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北宋田锡的军事观

2023-07-11丁功谊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北宋

摘 要:北宋初期,田锡有感于当时面临的战争形势,以其独到的见解,先后写下大量关于北宋边事的奏疏、策论文章。在当时战事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田锡针对宋代军政分离的中枢体制、扬文抑武等用人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做出理性务实的思考,对宋廷提出了强国为先、安民为本、军政合议、选用武将的主张,得到了后世史家的关注和称道。

关键词:北宋 田锡 军事策论

中图分类号:E092;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1-01-09

田锡(940—1004)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担任官职。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灭北汉、南征交趾、北征辽国的战事频繁时期。田锡有感于当时北宋面临的战争形势,以其独到的见解,先后写下大量关于北宋边事的奏疏、策论文章,引起后世史家的关注。《宋史》本传就保留了他的两篇关于军事的奏疏。目前,学界对田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生平交游、文学主张、诗文创作三个方面,而对他的军事奏疏、策论关注极少。这也是田锡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本文拟就此论题展开论述。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九月,田锡参加进士殿试1。当时北宋朝廷在殿试中增加了策论试《登讲武台观习战论》,殿试有时间限制,文章篇幅也有限制,故田锡写得比较精练。他在文章中开始陈述“兵不得不坚”的观点,接着赞扬宋太宗“德胜兵威”,当朝“兵甲之利,府库之备,士卒之勇,土田之广”“区域之安,蒸黎之泰,风雨时顺,天地气和”。即使是汉武帝承文景之治,而不能比;即便是唐太宗武备完善,亦不能至也。2这篇文章主要是称赞宋太祖的功业,由于是应制之文,虽写得精美雅致,但内容较为单薄,没有提出自己的创见。宋太宗看后,赞叹不已,将田锡点为第二名。

当时,北宋朝廷在殿试中增加策论试《登讲武台观习战论》,显示出宋太宗趙光义在初登皇位后,对自己文治武功才能的自信。就在开科举士的前几个月,北宋发生了两件关于国家一统的大事。一是这年四月,闽南陈洪进入朝觐见,纳土归降,献出泉、漳二州;二是这年五月,吴越国主钱俶向北宋朝廷献两浙诸州。由此,北宋王朝正式收服了闽南、两浙地区。此时,宋太宗踌躇满志,准备亲征北汉。在这样的背景下,田锡这篇以颂扬为主的策论,自然引起宋太宗的关注。但可能由于个人视野和时间限制,这篇文章虽然写得文采飞扬,但没有联系时事,内容仍不免空疏。

三年后,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田锡出任河北南路转运副使,写下《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在军事方面,他提出两点:一是赏赐军功。河西之战已过两年,但是参战者一直未见朝廷赏赐。为防止军心懈怠,朝廷需尽快给予军功赏赐。二是暂息南征。交趾处边陲瘴海之地,征伐所需费用较多,得不偿失。因此,田锡劝谏宋太宗“念征伐之劳”“惜轻费之用”1,暂且停止南征交趾,将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他从宋廷财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罢兵止戈;同时,他又善于体察将士的心理,希望朝廷尽快赏赐军功,安抚军心。军队的士气和内政的安稳,是这篇奏疏的主要内容。

宋太宗赵光义看到这篇奏疏后,触动很大,他不由想起南征交趾的各种策略。太平兴国四年(979),他亲自率军灭亡北汉,一统北汉之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请求趁交趾丁朝内乱之机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收服交趾。于是,赵光义任命侯仁宝为交州陆路水路转运使,任命兰陵团练使孙全兴等官员为兵马都部署,准备征伐交趾。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军在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侯仁宝战死。赵光义震怒不已,将孙全兴押到汴京斩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田锡上奏请求罢兵。其中“交州未平,不足损陛下功业;交州既得,不足光陛下威声”,无疑说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心坎上。从赵光义的本心说,也觉得交趾乃是偏远之地,战略价值不大;且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北方的契丹对北宋的军事威胁仍然很大,不如将主要精力转向北防。田锡的这篇奏疏,既符合北宋的军事形势,也契合赵光义征伐失利后的战略考量。因此,赵光义特意下诏褒奖,并赐钱五十万,命田锡转知相州(今河南安阳)。2

