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思考
2023-07-11任振邦
任振邦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儿童文学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凭借自身独特之处对许多学生起到文学启蒙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儿童文学教学的渗透却很少被提及,部分教师对儿童文学也缺乏认知和理解。“双减”政策强调学校要提质增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文学教学能够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对课内文本的学习更有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文学素养
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曾说过,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关系密切,两者都兼具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素材、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功能。显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此外,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开拓视野,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可以塑造人格,发展个性。儿童文学正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死盯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和教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引导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换而言之,“双减”政策强调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问题,探究小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问题——忽视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很多小学过分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视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学重知识,而轻情感陶冶,只对儿童文学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忽略了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的情感陶冶、审美教育和人性熏陶的价值。学校不重视儿童文学在陶冶儿童的情操、提高儿童的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因此很少開设专门的儿童文学课程,学生对儿童文学传递的知识经验的学习被局限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讲解也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内在的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儿童文学的情感认同,未能在班级中营造出学生自觉学习、阅读儿童文学的良好氛围,因此,儿童文学的审美、娱乐、教育、认知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二)教师问题——缺乏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能否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但是,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匮乏。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职前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相关理论教育的教师少之又少,其二是入职后自学或者学校组织的有关儿童文学方面的培训效果不太显著。这就陷入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怪圈。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缺乏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一大批老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儿童文学观上面,既缩小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又使儿童文学孤立于语文教学之外,甚至不适应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第二,教师缺乏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许多教师甚至连儿童文学的概念都难以准确地界定,更别说对儿童文学的范围、美学特质、体裁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有所认识了。第三,教师感受儿童文学纯真、质朴、欢愉、变幻特点的能力低下。教师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没有通过儿童的视角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同身受的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其指导学生领会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效果不佳。第四,教师在给予学生阅读指导的时候,角度狭窄,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独到和引人入胜之处。
(三)课堂问题——儿童文学作品赏析不透彻
首先,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把握不够透彻,抓不住儿童文学独特的美学特质,这无疑造成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隔阂。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掌握生字、新词、语法为目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对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赏析,由此淡化了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
其次,教师对于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把握不够精准,对儿童诗、儿歌、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小说等体裁界定模糊,造成对儿童文学的赏析有失偏颇。比如儿歌和儿童诗这两种体裁,许多教师会把它们混为一谈,忽略了儿歌富有韵律节奏、顺口自然且有“俗味”,而儿童诗则更注重情感的纯度,关注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等特点,仅看到儿童诗与儿歌外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似性。
最后,教师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过于成人化,以成人的视角品鉴儿童文学作品,忽视了儿童对于纯真、质朴、欢愉、变幻的美学特质的新奇感受。儿童文学是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视角来表现儿童情感世界的,假如教师不能透过儿童的视角来观照儿童文学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儿童文学就失去了其本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赏析儿童文学的角度往往高于儿童的审美视角,用成人的世俗化眼光剖析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题,显得过于功利化。
二、“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学校的环境创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儿童文学氛围
1.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让儿童文学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好的儿童文学氛围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置身其中,自然能够感受到儿童文学的美,从而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追求真善美。教室是营造良好读书学习氛围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悬挂儿童文学插图、放置儿童文学绘本、借阅儿童文学书籍的方式来增强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在认同感,让儿童逐渐喜欢上阅读,感受阅读过程中的幸福与快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诸如儿童文学手抄报比赛、看图写故事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
2.举办“讀好书,爱推荐”的活动,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传承
教师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换换爱”活动,以儿童文学读物为媒介,鼓励儿童分享优秀的书籍。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乐于分享、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在学生积极参与全校性活动的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儿童文学阅读氛围。一学期开展三四次此类活动,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将会显著增加。教师可以鼓励阅读过同一本书的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在阅读分享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兴趣,丰富其阅读感悟,让学生在语言的碰撞中获得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更深刻的熏陶。
3.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沁人心脾
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以及对于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程度,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不善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自身的了解不够透彻深入,因此教师关怀、探求学生的心理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犯错,教师从成人的角度跟学生讲道理,所取得的效果通常都不太理想,而儿童文学则适时地给予教师和学生帮助。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生能够通过典型形象获得真善美的熏陶,能够从儿童文学所展现的自由、美好、富于想象的世界中,感受到真诚、善良、诚实、勇敢等美好品质,为自身以后的发展树立榜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地挖掘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效用。
(二)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奠定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
1.开设网络微课,充实教师儿童文学理论知识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对于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也必须从掌握理论知识着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当下较流行的微课形式,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聘请高等院校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通过10~20分钟的系列微课,系统地讲授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包括儿童文学的内涵、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儿童文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儿童文学的题材等。要求教师每周达到一定的课程学习量,并通过学期末的结业考试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进而形成与现代儿童教育相一致的教育观。
2.聘请专家开课,增强教师的实践体验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对小学教师进行儿童文学教学的指导,以具体的课堂实录或者公开课的形式,让教师获得最直观的感受,经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尝试将儿童文学教学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具体的实践完善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不断尝试、总结的过程中,把儿童文学素养内化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从而取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
3.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提升教师感悟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文学,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都会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可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学会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更好地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悲喜,体会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于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水平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注重特色课堂的精品化,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兴趣
1.开展不同体裁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色主题活动,引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儿童文学由于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其体裁划分更为细致,主要分为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故事、儿童寓言、儿童散文等多种体裁。每种体裁在形式、语言、风格特征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体裁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比如,带领学生领略儿童诗的韵味时,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儿童诗是具有诗的基本特质的一种体裁,具有生动活泼的韵律和强烈的情感。其次,充分利用儿童喜欢阅读儿童诗的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配合着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体验儿童诗的美感、韵律感和音乐感,发掘阅读中点点滴滴的乐趣。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让学生带着发现美、发现感动、发现童趣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儿童诗的创作积累感性的情感体验,通过创作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再如,在学习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感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内心 感受 。
2.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激发学生的童心
小学生处于由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假如过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或者纯课本知识的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聪明的教师懂得在布置适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通过游戏、合作、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以轻松快乐的教学方式博得学生的好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发现玩的途径,引发学生对于生活童趣的共同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儿童文学的娱乐功能,增强儿童文学教学的趣味性,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拉近学生与儿童文学的距离。
3.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分享阅读体验
现代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因此,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多听听他们的感受,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去发现美、感悟美,最终上升到追求美的境界。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有必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感受,让他们相互之间推荐自己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发挥“同伴效应”,在全班形成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 掘他们的潜力,相信他们身上的无限可能性,让每个学生都爱上阅读,并能从阅读中获取能量。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学习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审美想象能力。在“双减”政策的倡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开展儿童文学方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抓住儿童文学的特征,注重特色课堂的精品化,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方建兰,汪潮.“双减”政策下的语文教学新方案[J].语文教学通讯,2021(33):15-18.
[2]卜丽文.新课程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43):191.
[3]陈蓉.“双减”政策背景下对语文教学困境的反思[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1(10):7-9.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