是先出现了周易八卦图,才出现了河图洛书。这么讲还有一定的证据,证据就是一直在说周易八卦图之前,文字还没有发明出来,先人都还在结绳记事,怎么出现河图洛书呢?河图洛书里有明确的数字,这些数字就是明证。这么讲也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胡说。但是,达摩认为,这是在讲歪理、硬抬杠。因为这个讲法只是具有破坏性和解构性,并没有建设性和结构性,也没有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为上古历史,就是完全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可靠的物证,本来就是口口相传的传说。这些传说就是历史。你不能以今人去要求和规范古人,你不能够就因为这只是一些传说,就一概地认为因为没有现代人认为的证据它就没有发生过,完全否定它,或者说它是误传和假说。这种推论太过武断和莽撞。因为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记忆历史的方法,就是口口相传的传说。别说中国,印度也是一样。全世界任何民族都是这样记忆历史的。于是,达摩坚持认为,方法只有一个,从中间找到传承的合理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大胆认定,这就是真相。

于是,达摩把河图洛书收起来,接着再来对付《周易》。

达摩自小博览群书,最会读书并且善于读书,但是这一次捧读《周易》,他觉得遇到了拦路虎,是一个空前的挑战。通读三遍以后,他已经认定,《周易》确是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内容广博,从天地人,到宇宙之间的万物生命的变化,几乎全部涉及。再说深度,从宏观宇宙的天地变化,到具体人的生活情节和命运转换,无不详述。达摩第一次通读过后,只感到吃惊和震撼。通读三遍以后,又反复阅读个别章节和段落,达摩给自己的这次阅读体验,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是越读越清晰,第二句是越读越糊涂。

越读越清晰,是建立在对《周易》的宏观感受和把握,从河图洛书到《周易》,这之间梳理起来的脉络一清二楚,可以说越读心里越亮堂。

越读越糊涂,是指如果你一头扎进《周易》的卦象,研究如何运用《周易》的卦象,那就是重重迷障一头雾水,陷入迷茫,似无出头之日。

达摩马上明白,别说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自己如果用一辈子来研究《周易》,也未必能够走出困境。阅读的过程,只能够帮助你增长智慧,积累各方面的学问,越学越深入。于是,达摩就大胆猜测,别说他一个外国人有语言障碍,就是在中国的读书人里找,也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精通了《周易》。因为《周易》确实是群经之首,也是百科全书。

于是,菩提达摩认为,既然已经通读了三遍,就不用再读了。如果执迷不悟再读下去,就会像走进迷魂阵,找不到出口,再也走不出来了。现在需要放下书本,进行宏观的概括和分析,梳理出主要的脉络,为《周易》在中国经典文化的坐标上定位,就可以了。就如同夜观天象,面对迷乱的星空,你需要很快找到北极星,找到北极星就找到了方位和方向。

跳出来这样的思考以后,达摩觉得思路立马清晰起来。他放下书本,开始生火煮茶。一边喝茶,一边看山上的石崖和树木。天上云卷云舒,洞前鸟飞虫鸣。他开始仔细回想……

河图洛书问世两三千年以后,出现了《周易》。当然,最初并不叫《周易》,而是叫八卦图。后人勉强起了一个名字,叫八卦图为《连山》。《连山》是《周易》的第一易。为什么叫“连山”?好像没有人对此解释过。为什么和山有联系?仅从字面上来尝试着理解,是山连着山,山山相连,山里有山,山外有山,山无穷尽。尽管这么讲不一定准确,也可能不是古人的原意,却可以糊弄一下自己。而且,八卦图刚刚出现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诞生文字,只是一些图案和符号。那么也可以推测和理解,这些以图案形式出现的八卦图,这《连山》的最初面貌,有人能够看懂吗?或者说有几个人能够看懂?或者是大部分人能夠看懂吗?又或者是人人都能够看懂吗?

达摩倾向于后者,应该是中国的古人都能够看懂。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断。达摩认为,中国古人的夜观天象,首先是生活习惯,并不是后来人做的学问和研究。从生活的实用需要出发,古人夜观天象是为了计算方位和时间,属于基本的生活常识,并不是后世人眼里的经典文化。这其中没有假设没有神秘,却包含着人类自身的进化问题,有许多自然功能,被古人熟练掌握,但几千年以后,后世人慢慢忘却和丢掉了与天地与宇宙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是人自身的退化,或者叫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慢慢放弃了这些文化财富。

有一个细节,中国古人在演绎八卦图时,普遍使用了一种工具——蓍草,蓍草属蒿草科,长得又细又高。古人采来蓍草,把草茎掐断成一节节,做成蓍草棍,然后在地上摆弄,演绎着八卦图。这个细节向我们暗示,八卦图在古人生活中的随时、随地和随意,非常生活化,兼具通俗性。

于是,就可以推论和猜想,这个八卦图并不是一下子画出来的,而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慢慢琢磨出来的。这个八卦图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用蓍草棍演变出来的,最后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后,才被称作文化成果。然后呢,就把这个文化成果记在了伏羲头上。记在伏羲头上也很自然,因为八卦图是在伏羲时代出现并且完成的。为了记忆方便,自然就以伏羲画出八卦图为节点。再者,伏羲是部落首领,掌握着生杀大权,不计在伏羲头上行吗?谁敢说是自己画出了八卦图?这么说不要命了吗?

《周易》的第二易叫《归藏》。达摩认为这个名字也相当讲究,是归来还是归不来?是归去还是归不去?是藏起来还是逃不出去?归无归处,藏无藏处。归有归处,藏有藏处。单从字面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已经非常丰富和深奥。据说,《归藏》诞生在中国的夏朝,夏朝人已经开始比画着创造文字,有人就在八卦图上添写了一些文字。这可能就算是第一次有人用文字来解释八卦。不过,多少年多少代传来传去已经失传,菩提达摩从旧书堆里只找到了有关的四个字“夏朝亲亲”。

这“夏朝亲亲”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就解释说,中国在夏朝时期,权力中心是以母亲的血缘为中心的。具体说如果皇上死了,由谁来接着当皇帝?不是后世人认为的儿子,而是皇帝的弟弟。因为弟弟比较于皇帝的儿子,距离母亲的血缘更加接近。

另有人解释说,《周易》到《归藏》时期,已经有人完全用文字为每个卦起了卦名。比方说坤卦,比方说乾卦,一直到八卦,卦卦都有卦名。而且还介绍,从《连山》到《归藏》这前两易,坤卦在上,乾卦在下。这个说法非常可信。和“夏朝亲亲”联系起来看,也应该是坤卦为上卦,乾卦为下卦。

还有人解释说,《连山》时期,伏羲只是画出了八卦。到了《归藏》时期,这才有人为八卦推出了六十四卦。一卦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符合逻辑关系。并且介绍说这六十四卦,已经卦卦都有了卦名。重要的是,还有非常简单的文字解释。虽然这些文字解释已经失传,但毕竟已经发生过。这种说法也可信,事物毕竟是发展的,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一样,来推演《周易》,更有人们传承和推进的意味,也符合逻辑关系。

更有另一种解释,伏羲最早画出了八卦图,后来又推出了六十四卦,才起名叫《连山》。只是因为没有文字,还没有卦名。到了《归藏》时期,因为有了文字,先为六十四卦起了卦名,然后一卦又推出了六爻,共同推出了三百八十四爻。因为文字很少,基本没有文字注解,只为一些重要的卦简单注解了文字。这个说法比较激进,似乎也有道理,却无从考证。

这样易来易去,一直易到第三易,这才到达《周易》。这时候从年代上推算,已经到了中国的周朝。一个说法是,就因为《周易》经过三易,“易”到了中国的周朝,才叫《周易》。这个说法虽然直白,但略显潦草。《周易》的每一易都无比深奥,不会如此直白。

周朝的都城在洛阳。周朝是在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建立起来的一统天下的王朝。其实在周朝建立之前,有一段周国的历史,君王是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周国建立以后,新国开元,万象更新,出现了空前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了建设新的生活秩序,用来指导百姓的具体生活实践,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奇迹,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在洛阳郊外垒木圭,立木表以观测太阳运行的过程,为太阳的影子记载精确的刻度,创造了人类第一次尝试记载和计算时间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演计算后,创立了虽显粗糙和简单但实用的历法,定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公测影”。从此以后,人类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天文台草图和模型。

达摩以此推测,这时候的周文王早已熟读了《连山》和《归藏》,并受到启示,亲自指导建立了“周公测影”。这时候夜观天象已经不能满足周文王的野心,他才直接观察和测量太阳的运行过程,就与夜观天象形成了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因为几乎是同时,周文王一边测量太阳创造历法,一边开始用文字详细注解《周易》。周文王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君王。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博学的君王,非常少见。

有一种说法,从《连山》到《归藏》只是推出了六十四卦。周文王在为这六十四卦用文字解释以后,又把每卦推出了六爻,总共推出了三百八十四爻。并且周文王在注解时,把八卦颠倒过来,乾卦为上卦,坤卦定为了下卦。因为这时候早已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于是,后人为了纪念周文王的文化贡献,把第三易改名为《周易》。此“周”说的是周文王,不是说周朝,此周非彼周。

在周朝时代,文字的创造得到发展。周文王为《周易》所作的文字注解,肯定是非常详细和明白的。当时的古人看到这些注解的文字,一定觉得一目了然,通俗易懂。这个估计不会有错。因为周文王对《周易》注解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起来方便。只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文字的专业指向越来越分工明确,细分的功能越来越明晰,过往的文字又变成了一字多义的古文。于是,在周文王去世几百年以后,人们很少能够看懂周文王的注解。这时候周文王的注解文字,反而形成了理解《周易》的障碍。

于是,孔子出现了。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产生圣人的高峰时期。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孔子,为了帮助人们方便阅读和运用《周易》,和当年周文王的动机一样,又开始对周文王注解《周易》的文字,再行注解。孔子总共写下了十篇长长的文章,对周文王的注解文字,又一次进行了详细注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十大传,有的也叫系辞传。自此后,后人再读《周易》,就不用读周文王的注解了,只需读孔子的十大传。《周易》传到后来,周文王的注解已经失传,只留下了孔子对于《周易》的注解。达摩阅读《周易》,只是为了寻找和梳理中国经典文化脉络,才在旧书堆里扒来扒去,希望从源头到如今能够串联起来。

达摩就坐在山洞前边,一边喝茶,一边翻书。当然也偶尔起身转转,然后又坐下来。看看天上的飞鸟,有的鸟儿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有的鸟儿伸展翅膀飞在高空,看上去一动不动,像是俯瞰着大地一样。都说这山里很静,达摩从来就没有觉得这山里静下来过,总是有山风吹来吹去,哗啦啦响,吹得这山里生动异常,变化无穷。

达摩把一本书拿起来,翻翻放下来。把另一本书又拿起来,翻翻再放下来。然后把这些书排列组合,如同为人类排除干扰组合成向前发展的历史走向,也如同在乱麻中找到了线头,他已经非常接近找到打开《周易》的钥匙。他开始慢慢整理起思绪……

中国人看《周易》,差不多一个目的,大都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从姬佛光身上就得到了印证。姬佛光已经玩得很熟练,完全可以为别人打卦占卜。那么开始是八卦,一卦再生八卦,就画出了八八六十四卦。然后呢,一卦又生出了六爻,总共就画出了三百八十四爻。那么这八卦是什么?这六十四卦是什么?这三百八十四爻又是什么?

基本可以概括起来说,这就是宇宙之间天地人自然变化的规律。

无论你如何变化,你永远逃不出这八卦,逃不出这六十四卦,逃不出这三百八十四爻。这样,《周易》的玩法就找到了,或者说找到了游戏规则。

你只要把客观条件和现状的实证讲出来,《周易》就可以用占卜打卦的方法,在地上用蓍草棍为工具,为你排列组合,就能够打出卦来。然后根据打出来的卦象和卦理,就能够讲明白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一目了然。竟然就是这么神奇。

而且有趣的是,谁都可以来玩。帝王可以用《周易》打卦,预测未来战争的时间和地点,天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动荡。平常人也可以用《周易》打卦,看看你找的这门亲事是吉是凶,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婚姻走向。老百姓出行甚至也可以打卦,看看今天出门办事情,是利是害,是吉是凶,决定自己的行动。反正只要你想到什么,都可以用《周易》来打卦,然后帮助你再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且效果极佳,基本上准确无误,很少出现偏差。这就是《周易》的魅力,或者叫魔力。

而且可怕的是,这个玩法,这个游戏规则,不是你随便拿一把蓍草棍握在手中,听人来问以后,就那么往地上一扔,扔出来的卦象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计算多少,或者是看形象。绝对不是这么个玩法,这个只是碰运气。说得好听一点,叫撞大运看天意也不打紧。真正的玩法非常严格,是通过精确的计算才能够得出卦象。拿在手里的蓍草棍有长有短,短的草棍正好是长的一半,非常规范。这些蓍草棍只是道具。通过精确计算,应该摆长的摆长,应该摆短的摆短,最终形成了一个卦象。

当然,每个卦象都不一样。但是,任何一个卦象,都逃不出八卦的卦象,都逃不出六十四卦的卦象,都逃不出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那么,问题出现了。这预先设计的八卦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象、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或者继续追问,诞生这些卦象的依据和条件从何而来?似乎只有这么追问,才能够追溯到《周易》的源头,找到《周易》的秘密和真相。

达摩追着这个源头,先找到了坐标。找到了支撑《周易》这座经典文化大厦的坐标。或者说基本上找到了结构《周易》的原理。

首先,《周易》基本上继承了河图洛书的现成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天象的图标。在《周易》以前的几千年几万年时间,中国的古人经常夜观天象,记载和积累了天象的变化规律,画出了河图洛书。可以说,河图洛书已经捕捉到了天象运行变化无常之中的规律现象。尽管不够全面,甚至说也不够精确,但是基本规律找到了,把天象活动的日常状态和变化异常的规律画了出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成果。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积累这些天象变化无常的资料,不是几百年,不是几千年,而是人类上万年的观察和记忆,对比和分析,怀疑和肯定,否定和发现,不知道多少个回合之后,上古先人才尝试着小心翼翼地画出了河图洛书。

這就是支撑和结构《周易》的第一个坐标,也是诞生《周易》的基础。这和河图洛书绝对是一种传承关系。没有这个基础,《周易》就是无本之木的空中楼阁。

第二个坐标就是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才是《周易》的伟大之处。

当初画八卦的初衷,一定是想到了河图洛书的缺陷。因为河图洛书仅仅是从天象变化之中画出来,对于指导平民生活的具体实践,远远不够,显得高远和虚空,甚至有一点空洞,俗话讲还不是很接地气。为了更加贴近平民百姓的生活实际,能够为所有人所用,最初尝试着画出八卦图的古人,终于想到了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

古人把这些宝贵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通过回忆和整理,集中起来,又进行无数次的分类,进行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综合和分析,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生活经验有不断的重复性和轮回性,就在这个时候,先人的灵感来了,继而找到了生活经验的规律,起码是找到了疑似规律性的生活经验,不断重复、不断返回和重现的光芒。

于是,最初画出八卦的先人,大胆地开始试探着把天象活动的规律现象作为经线,把人类生活经验中找到的规律现象作为纬线,尝试着交织起来。再经过失败、失败再次失败的探索,坚持、坚持一再坚持的努力,到最后画出了八卦图。

这只是一个猜想。达摩觉得自己的思考成果并不完善,但是起码思考的方向是明确的,甚至是正确的。

让达摩更为惊讶的是,中国人对待《周易》的态度。用天象变化的规律做经线,用人类的生活经验变化规律做纬线,织出了八卦图,织出了六十四卦图,织出了三百八十四爻图。这已经非常伟大了。但是,如何使用《周易》,他看到中国人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这是一个崭新的又是宏观的观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只是一个顺时针的循环。这个循环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竟然还有另外一个逆时针的循环,这个逆时针的循环才真正是石破天惊。人法地,人是地的人。如果是人了解和把握了地的变化规律,地也可以法人。这时候人就变化成了地的地。那么人法天,人就是天的人。如果是人了解和把握了天象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把握和转换,天也可以法人。这时候人就变化成了天的天。

这个观念太大胆了。中国人真是敢想,又不无道理。这就为人们提供主动接受过程的同时,又提供了如何运用《周易》主动驾驭的另一种态度和选择。如果打卦出来的卦象和卦理,不如人意呢?既然人们已经提前知道了可能性的结果,为什么不能够调整客观条件,改变这个卦象和卦理?