当时,相州还不是北宋朝廷对外作战的最前沿,但田锡在相州任上对北宋边事问题非常关注。当他了解到一些边境军队将领动辄增加赋税,强夺百姓牲口的不法之事,立即写下了《论边事奏》。他反映,边将“规羊马细利为捷,矜捕斩小胜为功”,导致“贾怨结仇,兴戎致寇”、边境不宁、战争频发等问题。边将成为边境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田锡向北宋朝廷提出自己的安边之策:“申饬将帅,审固封守,勿尚小功。许通互市,素获蕃口,抚而还之。”3他主张朝廷应申斥边境将领,告诫他们勿惹事端;同时,设置互市市场,发展商贸,让边境百姓互市往来,休养生息,这样尽可能化解、消弭边境争端,安抚民心。这些建议都符合北宋初期宋廷的对外关系和边境治理策略。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后,首先考虑的是收服南方,同时与北部强大的辽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尽量稳定北方的局势。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把眼光放在一统全国,结束自唐末以来各地政权割据混战的局面上。但在策略上,宋廷考虑先南后北,先解决南方的问题,再图收服北方,避免南北同时用兵。因此,在即位后的第二年,赵光义就着手缓和宋辽两国关系,开始在镇、易、雄、霸等州开设榷场,通过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辽国无法生产生活必需品的难题。而田锡主张严厉处置边境武将的不法之事以及“许通互市”,无疑与宋太宗的想法是一致的,因而再次得到了赵光义的嘉奖。

田锡两篇关于边事的奏疏,都获得宋太宗的认可。雍熙四年(987),田锡先后转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加兵部员外郎。到朝廷后,对军政事务出谋划策成为田锡的分内之事;同时,田锡经手了更多的军政事务,经验更为丰富,加之以前的阅历,他对北宋军政事务的陈言更为尽心和独到。端拱二年(989)正月,宋太宗下诏询问征辽计策,田锡作《上太宗答诏论边事》文。这篇文章很长,洋洋洒洒三千言,分别从选将帅、恤士卒、择刺史、查军情、立奖赏、募军卒、用宰臣、辨虚实、行间谍、备军储、求良将等十一个方面回答了宋太宗提出的问题。田锡陈述其边事方略,涉及面较广,但归纳能力不足,分类有些杂乱。其中,用宰臣、择刺史、选将帅、求良将、募军卒五条可归为一类,即用好人才,选拔好良臣、将帅、健卒;恤士卒、悦军情、立奖赏可归为一类,即明确奖赏抚恤制度,安抚军心。从这篇文章看,田锡针对当时北宋军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选择精兵强将、确立奖赏条例等建议,应当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真宗赵恒即位,开始下诏求言。当时田锡为兵部员外郎,他针对宋廷与西北党项族旷日持久的战争,不失时机地连上三疏。这年七月,他在《论安关辅奏》中,首先赞誉宋真宗仁德睿智,接着提出一个重要观点:

今利害之大者,无先于舍灵武。康济之先者,莫重于安关辅。舍灵武则甲兵不兴,甲兵不兴则挽运自息,挽运既息则关辅必宁,关辅既宁则四方无虞,四方无虞则四夷无事。臣今所忧者,关西二十五州军,昨经灵武之役,不胜困弊。加以时雨稍愆,秋田失种,府库未实,仓廪尚虚。若西戎辄敢骚边,北狄忽来犯塞,则朝廷何以备之?關辅何以宁之……关辅若有寇盗弄兵,萑苻聚啸,跨连州郡,僭称王公,则臣虑西川复保剑关之危,南方复恃重江之险,闽中、越中、淮南、湖南岂无见利忘义之人,岂无幸灾乘便之者,愿陛下思之。1

