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序”渐进,让有效学习发生

2023-07-11祖庆丽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分针正方形物体

祖庆丽

摘要: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深入研读教材内在的知识逻辑,摸清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起点和难点,对“量感培养”的教学进行优化,探索合适的课堂展开结构,形成了“研读教材,合理调整‘知识序”“顺学而教,充分尊重‘认知序”“整体架构,设计高效‘展开序”的思路,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量感培养知识序认知序结构序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等“量”,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由于这些单位往往比较抽象,所以“量感培养”一直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关键和难点。如何在研究教材的知识逻辑、理解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起教学结构的“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和完善“量”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的层次和深度,是小学数学教师重点研究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深入研读教材,厘清内容的“序”,认真分析学情,摸清认知的“序”,构建起课堂展开的“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真实发生。那么,具体到每一节课,该如何操作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研读教材,合理调整“知识序”

为了利于教学,教科书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知识结构等顺序编排的。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具有静态的特点。但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动态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程度肯定会与教材的编排有所偏差。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作以下调整:

(一)合理放大,放慢知识的生成

由于内容长度和本身的数学学科特质,对于知识生成的过程,教材无法很细致展现,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习发生的过程,适当放大、放慢关键知识点的生成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调整教学顺序,或者设计不同的层次等教学策略,来合理放大、放慢知识的生成。

例如,在《认识分》一课,教材对时针分针联动的介绍体现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但突破7:55这个难点,需建立在学生真正理解時针、分针的位置是相互关联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放慢了时针和分针的转动过程,把教材中的先感知联动,再认识、练习读分针,转变为先认识、练习读分针,然后再观察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让“静态”的钟“动”起来,自然而然地体会联动。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再如,《认识面积》一课中,首先通过比较黑板和国旗等实物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接着让学生把数学书的封面、一元硬币的一个面画在纸上,看看会出现什么图形,这些图形有无面积,让学生感知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也有大小。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用重叠法可以很容易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最后教师变其中一个正方形为长方形,这时不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从而引发冲突,进而去探究比较的方法,结果学生发现割补法、用小方块去平铺及数方格的办法都可以,数方格的办法最简便。这样不仅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了解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开展观察、操作、测量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逐步感知,逐步体验概念的形成。

(二)适当调整,添加学习的支架

教材主要表现的是知识的逻辑体系,而教学过程需要结合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困难出现之前,可以添加一个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更深的思维层次中去,或者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知识提前,从已知到未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然。一般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和建立学生已有的概念基础;二是在循序渐进的认知中掌握并学会运用。

“面积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生对空间三维领域中的“一维”概念是从认识长度概念开始的,进而认识长正方形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周长、计算周长,在此基础上认识面积。这节课在学生学习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学生初次接触“二维”空间的知识,为后续学习“三维”空间的知识做准备;在循序渐进的认知中能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含义,也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面积、体积以及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让孩子体验教材所提供的“比一比”“摆一摆”“量一量”这些活动。

首先通过摸一摸,从触觉上初步感知面积的存在,直观感受面积是有大有小的。其次通过比、剪的方法,以其中一个物体为单位比较出不规则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对物体面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当两个面积不能目测比较也不能重叠比较面积大小时,该怎么办?此时通过单位图形填充比较面积大小,把面积转化为“单位图形”的个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最后用面积尺(更小的正方形)量面积的大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面积是可以用不同单位来测量的,而它的测量方法和周长的测量方法有些相似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测量面积是在图形的里面进行的,而周长测的是图形的一周。通过用面积尺测量面积的过程,学生能感受到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其中的个数也不同,深刻地体会到面积和周长的不同之处。

二、顺学而教,充分尊重“认知序”

所谓顺学而教,就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认知序”,是指学习是一个从未知通向已知的过程。只有顺学而教,充分尊重“认知序”,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灵动过程。为了让学生爱学数学,让学习自然推进,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儿童本位,创设有趣的情境

熟悉的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他们从“被动”的任务式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面积的认识》一课,在“建立面积概念”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出示课题:什么是面积?

师:同学们,听说过面积吗?在哪听过?那你们觉得哪里有面积?

生:房产证,书本,桌子。

师:刚才你们说的桌子、书本,都是一个(引说)——物体,能理解吗?

我们伸出手来摸摸物体的表面,先摸书面、桌面、直尺面……

出示:不规则卡纸,课题“哪位同学上来摸 一摸 ?”。

总结:有规律地摸,摸全,不重复,我们再来摸一摸书面、桌面!

师:同学们,哪个面最大?哪个面最小?

生:桌面最大,直尺面最小。

师:刚才我们摸的是物体的哪儿?比的又是 什么?

生:摸的是物体的表面,比的是物体的大小。

师:同学们对面积有感觉了吗?那你们觉得什么是面积?

生:有感觉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面积。

师:你们的感觉真好!