菩提达摩觉得,正是在这里走到了中国经典文化的核心和高峰。

但是,达摩在这里也很担心,宇宙之中,万物生命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相处的,现在把天地人突出出来,突出在其他生命之上,这种野蛮的突出和省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人对天对地先知先觉之后,也只能为了更加和谐才能够调整客观条件,决不能够在调整客观条件之时产生敌对关系。如果产生敌对关系,受到惩罚的只能是人自身,不可能是天,也不可能是地。达摩觉得中国人在这里走到了极端,这种极端的思维是发现和创造,同时也非常危险。万一有个别人贸然想到了人定要胜地,人定要胜天,那就是自取灭亡。

达摩想到这里,感觉已经走过了中国经典文化的一个段落。只是觉得中国的经典文化里,关于天象的学问太过丰富和复杂,太像一个富矿,需要慢慢开采。在以后的日月里,还要精心钻研,仔细琢磨。他已经敏感地觉察到,这将给他带来难以估量的帮助和营养。

这时候太阳正在走过头顶,达摩看看天空,阳光正在喧闹着嵩山。他忽然听到了山坡上的动静,送饭的小和尚走了上来,后边还跟着姬佛光。姬佛光手掂一个小布包,边走边举起来向达摩祖师示意。

达摩还不想吃饭,就让小和尚先走,明天来送饭时再带上今天的碗筷。姬佛光掂着布包说:“南朝捎过来的,可能是茶叶。”

达摩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果然是茶叶,凑近鼻子闻闻,是熟悉的味道。这是广州捎来的茶叶。

姬佛光说:“这么远,还有人给老师捎茶叶。这是谁呀?”

达摩难得开一回玩笑:“说起来,如果按中国老百姓的理解,应该是我的半个老婆。——作孽,这么说,罪过罪过。”

姬佛光说:“老婆就老婆了,怎么还是半个?”

达摩说:“她要嫁给我,给我生孩子。我不同意,拒绝了。这不就是半个老婆吗?这么远,还真是给我捎来了茶叶,这个傻姑娘。”

姬佛光好奇:“怎么回事?这么传奇?”

达摩说:“还真是传奇。船到广州靠岸,我在她家借宿。她父亲赵大爷教会了我喝茶。这个姑娘叫赵阿珠,一声不吭,跟着我暗暗先跟到了寺院,后来暗中跟着我到了金陵。我离开南朝时候,她一直送我到长江边。我是好说歹说,才把她劝回去了。”

姬佛光大为感动:“天下痴情女子,都是菩萨。”

达摩感叹:“为她祝福吧。她确实是我的菩萨。”

姬佛光看看山洞里边的书籍摆放,就问:“老师,《周易》看过了吗?看你这精神状态,一身轻松,一定是看完了。”

达摩说:“只能够叫走马观花。懂是不敢说懂,看是看过几遍了。这接下来,应该看老子、孔子和庄子了。老子和孔子的书比较全。有空你再为我买一些庄子的书。”

姬佛光说:“我记下了,下次一定带来。老师,你是不是想给我讲一讲《周易》?我喜欢听你讲。你总有新观点和新见解。”

达摩摆摆手说:“一知半解,怎么讲?你又精通《周易》,要讲也是你给我讲。我看这些中国的经典文化,也只是过过眼。真正要潜心研究,没有十年八年,走不出来。你说吧,想说什么事情?”

姬佛光笑了:“啥也瞒不过老师。今天是想告诉你,少林寺住持慧光法师,忽然辞职不干起身走了。他回永宁寺当差去了。”

达摩问:“当什么差?怎么还当差?”

姬佛光说:“他曾经拜菩提流支为师,师父召他回去,安排了新的差事。”

达摩无语,抬头去看洞外的山峰,阳光下的山峰错落有致,清晰可见……

姬佛光说:“老师,我看慧光法师辞职走人这事,和投毒害你的事情有关联。”

达摩点点头,表示同意姬佛光的分析,补充说:“但是,慧光法师是厚道人,胆小怕事,可以理解。”

姬佛光说:“这少林寺一百来号僧人,虽然不是有名的寺院,但也不能没有住持啊。”

达摩说:“该走的会走,该来的会来。这不是你我关心的事情。说吧,还有什么事情,一起说。”

姬佛光说:“也不知道说出来合适不。广州茶叶,是宝志法师捎來的。他想来见你。我还没有想好,也未经你同意,就没敢带他来。”

达摩说:“都是出家人,见了又如何,不见又如何?他要想来,你哪天带他来吧。该来的总要来的。”

这时候,一只大鹏鸟忽然从眼前掠过,叫过两声,然后射向天空……

二  皇帝的礼物

北魏的孝明帝在位期间生逢乱世,好像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不妨碍他是一个很有趣的皇帝。自小生活在皇家,饱读诗书学习朝政,也有许多无聊的时候。年轻时微服出访,在木匠铺子里看见木匠做活,觉得无比新奇,从此就喜欢上了木工,后来就悄悄让人在花房旁边建了一间木工房。从此孝明帝闲来无事,就更衣换装溜进这里,摆弄手锯和刨子。越摆弄越上瘾,逐渐就形成了一个爱好。后来招进来一个小木匠,当他的徒弟,给他打下手。这小木匠从来不明白要做什么或者是不做什么,完全仅凭师傅交代。反正工钱不少,让他心满意足。他从来没有想到,他的木匠大师傅是皇帝。

幾年前,孝明帝为太后做了一柄拐杖。他溜出宫,先带着小木匠去木材市场选料,挑选了来自南朝的珍奇木料金丝楠木,回来以后精心打磨,在拐杖底部做了一圈铜箍,在拐杖头部写意性地刻上了龙头,还在龙头上镶嵌了宝石。太后生日这天,孝明帝亲自送给了太后。太后握在手里喜不自禁,当孝明帝附耳小声说“儿子亲手做的”,太后听后一把抓住孝明帝的手,抚摸着孝明帝手掌上的粗皮糙肉,竟然感动得哇一下哭了出来……

几个月前,孝明帝又一次更衣换装,带着小木匠来到木材市场。开始,他也不太明白自己要选什么料,连准备做什么也没有想好,只是想来木材市场闲逛。他答应送给菩提达摩祖师一件礼物,基本思路还是拐杖。因为听说菩提达摩祖师年事已高,又住在嵩山深处的山洞里,送一根拐杖比较合适。但是,菩提达摩祖师和太后不同,太后是自己的母亲,送一根拐杖是以表孝心,菩提达摩祖师为世外高人,前来中国传教,和太后的身份不同,就不能够送同样的拐杖。到底送什么样的拐杖,孝明帝并没有想好。

孝明帝带着小木匠,混在木材市场里走来走去,最后看中了一棵极不起眼的枣木杆子。这本是被人家遗弃的一棵小枣树,树并不粗,手腕粗细,根部岔出两根老根杈,长短和模样活像羊角。是这根部的羊角杈打动了孝明帝,顺手买了回来。孝明帝安排小木匠先在水里边泡了七天,又在太阳下边晒了七天。泡透晒透,木材才不会变形。这天孝明帝亲自来到木工房间,用刨花点火,进行了烤制。用火烤透,这才能去掉木材的野性,调动出来木材的硬度和韧性。

到了取材取势的时候,孝明帝怎么也舍不得锯短。索性就留下来,足足一人多高。小木匠为枣树去皮,孝明帝亲自用小花刨取直去弯去粗,一边用手把握寻找手感,一边又刮又刨,一直干到浑身大汗,这才停下来。临走前他交代小木匠不要乱动,这个活儿他要亲自做。

就这样做做停停,停停做做,一直做了一个来月,拐杖终于做成了。孝明帝不断把拐杖掂在手里把玩,甚至还扛在肩上来回摇摆,或者用手用力挥动,越看越喜欢。真乃是造型奇特,自然天成。

小木匠觉得纳闷,就说:“师傅,你这是做什么呀?看着是好看,没有用处。用作拐杖显得高,也显得稍稍粗了一些。做扁担显得圆,杖头还长了一个羊角杈。这算什么呀?”

孝明帝笑笑说:“小子,没有见过吧?这不是拐杖,也不是扁担,这是什么?这是神器。”

小木匠问:“师傅,什么是神器?”

孝明帝一怔,忽然想起来佛教法师们挂在嘴边的坐禅,来了灵感,冲口而出:“你记着,这个叫禅杖。”

小木匠点头说:“师傅,叫禅杖。我记下了。”

孝明帝交代:“我走之后,你只干一件事,就是用刨花打光,一直打,一定要打磨光滑。千万不要乱磕乱碰。过几天有人来取。”

几天以后,这柄禅杖就出现在了孝明帝的书房。

这天孝明帝正在书房翻书,御史走进来说:“禀皇上,三个月时间已经到了。”

孝明帝问:“投毒谋害达摩祖师,已经发生几次了?”

御史回答:“明面上发生过两次,暗地里也有发生。”

孝明帝问:“这明里暗里如何讲?”

御史说:“皇上,达摩祖师如果发现食物有毒,从来不声张,就会挖个坑埋起来。仍然有鸟儿闻着味道扒开吃的,据说不断有人发现死鸟。这就说明暗地里也有。”

孝明帝笑笑说:“神仙们也会打架,还没完没了。”

御史说:“听不懂,请皇上明示。”

孝明帝说:“我让你听懂了吗?山有多高?水有多深?”

御史高高兴兴说:“皇上,这一下听懂了。”

孝明帝说:“这一下才是不懂装懂。”

御史连忙说:“皇上明示,臣下愚钝。”

孝明帝说:“谁敢说你愚钝,那就是有眼无珠。你的不懂装懂我还是能够听出来,也能够看出来。你有时候懂装不懂,我就听不出来,也看不出来。”

御史吓得连忙下跪,说:“皇上恕罪。”

孝明帝说:“起来吧,给你开个玩笑,不必当真。你们当差的也不容易,有时候装傻充愣,也可以理解。”

御史仍然胆战心惊:“皇上明察秋毫,臣下有罪。”

孝明帝说:“我说你有罪了吗?这有罪无罪得让我说。听我交代,你明天去嵩山少林寺,找到达摩祖师,完成两件事情。这第一件,是送礼物。我说过送给达摩祖师礼物,由你送去吧。”

孝明帝说完,用手指指靠在书柜这边的禅杖。御史走过去,拿起禅杖,握在手里,手感十分光滑,马上说:“我再去找块黄缎子包起来,见了达摩祖师再打开。”

孝明帝点头夸他:“你不傻嘛。还有你把这个字条也折起来带给达摩祖师。不许看字条上的内容。”

御史收起字条说:“我保证不看内容。一并交给达摩祖师。”

孝明帝说:“知道这是什么礼物吗?”

御史看看说:“皇上,这是拐杖。”

孝明帝拿眼瞪他说:“拐杖有这么高吗?你见过这么高的拐杖吗?”

御史老实说:“没有见过。请皇上明示。”

孝明帝说:“记牢了,这是禅杖。我起的名字。达摩祖师住在山里,山路不好走,可以当拐杖。出门挑东西,也可以当扁担。最是要紧的,住在山洞里不安全,听说他还不让安装洞门,禅杖还可以防身。”

御史连忙说:“皇上,我记牢了,这是禅杖。”

孝明帝继续交代:“还有第二件事情,也要你去办。你可以传我的口谕。这不是圣旨。皇上很少对寺院下圣旨。你去和达摩祖师商量——商量,你会吗?你会和人商量吗?”

御史说:“我会。皇上,我会商量。”

孝明帝说:“你就说皇上提议,由达摩祖师出任少林寺住持。”

御史问:“皇上,这合适吗?”

孝明帝说:“有什么不合适?你还学会质疑了。你就说说有什么不合适?”

御史说:“少林寺又不是皇家寺院,名气也不算大。这合适吗?”

孝明帝说:“你是真笨,还是假笨?皇上一提议,皇家一供养,这少林寺不就成为皇家寺院了吗?你知道达摩祖师来头有多大吗?佛教第二十八祖。这是活着的释迦牟尼佛啊!他从梁朝一苇渡江而来,皇上连召两次,两次拒绝进宫。他说话合情合理,又不明言对抗。一不要金银,二不要财宝,三不要名誉,心里边全是众生。这才是真佛。我听说达摩祖师一直在研读我们的经典文化,态度谦和,胸襟海纳百川。这才是高人和大师。”

御史低头说:“皇上,我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孝明帝又说:“达摩祖师为什么会研读我们的经典文化?他和所有来传教的印度僧人全不一样。这些僧人不分青红皂白,走到哪儿就高台教化,无非是说我有真理在手,我才是佛。而达摩祖师不张扬、不开口,先学习你们的经典文化。这些时候我在想,他在找什么呢?我想通了。达摩祖师在找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佛教,佛教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找到以后干什么?还是要说法讲经。在那个山洞里边讲吗?在对谁讲?对那些山里边的石头讲吗?神仙需要道场。你明白了吗?”

御史坚持说:“反正哪儿的寺院,也比不上咱永宁寺。”

孝明帝笑了:“完了,完了,你是真笨,白白跟了我这么多年。永宁寺的排场,完全是为了太后高兴。永宁寺距离皇宫近,太后烧香礼佛方便。永宁寺有什么?除了一排排房子和塔,还有什么?我敢断言,少林寺从此名扬千古。明白了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利国利民利后人,是大事情。”

御史吃惊,张望着孝明帝说:“皇上,我胆小,您别吓我。”

孝明帝开心地笑笑说:“看来你是真笨。你自己也要名扬天下的。这一下知道如何去办事情了吧?”

御史快乐地点点头说:“这下子我知道了。如果达摩祖师答应下来,我就直接带上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向少林寺僧人当众宣布,皇上提议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再宣布少林寺从此由皇家供养;再宣布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皇上,是这样吗?”

孝明帝也乐了:“看起来你还没有笨到家。去吧。”

第二天一大早,御史带着人就出发了。御史在皇宫、在皇上面前是奴才,是孙子,离开皇宫来到外边大街上,就成了大臣就成了爷。前边是彩旗,后边跟着的是锣鼓,御史捧着黄缎子包起来的禅杖,走在中间,后边是随从。人虽然并不很多,倒也隆重和排场。

一干人步行走出洛阳大街,停了锣鼓,向着嵩山少林寺走去。当过村过店时,再把锣鼓敲起来。这样走走停停,走过几十里路,先来到了少林寺。少林寺山门外边有一个小广场,队伍就停在了小广场上,敲起了锣鼓。少林寺的僧人们拥出来,围观他们。他们并不停留,直接又起身走向后山,爬上了五乳峰,直奔达摩祖师居住的山洞。人们并不明白要发生什么事情,周边村庄的老百姓,还有一部分少林寺僧人,就远远跟在后边继续围观。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搅动了整个嵩山的平静。

达摩这时正在山洞里接待客人。姬佛光把宝志法师带到了嵩山。宝志法师专门说明情况,自己自告奋勇,受梁朝皇帝委托,来请达摩祖师重新过江,回到南朝去。但是,宝志法师说这只是一个借口,主要是宝志法师自己想来面见达摩祖师。

达摩说:“其实我的目的地一直就是洛阳。梁朝只是路过。现在已经安定下来,我在这里很好,请捎话给梁朝皇上,谢谢挂念。”

宝志法师连忙说:“我把法师原话捎回去,皇上一定高兴。我想见达摩祖师,主要是崇拜。此次我已到广州,专门抄回了《二入四行论》。拜读后,仍然有话要问。”

达摩说:“请讲。出家之人,没有客套。”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锣鼓喧天声,接着就看到一干人敲锣打鼓挥动彩旗,向山洞走来。达摩站起身,往洞口处迎接。宝志法师生怕失去机会,连忙问道:“众生真有佛性?”

达摩边往外走边说:“众生是佛,我们只是过客。”

寶志法师紧追着问:“敢问法师,我心即佛?”

达摩已经不再看宝志法师,边走边说:“我心即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宝志法师不禁热泪盈眶:“谢过祖师,谢过祖师。”

山洞外虽然有一小块平地,因为太小,很快就被来人挤满了。锣鼓声停下来,达摩大声喊叫:“别挤别挤,山道危险,注意安全。”

人群安静下来,御史大人双手捧着禅杖,走到达摩面前,一层层揭开黄缎子,然后说:“这是禅杖。皇上送给菩提达摩祖师的礼物。”

达摩把禅杖接在手里,先抚摸杖身,又把禅杖竖起来握在手中,显然非常喜欢,连连说:“谢谢皇上。礼物很好。”

御史大人又呈上一张字条,交给达摩。菩提达摩把禅杖顺手递给姬佛光,展开字条来看,上面只写了一行字:“亲手所做,望你喜欢。”达摩这才明白禅杖为孝明帝亲手制作,心里一热,还是被皇上感动了。收好字条,重新向姬佛光要过禅杖,重新又看,上手又摸,忍不住点头说:“谢谢皇上。告诉皇上,就说我喜欢,我喜欢。”

人群马上安静下来。御史大人开始大声说:“皇上提议,请菩提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皇上还说了,这是商量,不是圣旨,请菩提达摩祖师答应。”

所有围观看热闹的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先是少林寺的僧人,纷纷叫喊: “答应答应!”所有人也跟着起哄,一起来喊:“答应答应!答应答应!”