田锡从北宋朝廷安稳,财力困难的角度,认为关西困弊,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无法支撑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的军需后勤,因此从战略上主张舍弃灵州。田锡进而提出,灵州孤悬西北,舍灵州而可安关辅,安关辅则可稳天下,这是田锡对于当时形势进行利弊权衡后提出的主张。次日,他又上《论灵州馈运奏》,反复提到关西给灵州供给粮草的艰难,并劝谏宋真宗对自己昨日奏疏留中不发,先与朝臣商量舍弃灵州而安关辅之事,待朝廷无异议后方可施行。同时,他又劝谏宋真宗应该舍小利而得大利,不为朝臣非议所动,充分考虑舍弃灵州,收缩战线,减轻朝廷支出的压力,让百姓休养生息,以维护西北边境的安稳。2显然,田锡清楚知道皇帝及朝臣在灵州弃守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态度。

田锡这两封奏疏并未得到宋廷的反应。对宋真宗赵恒来说,也有自己的心思:刚刚登基,就轻易放弃灵州,日后如何威慑天下,且宋朝自开国以来,只有开疆拓土之主,而无失地之君;对朝臣来说,北宋在军事实力上总体胜过西夏,何必惧怕担忧。前不久的保安解围就是个例子。在田锡上奏提出舍弃灵州的前两个月,也就是至道三年(997)五月,党项李继迁率兵围保安(今陕西志丹)军,宋鄜延军赴援,李继迁退走,保安之围遂解。而在这年十月,也就是田锡上奏后不久,宋军又获得合河之捷。当时李继迁率兵谋攻灵州,在合河镇(今宁夏灵武城西)遭到宋军截击,李继迁大败而走。这些小规模的战役获胜,提振了北宋朝廷坚守灵州的信心,而低估了灵州坚守的难度以及李继迁攻占灵州的决心。

田锡上书之后,未见朝廷有任何消息,他知道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于是,在这年十一月,他上第三封奏疏即《论防下动奏》,陈述施州、滑州、卫州、绛州、濮州、济州等各地的治安情况;各州盗抢蜂起,且逼近京师,而灵州军民饿殍,关中诸州已无积蓄,难以转饷供给。在这种情况下,田锡提出:“未审朝廷惜灵州有何所得,弃灵州有何所失?若因力役未息而中原难起,制御失宜而外方变生,实谓所得不如所失也。今陛下宜精于所虑,断在不疑。若惜灵州必然有益于国家,即乞明降敕书,晓谕天下,使天下知之。弃灵州必然有损于国家,亦乞明降敕榜晓谕,使天下知之。”1田锡催促宋真宗尽快与中书宰臣、枢密使等臣商量,在灵州弃守问题上早作决断,而不该将自己的《论灵州馈运奏》留中不发。

田锡《论防下动奏》呈递宋真宗后,依然没有任何消息。宋真宗内心实在不愿做失地之君,再次将此奏章留于宫禁,不交议也不批答。不过,田锡的奏疏确实触动了宋真宗,于是,他开始询问宰辅们对灵州弃守的意见。这年十二月,参知政事李至上疏支持田锡的主张。他说:“至于灵州,自郑文宝为国生事,致朝廷旰食,怀西顾之忧,关辅生灵,困转输之役,积骸满野,十室九空,饿殍满城,边氓尽没;岿然空壁,老我师徒。而张颐待饲者不下五千,送粮四十万而止获六万,此则求欲固守,不可得也。臣料继迁若急攻不已,则城危可知。今缓而来者,意欲竭我财用,困我民力,堕彼之计也。当此之时,若不能改弦易辙,则前日之患未艾也。”2李至说,李继迁企图用缓攻灵州之计拖垮宋朝,这是高看了李继迁,但他提到了郑文宝转输粮饷的艰辛,以及关辅百姓困苦的惨状。当时,陕西转运副使郑文宝历经磨难,多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环县与庆阳一带)穿过七百里沙漠,督运粮草到灵州,尽力保证灵州的粮饷给养。灵州军粮马料和军需都极度依赖于关中诸州供给,行军转饷,千里跋涉,粮运艰辛,民不堪命。因此,在此艰难局势下,灵州实难坚守,只能放弃。