出示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

(二)充分预设,巧用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知识是生成的,只有在课前充分、全面地预设学生的回答,我们在课堂中才能顺势而导,顺学而教,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識,使学生主动地学。

例如,《认识分》的第一环节,其意图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所以我们不需要学生回忆起所有的已学知识,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顺学而导,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

1.认识钟面

师:关于钟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钟面上有时间,是9时。

师:你来读一读,你怎么看出来是9时呢?

师:你们能看出钟面上的时间吗?考考你们。

顺势过渡到第二个环节——认识分。

2.认识分

整合了第二次实践的认识分和练习读分两个模块,通过“老师忙碌的一个小时”的情境,从7时整到8时整,认、练一体,如下图:

三、整体架构,设计高效“展开序”

为实现高效的教与学,整体架构一节课就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精心挑选素材,充分开发

学习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将合适的素材贯穿一节课的教学始终,能提供给教师充分的开发空间,这样的课堂就会是连贯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自然生成的。

例如,《面积的认识》一课,在“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以及通过“目测”即可判断面积大小后,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剪一剪的方法比较不规则物体的大小,在比、剪的过程中直观感受“重叠”比较面积的大小,进而深化对面积的认识。重叠两个图形比较大小应该是学生基于生活的一种本能,是比较大小的本源方法,换个角度看重叠比较大小仍然可以说是寻找“标准”,以其中较小的物体作为“单位”来测量另一个物体。教学设计如下:

出示:两个不规则的面(大小比较接近)。

师:同学们,两个面,你有什么方法比出它们的大小吗?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一,用比、剪的方法,随意 研究 。

学生活动:比较不规则面的大小(请一组演示)。

演示:剪过的面积还一样吗?

总结:通过比、剪,我们能比较出物体表面的 大小 。

(二)设计核心问题,板块推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侧重分解知识,因此整个课堂往往是“杂、碎、繁的小问题”。设计核心问题,教学以板块式推进,可以突出学习的关键之处,做到激活课堂,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例如,《认识分》一课中,可以将认识分、练习读分、感受联动整合在1个情境,6个钟面中。通过“仔细观察这6个钟面,认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将教学内容连点成线,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再如,《面积的认识》一课中,可以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等活动板块,把“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连接起来。教学设计如下:

出示:五幅图片,课题“这五幅图都有面积吗?”。

此时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的图形才有面积,认识封闭图形。

师:前面四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面积在哪?在这些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最小?

生:圆形的面积最大,月亮形的面积最小。

师:看来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

生:老师,封闭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作面积。

师: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谁大谁小呢?

生:两个图形看上去差不多,很难比较出大小,我们可以用之前比一比、剪一剪的方法来比较。

师:这两幅图在屏幕上既不能叠也不能剪,你还有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不着急,老师给你点提示!

师:根据提示,你有什么启发吗?

生:比较长短的时候用小长度量大长度,比较面积也可以用小面积来量大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二,用小正方形量一量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活动一:用正方形摆一摆

生1:一个一个摆满后,正方形是16个,长方形是15个,所以正方形大。

生2:我们组是这样摆的,竖着摆一排,横着摆一排,都是4个。4×4等于16个,同理长方形是3× 5等于15个,所以正方形大。

(设计意图:当两个图形既不能目测比较也不能重叠比较面积大小时,该怎么办?此时通过旧知来引导学生用小单位量大单位比较面积大小,把面积转化为“单位图形”的个数,既将图形面积大小转化为两个自然数大小,也让学生感受到面积是可以用不同的数量描述出来的。)

学生活动二:用面积尺量一量

师:量长度用尺子,量面积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尺子?还真有,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面积尺。

生:正方形量出来是8×8=64,长方形是6×10=60。

师:与摆一摆相比,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一会儿是16,一会儿又是64呢?

生:面积尺的格子比摆的正方形要小,我用面积尺量了小正方体,刚好是2×2=4。

师:你的探究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不仅找出测量工具不一样,得出的数据也就不一样,而且找出了两个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

师:原来我们学过用小长度量大长度,今天我们用小面积量大面积。

[设计意图:设计面积尺(更小的正方形做单位)比较面积大小,感受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其中的个数也不同,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打下基础,让学生对面积单位有初步的认识,也比较出周长和面积测量是有区别的,周长量一周,面积量内部。]

“教无定法,以学定教”,因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必须做到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知识的“序”,再根据学情,分析认知的“序”,不断调整教学流程,构建课堂展开的“序”。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习如此,教学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徐向颖,臧萍.助学生完成认知上的飞跃——“用字母表示数”教研纪实[J].小学数学教师,2014(3):57-62.

[2]曹文娟.因“序”选“材”因“材”施“教”——“用字母表示数”赛课反思[J].小学数学教师,2016(6):22-26.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分针正方形物体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画分针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