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2023-07-11翟丽娜仝甲钊谭莉霞武莉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6期
关键词:消化道良性食管

翟丽娜, 仝甲钊, 谭莉霞, 武莉萍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河南 开封 475001)

消化道肿瘤是指原发于消化道部位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症状表现在不同患病部位有一定差异[1]。 通常而言, 各类型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患病初期均无明显症状, 疾病进展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 腹痛、 腹胀, 严重时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 最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多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早期手术治疗对患者预后结局的改善有积极意义[2]。 但部分研究[3]指出,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食管狭窄风险, 直接影响患者病情康复。 本研究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 为相关预防与治疗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20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我院收治的9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 《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 (2018 版)》 相关诊断标准[4], 在内镜活检配合下确诊;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本组患者男性52 例, 女性38 例; 年龄43 ~74 岁, 平均 (61.17± 6.44) 岁。

1.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均参考手术结局将术后发生食管良性狭窄患者纳入狭窄组 (n = 19), 将未发生食管狭窄的患者纳入无狭窄组 (n = 71)。 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判定标准: 术后随访或进行胃镜复查时进水困难、 进食困难、 吞咽困难, 或胃镜探头无法经由食管通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 包括: 性别 (男性/女性)、 年龄 (≥60 岁/<60 岁)、 饮酒史 (有/无)、 吸烟史 (有/无)、 消化道肿瘤家族史 (有/无)、 病变位置 (上段/中段/下段)、 病变形态 (平坦型/凹陷型/隆起型)、 肿瘤直径 (≥50mm/<50mm)、 病变纵向长度、病变环周直径、 浸润深度 (m1/m2/m3/sm1)。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资料。 ②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临床特征项目纳入多因素分析, 统计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发生食管良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特征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直径、病变纵向长度、 病变环周直径与浸润深度均与患者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各项临床特征资料比较 [n (%), ±s]

表1 两组的各项临床特征资料比较 [n (%), ±s]

临床特征 n 狭窄组(n=19)无狭窄组(n=71) χ2/t 值 P 值性别 男性 52 11 (57.89) 41 (57.75) 0.000 0.991女性 38 8 (42.11) 30 (42.25)年龄 (岁) ≥60 44 9 (47.37) 35 (49.30) 0.022 0.881<60 46 10 (52.63) 36 (50.70)饮酒史 有 50 10 (52.63) 40 (56.34) 0.083 0.773无 40 9 (47.37) 31 (43.66)吸烟史 有 49 10 (52.63) 39 (54.93) 0.032 0.858无 41 9 (47.37) 32 (45.07)家族史 有 23 7 (36.84) 16 (22.54) 1.613 0.204无 67 12 (63.16) 55 (77.46)病变位置 上段 17 4 (21.05) 13 (18.31)中段 30 5 (26.32) 25 (35.21) 0.227 0.633下段 43 10 (52.63) 33 (46.48)病变形态 平坦型 28 6 (31.58) 22 (30.99)凹陷型 12 4 (21.05) 8 (11.27) 0.654 0.419隆起型 50 9 (47.37) 41 (57.75)肿瘤直径(mm)≥50 48 14 (73.68) 34 (47.89) 4.008 0.045<50 42 5 (26.32) 37 (52.11)病变纵向长度(mm) - 43.17±4.46 34.12±3.40 9.620 0.000病变环周直径(mm) - 39.41±4.22 28.69±3.15 12.220 0.000浸润深度 m1 47 5 (26.32) 42 (59.15)m2 25 3 (15.79) 22 (30.99)m3 7 1 (5.26) 6 (8.45)sm1 11 10 (52.63) 1 (1.41)36.658 0.000

2.2 影响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直径≥50 mm、 病变纵向长度、 病变环周直径及浸润深度sm1 均为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P <0.05)。 见表2。

表2 影响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消化道肿瘤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威胁程度极大, 疾病进展后更是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现阶段临床对多类型消化道肿瘤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对患者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该术式创伤程度较低, 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 预后较好[5]。 但既往研究[6]表明, 消化道肿瘤应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存在一定的食管狭窄风险, 食管狭窄发生后患者营养状态较差, 免疫功能可能受到损伤, 进而危害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 狭窄组的肿瘤直径≥50 mm 及浸润深度sm1 占比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 病变纵向长度、 病变环周直径均显著大于无狭窄组 (P <0.05); 将四个项目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50 mm、 病变纵向长度、 病变环周直径及浸润深度sm1 均属于术后食管良性狭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表明肿瘤直径、 病变直径及浸润深度的不断增加, 可能导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食管狭窄风险升高。 究其原因在于, 食管黏膜层纤维细胞的变化对食管管腔狭窄程度有直接影响, 手术治疗本身具有的创伤性可促使食管黏膜层纤维细胞出现异常改变[7], 而伴随肿瘤直径的增加, 病变区域逐渐扩大,手术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 手术操作时需要切除的病变组织就越多, 故易导致食管狭窄情况发生。 此外, 有研究[8]表明,肿瘤浸润深度越深, 则病变严重程度越高,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通常无法彻底将深度浸润的病变清除, 残留情况发生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进一步生长, 最终增加食管狭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肿瘤直径过长、 病变范围过大及病变浸润深度过深可能会导致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术后食管狭窄发生风险增加, 据此制定对应手术方案对预防术后食管良性狭窄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消化道良性食管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猪的消化道营养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胃结石伴食管嵌顿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