兵部员外郎田锡和参知政事李至都主张放弃灵州,但宋真宗并未听取他们意见。北宋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李继迁再次提出归宋,宋真宗授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灵州之事因李继迁降宋而暂告一段落。但是,作为诤臣的田锡看到自己接连上疏而未获询问,颇为失望,请求退出朝廷。咸平二年(999)二月,田锡转任泰州知州。赴任之前,他就灵州之事再次上奏,提醒宋真宗要警惕李继迁之野心:

臣谓李继迁不合与夏州,又不合呼之为赵保吉。虽赐姓与名,已自先朝。然狼子野心,终是异类。昨以陛下登极,虽来进奉,锡之优诏,奖以来王,识其奸谋,辨其诡计则可;锡之土宇,授以节旄则非。以臣愚蒙,料彼变诈,必不肯久奉朝命,必不能永保塞垣。3

田锡提醒宋真宗要警惕李继迁变化无常,实际上是告知宋廷,不能因为李继迁暂时接受招安就可以高枕无忧,朝廷还得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坚守灵州,日后还得继续考虑灵州的弃守问题。后来,西北纷乱的战争局势印证了田锡的忧虑。李继迁受任夏州刺史后,仍在边地掳掠,与宋军发生局部的战争,而且一直以灵州为主攻之地。北宋咸平四年(1001)九月,李继迁攻占灵州北部的怀远、保静、永州等河西三镇,乘胜南下,击败灵州东南、黄河以东的清远军,切断了灵州和宋朝内地的交通要道。北宋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乘胜包围灵州。宋朝六万大军紧急赴援,但粮道被断,逡巡难进。这年三月,李继迁攻破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次年正月,李继迁建都西平府。这样,从北宋至道二年(996)李继迁兵围灵州,到咸平五年(1002)灵州被攻陷,北宋和党项族围绕灵州的攻防,展开了长达六年的战争,最后以北宋失败而告终。而到了北宋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实行怀柔政策,授予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给予内地节度使的薪俸,每年赠予银万两、绢万匹、钱两万贯、茶二万斤,并开设榷场互市,将横山及山界番户划归西夏。山界蕃户剽勇善战,使西夏得畜甲兵,威胁鄜、延、环、庆、泾、原、秦、陇诸州。宋之边患,自此更加严重。这样,北宋从灵州的最初坚守,最终演变为作出很大让步的“景德和议”的签订。宋初西北战局的演变,印证了田锡“舍弃灵州、安守西北”战略考虑的合理性。

田锡在泰州任上,依然心忧国事。咸平三年(1000),他依据宋廷欲行武举的赦文,及限五日之内在京城朝官中推举武勇才器者的御史台牒,写下《论举武勇才器奏》。

在这篇奏疏中,田锡提出,在五日之内寻访到武勇才器者,即使在边军中也不太容易做到,更何况是在京城朝官中选拔。以前朝廷也曾在文臣中选拔过刘墀等人,但刘墀在端拱二年(989)易州刺史任上,向辽国投降,并将易州官员迁往燕京,给宋廷带来不利影响。朝中武勇者本来就少,武人地位不高,文臣不愿兼武职。在五日内,如何能完成从文臣转为武将的选拔?因此,田锡说:

今若限以五日举有武勇才器者,臣实虑怀才抱器者未尽得,奇谋远见未易知。愿陛下与宰相近密商量,别画选求之策也。若且于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有智见勋劳者,选择使用,在陛下以赏罚二柄使之而已。1

