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颜真卿书法对五代至北宋书法的影响

2015-11-03贺文彬

青春岁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北宋颜真卿

【摘要】纵观中国书法史,现在公认的影响最深,成就最大的书家除了王羲之以外就数颜真卿了。他以其精彩绝伦的书艺和忠烈高尚的人品一直引领群雄,所创立的“颜体”,是继二王书风后又一座伟大的高峰,历经数朝,影响不绝。自唐开始,历朝历代大量书家,无不以临习颜体来成就自己。颜真卿对于五代至北宋期间的影响同样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学习颜书的大家。

【关键词】颜真卿;五代;北宋

一、五代至北宋初期对颜真卿书法的传承

五代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国家少有安宁之日,在文化上更是无暇顾及,所以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艺稍显暗淡之色。然而由于时代相连,风气尚在,所以对于颜真卿书风的传承,仍然出现了那么一、两位大家。杨凝式便是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书法取法于二王、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其中对颜真卿书风的吸收最为彻底,我们从他所流传下来的书作中便能看出其学颜书的深厚程度。《夏热帖》是杨凝式所书的一封信札。此作用笔潇洒痛快,圆实飞动;结体纵长错落,欹侧险觉。整幅作品给人一种大气超然,心胸澎湃的感觉。杨凝式的传世作品中最能体现颜真卿书风遗韵的莫过于《杨氏跋卢鸿草堂十志图卷》。此卷共八行,七十七字,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看出杨凝式那浑厚沉着,浪漫恣意,潇洒大气的书风,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颇有几分相似程度。在后代书家中,除了柳公权能与颜真卿并称之外,就数杨凝式了,人称“颜杨”。这是人们对其书艺成就的尊崇,同时也印证了他是颜真卿书风重要的传承人。苏轼认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后,笔法便开始衰败,至唐末五代由于战争的影响,人们无暇顾及文艺,使得这时期文风凋散,而这种笔法也同时消散殆尽了,唯独杨凝式承接此法。赞其书艺道:“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黄庭坚对杨凝式的书法也十分推崇,曾多次将颜、杨并称,并认为,自二王以后能褪去风尘面貌的只有颜真卿和杨凝式了。除了杨凝式外,这时期对于颜书继承的代表还有历经两朝(五代至北宋)的李建中,宋太祖赵匡胤,以及北宋初期的石延年等。

李建中又称“李西台”,其书法师承于杨凝视、颜真卿以及二王一路的魏晋书风。在他存世下来的书作《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书,用笔丰腴肥厚,结体严谨稳健,风格朴拙秀骨,颇有颜真卿书风的影子。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学颜的书家,《铁围山丛谈》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太祖书札有类颜字,多带晚唐气味,雄伟豪杰,骇动人耳目,”可见太祖的书风还是比较雄浑大气的,尤有颜氏风范,可惜至今未见其墨迹传世,历代书家对他书法的评论也尤为甚少。

石延年以诗词文章而得名,虽然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算不上出众的,但对于北宋初期来说,依然算是学颜的大家。周必大赞道:“曼卿大书宛类颜鲁公,行草绝似柳城玄”。足以见得,其学颜书的功力之深。

二、颜真卿书法对北宋中后期书法的影响

北宋中后期,由于尚意思潮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人们安于现状的意识情怀,更多的人想要改变五代至北宋初期那种清秀流丽的书风,而去追求魏晋时期的古法书韵,而颜真卿的笔法正好是连接魏晋古法很好的纽带。正因为这样,这时期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成为他们追求古法的奠基石,一时间,学颜之人众多。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韩琦、蔡襄、苏轼、黄庭坚了。韩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当时便与范仲淹齐名。其善诗词,工书法,尤其是楷书深受颜真卿书风的影响。他的书法墨迹流传甚少,现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小恳帖》和《信宿帖》两件。《信宿帖》是韩琦所书的楷书作品,其字开阔圆实,雄浑凝重,颇有颜书风范,《书史会要》中言到:“魏公工正书,师颜鲁公,而颇露芒角。”。虽然这中间可能会有些“书以人重”的观点,(韩琦在北宋为三朝宰相,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但不可否认,在当时那个书风环境下,韩琦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学习还是蛮深的。