达摩好像也不感到意外,他没有开口说话,只是向着御史大人点头答应下来。

御史显然兴奋起来,这么顺利完成了皇上交办的事情,心情大好,转身就扯着嗓门大声喊起来:“请让道——请菩提达摩祖师起驾少林寺——”

彩旗引路,锣鼓喧天,一干人拥着菩提达摩下山。菩提达摩就拄着禅杖,走在御史身后边。人群挤破了山道……

只有宝志法师留在洞口,呆呆看着发生的这一切……

早早就有人跑回了少林寺,少林寺所有僧人迎出山门,齐刷刷站在山门外边的小广场上,欢迎新上任的住持菩提达摩祖师。

御史看着场面合适,当机决定,不再进入少林寺,就站在山门外边的高台阶上,他伸手压住众人的喧哗,高声说道:“皇上口谕——从即日起,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礼成——”

少林寺僧众,一片欢腾……

御史大人接着又喊道:“皇上口谕——少林寺今后由皇家供养,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

从此,少林寺的影响传播开来……

由北魏皇帝孝明帝亲自提议,菩提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皇帝送给了达摩祖师禅杖;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这消息迅速传遍洛阳,传遍北朝和南朝,炸落一地眼球。人们开始期待,达摩祖师开坛讲经,由达摩祖师刮起来佛教的旋风。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达摩祖师仍然继续打坐在山洞里边,并没有任何风吹草动,迟迟没有开坛讲经。人们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发生……

短暂的喧哗和热闹很快归于平静。菩提达摩虽然出任了少林寺住持,他本人却没有下山。那天御史走后,他只在少林寺待到了天黑,便拄着禅杖返回了山洞。菩提达摩和少林寺僧众公开见面的时候,只是拿出了《二入四行论》,让僧人抄录和阅读,连公开的宣讲也没有。只是公开宣布了一件事情,邀请姬佛光加入少林寺,成为少林寺僧人,然后指定姬佛光打理少林寺所有事务,代替住持全面处理寺院业务。姬佛光虽然感到意外,却仍然非常激动。这是菩提达摩在高看他。他当即表态,一定认真负责,为少林寺僧众服务。

天将落黑时分,达摩拄着禅杖就要走了,这才开口说:“大家都是僧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住持,我以后主要给你们安排功课。这第一个功课,在你们说法念经之余,你们该念什么经还念什么经,我不太关心这个。每一个僧人,用大致一个月时间,与人之外的任何生命,动物植物都可以,石头和河水也行,只要是你自己喜欢的,建立一种亲密联系。一個月后,我会来检查。”

说完,达摩拄着禅杖走出寺院,返回后山……

这算什么功课?

这功课让我们怎么修行?

少林寺僧人炸开了锅。姬佛光送别达摩祖师回来,就被众僧团团围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质问他,一时难以收场。姬佛光伸手按下僧人的喧哗,从容站出来说:“不懂了吧?那就听我说。”

众僧开始围着姬佛光,越围越多。姬佛光说:“说实话,事先我也不知道达摩祖师会指定这个功课。明说吧,我也不知道达摩祖师会让我来管理寺院。你们爱信不信,我这是实话实说。出家人不打诳语,祖师走后,我才来想这功课的深意。现在我这样想,宇宙之内,天地万物都有生命,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人类只关心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是不是太自私了?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越走越偏,越走越窄,走进死胡同。现在让我们重新和别的生命建立起亲密关系,重新理解和探索这个天地、这个宇宙。我这么想,你们说有没有道理?”

姬佛光这么一说,镇住了少林寺的僧众。人们很快安静下来,重新来思考这个功课。尽管从来没有这么修行过,过去只是烧香磕头念经诵佛。这个功课使人感到特别新奇。只是人们一时不知道从何入手,不明白具体要如何执行。

姬佛光说:“这要按照祖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想通了,其实很容易,主要是上心。比如说你去栽棵树,你得培土和浇水吧?然后你天天去看变化,什么时候长出来新叶子了,长在什么位置,是圆的还是长的,这不就联系起来了吗?再比如说你特别爱看蚂蚁上树,那你就去看蚂蚁上树。这蚂蚁为什么要上树?上树以后干什么?蚂蚁捕捉到树虫了,它要下树送回蚂蚁窝。它为什么不一口吃掉?为什么要往家里送?其实这并不难,主要是上心。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和理解,那就是缘分了。就我的估计,祖师指定这个功课,只是一个基础,先把我们引导到修行的正道上。是不是这个理?”

姬佛光一席话,开导和启发了大家。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众僧不再纠缠,一个个散去,纷纷开始行动起来……

第二天,送饭的小和尚就把少林寺僧众的反应,以及姬佛光的话,向达摩祖师做了汇报。达摩祖师对姬佛光刮目相看。送饭的小和尚几乎每天都有话说,达摩祖师只是听听,并没有格外关注。他正在读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把他吓着了,惊天动地又平淡如水,深深吸引着他……

一个多月过去了。这天达摩拄着禅杖走下山来,走进了少林寺。几乎在他走进少林寺开始,就不断有碰到的僧人向他汇报自己的功课。谁看见他,谁都主动向他长说短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达摩拄着禅杖,走走停停,一直在听人们对他说。他一句话不说,只是在听在点头。不知道从何时起,僧众好像已经忘记了他这个住持、他这个祖师的身份,只把他当师父当长者一样。一直等到达摩走进大殿里坐下来,众僧纷纷围上他。

姬佛光端着茶水走过来,人们这才四下散开。达摩接过茶碗,并没有喝,顺手又放在了案角。这时候僧众已经齐刷刷打坐在达摩面前,期待着他讲话。达摩居高临下开始打量这群僧人,他看得很仔细,几乎看过了每一个僧人。大殿里悄然无声,寂静得出奇。达摩缓缓开口说:“我看到了,我也听到了。你们都做了认真的功课。我这个人一向简单,这就算是检查了。”

这时候达摩站起来,离开座椅,要过来一个垫子,打坐在僧人面前说道:“我还是习惯于打坐,坐在椅子上不舒服。现在请大家把腿盘起来,认真打坐好。我要指定第二个功课。今天,我教大家如何呼吸。”

姬佛光本来站着,随时听候吩咐,这时候也拿过一个垫子,开始打坐……

达摩双手合十,开始讲:“比如就说一棵树吧,阳光照在树叶上边,轻风吹在树叶上边,树叶就把收到的阳光和轻风通过叶脉和树脉,一直传送到树根这里。树根收到阳光和轻风,开始消化,然后又把土地里边的水分和养分,通过树脉和叶脉,再送回到树枝和树叶。这就构成了一个回路,这么一来一往,就是树木的呼吸。然后通过无穷无尽的循环,开始生长。这就从小树长成大树,从大树长成老树。人的呼吸和树木一样,只要是生命,大致都这么呼吸。”

达摩讲到这里,有意停顿一下,让大家回味和消化……

达摩接着讲:“我们佛家为什么要打坐?其实打坐只是禅坐和禅定的一个基础动作,说白了真正的基础功夫是呼吸。从专注自己的呼吸开始,只有专注自己的呼吸,才可以躲开那些尘念,使我们聚精会神起来。然后需要进入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进入内省沉思和冥想。今天只练习呼吸,从基础开始,不要急进。”

达摩双手合十,微微闭上双眼,像是在喃喃自语,话音却异常清晰,传导进每一个人的耳鼓。达摩徐徐开讲:“我们呼——呼出去的是什么呢?它是埋在我们心里的欲望、烦恼和执着。我们吸——吸进来的是什么呢?它就是外部世界传送给我们的养分、力量和灵气。总之,我们呼出去的是垃圾,吸进来的是营养。这就是呼吸的初级阶段。随着修为的不断提高,以后会有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先不关心以后,只关心当下。因为只有迈过当下,我们才能够进入未来。”

少顷,达摩站起来:“现在都学会了。这就是呼吸。我接着要交代具体的功课。大家最好不要一起练习,我们的僧人太多,容易互相干扰。三两个一组也好,最好是一个人选一个地方,寺院内外都可以。最好是寺院外边,大树下、小河边、树林里、竹林里,一定要僻静。这呼吸的初级阶段要练习到什么程度呢?听好了,也记牢了,要练习到忘却,忘吃忘喝忘尿忘拉,还要忘记蚊虫叮咬,要练习到忘却白天和黑夜。一句话,要练习到忘却时间。先这么练习,练习它几个月、半年、一年的,我会经常来看效果。然后,我们再接着指定下边的功课。”

达摩说完,就拄着禅杖走出了大殿。姬佛光连忙追了出来:“老师,您还不能走。”

达摩停下来说:“还有什么事情?”

姬佛光说:“时间不长,一会儿就好。您先回到大殿里喝碗茶,我来安排。”

达摩说:“安排什么?你先说清楚。”

姬佛光这才说:“您看您已经是少林寺住持,我们这一百来号僧徒都成了您的弟子。僧徒们普遍有这个心意,想补办一个拜师仪式。其实就是您坐那里,让弟子们给您磕个头,喊您一声师父。”

达摩一下子认真起来,着急地摆手拒绝,马上说:“这个不行,马虎不得。”

姬佛光感到奇怪:“为什么不行?”

达摩开始解释:“我是少林寺住持不假,你们也只是少林寺的僧人,怎么就变成了我的弟子?这不是在印度。来到中国以后,我对师承看得很重。请你们理解。法师经常说法讲经,听众怎么能够一下子变成弟子?这个真不行。我们之间只是僧人与僧人的关系,并不是师承关系。”

姬佛光傻眼了。没有想到达摩把师徒关系看得这么重,他马上说:“这都怪我。我也想和大家一起磕个头,叫您一声师父。现在我明白了。老师您该走就走,我去向大家解释。”

达摩说:“姬佛光,你这一点好,实话实说。拜师的事情到此为止,以后不许再提。拜师是缘分,缘分到了,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走了,你去安排事务吧。你还得忙,你要记着,练功的练功,值勤的值勤,要调节好。你自己也要调節起来,又要练功,又要处理事务,还真是辛苦你了。”

第二天,送饭的小和尚就把寺院里边的情况向达摩祖师汇报。小和尚说:“练功的练功,值勤的值勤,井井有条。”

达摩听他这么一说,内心也很喜悦,表面上什么话也没有说。不过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他正在集中精力读《道德经》。

又过了几天,小和尚来送饭时,捎给达摩祖师一个布包,解开一看,是布鞋和袜子。小和尚说:“姬佛光师父有交代,天气越来越冷,您整天赤脚穿草鞋,害怕冻着祖师。”

达摩认真穿上袜子和布鞋,大小很合适。站起来走几步,达摩笑了:“我已经享不起这个福了。习惯了穿草鞋,走出王宫以后,我就再没有穿过布鞋。你看,我穿上布鞋,都不会走路了。”

小和尚说:“习惯就好了。”

达摩脱下布鞋,又穿上草鞋,然后说:“还是这样子舒服,也接地气。袜子可以留下来,布鞋你带回去。我还是喜欢穿草鞋。”

小和尚说:“我知道哪条沟里有蓑衣草,我去给祖师割一些,留着您慢慢打草鞋。”

达摩说:“这个好,先谢谢你。”

过了几天,小和尚真的割了一大捆蓑衣草,送到了山洞。小和尚走后,达摩看着这一大捆蓑衣草出神,回忆起当年父王教他打草鞋的时光,忍不住抽出一大把蓑衣草,打起草鞋来。洞外的山风吹来吹去,蓑衣草在达摩手里上下翻飞,他在思念父王……

下雪了。

嵩山银装素裹,一片冰封。

菩提达摩抬眼望去,雪山连着雪山,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菩提达摩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大雪,将世俗和烦恼掩埋得如此干净。

姬佛光专程爬上五乳峰,送来了木炭,他要为达摩祖师的山洞生火。北风呼号,天寒地冻,山洞又没有洞门,冷得很。他担心达摩祖师受冻。

达摩拦住他说:“生火取暖就不用了。木炭可以留下来,我用来煮茶。我喜欢这大雪,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能够适应。”

一直到来年春暖花开,姬佛光来向达摩汇报:“呼吸的功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大部分僧人学会了打坐。一动不动,不吃不喝,打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达摩问:“到底能够打坐多长时间,有没有详细统计过?”

姬佛光说:“当然有。打坐超过二十天的有十二个;超过十五天的有十五个;超过十天的多,有三十一个;剩下的僧人还有超过七天的;有一些僧人,也就是三两天的,也有。”

达摩问:“你自己呢?”

姬佛光说:“我有一次超过了十五天。”

达摩点点头说:“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你现在计算一下,超过七天以上的到底有多少。”

姬佛光低头心算一下说:“超过七天的有七十二个。不包括我自己。”

达摩笑起来:“七十二个,这个数字好。”

姬佛光说:“还有一个情况,部分僧人经常去周边村子里,帮助穷人家干活。当然,只是干活,不吃喝人家的,也不拿人家的东西。”

达摩说:“这个好,主动去关心帮助别人,这就是心系众生。”

姬佛光说:“还有一个情况,发展了许多俗家弟子。这些人不出家,在家修行。人越来越多,快无法管理了。”

达摩说:“什么叫无法管理?谁发展的就是谁的弟子嘛。要按照辈分,编入少林寺名册,使大家有一个荣誉感和归宿感。心里边有佛,何必分出家在家?选派一些有文化、有修为的僧人,拿着《二入四行论》,可以去村子里说法讲经。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超度众生。姬佛光,你做大事了。”

听到达摩祖师表扬,姬佛光说:“我也是揣摩祖师心意,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我还担心,咱少林寺这么发展,与别的寺院格格不入了。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心里边踏实了。”

达摩强调说:“我们不管别的寺院。心系众生,这是我们少林寺的灵魂。你回去安排僧人到村子里普查一下,在这春荒时分,周边村子里有没有揭不开锅的,不能够让人饿死。送一些粮食过去,救济乡亲们。这比什么都要紧。”

姬佛光说:“老师放话,我去安排。”

达摩说:“我不放话,你也应该安排。咱们出家人,皇家供养,这不是饭碗,这是义务和责任。具体帮助老百姓的生活困难,这就是心系众生。什么是心系众生?不是说空话,要实打实帮助百姓,落到实处,这才是修行。僧人的心要和众生相连,要和别的生命相连。这是基础,这也是根本。”

姬佛光点头:“我一定牢记老师教诲。只是这功课如何进行?”

达摩说:“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你把这七十二个僧人集中起来,我来指定下一步功课。”

姬佛光又问:“老师还需要买什么书?”