田锡认为,既然五日之内在朝臣中选拔不出武将,那就应该在地方上去发现选拔那些有智谋、有功勋的人,皇帝只要做出公正奖罚即可。然后,他笔锋一转,把话题引向各地发生的疫病情况,指出目前地方上民生困顿,百姓艰辛,凡有饿死疾疫处,州军应该“放税赋、减课利、免徭役,是国家安民心、防盗起也”。因此,“伏望陛下以选求将帅为急务,以博访谋猷为上策。若只三班中求任使,文班中求武勇,臣窃惧失朝廷大计,失国家大事也”。既然在朝廷文臣中很难选求将帅,那就应该到地方去访求那些有保境安民、筹措指挥经验和能力的将才。

这篇文章是田锡在泰州任上心忧国事而作。他看到中枢在选择将帅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希望通过奏疏纠正宋廷之策的偏狭。按理,这种批评朝廷选人用将之策的失误,并不是一位地方官员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田锡在文章最后特意提到,赴任泰州离京时,宋真宗曾对他嘱托“今后有事入递奏来”,故撰成此文。

在泰州任上第三年即咸平四年(1001),田锡上疏自陈,请求归朝。宋真宗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年,田锡又回到京城。咸平五年(1002)正月,他再掌银台,通览天下奏状案牍。五月,他在任御史知杂事时,上书劝谏宋真宗不可轻率用兵,而应该先谋后定,爱惜人命。1当时,宋廷诏令邻近京城各州选拔壮丁以充实直隶军及边军,田锡先后上呈《上真宗论点集强壮》《上真宗论拣选强壮失信》二疏,指出征兵对农事所带来的影响:“谓一家虽有数口,三丁必抽两丁,定以强壮之名,备于缓急之用。虽不刺面,各遣归农,其如终隶军名,向去须在戎伍。……如此,壮丁父母,逐家妻男,有哀恸之哭声,实感伤于和气。”2强行征集近京各州壮丁,三丁必抽两丁,却又不让他们回家务农,让他们隶属于军队直接管理,这种做法,实际上伤害了各乡兵家庭。田锡又提出宋廷违背了乡兵只在当地防守的承诺:

访闻始降宣命指挥,只令在本城防守。及至奏闻郡数,即并抽赴京师。昨近臣何以商量,如此失信。令下民皆怀怨望,岂得无词?……岂有命令既宣于群下,而诚信不由于厥中?3

其实,这篇奏疏的本意并不在委婉批评朝廷的失信,而是说不加限制地大量抽调壮丁所带来的危害:“民为邦本,不得已而取之。今五七万人并离农亩,日近更差,使臣拣点,岂无物议忧虞?以灾沴之馀,寇盗若起,适足为戎狄之利,有劳宵旰之怀。”这些壮丁远离家乡和农田,地方空虚,容易引发偷盗横行,给百姓带来灾难。田锡哀民生多艰,直言朝廷弊政,体现了对百姓真实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咸平六年(1003)八月,田锡时任右谏议大夫,他给宋廷上疏《上真宗乞询求将相》。田锡提出,自宋太宗平定后汉之后,将帅旧人相继去世,朝廷委派官员去查访知晓军事者,但这样未必能求得良将。寻求良将,应为朝廷当前之急务。那么,怎样的将领才是合格的呢?田锡在《将箴》篇中说:“欲期将帅之臣,先本仁信之用。”“先以仁信,次以智勇。”4仁信和智勇,这是田锡对宋廷提出的衡量良将的标准。

从这些议论兵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田锡的军事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国为先。北宋要取得战争的优势,就要依靠强劲的国力作为支撑。田锡主张放弃灵州,就是从当时北宋的国力考量,为此他先后上了四封奏疏,耐心地劝谏宋真宗,并隐约提到了宋太宗对此的考虑。

