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策略
2023-07-12李红媛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降临,加快了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速度,拓宽了其传播与发展的空间。文章以新媒体为背景,分析新媒体对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作用,梳理新媒体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现实困境,探索新媒体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我国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音乐;传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30—03
民族音乐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含有特定的民族艺术个性特点和精神的歌曲或乐曲。[1]新媒体主要指在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支持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媒体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的表现形态、传播渠道、受众范围、创作思想、产业技术等发生重要变革,有利于优化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民族音乐“活起来”。因此,应当深刻理解新媒体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本质、价值与趋势,对民族音乐进行再生产和广泛传播。
一、新媒体对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一)外在形式的改变
新媒体的介入,使民族音乐不再是单调的音乐艺术舞台表现、纸面上的物质性文化遗产、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碎片,而是活起来的数字文化生命。民族音乐短视频作品、NFT音乐数字藏品、线上云展播与沉浸式民族音乐剧场等现代化音乐形式,逐渐成为民族音乐表现的新常态。[2]
(二)内在精神的更新
守正与创新,是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主题。新媒体有助于借助民族音乐与受众建立的关系网络,借助新媒体受众反馈意见和交流信息,通过新奇思维和创意方式,把民族音乐优秀内核剥离出来,调动古今中西的音乐文化资源,开辟大众化叙事策略,引导民族音乐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音乐内容和文化意义的重组,激活、重述和再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赋予民族音乐作品新的内在精神。
二、新媒体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心在于联结多方力量,实现共建共享。目前,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存在重传承轻创新、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既没有能够“走出去”,也没有“引进来”。[3]要么把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当作博物馆文物去对待,沿用静态保护的手段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置于特定数据库或书籍,要么过于重视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对于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发展、市场化开发、经济化运营等缺乏深刻内涵与价值的挖掘,资源开发收益机制尚未解决,地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使得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多处于孤立单一的状态,缺乏与其他产业、领域的互通衔接,低层次传承、重复开发、活力不足等现象较为多见。长此以往,缺乏与外部活动的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就容易造成优质产品供给不丰富,陷入当代音乐文化同质化风险,无法调动受众深层次的兴趣。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平台缺位
从新媒体平台入驻情况来看,尽管民族音乐新媒体发展意识逐渐增强,积极入驻酷狗、QQ音乐、网易云等专业化音乐平台,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平台总量不多、增量相对较少,在微信短视频、B站、抖音、快手等非音乐新媒体平台上相对处于失声失位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导致民族音乐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影响。在文艺大繁荣的背景下,民族音乐市场受到网络直播、虚拟人演奏、流行音乐、听书等新一代音乐文化艺术产品的巨大冲击。[4]此外,新时代背景下音乐受众审美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摇滚、说唱、轻音乐等现代音乐风格受众比重不断上升。民族音乐传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慢条斯理的表演节奏,难以与新时代音乐受众追求快节奏、感官体验等需求相适应,这也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民族音乐数据库体系亟待完善
尽管数字文保在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中推出不少优秀产品,如现已深入推进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然而,在民族音乐数字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挑战。例如,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种类多样、地域广泛、数量庞大,由于历史和技术原因,诸如纸质文献、民间老艺人口传心授旋律、民歌、戏曲、曲艺等民族音乐资源整理不够、资料不全,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民族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存在渠道限制,数据库工作体系标准不一,总体上数量还很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且各个地区民族音乐数字资源库存在数据壁垒,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导致民族音乐资源存在较为分散、资料不全、数据库互不兼容等问题。
(四)民族音乐视觉表现形式相对单一
科技正在改写民族音乐创作和制作方式。当前,伴随着新媒体的纵深发展,以新媒体平台为跳板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宇宙等数字技术大面积普及。在民族音乐和传承领域,其所面对的不再是过去纯粹的物理性空间交流交融,而是物理存在与虚拟存在不再泾渭分明的虚实共生的世界。由此,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需要顺应新时代潮流,借助科技发展带来的音乐表现与创作形式、思想、内容的深层次变革,激发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新活力和激情。现实情况是,部分民族音乐在表现形态上仍旧延续传统表现模式,即以往民族音乐资源全盘照录或直接复制,按照民族音乐传统叙事逻辑而建构,只是民族音乐展览展示的一种功能性背景,整体缺少与VR、AR、MR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沉浸式、幻觉性、场景化民族音乐艺术方面的数字视觉体验较少。
三、基于新媒体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策略
(一)實现静态传播到活态发展的理念变革