达摩说:“暂时不用了。我已经读过老子、孔子和庄子,我正在思考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区别,或者叫发展更加贴切。中国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正好为印度的佛教提供了时机和基础,中国是需要佛教的。我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疑。同时,你可能没有想到,我觉得印度也更加需要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一定要把这些经典文化带回去,这也是我的使命。”

三  三玄出坐忘

如果按照年代计算,中国的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在这个时代里,全世界各个民族相继涌现出一批圣人和文化经典。按史书记载,老子比孔子年长十岁,老子当过西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既然当过国家图书馆馆长,就有理由猜测老子曾经读过《周易》的前两易——《连山》和《归藏》,当然应该更加熟读周文王注解的《周易》。

老子传承于《周易》,这个无需质疑。老子学说的方方面面,都和《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菩提达摩大胆地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就是《周易》的读书笔记。

由于周朝的都城在洛阳,老子就长时间生活在洛阳。老子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但是并没有他四处讲学传道、广招弟子的任何证据和传说。从性格上推测,老子有点独往独来,并不善于交际,是一个深居简出的人。虽然孔子通常是述而不作,他的著作大都由弟子們整理而出,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且广招弟子,已经是一个大学问家。连孔子这样的大家,也要入周问礼,来拜见老子,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辈分关系。

孔子第一次入周问礼拜见了老子,然后感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高深莫测。于是,孔子再次入周问礼,拜见老子,就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典型事件和传说。

老子是在孔子第二次入周问礼以后,才突然决定马上离开都城洛阳,向西转移准备隐世的。传说中的一些细节,格外引人玩味。老子向门人交代后事之后,马上起程急匆匆就离开洛阳,一路向西。这就为后人留下许多悬疑。为什么孔子第二次入周问礼以后,老子就离开都城,向西转移?老子为什么要向西,而不是向东、向南或者是向北?有一个事实是,孔子弟子三千,广布天下。但是,只要出了函谷关,往西边走,就没有了孔子的弟子。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疑问,供后世人猜测……

于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口。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自然认得老子,并且认定老子这么匆匆西移肯定要隐入山林,说什么也不放老子出关,明确提出要求,老子如果出关,必须留下墨宝。老子看着尹喜心切,无可奈何,这才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谁也没有料到,由于关令尹喜的坚持,老子为我们写下了传世之作,从此名垂千古。

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之后,尹喜放老子出关。老子西移秦岭,从此再无消息。有人说,老子曾经在终南山一带活动,却并没有任何证据。于是有人就说老子一直活在终南山里,长生不老。还有人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以后,一路向西,后来升天做了神仙,专门为天上的玉皇大帝炼丹,被后世人尊称为太上老君。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终于把老子造成了神仙。

菩提达摩初读《道德经》时,一上来这行字就把他弄蒙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中文本来就简约,常常一字多义,这么一上来就一连串的重复,到底是什么意思?达摩仔细品味,三个“道”字排列组合在一起,三个“名”字也排列组合在一起。显然,这三个“道”字不是一个道的意思,也非两个道,道道不同,分明就是三个道。三个道三层意思。三个名也并不是一个名的意思,也非两个名,名名不同,分明就是三个名三层意思。很明显,第一个“道”字是开篇是源头,只有解开这个道,才能继续往下边阅读。那么这个道字在道什么呢?

什么才是道呢?

达摩纠结许久,这才想到了《周易》。《周易》就是讲道的,道是《周易》的纲。《道德经》开篇就讲道,这个道和《周易》的道应该同为一个道。一个字表明了传承关系。《周易》主要用图,《道德经》则完全用文字,定然讲的是同一个道。

那么,什么才是这个道呢?

这个道字排列在首,在宇宙、在天地、在万物之首,先是有了这个道,才有了宇宙,才有了天地人,才有了万物,那么这个道到底指什么呢?

只能够是规律,只能够是宇宙,只能够是天地人变化的规律。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变化的规律,这样的一个大道,这才变化出宇宙万物,这才变化出天地人。

如同找到钥匙打开了门,再往下读,就通达起来。

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这一个无名的无,显然从道里边引申出来,或者是道的补充表述?因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经此循环往复,这才产生了天地,这才产生了万物。无有就成了这里最为关键的词语。如同阴阳吗?似乎比阴阳更加虚空,概念范围更加远大和缥缈。

老子讲:“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达摩理解,无名为无,有名为有。那么无有之间就应该是玄,那么玄就是众妙之门?于是从这里梳理下来,这是从道开始,才引出了无有。众妙之门打开了,天地万物万种生命的产生,完全孕育生產在无有之间。

看到这里,达摩灵机一动,他联想到了释迦牟尼讲的空与色。再对比老子的无和有,突然打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中国的老子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印度的释迦牟尼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虽然语言表述略有差异,但是老子讲的“无”就是释迦牟尼讲的“空”,老子讲的“有”就是释迦牟尼讲的“色”。“无有”和“空色”之间是相通的。虽然不在一个国家,相隔千山万水,又不是一个语种,并且两个人没有任何联系,但在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真理的时候,心意相通。

想到这里,达摩很激动。他似乎觉得同时触摸到了两个民族、两个文明古国经典文化的脉搏,一起在跳动。接着往下读,果然容易起来。他先是通读了一遍,马上又通读第二遍、第三遍,后来竟然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读到后来,他甚至能够一段一段背诵下来。但是,如果品味字里行间,又觉得深奥无比、妙趣横生。很长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道德经》,有一些经典句子,真正是刻在了心里。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发热。

老子讲:“无为,无不为。”

天哪,仅仅是五个字,讲透了人世间所有的学问。

达摩想到,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都不干,而是不要妄为。这里的“无不为”,也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而是讲如果遵循规律变化,什么都可以做。

结合佛教的佛理,什么叫无为?那就是对自己的怨憎恨贪嗔痴,对自己的欲望、烦恼和执着,一切都不要做,一切都不要干。对谁无不为?对众生嘛。对于解除众生的苦难和烦恼,甚至于对众生的利益和希望,我们什么都可以做。为了超度众生,无所不做,这就是无不为。

老子讲:“上善若水。”

达摩觉得这句话,实际上对所有的僧人提出了要求,树立了标准和榜样。出家之人以善为本,这个本是什么?就如同水一样。不争名利没有怨恨,心如大海海纳百川,永远往低处走,让道给众生。浇灌滋润和养育所有的土地和生命,不求理解、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超度万物万种生命,洗涤清洁自己的灵魂。

水就是佛。

佛就是水。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讲了这么多,讲来讲去,又回到了规律。这个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是指的客观的物质世界,是指自然而然。规律也要自然而然生成和运行,规律才有自己的生命,规律才能够进入永恒。

老子讲到这里,已经讲明了“道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整个《道德经》是由“道天地人”四大结构撑起来的,同时又说明了四大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要遵循各自的规律运行,才能和谐相处,相生相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于是,连老子自身也深知自己的长短,虽然坐拥旷世奇才,也可以说无所不知,他却并没有或者并不看重亲自去具体实践,一生独往独来,神龙见首不见尾,到后来选择隐世而去无影无踪,消失于虚空……

达摩读过老子,原来准备接着读庄子。由于孔子在三玄之外,没有准备读孔子。后来顺手翻书,发现孔子和老子不同,而且差异很大,引起了达摩的兴趣。毕竟是中国的圣人,既然有特别之处,达摩就读起了孔子。

一经进入,达摩就发现,和老子不同,孔子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一直在寻找做官的机会。这个人有趣,一直梦想亲自管理社会,实现治国安民的理想。可惜一生不如意,四处流浪和漂泊。也许这种流浪和漂泊,就是最好的社会实践?

初读孔子,达摩甚至不可理解,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成长为圣人。随着阅读的深入,达摩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由于出身王族,达摩对于出身贫贱的人特别尊重。孔子出身比较贫贱,父亲死后,身为小妾的母亲被赶出了家门,母亲带着年幼的孔子开始了艰难困苦的生活。贫穷磨志,孔子少年时就打下了坚毅性格的基础。从小就立下志向,要经过奋斗改变自身的命运。一直到母亲去世,孔子娶妻生子,当上了管理仓库的小吏,孔子终于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从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发奋读书,走上了一生的治学之路。

达摩边读边梳理,孔子的面貌逐渐清晰。尽管孔子才华横溢、声名鹊起,实际上一直到他精读《周易》,写出了注解《周易》的十大传之后,这才为人们广泛认知,他这才名扬天下。这之后他四处讲学,广收弟子,这才成长为圣人。

达摩祖师推测,孔子只是精读了《周易》,并没有读过《连山》和《归藏》。

通读孔子,达摩明显感受到,孔子的根也在《周易》。这一点和老子一样。孔子的所有学说也只是《周易》的读书心得。

从《周易》到老子,再到孔子,这就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关系。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为什么又不在三玄之内?对比之下,老子讲道,孔子讲礼,确实有着区别和差异。虽然孔子也讲“天地人三才”,实际上天地只是戴个帽子,孔子的所有关切,集中在对人本身的研究。

孔子讲:“克己复礼。”

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来源于周文王。孔子出道成名以后,经常说自己“梦见周公”。晚年时候还说年纪大了,梦不见周公了。这个周公就是周文王。两个人相隔近五百年,孔子却说经常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于周文王的尊崇之情。实际上也给自己找了一个文化靠山。面对春秋的乱象,道德沦丧,物欲横流,争权夺利,你死我活,孔子觉得这全怪人们忘记和丢弃了周礼。只要恢复了周礼,就可以重新回到天下大治的安定社会。于是,他周游列国,到处推广自己的见解,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为社会画出了等级,进而制定出了最基本的制度关系,使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了自己的个体位置。国家像一台机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零件甚至只是一颗螺丝钉,不能够错位,也不能够随便移动。

孔子讲:“仁义礼智信。”这就把孔子的理论完善起来,推向了高峰。人人从“仁义礼智信”出发,国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人自身又有严明的道德约束。这就全部结构出了整个社会的制度网络,这就是孔子为我们描绘的理想社会形态。于是,孔子为如何管理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社会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孔子为皇权和王权的贵族阶级提供了如何执政掌权的钥匙。所以,历代的皇权和王权阶级尊他为帝师,为圣人。

孔子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怎么做人的道德准则,老百姓从此有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标准,明明白白有了一份说明书。于是,老百姓尊他为圣人,给他烧香磕头,感恩不尽。

孔子的所有理论实实在在、明明白白,没有玄。所以,中国的士大夫就把他排除在了三玄之外。

达摩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孔子真的当了国王,他会如何?

在孔子这一生中,也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做大官的经历。他在鲁国当过一段大司寇,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说大权在手。那时候鲁国上下一片混乱。主要原因是思想混乱。以孔子为首推广以礼治国,以大夫少正卯为首则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两派相争,如同水火。并且少正卯也四处奔波广收弟子,甚至比孔子的影响力还大。孔子上任七天,就为少正卯找了五条罪状,完全以言论定罪,言论乱国,杀了少正卯。统一了思想,鲁国回归安定。

孔子杀少正卯,表明了孔子也是一个杀伐决断的男人。

孔子杀少正卯,以言能够定罪,以言定罪能够杀人,这就为中国历史上开了以言定罪的先河。后来到秦汉,酷刑泛滥,酷吏无数,老百姓怨声载道如陷牢狱。后人评说皇权和王权的时候,栽赃诬陷了孔子的儒教,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皇权和王权受孔子杀少正卯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杀伐决断之作风,孔子也并不冤枉。

孔子这一生中,还有过一次艳遇。在卫国遇到了美女南子,孔子确实动心了。两个人曾经约会相聚,这是事实。于是,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起来,如果孔子真的当了国王,不仅在治国上杀伐决断,而且也会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广招美女无数。不过孔子肯定会先摆出道理,这是为了皇家而且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江山社稷。并不是因为爱色。因为孔子讲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还有一个传说,一日一个绿衣人来找孔子说理,被弟子子路拦在门外。来人就问子路:“你说也可以,我只问你一年有几季?”

子路说:“一年有四季。”

来人说:“你真是空口说瞎话,明明一年只有三季,你为什么要说四季?”

两个人争吵起来,越吵越激烈。这就惊动了孔子。孔子从院子里走出来,看看来人,开口就说:“我的学生不懂得道理,明明一年只有三季,为什么说四季?”

来人磕头就拜:“还是孔圣人明理。”

绿衣人走后,子路问孔子:“老师为什么要把一年四季说成三季?学生不明白。”

孔子笑了:“子路,你看看这绿衣人是谁?一个蚂蚱变的。蚂蚱没有见过冬天,他只见过三季。你和一个只知道三季的人争论什么呢?”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传达了孔子通透睿智的另一面。

无论孔子一生如何重视具体实践,他仍然是在通过社会实践寻找理论的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孔子注定做不了真的国王。孔子一生跑来跑去,说来说去,他只能够是一个帝师,只能够是一个圣人。

通读孔子,达摩觉得虽然儒教讲得很全面,可以说面面俱到,侧重点还在突出对人类行为的管理上边。佛教虽然也讲得很全面,也可以说面面俱到,但是侧重点不同,佛教关切的一直是人类的灵魂。

在中国的圣人里,达摩认为最为有趣、最为亲切的人还是庄子。阅读庄子,你能够笑起来。别说中国,就在全世界的圣人里,没有人能够像庄子这样,一生无拘无束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生活得如此瀟洒和浪漫。

庄子追随老子,自然是道家。年轻时候离家出走,进山修道。这一修就是十几年之久。虽然并没有书籍介绍庄子修行道家,有多么深厚的修为,通过想象可以猜测。这时候庄子修行回来,下山以后准备回家,家里还有妻子。就想先回家看看,自己离家出走这么多年,妻子如何生活。

路边有一座新坟,新坟旁边蹲着一个少妇,举着扇子使劲地扇着新坟。这个举动由于离奇,吸引了庄子。这是在干什么呢?

庄子上前询问:“这坟里埋着你什么人?”

少妇说:“死的是我丈夫。”

庄子觉得十分诧异:“那你为什么不是在哭?”

少妇说:“我为什么要哭?他死也死了,我哭他干什么呢?”

庄子指着扇子问:“你这是在扇什么呢?”

少妇说:“你没有看见嘛,我扇坟哩。”

庄子越发觉得纳闷,就问:“你为什么要扇坟?”

少妇说:“我丈夫死前有交代,他死以后新坟的坟土干了以后,我才可以重新嫁人。这新坟这么大,土又这么湿,什么时候才能干透?”

庄子说:“我明白了。你在这里扇风,是嫌这坟土干得太慢,你在扇着帮助它,快一些变干。”

少妇说:“是呀,我再不帮助扇,这坟土猴年马月能干透呀?”

庄子看看,非常同情这个少妇,就说:“你这么扇不行,你把扇子给我,我来帮助你扇。我比你会扇,保证一会儿就能够扇干新坟。”

于是,庄子拿过来扇子,运起来功夫,催动功力,对着新坟扇起来。果然,没扇多大一会儿,就把新坟扇干了。少妇千恩万谢,愉快地走了。

庄子也连忙说:“走吧走吧,赶快嫁人去吧。”

少妇走后,庄子继续往家走。这时候就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妻子是不是和这位少妇一样,急等着嫁人?

这天下的男人一个德行,希望自己三妻四妾,又希望妻子对自己忠贞不贰。庄子也一样,他也是个男人。

于是,庄子就拿定主意,回家以后先要测试妻子一下,看她对自己是不是忠贞。到家以后没有几天,庄子就装病死了。大概装病假死,对于一个修为深厚的道家真人非常容易。庄子妻子就对庄子死了深信不疑,哭了几下,就让人抬来棺材,先把庄子装进了棺材里边。

天黑以后,庄子躺在棺材里边,又突发奇想,这个时候来一个俊美的少年,我妻子会不会心动?丈夫没有下葬,就和新男人男欢女爱?于是,庄子又化身而出,变成一个俊美的少年,自称庄子门生,前来吊孝。这个少年对着庄子烧香磕头过后,就来安慰劝说庄子的妻子。

这个少年说:“我的老师死就死了,师母这么年轻漂亮,日后如何生活?”

庄子妻子说:“这是我命苦。谁还会可怜我?其实你老师出外修行,十几年没有回家。我就没有和他怎么生活过。我这命苦啊。”

这少年就说:“看见师母如此年轻漂亮,怎么能够不让人心动?我就有心今后照看师母,不知道师母是不是情愿?”

庄子妻子内心欢喜,马上说:“奴家真是感激不尽。”

庄子妻子说完,就主动扑向了少年的怀抱。这少年抱着庄子的妻子说:“看出来你也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只是不敢相瞒,学生一直有头疼病,老中医说要吃人的脑子才能够治好。你如果跟了我,我会拖累你啊。”

庄子的妻子说:“这个好办。你老师刚死,我去拿来斧头,劈开你老师的脑袋瓜子,马上就能给你吃人的脑子。我一定要把你治好。”

庄子妻子说干就干,拿来斧头,掀开棺材的盖子,就要来砍庄子的脑袋瓜子。庄子这时候忽然伸出手来拦住了妻子,哈哈笑着坐了起来。庄子妻子吓得双手哆嗦,回头去看少年,少年早就不见了。

庄子说:“别找他了,那个少年也是我变的。”

庄子妻子一下子呆若木鸡……

庄子笑着说:“原来你比那扇坟的女人还着急啊。”

这就彻底拆穿了把戏,庄子的妻子自然觉得羞愧难当。她明白从今往后再也没脸见人了,因为实在是走投无路,当天夜里就上吊自尽了……

这一回是庄子活了,庄子的妻子死了,而且是真死了。

人们来看庄子,只见庄子没有悲伤,没有悼念之意,反而欢欣鼓舞,口中念念有词,鼓盆而歌:“死了好,死了好,死了不急着再嫁了。”

这两则传说,后人肯定有放大夸张之嫌,虽然说未必当真,却把庄子喜欢搞怪描绘得活灵活现……

达摩觉得传说的事实未必真实,但是以庄子的修为,扇坟的功力绝不是虚构的。假装害病假装死亡,又化身少年,这样的功夫并非传说。

庄子的主要著作是《齐物论》《大宗师》《逍遥游》等,风格和格调完全与孔子不同。庄子虽然师承老子,思绪和畅想却经常飘忽在天地之间,若有若无神出鬼没,极尽浪漫。起初,你很难把在生活中善于搞怪、喜欢捣乱、不循常理的人,与写出这么多经典著作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就是庄子。

特别是达摩读到庄周梦蝶时,他完全被惊呆了。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人世间怎么会有这样美妙的文章。

庄子入睡以后,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以后,庄子就问自己,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睡梦里变成了我?

