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

2023-07-11于涛马俊李春洪

系统医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髌上髌下髓内

于涛,马俊,李春洪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北京 102200

胫骨骨折于临床骨科接诊患者中颇为常见,多以外界暴力作用于胫骨促使其发生骨折。因胫骨属人体下肢重要骨骼部分,出现骨折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将受到极大影响,且干扰患处微循环,促使患处出现肿胀、疼痛等情况[1]。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可使骨折处结构稳定快速恢复,在此基础上,减轻骨折对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有助于患者恢复。髓内钉固定术对于胫骨骨折有显著治疗作用,因属微创术式,其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可使患者骨折胫骨得到有效固定[2-3]。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作为不同入路方式髓内钉固定术,二者在对患处实施处置期间,其操作方式略有不同,因此其功效、实施安全性等具有差异性[4-5]。为探究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对于胫骨骨折治疗功效,该次选取2017年1 月—2022年12 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70 例就诊胫骨骨折患者,对不同方式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在胫骨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安全性等开展分析,以此为临床胫骨骨折治疗中髓内钉固定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胫骨骨折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数划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35 例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龄47~67 岁,平均(53.45±3.55)岁;骨折至入院时间4~13 h,平均(7.45±1.05) h;骨折部位:左侧15 例,右侧20 例;受教育水平中初中及以下20 例,初中以上15 例。观察组35 例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47~68 岁,平均(53.78±3.72)岁;骨折至入院时间4~12 h,平均(7.03±0.97) h;骨折部位:左侧16 例,右侧19 例;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21 例,初中以上者14 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同意参与。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胫骨骨折(无移位骨折除外);②患者不合并存在先天性疾病或器质功能损伤;③患者生理状态稳定,可做自主配合,可耐受后续治疗。

排除标准:①胫骨骨折合并开放性创伤与骨折者;②伴重要脏器损伤者;③术前即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④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不全者;⑤视听功能障碍,无法有效沟通者;⑥资料部分缺失者;⑦家属拒绝配合治疗者;⑧随访期间失联者。

1.3 方法

常规组开展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实施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将患肢置于小腿牵引架上,尽量屈曲膝关节,固定肢体远端。于髌骨下缘与胫骨结节位置作切口,长度约5 cm,分离皮下组织,纵向切开髌腱内侧,牵开器保护髌腱,暴露胫骨近端“斜坡”,于“斜坡”上尽量靠近最高点处钻入导针,借助C 型臂X 线机,调整导针位置(正位位于胫骨外侧髁间棘内侧,侧位位于胫骨近端“斜坡”上尽量最高点),沿导针进入开髓器,打开近端髓腔后,通过调整远端纠正骨折的短缩、成角及旋转,采用球头导针经骨折端穿过,进入远端髓腔并中置;逐级扩髓后,置入长度、直径适宜的髓内钉,于内踝处作两个长约1 cm 切口,C 型臂辅助下攻入两枚锁钉,经近端瞄准器攻入2~3 枚近端锁钉,完成骨折固定。冲洗手术切口,逐层缝合髌韧带,皮下组织及皮肤,术毕。

观察组开展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手术麻醉方式、体位等均同常规组。常规消毒铺、铺无菌巾后,将患肢膝关节处于半伸直位,自髌骨上缘起向近端,作长约4 cm 纵行切口,分离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股四头肌腱,进入关节腔,置入工作套筒,保护髌股关节,直抵胫骨近端处。C 型臂X 线机定位最佳进针点,后续所实施骨折复位、髓内钉固定等均同常规组。

术后患侧肢体抬高,物理降温等,常规予预防感染,镇痛,抗凝等药物治疗,确认患肢X 线及血管彩超结果后,进行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抬腿训练、勾脚训练、屈伸训练、负重训练),以促进其关节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等恢复,同时,还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叮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回院复查,拍摄X 线片,查验骨折愈合情况,并予以合适的生活指导,确保患者稳定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分别为手术用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

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实施测评,总分100 分,测评项为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各项得分分别为30 分、22 分、18 分、10 分、10 分、10分,得分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良好。

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 d 疼痛情况分析,以疼痛量表实施评测,10 分最高分,得分高表示疼痛明显。

