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现象分析及化解途径

2023-07-12陈秀兰

新教育·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失语现象小学语文

陈秀兰

【摘要】消除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机制,要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和使用语言的机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解空间和自由表达空间,课堂“失语”现象就能得到有效化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语言使用

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课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这就是课堂上的“失语”现象。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失语”,并不是指医学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的丧失,而是指课堂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所出现的不愿表达、不会表达等现象。除此之外,还包括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但是所说的内容往往言不由衷的现象。

笔者以为要想有效解决“失语”现象,就必须认真观察研究这一现象,思考“失语”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在确定了原因之后再去寻找化解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失语”现象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经常会发生令人尴尬的课堂“失语”现象:下课时,学生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可是等到上课铃声一响,他们都像变了个人似的,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变得不爱说话。遇到老师提问,很多人更是低眉垂目、低头沉思,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尽管老师循循善诱,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不开“金口”。确实,这样的现象令人尴尬,甚至很多时候教师还会忍不住发脾气—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当学生的学习行为不符合教师的教学期待时,教师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释放压力,是一种直觉性的需求,同时也是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尴尬之举,学生一旦感受到了教师的不满情绪,往往会更加保守,更加不愿意发言,于是“失语”现象就会更加严重,课堂教学进程也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小学阶段的学生与其他学段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表现出高度的崇拜与顺从,教师的日常表现会在学生的心目当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的语言行为乃至于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还是现代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师生平等,本质上都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得到凸显。当下一些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的,教师曾经受到的教育经历会对他们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师生相处当中、传递到语文课堂上,往往就表现为对学生语言与行为的约束。当这种约束力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后,课堂“失语”现象就会发生。

很显然,课堂“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负面影响很大:从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处于课堂“失语”状态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的认知过程受到制约,主动学习很难发生,被动学习乃至于灌输式学习会成为常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当前基础教育之所以强调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之所以将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作为教学的目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些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当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失语”状态的时候,最基本的语言运用素养很难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谈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激发学生内在活力以化解“失语”现象

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上“失语”现象的主要成因来自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过大的张力,那么在化解“失语”现象的时候,主要的着力点就应当是减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张力。这是不是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并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张力过大,只不过一些教师由于难以抗拒的自身原因,很难控制张力的扩大。如此来看要想解决问题,并不是从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教学机制,要通过机制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约束力,让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学生的时候少专制而多民主。比如有研究者提出了“牧式表达”,认为这种方式对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失語”现象提供了一种突围的方式。“牧”是“放牧”,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时空,要有行动的“放牧”—自由、自主、自然、自在;要有心灵的“放牧”—陶醉、悦纳、安全、生长。在笔者看来,要建立起消除课堂“失语”现象的教学机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无论是面对一个个生字词,还是面对一篇篇文章,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空间,都有着能够自由表达的空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让这两个空间得以产生,那么课堂“失语”现象就会得到有效的消除。

笔者曾经经历过这样一则案例:在教《小蝌蚪找妈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开始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因为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教师自身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够将这篇课文的教学流程倒背如流。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经验存在,所以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就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笔者的预期时,笔者就会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批评,或者出现其他一些暗示不满的行为。于是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发言就少了,课堂“失语”现象就变得明显了起来。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笔者迅速调整状态去改变课堂现状。由于此前对这一问题有过比较深入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就及时采用赋予学生思维空间、表达空间的方法。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让学生去“素读”课文,即让学生完全基于自己的经验去阅读课文,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其次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再次,让学生当众表达。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保障机制,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评价行为。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来看,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之后,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思考,此时教师不要预设答案,也不要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最好的做法就是面带笑容,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细节都给予肯定—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细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保障。尽管很多人不提倡对学生的任何学习表现都给予肯定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只有及时地肯定和鼓励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心理,才能为课堂“失语”现象的消除夯实基础。

事实也证明,笔者的这一努力是有效的。由于学生可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因此他们的观点慢慢多了起来:有学生说,他没见过蝌蚪,不知道它长什么样;有学生说,青蛙怎么可以在生了蝌蚪之后就不闻不问了呢;也有学生说,小蝌蚪后来找到的那只青蛙不一定是它的妈妈呀!……这些观点有些跳脱,与教学预设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可以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说到底,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内在活力,本质上就是解放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安全的学习心理,这样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就可以大胆表达、充分表达,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出错而感到害羞或害怕,学生会因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挑战而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或求助……处于这一学习状态中的学生,自然就不会出现“失语”状态。

三、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机会,消除语文课堂“失语”现象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消除课堂“失语”现象的时候,虽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但是主动权却在教师。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相对较弱,对教师的信任感非常强,甚至很多时候对教师有依赖感,因此可以说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这一作用,才能意识到自己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学習时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具有怎样的影响,也才能在解放自己的过程中解放学生,从而让“失语”现象远离小学语文课堂。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当学生提出诸多问题之后,如果教师能够顺着学生的思维去教学,课堂可以呈现出更多的精彩。如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给予回答,告诉学生青蛙在产卵之后,由于自身生存的需要,他们只能选择离开产卵的地方,而基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小蝌蚪也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生存需要的营养与成长空间。同样教师也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告诉学生,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是为了让同学们通过这种鲜活的手法来懂得自然知识,感受自然界里和谐的动物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释放空间,让学生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并寻找合理的解释。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学生同样能够形成相关的理解,而这一理解也可以得到同学与教师的积极评价,于是课堂上探究的空间会更大。

总而言之,当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以及表达空间的时候,“失语”现象就会有效化解,而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先解放自己然后才能解放学生,才能让自己与学生共处于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当中。

【参考文献】

[1]居佳华.“语域”之美:指向儿童“牧式表达”的生命场域[J].江苏教育,2021(1).

[2]阮彩伟.从“失语”到“抢答”—小学语文沉默课堂的翻转之旅[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2).

猜你喜欢

失语现象小学语文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强权下的失语者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沉默的先知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