是我生活在蝴蝶的梦里?还是蝴蝶生活在我的梦里?或者是我们同时生活在对方的梦里?

庄子坚持认为,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活也一口气,死也一口气。生死不过是气在转换,把一个生命变化成另一个生命,不应该大惊小怪。由于生命由气体转换而成,生生死死不过是转换来转换去,永无休止,一直在循环。因此,生也没有快乐,死也没有悲伤,纯属自然。

在中国的经典文化里,庄子第一个描绘到了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感知和联系。这就使人的生命重新回到万物万种的生命之中,不再孤独和盲目的自大,回归到道,回归到自然里边。

庄子在这里写出了一个关键词语:物化。

所谓物化,就是物的变化和转化。

庄子认为,不同生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為贯通天地之间的只有这一口气,万物万种生命都是这一口气的凝聚。既然都同是这一口气,为什么不能够相互转化呢?

并且为我们细分物化的三种形式,分别是:梦化、生化和死化。

梦化就是在睡梦中转化,就如同庄周梦蝶。人在睡梦中转化为另一种生命形式,庄周化为蝴蝶,或者是蝴蝶化为庄周。

生化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和别的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天下的生物都有生命,只要是生命就是一口气,气息相通,生命自然相通。于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吃东西,不就是把别的生物转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吗?很多现象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并不是没有发生。

死化就是通过死亡进行转化,一个生命死亡了,这一口气就散了。但是,这一口气并没有消失,很快就和别的气体融合,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生物和生命,重新活了过来。世间的生物就是这样,生生死死,轮回和循环。

为了永远不死?也为了长生不老?莊子为道家创造和发明了新的修行方法和模式:心斋和坐忘。

先说心斋。从字面上讲,心斋就是心的斋戒。

庄子这么讲:“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如果通俗来说,这是内视的一种循环。耳朵听心,心听于气,气通外界万物万种生命,甚至于可以简单来说就是不听不看不想,排除外来的一切干扰,使自己聚精会神起来。然后一切寄托于气,让气来与外界的万物万种生命发生关系。

庄子在这儿讲的虚,也就是清虚空明的一种境界。

这种内视向内循环的修炼方法,就如同佛教的禅坐,通过内省深思冥想,通过呼吸向外联系别的生物和生命。

再讲坐忘。坐忘的功夫在于向外,则由个我小我逐渐走向宇宙的大我和忘我。庄子讲“我丧我”。这就是坐忘达到了大通的境界。这时候无功无名无利无益,再也没有世俗之间的一切烦恼,彻底忘掉自我,只求天地与我共生共存。这种坐忘的修习方法,要求自觉自愿超功德、超道德,超越自己耳目心境的一切束缚,进入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这种外视向外循环的修炼方法,就如同佛教的禅定,禅定以后忘我,以感知和外界万物万种生命发生的关系。

看到心斋和坐忘,菩提达摩祖师心里发热,他觉得他和庄子沟通了。

庄子并没有死,庄子此刻就来到了达摩的心里边。

菩提达摩从印度千山万水而来,为的就是看望庄子,他看到了。

菩提达摩看到了庄子的心。

庄子的心就在菩提达摩的胸间跳动。

无疑,心斋就是禅坐,坐忘就是禅定。

殊途同归,大道至简,佛教和道教是相通的……

达摩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化,从河图洛书到《周易》,从老子、孔子到庄子,他觉得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沿着“三玄”走到了“坐忘”。坐忘使达摩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又激动又亲切又温暖。

达摩猜测,以庄子的天赋和修为,心斋和坐忘一定不会是庄子的彼岸。那么,庄子通过心斋和坐忘,走向了哪里?

达摩敢于肯定的是,庄子一定走回了宇宙和天地万物万种生命之中。

庄子是一个天象大家,又善于星象的观测和研究,他一定走得很远很远,在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早早升起来,进入太空变化成一颗星星?

天黑以后,达摩就站在山洞外的那块平地上,举目远望。他在夜观天象,他在寻找,希望找到那颗属于庄子的星星。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对于中国社会的具体观察,达摩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了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佛教……

中国虽然有着自己独特又深厚的经典文化,由于皇权和王权长时期的把持和倡导,中国的经典文化早已异化为功利和实用,并且一直在贵族和精英阶层流转,顶多传播和普及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而逐渐一点点地忽略了众生。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与众生渐行渐远。

语言文字本来应该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由于它的可操控性、可误导性,语言文字本身也会异化为沟通与传播的障碍。

中国的老百姓许多是文盲,并不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字,就是证明。

那么,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就可以明心见性。

以智慧超度众生。

菩提达摩终于找到了,在中国传播佛教的方法和目的。

四  达摩的呼吸

永宁寺住持菩提流支来向御史大人报告,同是皇家寺院,永宁寺和少林寺应该相互加强联络。他已经主动派人两次前去少林寺,请达摩祖师前来永宁寺说法讲经。达摩祖师一直拒绝相见。主管事务的姬佛光态度冷淡。菩提流支最后说:“御史大人能不能亲自出面调停一下?恳请帮助。”

送走菩提流支,御史大人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事关寺院,有关神仙无小事,他便亲自来向孝明帝报告。御史说:“皇上,你说我是出面还是不出面呢?”

孝明帝笑而不答。

御史说:“皇上,你别笑,你一笑我腿就软。”

孝明帝说:“你是怕什么呢?”

御史说:“自然是害怕做错了事情。”

孝明帝说:“我这会儿心闲。我让你关切一下少林寺,你先给我说说少林寺吧。”

御史说:“达摩祖师答应做了住持,马上就安排姬佛光主持和管理少林寺所有事务,他自己还是住在后山的山洞里不下来。皇宫每月拨给少林寺钱粮,少林寺也不拒绝,也不多要。姬佛光还说达摩祖师有交代,对于皇上恩宠,不拒绝,不依赖,不伸手。”

孝明帝点点头说:“有趣。不拒绝,不依赖,不伸手。往下说。”

御史说:“我发现少林寺不和其他寺院联络,包括南朝的寺院。多少家寺院来访,达摩祖师一概不见。但是,少林寺的和尚却经常和附近的村民们走动,给村民们看病拿药,帮助村民们干活,还招收了许多俗家弟子。少林寺现在里里外外算下来,只怕有五百人了。当然,大部分是俗家弟子,真正出家的和尚增加得不多。”

孝明帝只是听着,不再插话,两眼盯着御史,盯得御史心里发毛……

御史说:“皇上,我又说错了吗?你别这样看我。”

孝明帝说:“再往下说,他们还干了什么?”

御史说:“在读经,在练功。据说达摩祖师传授了心法,少林寺的和尚们除了读经,都在练功。就在寺院外边的山坡上、树林里、小河边,到处都是打坐的和尚。据说十天半月里,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死人一样。”

孝明帝笑了:“这是坐禅。中国道家叫心斋和坐忘,和这个坐禅相通。坐禅好啊,这才是祖师嘛,这才是正经传法。”

御史说:“听说永宁寺的法师也会坐禅,不过非常神秘,没有人看到过。”

皇上说:“永宁寺能够坐禅的法师也就三两个,大部分还是烧香磕头吃斋念佛。少林寺这是人人坐禅,能一样吗?”

御史连忙说:“是不一样。”

孝明帝其实已经看过了《二入四行论》,曾经看得他心静如水,神清目明。孝明帝觉得《二入四行论》很纯粹,完全是一种信仰。如今少林寺的和尚人人坐禅,这就说明达摩祖师已经想好了,不和任何寺院以及宗派来往和纠缠,从少林寺开始正宗传法。

孝明帝想到这里,便对御史说:“来来,我也给你立一个规矩,今后我们对少林寺,不干扰,不评说,不找麻烦。”

御史连连点头:“谨记,谨记。”

见过皇上之后,御史大人再三思量,觉得皇上口谕非常宝贵,就提笔写了下来,算是一封便笺,派人送到了少林寺。

姬佛光看过皇上口谕,觉得非同寻常,皇上能够在百忙之中如此关心少林寺,实属罕见,应该马上向达摩祖师报告。于是,黄昏时候,姬佛光走出寺院,上了五乳峰,来到山洞。

达摩借着油灯看过皇上口谕,点点头说:“这个皇上有文化。”

姬佛光说:“据说皇上非常喜欢读书。”

达摩说:“上次你说,皇宫有人来抄录《二入四行论》,我就想到了,那是皇上要看的。不会有错。”

姬佛光又说:“京城也有谣言,说皇上喜欢干木匠活儿。”

达摩说:“喜欢做木匠怎么了?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当年我的父王爱打草鞋,只要闲下来,就在王宫里打草鞋。我这打草鞋的手艺,还是父王手把手教给我的。”

达摩说完,拿过禅杖走出山洞,习惯地抬头往天上看。头顶是一片澄净明亮的星空……

姬佛光跟随达摩走出山洞,站在祖师身边,他心里一阵发热。自从认识达摩祖师,姬佛光就算是抱住了佛脚,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达摩祖师将一大把金叶子交给了他,委托他打理事务,又对他传授心法,教他练功;同时指定他管理少林寺事务,成为二当家,他确实是提茶壶当老板——一步登天。他对达摩祖师感恩戴德,实在是想拜他为师,成为达摩祖师的正宗传人。上次遭到拒绝以后,他才明白这老头又认真又固执。今天时机不错,只有他们两个人,他想再次提出来,可是话到嘴边却迟迟不敢开口。

达摩说:“姬佛光,还得谢谢你给我买这些书。读过庄子,我就完全明白了。”

姬佛光说:“老师这么快就读过了庄子?”

达摩说:“不算快吧,已啃了几个月,都是粗读。我一个印度人,不可能完全读懂。梳理一遍,明白传承关系就可以了。你看这都是你帮助我的,没有走弯路。说起来,你姬佛光也算我的半个老师。”

姬佛光连忙说:“不敢这么讲。说到老师,其实我今天上山来,一是给您看皇上的手谕,二是请您明天下山安排新的功课。还有一个私心,我确实有话要说。”

达摩说:“你讲,你讲。”

姬佛光说:“如果您觉得僧众太多,不太方便,我个人能不能先拜您为师?您别拦我,让我把话说完。一来确实是我的心愿,二来也为了少林寺的面子。我为少林寺处理事务,老师如果能够收我为徒,我在外边行走起来,不也名正言顺了?”

达摩一时沉默,望着夜雾里的远山……

姬佛光说:“我是晚辈,真是想给您磕这个头。不是假的。”

达摩眺望着夜空,缓缓说道:“我没有给你讲过,我在印度收过两个弟子,虽然根器都平平,却心系众生无私无畏。后来两个人来到中国,为我来传教打前站,结果客死他乡。我一直想念他们。”

姬佛光说:“我知道,南朝的宝志法师跟我说起过。”

达摩说:“姬佛光,你这点很好,很诚实。虽然这名正言顺确实是理由,可是我还没有想好。咱们还是换个话题吧,你看这接下来,我还应该再看什么书?”

姬佛光非常识趣,马上说:“老师一直挨着读圣贤,我没有机会建议,现在可以说了,如果你再读,我建议读读阴阳五行。”

达摩很敏感,立刻说:“阴阳知道,什么是五行?”

姬佛光说:“其實在中国文化里,阴阳五行如同灵魂。最早也算是从《周易》里化出来,后来就慢慢自成体系。具体说,在阴阳之间,生存着万种生命,把它们分为五大类,就是五行。”

达摩说:“走,咱们回到洞里说,这个五行有意思。”

姬佛光回到山洞里,拨亮油灯,在灯下扳着指头说:“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五行。”

达摩也扳着指头记下来,说:“金木水火土,这就是五行。”

姬佛光说:“在阴阳之间,存在着所有的生命和事物。金木水火土,就把它们完全包括在内又概括起来,分成了五大类。从天上讲,金木水火土,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再加上太阳和月亮,这七颗星星为七政七星。天空再大,星星再多,都由这七政七星来管理。从地上讲,金木水火土,也完全概括了世间万物。再从人的自身生命来讲,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也对应金木水火土,相同的道理。连儒家都赶来凑热闹,把仁义礼智信也对应上了金木水火土。从阴阳五行里又分化出了中医,医生也按照这个道理为人治病。”

达摩来了兴趣和精神:“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五行,处处都是金木水火土。”

姬佛光说:“是这样。但是,在金木水火土之间又相生相克,能够推演出一万种道理。反正在中国人这里,什么都跑不出阴阳五行。老师如果想读,我就再买这方面的书。”

达摩连声说:“要读要读。能够把天下万物细分成五类,太有意思了。还有,再买一些关于天象的书。在天象上我还要下功夫。”

姬佛光说:“老师放心,我会办理。我应该下山了,你明天还要安排功课,夜里也要休息好。”

达摩说:“好。明天不用接,我自己去。”

第二天上午,菩提达摩拄着禅杖,走进少林寺大殿时,七十二名僧人已经齐刷刷盘腿而坐,排列在达摩祖师面前。达摩把禅杖先靠在香案边上,伸手要过一个垫子,也打坐在僧众面前。他双手合十,先行发问:“那个《二入四行论》,有谁能看懂?看懂的请举手。”

达摩用眼睛扫过众僧,发现没有超过一半人数。姬佛光觉得脸上无光,正想做解释,被达摩伸手拦住了。

达摩说:“不是你们不想看,主要是字认不全。是不是这个理儿?”

