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T、CRP 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07-11王栋许德贵田志广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6期
关键词:分级心肌梗死心功能

王栋, 许德贵, 田志广

(河南省许昌市立医院 心内科, 河南 许昌 46100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是指梗死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明显降低, 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文献[1]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32% ~48%, 这类患者的短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有研究[2]指出, 降钙素原 (PCT)、 C 反应蛋白 (CRP) 在心力衰竭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探讨PCT、 CRP 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性56 例, 女性34 例; 年龄51 ~75 (63.31 ± 5.28) 岁; 基础疾病: 高血压67例, 糖尿病22 例。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 岁; ②符合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③符合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4]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④临床资料齐全; ⑤为本地区常驻人口, 可积极配合预后随访; ⑥对治疗、 检测、 随访等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者; ②其他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者; ③合并严重感染者; ④肝肾功能衰竭者; ⑤合并血液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恶性者; ⑥未完成随访者。

1.2 方法①血清指标检测: 入院后, 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 mL, 经离心 (3 500 r/min, 10 min) 处理后分离血清, 取上清液置于-20 ℃的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 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PCT、 CRP 水平, 检测方法为荧光免疫层析法, 检测步骤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执行。 ②心功能检测:采用美国GE 公司的LOGIQ E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入组患者的心功能, 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和左心室每搏输出量 (LVSV)。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将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2.0 ~4.0 MHz, 涂上耦合剂后进行探查。 首先采用二维和M 型超声观察患者的心脏结构, 并根据血流方向探查心腔、室间隔、 流出道的情况; 随后选择Full Volume 模式进行剪除,采集连续4 个稳定心动周期的数据, 并传输至工作后台中, 获取LVEF、 LVSV 数据。

1.3 观察指标①参考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5]将患者分为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CRP、 LVEF、 LVSV 水平。 ②分析PCR、 CRP 与LVEF、 LVSV、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③所有患者均随访1 年, 前半年每个月随访1 ~2 次, 后半年每两个月随访1 次, 以心源性死亡、 心衰复发再入院等不良预后作为观察终点, 评估PCT、 CRP 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或t 检验; 采用Pearson 检验或Spearman 检验分析PCR、 CRP 与LVEF、 LVSV、 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 曲线评估PCT、CRP 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 CRP、 LVEF、 LVSV 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 CRP、 LVEF、 LVSV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心功能分级越高, PCT、 CRP水平越高, LVEF、 LVSV 越低。 见表1。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 CRP、 LVEF、 LVSV 比较 (±s)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 CRP、 LVEF、 LVSV 比较 (±s)

分级 n PCT (μg/L) CRP (mg/L) LVEF (%) LVSV (mL)Ⅳ级 33 3.54±0.61 58.47±7.72 42.88±3.42 41.13±5.63Ⅲ级 35 2.31±0.56 41.60±5.76 50.09±3.02 46.34±5.01Ⅱ级 22 1.12±0.31 24.34±4.28 54.68±3.37 51.27±4.79 12.081 15.214 4.635 3.857 P 0.000 0.000 0.000 0.001 F

2.2 PCT、 CRP 与LVEF、 LVSV、 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PCT、CRP 与LVEF、 LVSV 呈负相关, 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P <0.05)。 见表2。

表2 PCT、 CRP 与LVEF、 LVSV、 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2.3 PCT、 CRP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随访1 年内, 有3 例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 14 例患者出现心衰复发再入院, 不良预后发生率为18.9% (17/90)。 ROC曲线显示, PCT、 CRP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AUC=0.847、 0.811, P <0.05)。 见表3。

表3 PCT、 CRP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 通常是由于心肌损伤、 心律失常等因素引发, 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目前, 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基于临床症状、 心电图以及相关标志物进行综合评估。 近年来, PCT、 CRP 等非特异性炎性指标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逐渐引起了重视, 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PCT 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活跃程度的可靠指标, 该物质水平的变化与炎性反应程度、 细菌负荷量有关。 相关研究[6]表明, PCT 水平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程度存在显著的联系, 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CRP 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过程。 研究[7]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体CRP、 PCT 等炎性指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斑块破裂, 加剧病情进展, 扩大心肌梗死范围。 韦迎娜等[8]的研究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PCT、 CRP 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且患者心功能分级越高, PCT、 CRP 水平也越高,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PCT、 CRP、LVEF、 LVSV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且PCT、CRP 与LVEF、 LVSV 呈负相关, 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P <0.05), 提示PCT、 CRP 水平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有关, 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另外, 本研究通过绘制ROC 曲线显示, PCT、 CRP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AUC = 0.847、 0.811, P <0.05), 表明PCT、 CRP 水平的变化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 PCT、 CRP 可作为评估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临床上应当密切监测PCT、 CRP 水平的变化, 以便指导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分级心肌梗死心功能
分级诊疗路难行?
心功能如何分级?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