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3-07-12曲鑫李德刚刘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曲鑫 李德刚 刘桐

摘 要:高校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从顶层设计、示范引领、成效评估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及成效,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构建一套既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又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从目标、路径、方法、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指导,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采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構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此后,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强调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价值引领,形成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内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31号),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单位,积极落实落细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精神,不断探索体现学校思政育人特色,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括:一是制定校级层面制度性文件,优化培养方案,帮助教师树立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二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强化示范引领;三是坚持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完善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顶层设计,树牢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找准育人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效果,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并进。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建设能力,学校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强化顶层设计,出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南》《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从内涵、目标、方案等方面规范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1.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课程思政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纲要》为指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以德育元素为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知识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深入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学校最新版《培养方案》明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各专业课堂教学,要求各专业课程100%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例如: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必须修读2学分的思想政治类通识选修课程和2学分的法学类通识选修课程。此外,《培养方案》要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每个专业至少明确建设两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化建设思政精品课程。

通过学校顶层制度建设,教师深入认识课程思政内涵,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树立“具有课程思政观”的教育理念,使课程既承载思政要素,又寓思政要素于课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双向互动,整体把握,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强化示范引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意见》强调,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明确包含价值引领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把价值引领目标分解、落实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去,在各门课程中实现价值引领的横向融合。为此,学校结合新文科建设目标,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选树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教学项目,重点培育、打造具有红色底蕴、彰显二外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三进”工作全覆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选树示范”,遴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重点培育。通过“项目制”方式,鼓励具有前期建设基础的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凝练成果,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类项目考核包括课堂教学、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考试方式、教学资源等内容。一是将“导向正确,融合创新,思政内容适切融入课程”作为结项要求;二是将课程教学中的典型思政案例也作为结项要求;三是根据评审结果,将校级优秀课程、名师或团队推荐参加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评选。目前,学校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7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7个。通过示范引领,引导教师从积极参与向主动实践转变,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打造具有红色底蕴、彰显二外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依托新版《培养方案》和前期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深化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各学院再拔高,打造至少1门具有二外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精品课程,形成“一院一课”。截至目前,学校共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类项目100余项,评选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0门,标记建设16门具有二外特色的红色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进一步促进专业知识与红色育人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各学院、专业教师中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3.扎实做好“三进”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学校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简称“三进”)工作第二批试点单位,建设“三进”示范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类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目前,学校实现6个外语类教学单位(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洲学院、欧洲学院、中东学院和高级翻译学院)“进课堂”工作全覆盖。以《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三卷多语种版本为依托,强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探索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三进”的契合点、关键点、突破点,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的内涵发展。创新“进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进课堂”的有效结合。例如:中东学院在“东东App”开设《理解当代中国》专栏、建设《理解当代中国》语料库,以提高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水平,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亚洲学院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课堂,同时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积极探索案例式教学、话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欧洲学院采用“讲座式授课”的方法,请外交部前大使、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为有关学生开设讲座等。依托上述外语类专业“进课堂”教学实践,在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朝鲜语9个语种每个语科打造了1门至2门“三进”特色示范课。此外,面向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和语言类专业留学生全面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教学,将“三进”教学要求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实现外语专业全覆盖、中外学生全覆盖、语言类学生与非语言类学生全覆盖、读写演讲翻译类课程全覆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全覆盖。

坚持以评促建,确保课程思政内容入脑入心

课程思政是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时代选择,而思政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其效果评价作为判断课程思政价值是否发挥重要作用的标尺,不仅可以评估其作用效果,而且也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向指导,以评促建,确保课程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确保课程思政价值建立在学生能动性基础上,通过真切感受对学生主体发展起到正向促进效果。

1.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课程思政的思政价值蕴含于课程教学之中,激发课程思政价值,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力军”,其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思政元素内涵理解、专业知识转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校级督导听课、学院领导听课、学生教学评价三级体系评价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获得感、成就感。

2.学生学业成效评价。课程思政的思政价值蕴含于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当中,课程知识蕴含的思政资源为学生个体发展注入社会责任元素,在提升学生学业成效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包括:一是通过学生学业表现衡量学生专业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参与社团服务提升并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三是通过学生职业规划反映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据此综合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学业的促进效果。

3.社会需求认可度评价。学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需求,学生就业质量是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通过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的形式评估学生就业社会认可度,在问卷调查中设置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针对性问题,以此作为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参照指标,通过结果反馈调整优化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育人元素相互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6):10-12.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4]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5]于成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3-25.

[6]许家烨.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论教育,2021(1):70-74.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