今日陛下若许臣面言,容臣口奏,即乞宣召,必得敷陈。臣于正月十二日得实录院牒,要臣太宗朝所上谏疏,臣已写录,于二月二日送实录院,记其间可行之事,可用之言,先皇帝亦听纳而行之,亦优容而用之。伏乞陛下令实錄院进呈,略赐披览。有先朝未行者,乞择而行之。有今日可用者,乞取而用之。5

田锡在这里提到先帝宋太宗采纳了他的“可行之事,可用之言”,但“可行之事,可用之言”是什么,他没有直接说。如果联系这段前所说的“臣去年所上第一章,下在中书;第二、第三章留中不出。臣虑外人窥其曾有贴黄,乞未付中书,且宣召宰臣、枢密使问其可否,然尚有不敢形于奏疏。拟俟面陈”。我们就知道,这是指他在前面三封奏疏中提到的放弃灵州之事。有学者有两篇文章讨论灵州弃守之争6,均未提及宋太宗对灵州弃守之态度。其实,宋太宗在去世前一年,即至道二年(996),亲自安排,授以诸将方略,派五路大军讨伐西夏,宋师却无功而还。而当时北宋内部局势不稳,王鸬鹚率令李顺馀部反宋,北方强敌辽国仍在虎视眈眈。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李继迁兵围灵州,宋太宗不禁萌生了放弃灵州的念头。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二中对此有记载:“上(宋真宗)初命翰林学士宋湜草保吉制,湜知上意,必欲归其事于太宗。因进辞曰:‘先皇帝早深西顾,将议真封,属轩鼎之俄迁,建汉坛之未及,眷兹遗命,实付眇躬。尔宜望弓剑以拜恩,守封疆而效节。上甚悦。”1保吉即赵保吉,也就是西夏的奠基者李继迁。从这段记载看,太宗内心深处赞成田锡的主张,同意放弃灵州。只是他尚未付诸实施就去世了。而田锡在这封奏疏中委婉地劝谏宋真宗,希望他查阅先朝实录,遵从先帝意愿。可以说,田锡的建议颇得宋太宗之意,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北宋时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强国为先,安稳为重,而不是去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二)安民为本。田锡信守儒家的民本思想,关注百姓生活。在田锡的军事奏疏中,主张用兵要有王者仁爱之心。他说:“所谓王者之心,重用刑而惜人命也……不先计而后出兵,不先谋而后决战,战失利,即士卒陷殁者既多,人民俘虏者不少……一何用心粗疏之如此。用心精密之如彼者,是帝王重人命也;用心粗疏之如此者,由将帅轻人命也。”2田锡认为战争中首先要考虑士卒和百姓的性命。田锡还提出,征兵不能影响百姓的生活。他说:“今国家取丁壮为兵,以失邦本;以灾伤去食,宁有民天。……民为邦本,不得已而取之。今五七万人,并离农亩,日近更差,使臣拣点,岂无物议忧虞?”3百姓为国家之本,田锡认为没有限制地强行征兵,使农家缺乏强壮的劳动力,将严重影响百姓的农作与生活。民为邦本,是田锡讨论兵事的前提,也是其军事观的主要内容。

有趣的是,正因为田锡在这些奏疏中反映秦、陇百姓疾苦,以致《宋史》的编撰者以为他亲自去了秦、陇边地,以致他们在编写田锡本传的时候,出现了田锡出使秦、陇的误载。《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田锡传》云:“至道中,复旧官。真宗嗣位,迁吏部,出使秦、陇,还连上章,言陕西数十州苦于灵、夏之役,生民重困。上为之戚然。”纵观田锡的文稿,没有任何关于他在北宋至道年间中后期至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出使秦、陇边地的记载。田锡反映秦、陇边民生活艰难的奏疏《论安关辅奏》《论灵州馈运奏》《论防下动奏》等,均是他在京城为官时所作。这些奏疏的所作时间以及当时田锡的职务,均可见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以及罗国威对田锡生平的考证4。不过,从《宋史·田锡传》此处的误载,我们可以看出田锡关注百姓生活的胸怀及对后世的影响。关心百姓,是他在考虑战争准备、战争后果、战略思考时的前提条件。