众僧哄一声笑起来。有人大胆说话:“生字太多,看不下来。”

达摩说:“不怪你们。寺院不是书院,文盲多,这非常正常。印度也一样,也有一部分僧人不识字。这不耽误练功,记住了心法,禅坐起来不是同样超过七天了吗?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个?我是想鼓励你们,不识字不是你们的错,也不要自卑,只要记住心法,用心练功,同样可以当大德高僧,将来涅槃以后同样成佛成神仙。”

达摩静观众僧的反应。由于受到安慰和鼓励,众僧情绪饱满和亢奋。达摩开始讲:“现在我们安排新的功课。我可以告诉你们,禅坐七天以上,基本上已经迈过了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主要是自省,或者叫内省,也可以叫沉思和冥想,通俗说就是检讨自己以前犯下的过错甚至是罪恶,忏悔自己,原谅别人。在练功过程中,只是注重自己的呼吸,基本上不看不听不想,以达到心地澄明。通俗说就是心里边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达摩在这里又停顿一下,观察众僧的反应。他刻意把话讲得很通俗,能够让大家听懂。讲中国话,还要讲得很直白,达摩确实需要努力。

达摩接着讲:“你们禅坐已经超过了七天,有的僧人时间更长。为什么就这么一动不动,不吃不喝,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禅坐,出关以后觉得浑身轻松更有精神?如果是老百姓,饿也饿死了,渴也渴死了。为什么你们没有饿死,也没有渴死,反而比以前更有力量和精神?大家一定很纳闷,我来给你们讲讲这道理。你们平常吃的喝的是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禅坐以后虽然没有吃喝物质,却通过呼吸,吸收了更加高级的营养。我管这个叫无物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我就叫它无物质。最近读了你们中国的书,有一个圣人叫莊子,他管这个无物质叫气。叫气反而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形象,你们就叫气也可以。叫什么不重要,懂得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七十二僧人瞪大着眼睛,听得很投入。

达摩继续讲:“庄子讲,人活一口气,人死也是一口气。只要是生命,它就是由气体组合而成。人也好,动物植物也好,月亮星星也好,都是一个道理。生命是什么?就是由气体转换组合而产生的。庄子讲得很贴切又很形象,这个大家一定要记牢。就在你们不吃不喝以后,通过呼吸,是你们身边的树林、河流和庄稼,甚至远在天边的星星,一直在为你们传送营养,传送无物质,传送气。是这些无物质,是这些气,一直在养着你们。所以,我一直讲我们心里要有众生,其他人是众生,其他生命物质也是众生。你自己心里有众生,众生心里就有你。众生就会帮助你,一直帮助你。我听说不少僧人,近来不断到附近的村子里帮助穷人干活,吸收了很多的俗家弟子。我听后很感动。这才是少林寺的僧人。心系众生,永远为众生服务,要成为少林寺的灵魂。”

达摩接着讲:“我们现在要安排新的功课。新的功课是什么?还是呼吸。大家要注意听讲,这一回我们呼出去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对于其他生命的呼唤,是我们自己对于其他生命的关爱、力量和灵气,完全是我们自己向外界、向众生、向其他生命发出去的信号,发出去的能量。我们这一回吸进来的是什么呢?就是其他生命对于我们自己的关爱、力量和灵气。这完全是其他生命是众生回报给我们的信号,回报给我们的能量。”

达摩举起手挥动两下以示强调:“注意了,那么不同的是,在初级阶段里,我们是用鼻子用嘴在呼吸;接下来这个阶段要进行自然的切换,练习用心用脑用肚脐来呼吸。这个很重要,大家要牢记。千万不要着急,慢慢进行切换。这可是一个长期的练习过程,切换过来非常不容易。几个月可以,一年两年也可以,许多年也可以,心不能够急。用中国人的话讲,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众僧一时感到新奇,有人马上开始比画,有人左顾右盼,不知从哪里做起。

达摩把一切看在眼里,接着讲:“我现在要教给大家入门的方法,请大家跟着我开始做。双手合十胸前,微微闭上双眼,如同做梦一般。这时候你自己紧闭双眼来看,来看什么呢?来看你平时最为熟悉的天地之间的万物生命。高山也行,河流也行,树木也行,动物也行,植物也行,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有生命的物质都可以。你想到就是看到。它们排着队一个个走过来了,走到了你的眼前来,然后呢又一个个走过去了。你会发现,总有一个生命体停留在你眼前不走了。这个停留在你眼前的生命个体,就是你找到的第一个生命对象。因为你一直在等它,它也一直在等你。你心里一直想着它,它心里也一直想着你。所以,它会停留在你眼前,它要和你深度交流,要和你深度结交。”

达摩稍停顿一下,又接着讲:“你们两个怎么深度交流、怎么深度结交呢?其实很简单,注意了,这里非常重要,就是你对着它发气,它对着你发气。你发给它能量,它发给你能量。你发给它灵气,它发给你灵气。相互付出,相互回报。这个气怎么发出去又怎么收回来,前边已经讲过了,就是通过你的呼吸。通过你用心用脑用肚脐的呼吸。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

达摩微微一笑,接着讲:“随着练功时间长了,你自己结交的生命体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它们一个个都给你发气发能量,你要完全接收过来,用心用脑用肚脐接收过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接收这么多气、这么多能量存放在哪里呢?就存放在心、在脑、在肚脐里。不要担心放不下,我们的心、脑和肚脐到底有多大?可以说,宇宙有多大,天地有多大,我们的心、脑和肚脐就有多大。这个不用怀疑,确实有这么大。”

达摩环视着众僧:“是不是吓着你们了?不要害怕,它就是这么大。那么,我们存放起来的能量有多大呢?你可以放开胆量去想,你想它有多大,你希望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将来有合适的机会,我会亲自示范给你们看。最后,我想问一句,我们存放这么多的能量干什么呢?”

众僧沉默下来……

忽然有人高喊一声:“为了众生!为了帮助众生!”

达摩不由得提高了音量:“讲得好!这就是我最想听的话。看起来我今天没有白讲。我们一直讲心系众生,拿什么去心系众生?就拿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力量。”

安排了新的功课以后,菩提达摩就拄着禅杖回到了山洞。这一次回到山洞的时间很长,两年多时间他没有下山。后来,还是少林寺出了乱子,达摩祖师才下山,出现在众人面前。

距离少林寺十几公里,两座大山之间豁然开朗一般,展现出一片开阔地,在这片开阔地上坐落着登封县城。县城逢五、逢十为集市,四面八方的乡亲们来赶集,非常热闹。少林寺的伙房,每个集市都派人去采买日用品及蔬菜。这天赶集,几个和尚肩挑着担子,已完成任务,先行离开了集市,一个肩挑凉粉、豆腐的和尚因为碰见熟人多说了几句话,被落在后边,也就碰上了麻烦。

七八个地痞流氓,围着烧饼炉子,在欺负卖烧饼的老汉和他女儿。

先是这些地痞流氓吃了烧饼不给钱,老汉伸手要钱,挨了一个耳光。领头的叫马老三,开口就骂:“你一个老干姜,也不打听打听,你三爷在这登封街上吃东西啥时候花过钱?谁敢跟老子要钱?”

卖烧饼的老汉可怜巴巴,低声嘟囔道:“吃了烧饼不给钱,还伸手打人,这是哪儿的规矩?”

马老三说:“老干姜,你三爷我就是规矩。”

正在一旁和面的女儿忍不住为爹帮腔:“光天化日,还有没有王法?”

马老三说:“我就是王法。怎么,想叫三爷摸摸你这两个奶子了?”

几个跟班起哄:“看看是荷包蛋,还是白蒸馍……”

这时,路过的和尚看不下去了,把挑担一横,挡在了烧饼炉前。

这和尚上来先说软话:“各位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要欺人太甚吧。”

一个地痞开口就骂:“从哪儿跑出来一个秃驴?”

另一个说:“集集见他们来买菜,少林寺的和尚。”

这和尚仍然赔著笑脸:“是,我是少林寺的伙夫。你们都是年轻人,家家都有姐妹,不要调戏良家女子。”

马老三冷笑一说:“你他妈秃驴,是皮子痒痒了?信不信,你三爷我连你这秃驴一起收拾。”

这和尚并不示弱:“我信。看起来你们今天是不依不饶了,那就在这儿画个道道,我蹲在这里,让你们打一顿,我决不还手。但是,你们放过这老汉和姑娘,行不行?”

一街两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马老三说:“弟兄们,这秃驴想挨,咱们就成全他?!”

这和尚扭头对卖烧饼的老汉说:“大爷,看好了我的凉粉、豆腐。”

马老三冲上来甩手一个耳光,打在这和尚脸上,七八个地痞流氓围着和尚真的打起来。这和尚双手抱头,就往地上一蹲,面对着七八个人的又打又踢,一声不吭。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就喊:“别打了,和尚快被你们打死了!”

地痞流氓围着这和尚打了一阵子,看起来打得也有点累,一个个停下了手脚。

这和尚蹲在地上,见没有人再打,就缓缓站起身来。他拍打拍打身上的脚印和灰尘,竟然没有一点伤痕。

这和尚开口说道:“打完了吧?打完了就付给大爷烧饼钱。”

地痞流氓围着和尚看,像没有听懂他的话,有点儿看呆了……

这和尚就往地上瞅,正好路边有半截老砖头,他快步走过去捡起来:“你们不会打。你们好好看着,我替你们打。”

只听和尚大喊一声,双手举起半截老砖头,砰一下砸在了自己的脑门上。脑袋没有伤着,半截老砖头却碎了……

这和尚说:“看见了吧?你们刚才打我,我说过不还手。我敢还手吗?我如果还手,你们还有命吗?今后再看见你们欺负乡亲,我就不客气了。”

围观的人群开始叫好。马老三指使手下人付了烧饼钱,赶紧灰溜溜蹿了。和尚挑着凉粉、豆腐担子在众人目光的簇拥下走出集市……

这件事情立马传遍了十里八乡,很快又传到京城洛阳。口口相传之间又被添油加醋,到后来传成了少林寺和尚挑着凉粉、豆腐,打了一条街。沉寂许久的少林寺,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御史大人也派人来询问。这四面八方的消息和传说,又传回到少林寺,引起了姬佛光的不安。佛家寺院本应该是吃斋念佛的地方,被人们说成了打抱不平的英雄好汉之地。是福?是祸?不可知。

达摩拄着禅杖,走下山来。姬佛光一路上不管说什么,达摩都笑而不语。

姬佛光说:“老师,你一直不说话,我心里没谱了。”

达摩说:“先到大殿再说吧。”

走进大殿,达摩祖师面对七十二个僧人,许久没有说话。他本来坐在椅子上,然后他有点突兀地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达摩突然发力腾空而起,跃得很高,整个身体就在空中打了一个颠倒,倒立在空中……

本来坐着的众僧,齐刷刷起身,仰头观看。只见达摩祖师用两根手指支撑在案角,收起一根手指,剩下一根手指支撑着倒立的躯体。众僧正在惊诧之时,又见达摩祖师在空中一个翻身,稳稳地落在了地上,身轻如燕。

达摩祖师是高龄老人,脸不红,气不喘。他伸手示意让大家坐下来,这才开口说:“这个身法可以叫二指禅,也可以叫一指禅。是两根手指或者是一根手指在支撑着我的身体吗?不是,是身体自己飘起来了。”

达摩走到香案前,伸手拈起来一张烧香用的黄表纸,转身对众僧说:“现在殿门开着,站在我这里,从殿门望出去,可以看到院里柏树下的大石头。你们看好了,我把这张纸掷出去,砍开那石头。”

达摩伸出手来,像是瞄了一下方向,只见他手腕一抖,用力把这张黄表纸掷了出去。这张黄表纸在空中展开如一片刀,只听砰的一声,真把那大石头砍开了……

达摩做完这一切,重新打坐在众僧面前。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可以说你们人人都能够做到。你们以前没有试过,是我没有告诉你们其中的心法。大家注意了,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就是众生的力量。这是一直存放在我们身体内的——众生的力量。”

大家鸦雀无声。

达摩说:“我们少林寺的伙房,就应该藏龙卧虎。一个小和尚用头碰碎了砖头,有什么奇怪的?并且事出有因,这不是出风头。这件事情以后不要再提了。我们的心不乱,这天下就不会乱。”

姬佛光马上点头:“我心不乱,天下不乱。我记下了。”

达摩祖师说:“这些年我在山上读书,一直在研究中国人的阴阳五行,还有天象学,还有中医学,一刻也没有忘了你们,这才两年多时间,还不到三年吧?时间确实还有点短。再说了,你们一个个偷着,或者是白天或者是黑夜,也没少往山上单独跑去找我。我知道这是想我了,其实我也想你们。我也知道你们之间经常讨论,就是通常所说的会经。会经这个叫法好。这些年我也没少给你们一个个地会经,谁问啥我都说。不过,我今天可以正式告诉你们,你们这七十二个僧人,除了因会经而开心智、长智慧之外,已经一个个身怀无穷无尽的力量。但是,由于性情不同,修为差异,将来的功法和身法肯定也不同。有的喜欢用手,有的喜欢用腿用脚,有的喜欢用脑袋……大家记住,别喜欢用嘴用屁股,样子太难看了。”

众僧哄一声笑起来……

达摩随着众人的笑也开口笑起来:“你们刚才也看到了,我用一张纸就砍开了大石头。所以说,用什么不重要。天下万物什么都可以用,一根草棍也能打死老虎。请姬佛光安排一下,从今天开始,把你们练功的心法、功法和身法,完全记录下来。有文化的自己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没有文化的请师兄弟代笔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整理存放起来,这就是少林寺的文化财富。不只是我说过的话,你们整理出来是经书,把你们的这些经验和体会积累起来,传给后世的弟子,这也是少林寺的经书。我敢说,这七十二部经书将来也会成为少林寺的传世经典。经书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前辈僧人修行的经验和感知,就是后辈人的经书。”

姬佛光连连点头:“这是我的事情,我来安排。”

达摩祖师说:“最后,我要宣布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我一直在想,想了许多年。咱们少林寺和别的寺院从不来往,也没有加入佛教的任何门派。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我为少林寺起了一个名号,就叫禅宗。如果给别人解释起来,也可以叫中国禅宗。从此以后,我们就是禅宗少林。”

从此以后,少林寺称为禅宗祖庭。

菩提达摩为中国禅宗的开山鼻祖。

五  丹田的证明

姬佛光新淘来的这些书,非常杂乱。许多书没有封皮,甚至还有几册半本书。菩提达摩明白这是姬佛光专门为他淘来的书,分外珍贵。他先进行通读,经常读得他头昏眼花。通读过后,他放下书本,静下心来开始回顾。这时候他打坐在山洞里,闭上眼睛仅凭回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梳理。

菩提达摩发现,中国人永远牢记以人为本,讲什么都与人联系起来。

这些书籍不约而同都在讲,有两个宇宙,天上有一个大宇宙,人体内有一个小宇宙。两个宇宙虽然有大小之分,但运行的原理却一模一样,并且可以肯定地说,两个宇宙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人大天”这三个字之间,就有了有趣的解釋。

人字不出头仍然为人。这就是人的小宇宙。人字一出头就成了大字。人伟大起来,顶天立地,人就成了天。这天,就是大宇宙。

大部分有关天象的书,如果要讲大宇宙,全都先讲斗母星。斗母星像一个序言。这一个斗母星呈蛋圆形,又像一个口袋,留有长长的袋口。袋口细长,束缚起来又像通往斗母星内部的通道。有人就解释说,这一个细细长长的通道,就是女人的阴道。于是,又说整个斗母星如同女人的子宫。

斗母星又是中国道家崇拜的女神,也可以叫母亲星。

斗母星主管人类的生育和繁衍。于是,这斗母星就和女性紧密相连起来。中医讲这斗母星直接影响女性月经的发生,以及生育的周期。并且详细来讲,在女性来月经的前三天,斗母星就会对女人输送真气,使月经来潮。月经过后,又帮助女性受孕和生产。

在一本破旧的中医书里,把决定人生老病死的东西叫天癸,认为女性的周期永远为七,男性的周期永远为八。天癸是什么?就是一种水的形象,是指天上的星星输送给人的生命之水,并且无比神秘地说,每个人都有相对应的星星,人人各不相同。

迈过斗母星,这才开始讲银河系。中国古人认为,这银河系是人类的故乡,芸芸众生都从银河系而来。每一个生命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这呼吸和吐纳就是游子和故乡之间的联系方式。

在庞大的银河系里,生存着无数的星星。中国人将这些大面积闪闪发光的星星,划分成了三个部分,也可以叫三个星群,也可以叫三个天区。中国人完全地比画着人类的生活形态,来区分和演绎天上的星群。

这三大星群就叫三垣,具体叫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什么叫垣?垣本义指低矮的围墙。中国人把银河系里发着白光的雾状形象体,叫作垣,其实也是一个比喻。于是,这三个垣就如同围起来的三个村子,或者就叫三个城区。星星在自己的垣里活动和运转,相对来说就形成了结构的体系。

太微垣在宇宙太空的中心,有一点城市中心的味道。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共有二十个星座,正星七十八颗,增星一百颗。

天市垣如同天上的市场,热闹又繁忙。它是三垣的下垣,位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共有十九个星座,正星八十七颗,增星一百七十三颗。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也叫作紫微宫,完全比拟天上皇宫的意思。紫微垣以北极为中枢,东北两厢共有十五颗星来护卫。还有三十七个星座,正星一百六十三颗,增星一百八十一颗。

达摩觉得无论是否计算得精确,中国古人在夜观天象的时候,还能如此认真地计算和记载下来,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就这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研究,由点到面、由浅及深地分析和观察,这种耐心,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人吃惊也同时让人感动。

看起来,一个民族文化的诞生和建设,以及不断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心血浇灌和凝聚起来的精华和结晶。

菩提达摩发现,在中国的天象学里,七政七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概念。

七政七星是太阳、月亮、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古人认为,这七政七星对人体生命的健康影响最大。实用主义哲学在这里又放射出了光芒。中国人拟人化比喻,这七政七星如同天空中的朝中大官和大臣,共同管理宇宙空间,同时又分别管理人的生命。

太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和少阳。太阳发出来的光和气最为强烈,次之为阳明,再次之为少阳。这三阳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为人体输送阳气,归入人体的太阳穴、膀胱、小肠来接收。而且从时间上排列,也有区别和差异,仍然以午时最为强烈。因为这时候,我们相对来说距离太阳最近。

月亮发出来的真气为太阴之气。与之相对应的,次之为厥阴,再次之为少阴。月亮发出来的三阴之气,通常通过人的肝脏、脾脏和肺脏来接收。三阴一直为我们输送阴气,仍然以子夜最为强烈。因为这时候,相对来说我们距離月亮最近。