民族音乐类型复杂而多元,包括遗留下来的民族音乐图谱、历史文献、乐器等物质性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以及民族音乐创作技艺、美学理念、文化理念等非物质性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由于其使用功能仍在延续,因此,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音乐文化产业前沿的内在呼唤。新媒体时期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播与发展,一要协调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既要在选题策划上严格遵守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本真性的原则,掌握其本质精髓,力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也要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与“博物馆”式静态保护方式有所区别,追求形式新颖、表达活泼,与网络空间受众、现代社会元素不断交流,探索并验证各种唱法、演奏技巧、表演艺术器乐创新、题材创新、奏法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在民族音乐活态发展中的实际效果,继而实现民族音乐活态变迁、延续以及传承,维系民间音乐“精气神”。[5]二要具有共建共享的意识,注重民间音乐演出机构、高校民族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借助新媒体在信息宣传与推广方面的优势,对针对民族音乐曲目创新创作而推出的“政策补贴+志愿服务”“税收优惠”“成果奖励”等激励性政策广泛宣传,吸引更多主体参与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三要具有“用”意识。把民族音乐原有作品、民族音乐二次创作成果用于以生活实际,将其用于音乐文娱产业前沿、文旅文创产业前沿,使其走向更广阔的文化市场,形成民族音乐良性循环发展。[6]
(二)拓展民族音乐新媒体传播平台
新时代文艺事业进步有赖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而新媒体则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利于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民族音乐在外在形式、内在精神上的更新。因此,一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作用。除了完成日常创作和演出之外,积极与地方电视台音乐节目频道、地方广播平台等传统媒体平台进行项目合作,借助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精准、认可度高、权威性强等优势,提升民族音乐传播效果;二要有效融入新媒体平台,在腾讯、抖音、快手、B站、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专题集中推送,搭建直播平台,创新民族音乐音视频、系列短视频、文物融媒体、动漫、条漫、云直播、H5、小程序、云展示等多样态传播类型,来拓宽民族音乐传播范围,重塑民族音乐传承话语体系;三要以传播知识为导向,积极建构用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专用APP、小程序、网站,开通民族音乐作品鉴赏、民族音乐作品免费听、民族音乐作品演艺、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等功能,为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把民族音乐文物遗迹、唱法技术、传统器乐等文化资源多元化呈现,实现民族音乐“小成本、大传播”目的。
(三)以新媒介探索数字文保新路径
民族音乐是历代先人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新媒体催生新媒介,有利于改善民族音乐载体缺失、民族音乐数据资源堵塞等问题,通过数据化存储、可视化呈现、便捷化传送等方式,带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保护质量提升,开辟民族音乐传播互动新渠道,建构民族音乐文化记忆。因此,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民族音乐资源数字化修复,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通过算法“一键式”、激光点云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技术,高效指导民族音乐资源修复工作,以“科技+文化”的形式,实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复原;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构民族音乐数据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采集民族音乐资源中的传统乐曲、传统剧目等文化资源各个维度的信息,通过整理、分类,整合海量民族音乐数据资源,将其转化为数据存入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端和云存储的民族音乐信息档案及数据库,实现“连通公众、传播文化、永续发展”的愿景。
(四)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民族音乐视觉形态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仅凭传统意义上听歌、记谱等初始的采风活动,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公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也不符合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另一方面来看,基于新媒体下的短视频技术、音乐制作技术、数码摄录技术等音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因此,一要用新媒体视频技术激发民族音乐传播新势能。运用影视人类学摄录方法,以民族音乐民间传承地或者民间传承人的人文生活场景为素材,把原始表演场景以及该乐种赖以生成、演化的原生态文化生活场景摄录下来,保存为微型纪录片,创编成微型音乐剧,或顺应音乐传播视觉化转向,结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利用PR、新媒体平台自带的短视频制作功能、剪映等视频制作技术,聚焦民族音乐,加快民族短视频内容建设,将抽象鹅民族音乐声音与实在的现实物质形象相关联,并将其投放到新媒体网络空间,用短视频方式传承民族音乐,提高民族音乐在我国的接受度。二要用新媒体音乐制作技术开发民族音乐表达新势能。在当前这个虚拟与现实加速融合的趋势下,以虚拟演出、数字制作为重点,推进XR、NFT、8K超高清、端云协同3D互动技术等先进音乐表达技术在民族音乐作品表达中的深度利用,举办多种主题的民族音乐VR音乐会,打造虚拟民族音乐IP人物形象,探索民族音乐元宇宙落地场景。三要利用新媒体可视化技术开创民族音乐传播新体验。深入发掘民族音乐作品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在传统舞台演出的基础上,加入LED屏幕技术、定制异形投射景片技术、VR、AR呈现技术、云宇宙技术、数字影像及互动技术等数字科技、现代光影技术,呈现一座以数字形式展现的民族音乐旷世城垣,助力民族音乐沉浸式体验、场景化传播。
四、结语
新媒体对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的作用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形式的改变,二是内在精神的更新。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存在着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理念相对滞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平台缺位、民族音乐数据库体系亟待完善、民族音乐视觉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当实现静态传播到活态发展的理念变革,拓展民族音乐新媒体传播平台,以新媒介探索数字文保新路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民族音乐视觉形态。
参考文献:
[1]曹航.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2022(27).
[2]谭益丹.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路径探析[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8).
[3]习若思.新媒体时期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侨园,2021(7).
[4]肖艳,王湉.新媒体视觉文化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J].艺术传播研究,2020(Z1).
[5]谢娜,赵婷.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的演变逻辑及其流体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19(5).
[6]黃丽,梁靓.新媒体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中华手工,2021(3).
作者简介:李红媛(198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