(三)军政合议。田锡在其军事奏疏中多次提到要选好宰相,宰相必须知兵,必须通晓军情。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正月,田锡在《上太宗答诏论边事》中说:“今之御戎,外则委任将帅,内则询谋宰臣。行一事必使宰臣知之,出一诏必令宰臣议之……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求将相,帝王之大体也。”也就是说,朝廷军政事务的筹划安排不仅仅是枢密院和兵部的事情,也应该是中书省和宰相的分内事;宰相必须参与重大军政之事的谋划。宋朝在朝廷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这种体制使宋廷无法察纳雅言,无法听取中书省的意见,从而使朝廷在重大军事决策上容易出现颇偏和失误。政事归中书门下,军务归枢密院,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最重要的制度,后代赵宋君主都严加遵行。田锡此论当然无法改变这种体制,但他提出的让宰相参与军事谋划的建议,无疑是希望对宋代不合理的军事体制进行变革。到了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田锡上呈《乞召枢相访问筹谋奏》,再次提出要让宰相知晓兵事,参与军事筹划:

臣读《汉书》,高祖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今宰相、枢密使是陛下运筹帷幄之臣。不知曾议沿边利害,然后定差张齐贤等否?……今戎狄为患非细,陛下宜召宰相、枢密使,更访以决胜千里之外筹谋,不得轻敌玩寇,致戎狄谓中国无人也。若是宰相、枢密使面言不尽,即令直书利害必然之计,画一申奏。……若宰相、枢密使有所见不同,又不敢果决敷陈必然之策,又忌见同列,则乞陛下于便殿从上一人入,独召与语,使尽其所见。1

田锡何尝不知宋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而施行军务、政事分离体制,但他还是坚决主张宰相参与军事筹划。因此,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如果宰相和枢密使意见不同,又不敢果断上呈计策,或者双方有矛盾而不愿同列御前,那么,皇帝可以私下单独召见,以便他们各自畅所欲言。在宋廷军务和政事必须分离的体制下,田锡这样的想法的确有些单纯,但他建议宰相知晓兵事,参与军事决策,可以看出他对不合理的军政分离体制的理性思考。

(四)选用武将。选好将领是战争决胜的关键一环田锡认为,对将帅的选择主要是依照仁信和智勇两个标准。他在《将箴》中说:“勇则三军增气,智则谋虑必中。信则赏罚无党,仁则甘苦必共。”2仁信和智勇,是为将的基础条件。同时,田锡还认为,必须从军旅中选拔武将。在古代,武将出自行武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宋朝有意从文臣中选拔。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之后他汲取了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有意避免武将干政,于是在开国之初便定下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扬文抑武的规举。南宋时期王明清的《挥麈后录》、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和陆游的《避暑漫抄》等带有史料性质的笔记著作,都曾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誓言,这是宋朝重文抑武之策的起源。宋太宗时期,朝廷任命刘墀、郑宣等人出掌河北州、军,文人开始走向军事舞台。而田锡则认为,这种从文臣中选拔任命官员任武将的方法不妥,他在《论举武勇才器奏》中说,文臣为武将者不妥,例如刘墀降辽、郑宣平庸;武将最好在军旅中去选拔:“若且于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有智见勋劳者,选择使用,在陛下以赏罚二柄使之而已。往年杨业击契丹,侯延广守灵州,人多称许。若见今节度、防、团、刺史、诸司使副中,因赏罚激励岂无杨业、侯延广辈为国家立功勋也?”3田锡认为,完全可以在军旅中选拔像杨业、侯延广之类的武将,而皇帝只要做到赏罚公平即可。他反对在“三班中求任使,文班中求武勇”的选拔方法,正是对北宋开国重文抑武之策的纠偏。

