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
2023-07-12姚崇刘叶丹
姚崇 刘叶丹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正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理论供需匹配失衡、数字技术发展不均、领域研究趋向同质,并坚持以继承性与民族性统一、原创性与时代性统一、系统性与专业性统一的发展原则提供具体应对策略,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伟力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桥梁,“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需要不断守正创新、实践探索,正如“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是历史选择与必然趋势。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国际层面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因此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1.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规律的重要学说,“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3],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观与价值论,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其根本目的,既符合人类生活经验,也与学术研究的逻辑规律相一致,具有强大的科学力与生命力。在此理论价值前提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繁荣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扬。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要面临新的使命要求、衍生新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树立“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聚焦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发展与现实应用、关注于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境遇与破解路径,深刻剖析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和特质品格,在不断高质量发展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厚度。
2.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人都对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中国化、时代化的塑造与演绎,从“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到“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从“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到提出“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无不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党的高度历史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部分西方哲学的思想流变;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浸养,随后便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常态化发展研究下不断进步与发展。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探究与实践研究,遵循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理论先导,是对当下现实的深刻反思与论证,有着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要在新时代延续这样的积极态势,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其引领思想再解放的先导作用,论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从而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向世界哲学社会发展贡献中国理论。黑格尔称“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深刻阐释了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侧面说明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代表与信念标识,在新时代尤为如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5]。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发展都源于哲学思想的转变与革新,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其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学理意义,要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反思进路,构建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体系,发挥中国特色、铸就民族自信,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好本民族思想理论、观点与方法的前提下,更要研究借鉴他国的概念、学识与话语,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践行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基本哲学规律,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发展与辩证关联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在批判式的吸收与学习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主体性、原创性,在理论层面昭示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意义,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由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任务、时代使命与重要课题,把握期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1.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囿于供需匹配失衡,渐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6],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在基本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显露,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也日渐活跃,哲学社会科学便成为了重要的引领力量。但从实际来看,我国理论需求与供给存在不匹配、不对应现象,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建设、意义输出无法赶上人民生活的快速变化,具体表现为面对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无法给出及时有效的创新解释,人民个体也无法自主应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解答其价值选择迷惑与信仰困惑,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被不断地有意裁剪,使得依托其所构建的部分学术概念与话语体系等与真理现实和群众生活不相符合。此外,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缺失以人民为中心、关照人民生活的研究初心与视野,缺乏从现实中寻找研究问题的批判意识,将思考束之“原理”高阁而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追寻,进而导致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充分发展的现状,造成了理论构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
2.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局限于数字技术发展,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国际话语权仍有待加强。自新一轮技术革命以来,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生存与作用的环境发生根本变革。人的主动性被无限放大与缩小,一方面是主体多元化、思潮多元化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是一些能够真正映射主体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命题与概念被遮蔽化,工具理性将各种矛盾全部归咎于技术发展的自然漏洞,加大了理论建设与实践行为之间的差距,使得主体无意识自愿地接受了数字技术的支配与控制,忽视了价值理性的真谛与意义。西方作为技术生产与发展的主导方、操控方,必然会用各种手段分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干扰观察、分析、判断社会问题的理论标准与要求,削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相关论断更是以技术中立视角扭曲了技术与理论的关系,而这仅仅是技术牵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个案,同时也表明了“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局势。如何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挣脱技术束缚,“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7],并通过数据应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调质量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同质化、评判标准单一,理论指导现实、投身实践的力度不足。与自然社会科学不同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的“成本—收益”周期较为漫长,无法在短期内将其对现实社会的理论效益和指导意义转换为可观的科技成果和普遍指标,更多是对群体思想和行为的渗透改变,这就导致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社会科学的传统定式思维。所带来的根本性结果是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同质化愈加严重,关注于自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愈加重叠相似,聚焦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专题单一且集中,无论是大基数还是小基数研究都无法避免同质化趋势,急需以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作为革新突破口。这其中除了学科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客观规律之外,相关体系建设也是重要因素,其关键决定着研究经费、资源的配置与评定,也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定性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尤其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与学术研究过程不相契合的指标体系会直接打断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换过程,扰乱学术研究的评价权重分析,进而“未能科学制定评价结果与有效激励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设计,忽视了对学术共同体的尊重信任与引导规范职责”[8]。因此,要从根本上保证学术研究制度环境的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提供科学客观的支持体系与评价指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
1.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保证继承性和民族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思想,能够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系列成果作为主要内容来源。要批判性把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鉴别富有当代意义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内涵,验证其符合当代人类需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逻辑与思维方式,归纳提取古代哲学文化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公约数,并坚持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积极态度、“天人合一”“海纳百川”的气场气度,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定的文化自信。要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衡量西方文明的借鉴价值,把握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形成更为全面的研究系统与研究框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凝聚精神文明力量。
2.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发扬批判精神,增强问题意识,以保证原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哲学理论起源繁荣于西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也必然萌发于其中,但要清楚认识到我国制度与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实时切换“学徒”与“自主”状态,在深刻学习西方哲学家关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思考中探析国内外的共通之处,以超越于普遍规律的理论自省保持“自我主张”,构建一种真正独立成熟的哲学科学。要正确认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在纯粹的头脑思考与批判中完成“技术使用人”到“人使用技术”的哲学思辨,克服技术规训引起的思考惰性,关注“质”而非“量”,回归技术的发展本位,以全新的方式解读现实、阐释现实。“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要增强问题意识,避免形式主义与本本主义的圈套,着眼于世界问题、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10],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成熟的、合乎大众利益的经验质感发现问题、筛选问题,通过对“不在场的事物之在场的感悟”[11]本能地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发生机制,立足此刻与当下的哲学构思,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
3.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保障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转化制度的协同运作,以保证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繁重复杂的长久事业,《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科研管理规律,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推动组织方式变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指明整体方向,把创新作为机制建设的重要引擎,构建兼顾不同群体优势与利益的体制机制,统筹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力量,共同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要从具体的制度运行入手,构建合理的分配、管理与反馈制度,并配合各类奖助激励政策,突出成果导向、规范评价过程、健全评价体系,力求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研究水平与层次,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调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整个领域的科研活力。要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和学风建设,以专业视角评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政治水平、学术水平、道德水平,建设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体系,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引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
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隊伍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5][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0.
[6]任仲平.掌握历史主动凝聚奋进伟力[N].人民日报,2022-09-29(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38.
[8]沈壮海,夏义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职责边界与策略选择[J].情报资料工作,2021,42(3):23-3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0.
[11]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M]. 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8.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