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实践
2023-07-12沈娜
沈娜
【摘要】“双新”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要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巧用新教材,加强学生文化深度;科学构建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策略融合信息技术,打造新型音乐课堂。
【关键词】“双新”;高中音乐教学;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在“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目标的优化修订应更加体现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培养高中生文化素养”为关键,以“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为抓手的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自“双新”实施以来,高中音乐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创新多样,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更加凸显学科特色,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音乐课程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高中课程更是高中阶段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高中音乐教师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更加强调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由点到面;把握关键词,由表及里;明晰路径,由浅入深。在教师智慧教学的引领下,使学生在“听、唱、奏、动、创”中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感悟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文化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三方面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重组课程内容优化音乐课堂,让音乐课更“有效”“生动”“有益”“创新”。
例如音乐与舞蹈模块“中国舞蹈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舞蹈诗剧进行融合,讓学生“穿越”千年感受饱含宋风雅韵的舞蹈,体验中国古典舞韵味之所在,为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持久的魅力与生机,在拓展环节中可推荐学生观看河南卫视遇见敦煌—《舞千年》,体验不一样的古韵敦煌舞,以灿烂的敦煌文化致敬中国航天事业。音乐演绎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生动而具有意境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
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时,借助于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音乐教学更具成效,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气息及情感氤氲下、在想象力的助推中,可使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充沛,学生能够从内心体会到音乐的深意。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体验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机会,打开想象之门,培养音乐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象作曲家所描述的“音乐与绘画”之美。
二、巧用新教材,加强学生音乐深度学习
“双新”的实施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未来音乐教学要不断推动落实国家美育要求,开展好“双新”各项工作。为此,强调高中音乐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来推进学生音乐的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表述“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时代、民族、地域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或时代的理解,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感知音乐艺术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领略世界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与音乐学习内容相关,也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从而真达到教学目的。以高中鉴赏课型为例,“音乐鉴赏”模块“新音乐初放”单元第二节“人民音乐家”教学中,用“听历史”的脉络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通过八个乐章的重点乐章赏析,引导学生从音乐文化的视角去领略当时的人文气息,“历史”的脉络为理解和把握音乐提供了有效索引,由此介入学生将会更深刻地认知音乐生成、延续和传承的文化意义,在拓展部分可以结合时政,以建党百年的庆典视频中“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进行情感升华。
将歌词和乐曲通过演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其对主题形象进行理解。以高中鉴赏课型为例,其中“音乐鉴赏”模块“文人情致”主题单元的第2课时“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运用现场哼唱主题旋律、模仿古琴等方式探索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整堂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关于“理解多元文化”这一基本理念按照“参与—体验—探究—理解”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分段赏析作品,与学生一起体验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特征,以典型的音乐要素提炼、把握作品;融合历史背景,师生共同探究中国音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内涵。
通过文化体验、文化陶冶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形象,就能有效地传播音乐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的学习,我们要给学生细致地剖析与讲解乐曲,然后让学生带着对乐曲的初步理解和认识去欣赏整首乐曲,整体感受乐曲的意境。之后,分段进行聆听,重点聆听第二段,分析其中表达的意境,从中体会不同国家对爱国情感展现的不同方式。对于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的学习,也是对多元文化的内涵、作用的认识的过程,寻找民族文化自信与多元文化认同的艺术胸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平等、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三、科学构建单元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应该依据单元主题的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对已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共18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中选择的曲目及教学活动设计与单元主题密切联系,教材在核心素养方面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具有像生态链一样的内在关系。教师可以梳理高中《音乐鉴赏》新教材中西方音乐的部分,以抓课眼、精设计、巧实施进行学情分析。笔者从高中生的特点出发把握教学切入点,如可以作品题材的切入、音响本体和音乐表现要素的形态和变化切入或是音乐体裁切入确定单元主题。以具体实例结合自己教学中的思考深度解读作品,多角度精准抓课眼,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做好整体的单元教学规划,点、线、面结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教学,找对课眼,明确单元目标,会带给高中学生更美的音乐体验。
例如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第12至18单元,是自巴洛克起的欧洲音乐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各流派音乐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笔者以历史脉络作为欧洲音乐史单元的起始课,先整体感悟了解再局部把握了解各流派的艺术特点,设计如下表1所示的教学单元内容:
无论如何设计单元教学,都需要教师注意转变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固定思维,激发内在潜能。
四、融合信息技术,打造新型音乐课堂
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教师应更深入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融合,以崭新的面貌诠释“新型课堂”的含义。
以高中新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节“黄河大合唱”一课为例,在分析作品《保卫黄河》过程中,笔者通过展示谱例,让学生在教学一体机上(一体机+教学软件)标注出特殊的节奏型、表情记号、休止符的运用,从而理解作曲家运用音乐要素诠释作品表现出的斗争性、号召性的创作内涵。在了解作品运用体裁和乐章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通过“问卷星”答题,教师在总平台汇总,然后把答案投屏在一体机上现场检验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音乐课中的体验环节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唱、奏、律动、创造、表演能力提升的窗口,笔者在这个环节运用多媒体“现场录音制作、现场播放纠错”,让学生通过现场演唱《保卫黄河》片段,体验作品情绪特征、音乐要素表现手法,最终将自身情感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教师利用手机录音软件将学生的演唱录制下来,再上传到多媒体平台,让学生现场听辨、现场评价自己的演唱优缺点。“二部轮唱的部分缺乏此起彼伏的层次感,这方面可以再加强”“感觉我们的演唱切分音节奏型可以再强调一下语气,加强斩钉截铁、斗争到底的艺术效果”……从而让学生知晓作品表现应在哪方面提升。这样的方法既是自我欣賞,也是自评纠错,远比教师生硬评价、多次强调效果显著。整节课在教师巧妙的“设计”中牵动人心、步步深入、层层思考,最后教师以学生对《黄河大合唱》作品的艺术评价和课堂收获的分享结束了本节教学,并提出了美好的希望:“如果同学们课下有兴趣通过扫二维码获取资料,欣赏《黄河大合唱》其他的乐章和冼星海的代表作,那这节课就是意义非凡了!”同时出示二维码,让学生课下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老师精心挑选的视频、音频资料:有经典的合唱、有大气磅礴的钢琴协奏曲、有年代感十足的历史记录视频……以此作为课下的拓展。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和音乐内涵将不再陌生和缺乏理解。
总之,音乐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刻研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挖掘新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技巧,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达到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莉莉.关于音乐教学技能的培养[J].中国音乐,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