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3-07-11韩小妍夏海娜韩冬
韩小妍, 夏海娜, 韩冬
(南阳市中心医院 心脏外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段, 经过临床的深入研究, 该种术式在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然而在临床治疗中, 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呼吸系统损伤、 感染、 器官衰竭等的发生风险, 并且手术期间患者长时间保持相同体位, 可诱发压力性损伤等, 影响患者预后转归[2]。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间较长, 而缩短手术时间对提升手术效果意义重大。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时间受到主治医师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双重影响, 提升护理人员与医师的默契度可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3]。 基于此, 本研究将程序化护理用于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 观察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1 月至2022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接受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为对象。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指征, 且首次接受该种手术; ②神志清楚, 可正常表达感受。 排除标准: ①手术失败或更改既定手术方案者; ②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③患有恶性肿瘤者;④既往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者。 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 例。 观察组男性24 例、 女性16 例, 年龄28 ~77(55.34 ± 9.35) 岁, 体质量指数 (22.34 ± 3.06) kg/m2。 对照组男性26 例、 女性14 例, 年龄26 ~75 (54.03 ± 9.21) 岁, 体质量指数 (22.42 ± 3.13) kg/m2。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 包括: ①术前访视。由巡回护士进行术前访视, 全面评估患者, 准备好手术物品。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前注意事项及瓣膜置换术基本流程, 并向其讲解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术前1 d嘱咐患者禁食3 h, 后清理胃肠道, 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②术中护理。 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配合医师操作。 巡回护士术前1 d 准备手术用品并核对仪器, 保证手术中用到的仪器正常运行。术前1 h 进行手术室及器械消毒, 调节手术室温度、 灯光等。患者入室后核对其信息, 建立静脉通路。 协助患者采取合适体位, 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提前用特殊敷料处理。 手术开始前双人清点器械并记录, 准确及时传递器械, 严格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双人清点手术器械, 巡回护士、 主管医师、 麻醉师将患者送至监护病房, 做好交接。 ③术后访视。 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 胃肠功能异常、 感染、 严重出血等发生风险。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 成立由护士长、 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手术室护士组成的程序化护理小组。 ①术前访视。 在常规术前访视基础上, 程序化护理小组成员参与术前访视过程, 结合主管医师、 麻醉师意见对麻醉及手术流程进行总结, 根据手术及麻醉流程制定护理步骤, 保证手术配合流程按照步骤顺序化、 程序化进行。 提前记录术中需要及可能需要的物品, 标注各项操作相关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规范, 明确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预防措施及护理干预措施, 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②术中护理。 预先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准备需要的器械, 如体外膜肺氧合仪器、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器等。 入室后核对患者信息, 摆放舒适体位, 手术开始后根据术前护理方案及手术步骤顺序传递器械。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与医师按照术前制定的步骤沟通, 出现改动后根据医师要求, 调整传递器械顺序, 密切配合。 发生突发情况结合术前制定的应急预案选取相应的物品, 按照计划进行处置。 ③术后访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t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 (min) 机械通气时间 (h) 住院时间 (d)观察组 40 152.31±18.06 8.26±2.31 11.73±2.55对照组 40 181.34±17.94 11.75±2.94 14.31±2.90 t 7.213 5.904 4.226 P<0.001 <0.001 <0.001
2.2 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手术期间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对照组手术期间发生5 例 (12.50%) 护理不良事件,其中4 例 (10.00%) 为手术器械准备不全, 1 例 (2.50%) 为器械护士传递器械错误。 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3, P =0.021)。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低于对照组的25.00%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是心脏外科大手术, 手术时长为评估手术顺利与否的关键因素[4]。 手术时间延长可增加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并且时间延长可引起炎性反应, 影响患者预后。 有研究[5]表明, 控制手术时长可提高心脏手术效果, 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缩短手术时长,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心外科研究的重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除医师的操作水平外, 手术室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样影响较大[6-7]。 手术室护理人员与医师的配合程度、护士对手术流程的了解情况、 术中不良事件处置能力等均可影响手术进程[8]。 故越来越多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提升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 提升护士与医师配合度方面。
本研究将程序化护理用于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中,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的难度高、 手术过程复杂, 术中患者病情易出现变化, 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熟悉手术流程,并具有预见能力, 可快速准备好所需药物及器械。 本研究中,程序化护理的核心为护理团队参与术前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将手术流程按照时间点程序化, 使护理人员熟悉整个流程, 提高与医师的配合度, 缩短手术时间。 本研究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其原因为程序化护理期间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互相配合, 减少了错漏的发生。 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均存在差异, 需准备的器械及手术步骤存在不同, 因此护理人员难免出现器械准备不足或传递错误。 程序化护理可使手术室护理人员了解手术需要的器械及相关步骤, 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程序化护理可提高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 程序化护理可缩短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时长, 有效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手术时长的缩短及术前胃肠道护理可有效避免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 程序化护理可缩短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