强国为先、安民为本、军政合议、选用武将,这是田锡军事策略主要的几个方面。至于獎罚分明、安抚军心、使用间谍、刺探军情等一些常见性的策略,本文不再赘述。作为一位文臣,田锡写下大量军事方面的奏疏,提出很多卓有见识的建议。在北宋初期战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田锡对宋代军政分离的中枢体制、扬文抑武的用人机制做出了理性务实的思考,从而提出超拔于那个时代的策略。他忧国忧民,直谏敢言,主张革陈推新,力图改变北宋初期重文抑武的军事弊端,实现其富国强兵之志,历来为后世史家所关注和称道。

On Tian Xi's Military Thought

Ding Gongyi

Abstract: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Tian Xi wrote a lot of proposals and papers related to national governance, especially on frontier defence, and he also put forward many unique id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wars, Tian Xi p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made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the central system of separation on military affairs from political affair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employment mechanism tha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ivil officials than military officers. And then, he proposed his military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first, pacifying the people first, combining military affairs with political ones, and selecting military officers".

Key words:Northern Song Dynasty;Tian Xi;Military Strategy Tyeory

(责任编辑:厐思纯)

作者简介:丁功谊,1972年生,江西上高人,博士,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思想史。

1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三》载:“(太平兴国)三年九月,上御讲武殿,试礼部贡士、举人,进士加论一首,自是以三题为准。”(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84页)。又据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载,进士加论三题分别为《不阵而成功赋》《二仪合德诗》《登讲武台观习战论》(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第4357页)。

2 田锡:《御试登讲武台观兵习战论》,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92页。

1 田锡:《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年版,第10页。

2 罗国威:《田锡年谱》,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27页。按,本文所引田锡系年,皆出此谱。

3 田锡:《论边事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298页。

1 田锡:《论安关辅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2页。按,此文作于北宋至道三年(997)七月,收录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一,文章前面云:“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应诏上疏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69页)但据《宋史·田锡传》,田锡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迁吏部郎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六收录田锡作于淳化五年(994)八月的《論时政奏》,文章前面云:“是月,兵部员外郎田锡奏?……。”(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94页)淳化五年(994)八月至至道三年(997)七月之间,未见田锡授予其它官职的文献记载,故暂将《论安关辅秦》创作时间,定于田锡任兵部员外郎时。

2 田锡:《论灵州馈运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4~305页。

1 田锡:《论防下动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6页。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94页。

3 田锡:《将赴泰州上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8页。

1 田锡:《论举武勇才器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9页。

1 田锡:《上真宗论轻于用兵》,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18页。

2 田锡:《上真宗论点集强壮》,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19页。

3 田锡:《上真宗论拣选强壮失信》,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20页。

4 田锡:《将箴》,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96页。

5 田锡:《将赴泰州上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年版,第307页。

6 参见滕明杰《试论灵州弃守之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六期)与李海鹏、艾迅《从灵州弃守之争看北宋前期国防战略的转变》(《安康学院学报》2019年第六期)两篇论文。按,李海鹏、艾迅的这篇文章有个明显的失误,即将宋真宗初期北宋朝廷对灵州弃守争论的时间放在宋太宗时期。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96页。

2 田锡:《上真宗论轻于用兵》,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18页。

3 田锡:《上真宗论拣选强壮失信》,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20页。

4 罗国威:《田锡年谱》,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33页。按,此年谱也有可商榷处,例如未详考《宋史·田锡传》之失误处,认为田锡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出使秦、陇。

1 田锡:《乞召枢相访问筹谋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11页。

2 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96页。

3 田锡:《论举武勇才器奏》,田锡撰,罗国威点校:《咸平集》,巴蜀书社2020年版,第309页。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