蔡襄擅长行草,同时也是北宋四大家中唯一一位以楷书见长的。其书风端庄浑厚,文雅婉美,在当时就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欧阳修最先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自苏子美后,在当世能独挡一面的,唯有蔡襄了。从他流传下来的书作中我们可以得知,蔡襄的行草书虽然受到颜真卿书风的影响,但更多还是结合了清丽遒俊的魏晋初唐之风,从传世的《陶生帖》、《蒙惠帖》等墨迹中便能说明,其书沉着痛快,清丽自然。当然在《郊燔帖》中,我们还是能清晰地看到其学颜书的风貌。而蔡襄书法中最受颜书影响的书体非楷书莫属了,尤其是他的大楷作品。可以这么说,从唐朝开始,书法能达到与颜真卿形神具似的除了柳公权便是蔡襄了。莫云卿曾这样评其楷书:“君谟真书,卓冠一代,大者端庄浓艳,在鲁公伯仲间。”颜真卿《自书告身》后的大楷题跋便最能体现这一点。此跋是蔡襄44岁时所作,全文共七行三十字。纵观此作,用笔天真朴拙,浑厚圆实,结体方严规整,大气凌然,全然一幅颜书之貌。之后他的《万安桥碑》也与颜真卿的大楷极为相似,可见蔡襄对于学习颜书的造诣之深是旁人所难以匹及的。

苏轼的书法取法于徐浩、颜真卿、杨凝式、李邕等人。虽然兼学众多,但是苏轼对于颜真卿的书法却尤为推崇,甚至把颜书推到了古今第一人的地步,认为书法到了颜真卿这里就已没有可发展的余地了。大体来说,苏轼在中年时期最受益于颜鲁公,在这期间,他曾大量临习了颜真卿的书作,黄庭坚曾言:“子瞻昨为余临写鲁公十数纸,乃如人家子孙,虽老少不类,皆有祖父气骨。”可惜至今没有一张苏轼的临习之作流传于世。在苏轼传世的墨迹中,我们能看出他对于颜真卿书风的理解与体会。苏轼法帖中最为著名的《寒食帖》便正好能体现这一思想,此帖丰腴天真,跌宕浩瀚,一改北宋初期的书风面貌。黄庭坚在其后的题跋中就很精准的说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尤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但是,由于苏轼是北宋尚意思潮的领导者也是集大成者,其思想意识比较活跃,创新观念也比较强,苏轼认为学古人者,最重要的是取其意,而非其形,要在古人所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突破才行。所以就颜真卿一家书风而言是难以束缚住苏轼的书法面貌。正因为这样,在苏轼的作品中再难达到像蔡襄那样形神具备的地步了。

黄庭坚跟苏轼一样同以诗词、书法闻名。由于他们的学术见解基本相同,所以两人经常一起学习,谈论古今之人的书法。对于颜真卿的书风,黄庭坚同样也是推崇备至。他曾这样盛赞道:“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客观来说,从黄庭坚所流传下来的书作中,我们很难看到颜真卿书风的影子。那是因为黄庭坚的用笔比较瘦劲,不像苏轼那样沉着。虽然在学习颜真卿书法的问题上,黄庭坚有请教于苏轼,也曾让苏轼为他临习颜真卿的书法,但是由于黄庭坚的个性过于强烈,最后依然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效果。但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于学习颜真卿的书法还是下过很大苦功。

【参考文献】

[1] 苏轼文集[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6.

[2] 铁围山丛谈[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

[3] 书林藻鉴[M]. 文物出版社, 1985.

[4] 书史会要[M].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

[5] 东坡题跋[M]. 广文书局, 1971.

【作者简介】

贺文彬,男,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硕士毕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书法学专业教师。

猜你喜欢

北宋颜真卿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笔道颜真卿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