这就从阴阳里边,又化出了三阴和三阳。

木星为我们的肝胆输送真气和精气。

火星为我们的心脏输送真气和精气。

土星为我们的胃和脾输送真气和精气。

金星为我们的肺脏输送真气和精气。

水星为我们的肾脏输送真气和精气。

接着,这就扯出了五行。五行几乎无处不在。木对木,金对金,水对水等。天上的五行,又对应人体的五行。

关于五行,姬佛光上次只是对达摩随口说到,并没有深入。这以后达摩细读阴阳五行,才发现几乎是遍地开花,无处不五行。特别是相生相克的道理,让人信服。

其实阴阳五行,可以分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概念,然而两者又相辅相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必兼五行。古人认为,天上五行,地上五行,人体五行,是相互串联互为影响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五行: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纳音五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看完这一切,达摩这才明白,阴阳虽然有三阴三阳之说,往具体处讲,毕竟是虚的,不容易理解和对照。于是,五行应运而生。五行实际上是阴阳的存在形式,由于有了五行,这阴阳才落到了实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处。

但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以及五行对于万物生命的普遍对应,就为我们掌握理解所有的生命关系提供了一个坐标,甚至可以说提供了一种格式,或者叫工具。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解释天地人三者运行规律的一大创造。

菩提达摩明白,只有阅读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才能找到这个民族的思维形式和过程,甚至是思维方法。找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的历史,才能找到这个民族的甚至是个人的性情。性情是一个人心灵的钥匙,也是一个民族的心灵的钥匙。

继而,菩提达摩发现了,在中国天象学甚至中医学里,二十八星宿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人把观察到的南中天的星星分为了二十八个星群。由此可见,中国人善于分类和切割,然后再进行认识、理解和研究。

这就是方法,研究天象的方法。

面对着满天的星星,不着急,不慌张,分成一块一块来梳理、来研究。

先是按照星星们分布的方位和顺序,分为东西南北四组。分别为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和北方七宿。每宿为一个星群,大小不等。比如昴宿竟然会由一千多颗星星组成。

这二十八宿的名称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古人观察到,二十八宿是一个整体结构。如果运转起来,由于方位的关系,完全按照顺序并且进行逆时针运转。这与其他星群进行顺时针运转形成了对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为我们说明了,宇宙之间的星群是完全一体化进行运转的,互为关联。

当然,这二十八宿也有自己的运转规律和节奏。比如立冬一到,阴极阳生,北方七宿开始工作。中国人仍然把这种工作状态叫作旺相。旺相一词放在这里也非常形象和生动。当北方七宿旺相以后,西方七宿、南方七宿、东方七宿全都停止了旺相。这时候与人体相互对应的肾脏开始和北方七宿一起旺相,一个自然是发射,一个自然是接收。

中国古人在这里突然提出了四灵,使菩提达摩回忆起洛书。这四灵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于北方的灵是玄武,在旺相时玄武如同精灵一样出现,与人体进行气交,为人体输送神秘的灵光。

由于天上的二十八宿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轮流旺相,就自然形成了顺序。冬天三个月是北方七宿旺相,秋天三个月是西方七宿旺相,夏天三个月是南方七宿旺相,春天三个月是东方七宿旺相。而且这二十八宿又与人体的五脏共同旺相,直接产生了联系。春天是肝脏与东方七宿一起同步旺相,夏天是心脏与南方七宿一起同步旺相,秋天是肺脏与西方七宿一起同步旺相,冬天是肾脏与北方七宿一起同步旺相。而且专门说明,脾脏为土,土性为宽,一年四季都可以旺相。

这二十八宿神奇的地方,在于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对应春夏秋冬,并且按照计划和严密的顺序进行换岗,轮流旺相。而且这是上天安排的客观运转的状态,并不是人为的胡说八道。确实神奇。

不过,也可以尝试着这么理解,斗母星也好,三垣也好,二十八宿也好,在宇宙星空毕竟同属一个整体,有的顺时针运转,必然就有逆时针运转,还是整体在运转。所有星群都在共同遵循整体的运转规律,进行各自的运转。我们人类研究天象,为了方便观察和计算,才想起来把它们分解开,以便于认识和研究。

菩提达摩明白,佛教关心的是众生,研究众生,超度众生,是佛教的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和阅读中国经典文化中的天象学,阴阳五行学,甚至中医学,都对自己帮助很大,并且和佛教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佛教讲禅定,通过禅定感知众生,感知天地万物生命。这样,中国的天象学、阴阳五行学和中医学,好像为他提供了一张新的路线图。虽然无须认真遵循,但起码提供了一种参考的可能性。

通过大量阅读,菩提达摩对中国的中医学也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中医学往往不拘泥于具体医学本身,无论是讲医理还是讲药理,处处都讲得很哲学……

中国的古人说,人的性命由两部分组成,性是元神,命是元气。

元神分管人的天性,主要由三魂、七魄、脾的神形和肝的神形组成。仅这些名称听起来就使人觉得神秘,甚至是觉得可怕。因为完全虚无,由无由空的物质来组成。

魂这种东西毕竟肉眼是看不到的,人和机器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人有灵魂。这个灵魂还可以分开来讲,灵相当于元神,魂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三魂了。

三魂,是指一个人有三个魂。

中医讲,肝藏魂。魂就藏在肝里,并且具有人的样子、神态和形象,却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三种真气,只好叫三魂。一般来说三魂完全受元神的控制而运动。并且讲魂才是历劫轮回的种子,为人为鬼是他,为圣为贤是他,为善为恶也是他。身未生时他先来,气未绝时他先去。并且具体说当人破胞出生之时,哇的一声,这就是魂入窍了,小婴儿就活了。如果婴儿落地无声,就说明魂还没有入窍,虽然有元性,但不能算活。只有哇地一哭,魂入窍来,婴儿才全了性命。

这三魂,一曰胎光,为太清阳和之气,令人心生清静,绝秽乱之思想,为人延年益寿,主命;二曰爽灵,乃阴气变化而来,属于五行,使人机谋思虑,多生祸福灾害刑事,主财禄;三曰幽精,阴气之杂,属于地,使人好色嗜欲,秽乱贪睡,主灾害。三魂又称三命,胎光常居本属宫宿,爽灵居地府五岳,幽精居水府。这三魂中,爽灵和幽精二魂容易滋生机心与贪欲,令人劳神耗气,致使人精气枯竭。于是呢,这三魂中,胎光是最好的一个,爽灵和幽精惹是生非,尽打横炮。不过这三魂相互克制,各有各的功能,共生共灭。虽然如此善恶分明,但是谁也离不开谁,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达摩看到这里笑起来,这和佛家修行一个道理,同是一心,有善有恶,共存一体,永不分离。去恶行善说着容易,却要一生为之奋斗,丝毫不能够掉以轻心,一旦放松,前功尽弃。

这肺脏内藏有七魄。魄的形象不太好看,想象起来发黑,活像一个阴鬼,但却是力量的源泉。魄力,魄力,就分管着人的力量和生命力,当然也管理人的欲望。由于欲望不同,力量不同,形象也不同,七魄也各不相同。中国人管这七魄叫尸狗、伏矢、雀阴、臭肺、吞贼、非毒和除秽。

这七魄实际上还是我们这些冠冕堂皇的人,内心里隐藏着的险恶和邪恶之气。

邪恶最有力量,一旦爆发,危害无穷。只不过平常深藏在我们的内心,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非物质,不容易发现。

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如果元神中的胎光发旺,他就统率了七魄,他会严重影响和调动七魄,人就会爆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做出正乾坤立正义的豪横之举,这才叫真正的魄力!

中国人在意识深处,对于正邪和善恶太过纠缠,毕竟这三魂七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拐回来看,还是从生命原理上讲,魄是借着血气之灵而生。一般来说,人出生之后,七七四十九天,魄才能够长全。而人死以后,也需要七七四十九天,魄才能够灭亡。于是,世俗之人死后,中国人开始祭奠死者,最短的仪礼,也要经过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一定要过罢七七。因为这七七是和逝者的魂魄相关联的,在中国人眼里,一个人的真正死亡,是在逝者七七四十九天以后,这是人的魂魄消散的日子。七七四十九天以后,继魂散之后,魄也散尽了,一个人这才真正是死干净了。

于是,从肝藏魂、肺藏魄又推演开来,人的五脏其实是收藏珍贵财富的仓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精……

这就回到了前邊讲过的性命。性是元神,命是元气。这就接着又回到了五行,认为这五脏里还收藏着五气,也就是人的元气。一是南方之气,二是北方之气,三是东方之气,四是西方之气,五是中央之气。这五气也是金木水火土之气,是人的真气和灵气。

达摩通过看中医书,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中医大都是从学问入手,先讲天象、讲五行,然后再仔细深入,如同剥洋葱,一层层展开。好像有一个分界线,只要开始讲五脏、讲脉络,这才真正进入了医学的具体内容。一旦进入脉络、进入对病理病象的分析,就钻进去出不来了。

于是,达摩便阅读出经验,反正又不学习中医为人切脉治病,只看到这里就打住,重新拐回来,回到学问,回到宏观,甚至一下子又回到天象学上来。达摩一直牢记自己阅读的目的,一个印度人,不可能完全读懂吃透中国所有的经典文化,只是为了梳理,从中寻找到和自己相对应的特别需要的精华部分。

回顾中国古人讲的天象、阴阳五行和中医,真正是相辅相成又相生相克,可以说个中滋味奇妙无穷。从斗母星到三垣,从三垣到七政七星,从七政七星到二十八宿,从阴阳五行到阴阳五行……这一切的一切,这天地万物生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生不息,永无穷尽……

菩提达摩心里一动,忽然想起来刚刚翻过的半本老书,上边似有太极器官之说。什么是太极?怎么又是器官?刚才忽略了。菩提达摩动手又把这半本老书找出来,借着油灯来看。这半本老书里又写又画,是说人身上天生有许多接受外来生命发来的真气的器官,这些器官就叫太极器官,并且说人身上太极器官虽然很多,有三处格外突出。这三处都叫丹田。

丹田是什么?什么是丹田?

达摩认真来看,原来丹田如同仓库,专门接受外来生命发来的真气,用以储存。达摩有点激动……

中国古人说人体内有三个丹田:一个在心里,一个在脑里,一个在肚脐。

完全对上了。这就与佛教讲禅定后,去感知万物生命的信息和力量,然后把这些信息和力量存放在体内,道理完全一样。连这存放起来的具体地方,也完全相同。

达摩明白,这就是佐证,是中国经典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一种佐证。

达摩确实有点激动,从庄子那里找到心斋和坐忘以后,这是又一次找到了两种经典文化的相通之处。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没有任何的联系和沟通,但在对宇宙对万物生命的认识之中,在理解认识甚至处理方法上,却能够走到一起……

喝茶,喝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达摩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兴奋起来就要喝茶。于是,他放下书本,点燃柴火,开始煮茶。

达摩喝的还是广州茶。这些年从来就没有间断,一直有人给他捎来广州的茶叶。只是捎来茶叶,从来没有信件,连一句话也没有捎来过。达摩慢慢理解了这位中国的女子,默默地爱一个人,只管付出,从来就不求回报。

这种爱也是一种修行。

其实人生的修行无处不在。

达摩喝过几碗茶,感觉心神舒坦。这时,他听到了山洞外山坡上的动静。仔细去听,是一个人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向着山洞移动。

过了一会儿,有人就跪在了山洞门口,说:“请求拜见菩提达摩祖师。”

达摩说:“来就来了,进来说话。”

来人走进山洞。在油灯的光晕里,达摩看到一个光头和尚,穿着灰色长袍,肩上挎着一个布兜。来人再次跪下说:“谢过祖师。”

达摩摆摆手说:“都是出家人,不必行礼。”

来人缓缓站起来说:“其实我躲在这山里已经两天了。知道祖师不见客,这才硬闯过来,请祖师原谅。”

达摩问:“在哪儿出家?”

来人说:“从嵩山往西走三百里,陕州熊耳山下的定林寺。我是定林寺住持不空,受定林寺僧众委托,前来拜见祖师。”

达摩说:“不空法师远道而来,有事就说,不要客气。”

不空说:“定林寺是民间老百姓建造的寺院,我们没有靠山。我这个住持也是僧众推选出来的,也没有出处和依靠,连我这个法名也是自己起的,何时能空?只是一个追求,可能今生今世也达不到这种境界,干脆就叫不空。”

达摩说:“法名很好,不说大话。”

不空说:“我也曾经到洛阳各大寺院请法师来给我们说法讲经,没有人理睬。半年前派出弟子来到少林寺,抄录了《二入四行论》,如今已经是镇寺经卷。此行不空来请祖师前去说法讲经。我也知道祖师不可能去。如不能去,见见祖师,回去传达给僧众,也很满足。”

达摩说:“你坐下吧。我记下了。从这里往西三百里,陕州熊耳山下定林寺。只是我这里只有水喝,没有饭吃。”

不空放下布兜说:“没事,我带着干粮。”

达摩说:“天晚了,你就住在这山洞里,明天再走。”

不空转身吹灭油灯时,看到有狼正在山洞外逡巡。不空有点紧张,伸手去指。

达摩说:“别紧张,它们和我很熟。”

达摩准备休息,打坐在垫子上。不空也连忙盘起双腿,打坐在祖师身边。

达摩双手合十,正要闭眼,忽然说:“不空法师,我答应你,只是时间不能够确定。我先答应你。”

不空意外惊喜,千恩万谢正要开口说话,看到达摩祖师已经入定,话到嘴边没敢开口。

夜色朦胧。不空抬眼望出洞外,那只狼也已经半躺半卧在洞外,也好像在禅坐。

山风吹过,远处有松林摇荡的沙沙声……

六  嵩山的雪

其实,菩提达摩在少林寺最多的是说法讲经,但是形式不同。他很少再像在印度那样开坛讲经照本宣科,往往是随时随地回答僧人们的提问。可以说有问必答,而且完全是口语化表述,浅显易懂。他自己逐渐也觉得是一种发现,甚至是一种发明创造。他发现虽然不经常开大课,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非常显著。少林寺的僧人慢慢就摸着了门道,谁如果在读经时有哪儿想不明白,就偷偷摸上山来,请达摩祖师解惑。达摩祖师也默认这种学习方法,谁来了就一起喝茶一起说话。也许因为他是一个老人,很喜歡和年轻人说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风气,实际上把山洞变成了小小的讲坛。另外,也可能受到达摩祖师的影响,僧人们自己也形成了相互讨论的习惯。三三两两,经常相互之间交换意见和感受。僧人们还发明了一个词语叫会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灵活的会经说法的形式已经在少林寺形成了氛围,好像佛理佛经不再神秘,完全润泽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话语之中。达摩祖师看到僧人们个个灵动起来、聪慧起来,真正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但是,这种喜人的状态只局限在少林寺内部。社会上的人们并不知情,大家也不感兴趣。只有达摩祖师示范功法的消息传到了社会上,就成了传说。什么二指禅呀,一指禅呀,甚至飞檐走壁、隔山打牛,那是越传越神奇。于是,少林寺的名望越来越大,皈依少林寺的僧人由一百多人,增加到二百多人。俗家弟子更多,已经发展到一千多人。少林寺的体积和面积迅速膨胀,增加了管理少林寺的难度和强度。

皇家供奉并没有增加,这就需要姬佛光精打细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由于姬佛光坚持不再向上伸手,皇宫就没有多拨钱粮。少林寺所有僧人,早已经过午不食,一天只吃一钵饭。也有俗家弟子不断接济,日子也还算过得下去。又要和僧人会经,又要自己练功,又要操劳寺务,姬佛光确实非常繁忙。

这天,皇宫来人带走了姬佛光。没有人大惊小怪,因为毕竟是皇家寺院,虽然没人多加干扰,但来人巡视,带人去询问,已经实属正常往来。所以,姬佛光就没有多想,跟随皇宫来人走进洛阳城。又进入皇宫,拐来拐去,来到一处别院。看着院落挺大,又不像宫殿,也不像偏殿,屋子里到处摆满了书柜,好像是一处书院。

御史大人等在这里,姬佛光见过,相互问好。然后,御史大人就向他介绍了一位陌生的客人。御史大人说:“这位先生姓龙,是我的朋友。对你们少林寺非常关切,想和姬佛光师父叙谈叙谈。”

姬佛光看这位龙先生,穿戴平常,活像教书先生,却气宇轩昂,风度不凡。姬佛光知道他能够出现在皇宫里,自然不是寻常人,连忙双手合十胸前说:“见过龙先生。”

大概姬佛光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位龙先生就是当朝皇帝孝明帝。只是看到御史大人对这位龙先生毕恭毕敬,就想到也必然是显贵人物。姬佛光毕竟见多识广,倒也不卑不亢。

龙先生开口就问:“听说达摩祖师又写了一部《血脉论》,可有此事?”