并发症发病率,包括深静脉血栓、术后髌前疼痛、感染、骨不连。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常规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手术用时(min)84.26±9.33 80.29±4.18 2.2973 0.002出血量(mL)74.20±10.15 67.90±4.33 3.378 0.001骨折愈合时间(d)68.41±2.15 62.10±3.12 9.852<0.001住院时间(d)14.45±1.88 12.06±1.24 6.278<0.001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屈曲畸形、稳定性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功能、活动度及肌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常规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疼痛治疗前17.55±2.60 17.69±2.43 0.233 0.817治疗后22.14±1.03 25.48±0.94 14.170<0.001功能治疗前11.26±1.47 11.32±1.68 0.159 0.874治疗后16.19±1.23 18.21±1.16 7.068<0.001活动度治疗前9.60±2.17 9.75±2.09 0.295 0.769治疗后13.52±1.39 16.21±1.14 8.853<0.001组别

续表2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常规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肌力治疗前5.75±1.02 5.68±0.99 0.291 0.772治疗后6.42±0.72 8.40±0.23 15.498<0.001屈曲畸形治疗前4.29±0.57 4.38±0.61 0.638 0.526治疗后8.42±1.43 8.72±0.20 1.227 0.224稳定性治疗前4.12±0.30 4.25±0.28 1.874 0.065治疗后8.17±0.22 8.22±0.14 1.134 0.261组别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常规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术前5.42±1.04 5.39±1.17 0.113 0.910术后24 h 3.28±1.19 2.62±0.42 3.094 0.003术后48 h 2.60±0.94 1.04±0.15 9.686<0.001术后7 d 1.91±0.22 0.48±0.07 36.644<0.001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较常见的下肢骨折类型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以老年人群较为多见,可能与其骨量丢失、骨质疏松有关。典型症状有局部肿痛、活动障碍、皮下淤斑、肢体短缩等,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当患者出现下肢外伤、小腿疼痛、肿胀和畸形时,需立即就医,接受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并在确诊后尽早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对于胫骨骨折患者而言,部分稳定性骨折且皮肤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进行手法闭合复位、夹板纸垫固定、石膏固定等治疗,不稳定骨折、多段骨折以及受伤时间较短的开放性骨折往往以手术治疗为主,当前临床中能够对胫骨骨折产生治疗功效实施类型多样,但基于手术创伤性、人体耐受度及术后恢复等方面,以髓内钉内固定术更具优势性,原因与该术式创伤小、安全高等有关,术中患者可保持良好耐受度,可见良好治疗效果[6]。

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在既往胫骨骨折治疗中较为常用,于髓内钉固定术实施期间,自髌下入路实施髓内钉固定操作,虽然该入路方式对于胫骨骨折具有治疗作用,但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稍显不佳,分析成因如下:①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实施期间,患者需极度屈曲膝关节,此种体位易对软组织平衡性造成干扰,使患者膝关节复合体前拉力显著升高,对膝关节后方的血管神经组织也会造成卡压,因此于手术实施后,膝关节周围疼痛发生率更高,少数会存在短期的神经卡压表现,降低治疗有效率,且不利于患者预后[7-8]。②由于髌韧带张力及髌骨下缘阻挡,选择较高位入针点比较困难。③手术过程中,需以C 型臂X 线机辅助操作,但受患者体位及骨折位置等影响,膝关节及胫腓骨正位透视影像不满意,继而导致进针点偏移,由此干扰髓内钉固定实施效果[9-10]。④髌下入路在实施中,手术创伤较大,且操作期间,对于髌韧带、髌骨下缘及切口近端皮肤组织等易造成损伤,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同时,预后易遗留关节疼痛[11-12]。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相比,能够极大程度回避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所存在的不足及弊端,术中,患者略屈膝,取髌上入路,即可对骨折胫骨做有效固定,又可减轻手术创伤性、提高手术时效性[13]。在此基础上,手术操作对于骨折区软组织损伤较小,髌韧带及皮下组织等均可得到保护,由此使患者对髓内钉固定术耐受度进一步提高,有助于保障其手术安全性。用于胫骨骨折治疗中,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可见良好效果[14]。但行内固定取出时,较髌下入路置入的髓内钉可能需更多的在C 型臂X 线机下进行辅助操作。至于髌上入路需途径关节腔进行操作,是否对膝关节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本研究治疗胫骨骨折采用髌上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效果,实施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患者各35 例,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汇总,显示以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为2.85%,而采取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则为25.71%,可见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安全性较高。葛洪源等[15]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研究组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并发症发病率为4.55%(2∕44),而对照组采取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病率为18.18%(8∕44),使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这一结论,与该次课题研究所得数据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治疗胫骨骨折,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的实施,其疗效、安全性、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等均具备优势性。

猜你喜欢

髌上髌下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髌上与髌下旁入路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比较
髌上入路及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疗效及预后比较的回顾性研究
经髌韧带入路与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髌上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诊断价值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