姬佛光说:“我正在整理,还没有成书。”

龙先生问:“怎么是你在整理?”

姬佛光说:“《血脉论》这部经书,并不是达摩祖师专意写的,基本内容是他经常回答僧人们的提问。外界都觉得达摩祖师无比神秘,其实在少林寺的僧人们之间,他就是一位慈善的长者。大家有啥想不明白的,他是有问必答。通常是大家迷惑不解的,达摩祖师用一句话就点化了。妙语妙言,俯拾皆是。可以说整理成书完全是大家的意见,大家都觉得达摩祖师说过的话就是经言,若散落了就是损失,应该集中起来整理成一本书。所以说,这本书可谓僧人们与达摩祖师的对话录。我自己也觉得达摩祖师的许多话格外精辟,其他经书里没有过,就动意整理汇集起来。经过达摩祖师同意后,又给起了书名《血脉论》。语言简洁,篇幅不大,是一本小书。”

龙先生说:“我读过《二入四行论》,非常喜欢。能够提前给我们讲讲《血脉论》的内容吗?先透露一些精华。”

姬佛光说:“可以。这个不保密,书就是让人看的。我一直在整理。说是整理,也就是把达摩祖师说过的大白话转换成书面语。我基本上可以背诵下来。开篇就讲这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龙先生追问:“为什么不立文字?经书不就是文字吗?”

姬佛光看了一眼御史大人。御史大人给他悄悄使了一个眼色,让他说下去。这时候姬佛光开始猜想这位龙先生,到底是何方神圣,有这么大派头?御史大人竟然在一旁侍奉,姬佛光感觉诧异。

“说来话长。这不立文字非常重要,达摩祖师一再强调。”姬佛光认真地说,“我理解有几层意思。达摩祖师是印度人,来到我们中国传教,毕竟有语言上的障碍。虽然达摩祖师已经精通中文,两国语言之间翻来翻去,但也会出现词不达意。就佛教来说,两个国家区别很大。据达摩祖师介绍,印度虽然没有我们中国富裕,但是信教的文化人多,文盲较少。中国信教的人,文化人少,文盲比较多。以说法讲经这种方式传教,确实有许多语言上的障碍,通常是法师在台上讲经说法,台下听众许多人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再加上烧香磕头,并不理解内容。别的不说,就这本《二入四行论》,有一大半僧人看不下来,生字太多。另外,听达摩祖师讲,他在印度就反对穷极佛理,在语言文字上绕来绕去,迟迟达不到本心。于是我个人理解,不立文字,主要是不依赖文字,而以心传心为主。”

龙先生频频点头:“达摩祖师这样做是对的。你也讲得很好。请接着讲内容。”

姬佛光说:“有些话可能说来不合适,达摩祖师通过大量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化,认真观察我们的社会形态,他认为中国的经典文化长期垄断在王权和士大夫阶层,忽略了众生。这是文化的不平等,對众生不公平。——我这么说合适吗?”

龙先生点头鼓励他说下去。姬佛光接着说:“他说咱们的寺院很多,说法讲经的人也多,但大多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他说如今讲个三五本经书就以为懂佛法者,完全是愚弄人。并说若不得自心,诵的一些闲文字,完全没有用处。达摩祖师讲这些话有点难听,却是实话。并且说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灭,布施得福报,如果觅佛,终不得也。”

龙先生态度严峻起来,沉吟道:“其实很中肯也很贴切,话虽然难听,确实如此。你接着讲。这儿不见佛那儿不见佛,如何才能见佛?”

姬佛光说:“何处见佛?其实很简单,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明心见性,即是佛也。”

龙先生忽然站起来说:“太好了。多么简单,多么直白,我听懂了。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你要认真整理这本书,不要有任何遗漏。如果你整理出来后,一定要先送给我。”

姬佛光点头应允。就是在这时候,姬佛光忽然大胆猜测,龙先生可能就是当今皇上。他经常听人说皇上喜欢微服私访,也极有可能微服问学。只是他并没有真的见过皇上,他也不敢肯定。

这时候有人送茶过来,大家一起喝茶……

龙先生放下茶碗又问:“听说达摩祖师除了和你们讲经说法,还传给你们心法功法,你们少林寺的和尚一个个武功了不得。江湖上的传言活灵活现,那可是真的?”

姬佛光先放下茶碗,摇摇头说:“传言不真。我们少林寺僧人,主要是一起会经。”

龙先生问:“什么是会经?”

姬佛光说:“就是除了达摩祖师讲之外,大家经常一起讨论,相互帮助理解,这已经形成了风气。寺内并没有人专门练习武功。我们的心法和功法,和江湖上的武学武功不是一码事。”

御史大人说:“我可是听说达摩祖师亲自示范,教你们武功。”

姬佛光说:“那只是心法功法连带出来的力量,并不是武功。示范那天我就在跟前,出家人不打诳语。”

龙先生说:“怎么示范?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姬佛光说:“听听无妨,当然可以。因为少林寺僧众,特别是七十二僧练功多年,并不知道自己体内已经有众生的力量。祖师就示范给我们看,他倒立起来后,先用两根手指,后来只用一根手指,支撑在香案上。祖师随口说可以叫二指禅,也可以叫一指禅。”

龙先生点头说:“这就是了。不得了,很不得了。”

姬佛光接着说:“祖师又从香案上拿起一张黄表纸掷了出去。这张黄表纸飞出大殿门,门外大柏树下立着一块高石头,被这张飞出去的黄表纸拦腰砍断了。我当时就站在祖师身边,看得真切。总共也就示范了这两下子,然后对僧众说,你们身体内已经积蓄了无穷无尽的众生的力量。我们不仅要用智慧,也要用这力量帮助众生。”

御史大人说:“看起来这传言也并非虚假。”

龙先生说:“虽然都是功夫,意义却不同。”

姬佛光说:“龙先生讲得好。我们的本意还是修行,心系众生。也只是心法功法,为我们带来了众生的力量。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超度众生,是我们僧人最大的愿望。”

御史大人忽然问:“也不论什么样的心法和功法,我只是想冒昧问一句,师父你也修行吗?”

姬佛光点点头说:“那是自然。我是代理住持,自然要事事带头。”

御史大人看看龙先生,龙先生点点头。御史大人说:“姬佛光师父,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里没有外人,你能不能就在这里,露一手给我们看看,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姬佛光看看龙先生,龙先生点点头。姬佛光有一些为难,又不好拒绝。这时候他已基本上认定,龙先生就是皇上了,只好说:“我试试吧。”

御史大人马上说:“要不要给你腾开场子,挪挪地方?”

姬佛光摇摇头说:“那倒不用。”

姬佛光离开座椅,双手合十,就地盘腿而坐,微微闭上眼睛,像是在运功。少顷,姬佛光睁开眼睛,双眼如炬,突然伸开双臂,展开在空中,像伸开两只巨大的翅膀,腾空而起。这时候整个身体开始旋转,就这么旋转着飞速上升起来,终停留在了空中。稍作停留后,他慢慢飘着落在了地面上,然后双手合十说道:“见笑了。”

龙先生看得真切,连连点头赞许:“你这功法,虽然不是武功,却胜似武功。你们练习这些功法何用?”

姬佛光说:“自然是为了帮助众生。”

龙先生说:“如果遇到坏人欺侮众生呢?”

姬佛光说:“除恶安民,匡扶正义,是僧人的本分。僧人以善为本。恶非恶,善非善。恶人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时候,拯救他们,也是我们的本分。”

龙先生忽然问:“如果国家有难呢?”

姬佛光想都没有想,脱口而出:“为国尽忠,更是僧人本分。”

龙先生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不禁感叹道:“你们能够拜达摩祖师为师,这是你们前世修来的福分。”

姬佛光说:“我们到现在还不是达摩祖师的正式弟子。达摩祖师对拜师要求很严,不瞒你们,我已经恳求多次,都被他拒绝了。”

御史大人惊异:“还有这事?我认为你们都是弟子呢。”

姬佛光说:“也许以后是。”

龙先生笑了,忽然话题一转,问道:“皇上送给达摩祖师的礼物,你见过吗?”

姬佛光说:“这个经常见。如今达摩祖师走到哪里,都拄着禅杖,可以说是杖不离身,身不离杖。”

龙先生乐了:“这说明他喜欢。”

走出皇宫,送他出来的御史大人悄悄对姬佛光说:“其实龙先生就是皇上。不是有意瞒你,是皇上害怕你紧张。皇上亲自召见,这可是你天大的福分哪。”

姬佛光连忙双手合十胸前:“谢过皇上,谢过御史大人。”

回到少林寺,姬佛光的心绪还没有平复。毕竟是第一次见到皇上,难免心潮澎湃。回忆面见皇上的过程和细节,确认没有明显失误,这才逐渐安定下来。就想这皇上原来也是人,也有普通人亲切和有趣的一面。他马上想起达摩祖师的评价:这个皇上有文化。

第二天,下雪了。雪越下越大,漫天满地,覆盖了整个嵩山……

姬佛光开始惦记达摩祖师的身体,毕竟是高龄老人,这么寒冷的天气,仍然打坐在山洞里,让人心疼。

也许是这突如其来的大雪,给了姬佛光启示,姬佛光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在这个大雪天,他要上山去拜达摩祖师为师。不能再拖下去了,他预感到达摩祖师会答应他。一定会!

就在天将落黑时分,姬佛光出发了。他踏着大雪,走出少林寺,上了后山,一步一步艰难地爬上了五乳峰。平时不觉得难走,如今雪大路滑,夜里爬起来分外吃力。他终于来到了山洞,就要走到山洞洞口时,心里一热,忽然想哭。不是委屈,是激动,不禁泪流满面。他停下脚步,伸手抹去眼泪。面对着漫天大雪,面对着山洞里的达摩祖师,他的双腿开始发软,索性就跪在了雪地里……

雪还在下……

不斷有阵阵山风呼啸而来,卷着雪花,拍打在姬佛光身上。四外没有任何声响,只有漫天飞舞的雪花。从他双腿跪地的那一刻起,姬佛光内心起了变化,热乎乎火辣辣,像跪在了父母面前,有一种回归家园的感受。他开始意识到,他一直想跪,想跪在师父面前。好像这一跪一直在等待着他,等了很久很久……

没有点灯,也没有喝茶,达摩祖师打坐在山洞里……

达摩肯定早就感知到了山洞外是姬佛光,他甚至听到姬佛光的脚步声。

姬佛光一声不吭,跪在了山洞外的雪地里。

达摩继续打坐在山洞里……

雪还在下。姬佛光整整跪了一夜,一动不动,天亮时分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辨眉眼的雪人……

就在天亮时分,跪在雪地里的姬佛光产生了一个疯狂的念想:一定要让达摩祖师看到我的心志。他缓缓举起右掌,然后运功到掌上,猛一发力,一掌斩断了自己的左臂。鲜血一时迸溅,染红了一片雪地,映红了一座嵩山……

姬佛光缓缓起身,右手提着左臂,踏着积雪走进了山洞。他把左臂横放在达摩祖师面前,扑通一声双膝跪地,给达摩祖师磕了一个头……

达摩睁开双眼,眼前的一幕令他心头一动。他一边起身为姬佛光点穴止血,一边扯破一件衣衫为姬佛光包扎伤口,然后才说:“今天师父收你为徒。”

姬佛光感动得泪流满面:“谢过师父。”

达摩并没有包扎伤口的经验,他们急需回到少林寺,让懂医的僧人来处理伤口。达摩拄着禅杖,带着姬佛光离开山洞,踏着积雪,走下山来。

姬佛光发现达摩祖师的草鞋上溅染了鲜血,不禁自责:“师父,忘了给你换一双草鞋,我……”

达摩看看自己的草鞋说:“不用换了。专心走路。”

姬佛光边走边解释:“请师父原谅。一日不拜您为师,我一直心里不安。”

达摩说:“这下心安了?心要自己来安的,所以我没有阻拦你。不是我不收你,我有自己的考量。弘法传教之路并不都是坦途。我前两个弟子都没了,我一直非常自责。自从我住进这山洞,八九年来,人家五次来下毒……”

姬佛光停下脚步说:“五次?我们只知道两次。”

达摩说:“边走边说吧。人家也很执着,你说说这不变样的下毒,真是不见才华。”

姬佛光说:“我没有想到有这么严重。”

达摩说:“都是分别心、争胜心、嫉妒心在作怪。不过他们终究会醒悟的,我对他们也很有信心。所以,我一直没有让你拜师,是担心连累你,也是在保护你。现在好了,你已经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也放心了。”

姬佛光说:“我没有师父想得深远。”

达摩说:“回到少林寺,你安心养伤,其他事务我来安排。”

姬佛光说:“师父,你不回山洞了?”

达摩笑了:“你还想让我住在山洞呀?在山洞里住了九年,不回山洞了。从今天开始,我回寺院住。在你养伤期间,师父来管理事务。”

看到达摩祖师带着失去左臂的姬佛光走回寺院,早有僧人迎上来,扶着姬佛光去处理伤口。达摩祖师拄着禅杖,来到大殿里,对着聚集而来的僧人们讲:“你们的师兄姬佛光,雪夜断臂求法。我已经答应他。他已经替你们磕过头,从今往后,你们都是我的弟子了。”

僧人们面露喜色,无比欢欣。

達摩祖师说:“在你们师兄养伤期间,我亲自来管理事务。现在先分派你们做两件事情,一拨人到后山山洞恭恭敬敬请回你们师兄的左臂。另一拨人,为你们师兄的这只左臂修一座塔,埋起来做个纪念。我已经看好了地方,就在寺院对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处小平地。你们都出发吧。”

雪停了。日出光芒照耀着嵩山……

姬佛光开始养伤。按照达摩祖师交代,除了打坐,不准他做任何事情。每天轮班,由两个僧人侍奉,白天端茶倒水,夜里陪着他一起打坐。

达摩回到少林寺主持寺院事务,可以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作为中国禅宗的开山鼻祖,作为少林寺的住持,他觉得自己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参加管理。他在姬佛光原先的管理模式上加以调整,把所有的僧人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僧人担任组长。有的组做功课,有的组分管杂役,有的组分管打扫寺院卫生,有的组分管寺院伙房。全部进行轮流循环,每七天换班。寺院僧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轮到什么,就干什么。这么一调整,二百多人的寺院井井有条,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轮到姬佛光吃惊了,没有想到祖师处理起具体事务来举重若轻,从大到小事无巨细,分工明确循环有序。姬佛光心里一动,他明白了,他发现整个寺院如同一个人的生命运行自如。这和修行是一个道理。什么是功法?什么是修行?说白了看破了,哪儿都是修行,哪儿都有功法……

达摩亲力亲为管理寺院事务,大致两个多月时间。这一天钟声响起来,按照达摩祖师的要求,各组僧人集中到了大殿。由于人多,殿内殿外挤满了脑袋。但是,一排排一行行,秩序井然。

达摩祖师拄着禅杖说道:“按照你们中国人的习俗,既然我是中国禅宗的初祖,又是少林寺的住持,我就是你们师父,你们全是我的弟子了。”达摩祖师停顿一下说:“其实出家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辈分不能够乱。姬佛光记着,要造册登记,记录在案。大家听我说,姬佛光和七十二僧是一辈,下边辈分由你们自己排序。我们要做到传承有序。”

姬佛光点点头:“师父放心,我来办理。”

达摩祖师忽然话头一转:“现在请你们师兄姬佛光站到前边来。”

姬佛光不明白达摩祖师何意,连忙从前列中走出来,站在达摩祖师面前……

这时,达摩祖师从香案上托起来袈裟,亲自展开,对姬佛光说:“请你穿上袈裟。”

姬佛光没有想到这个环节,迟疑着不敢上前。达摩祖师亲自走上前为他穿上袈裟,说道:“今天的法会,对我们禅宗非常重要。在场的僧众都是人证,这件袈裟就是法证。这件袈裟当初由释迦牟尼佛传下来,一代一代,已经传了二十八代。今天我传给弟子姬佛光,为他取法名慧可。慧可作为我的传人,立为禅宗二祖,并从今天起,正式担任少林寺住持。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希望慧可带领你们,心系众生,造福众生,将禅宗发扬光大!”

少林寺的钟声响起来,钟声如禅,灵动着嵩山的一草一木,灵动着满世界的雪,灵动着冬天的阳光……

责任编辑 申广伟

猜你喜欢

佛光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佛光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