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善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效果及普及途径
2023-07-11孙悦曹芳王成祥
孙悦 曹芳 王成祥
摘要:体育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以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发学生活力,是改善低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最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体育游戏、体育活动对感觉统合失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探讨体育课程对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作用,本研究结合一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现状,以合肥市兴华苑小学一年级感觉统合失调的12名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体育课程干预,对体育课程的干预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效果进行跟踪性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干预前、后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分别对学生家长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SW正态性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其能够显著改善学生的感觉统合水平,同时提出精准识别、深耕教研、支持鼓励和提高认知四种普及途径。
关键词:体育课程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多发生在3~12岁的儿童身上。感觉统合失调一般分为五大类,分别为表现在本体觉、前庭觉、视觉、听觉、触觉方面的统合失调。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杭州等城市相继建立了相关的专业机构,利用感觉统合训练和独特的器材,促进孩子多种功能的正常发展,改善其学习习惯、运动协调等。感觉统合失调矫治的最佳年龄为3~12岁,但是由于普及面窄、收费昂贵、认知不足等原因,多数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时期。
本研究拟使用体育课程干预,即在活动性原则主导下的感觉统合训练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体育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实验法、问卷法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效果进行跟踪性研究,为更好地实施校园体育干预以及拓展体育教学的策略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为了最大范围地给予需要的孩子最大的支持和最有效的干预,我校选择将最适宜小学低年级开展的感觉统合训练和体育课程相结合,开创性地以体育课程的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授课。结果表明,通过体育课程可以明显改善感觉统合失调学生的感觉统合水平,明显提升儿童平衡能力、本体觉,促进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发展。孩子在体育课程的练习和游戏中,不断加强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和反应,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提升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达到开发孩子身心潜能的目的。
一、一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
了解一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是开展体育课程的必要前提,充分了解一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实际情况才能够采取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选取合肥市新站高新区兴华苑小学教育集团、竹溪小学教育集团、兴海苑小学教育集团一年级的1013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级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人数占比较大,前庭平衡能力、本体觉、触觉灵敏度和学习能力失调的人数分别为125人、188人、123人和119人,占总人数的12.3%、18.6%、12.1%和11.7%,其中小学生本体觉失调的情况最为严重,且人数最多。本体觉的发展和体育运动息息相关,身体运动对本体觉的发展的作用最为直接、有效、强劲。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十分有必要。
二、体育课程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作用
结合前期的实际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小学一年级中有约20%的学生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往往是“高智商,低成就”,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交友、运动以及心理健康,若不及时干预,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感觉统合水平,因此将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课程相结合,开创性地以体育课程的方式对12名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社团课程干预,每节课40分钟,一周上两次课。
该干预课程以社团的形式開展(课堂计划见表1),旨在将小学水平一教材与感觉统合训练相融合,以提升儿童感觉统合发展水平,发展儿童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以及情绪的稳定性,提高其运动能力。干预期间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共实施了30次干预课程。寒假期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跳绳练习形式的训练,频次较少、时间较短。
为进一步了解12名学生干预前后的变化,运用SPSS进行SW正态性检验,p=0.57>0.05,服从正态分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其干预前后的得分进行检验,双侧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p值均小于0.05,说明参加体育课程后,学生感觉统合水平总体显著提升。
结果表明,学生的本体觉提升最明显,开始小学生大运动发展、精细运动发展滞后,且难以完成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活动,经过兴华苑小学体育课程的训练,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课程后本体觉评定标准分达到了正常水平,体育能力明显提升;前庭平衡能力训练后有了显著提高;触觉灵敏度和学习能力经过训练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将水平一体育与健康教材同感觉统合训练深度融合的体育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感觉统合发展水平。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体育干预训练单一动作、组合练习以及综合游戏,可以同时增强小学生的本体觉、前庭平衡能力、触觉灵敏度和学习能力。通过在游戏中使用运动器材和感统训练器材能够有针对性地输入感觉刺激,可以增强全身触觉器官的信息输入,加强脑神经的统合功能发展,促进小学生身心全方位发展。
三、体育课程改善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的普及途径
(一)精准识别,把握教学重点对象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民族未来的脊梁。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其正确的支持和帮助,打造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得孩子能够充分地探索和发展自我,使得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育,形成强健的体魄、开朗的性格,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质的飞跃。
识别感觉统合失调学生是给予有效干预的第一步。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识别出动作学习困难、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左右不分、身体控制困难的学生,这些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教师可以给家长发放一份“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根据家长的反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感觉统合发展水平,并在未来的体育课程中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干预。
(二)深耕教研,拓展体育教学深度
本研究表明,体育课程对一年级学生感觉统合失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我校在兴华苑小学开展周期性的社团体育课程,学生进步显著,家长反响热烈,教师收获满满。体育课程和感觉统合训练深度融合,教学时长、教具、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适用于一年级学生,既有体育课本内容的学习,也有感觉统合训练游戏的欢乐,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回应外界的刺激,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深耕教研,完善体育课程的教案,在教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有效、有力、有爱的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水平一课程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情境设计,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游戏,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因此,一年级体育课程游戏化的内核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核心要素完美契合。本研究中的体育课程将水平一教材中的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体学习内容和体育课程现有的器材、场地与感觉统合训练的专门器械和训练方法充分融合,使得体育干预课程不仅承载着体育教学的健身育人本质,还发挥出感觉统合训练的专业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推广这一模式。同时,要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加强学段衔接,及时对儿童进行体育課程干预,给予学生最合理的教学评估,为小学阶段的教学设计提供有效借鉴。
(三)支持鼓励,改善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负责在课程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要想提升体育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多为体育后进生,他们是体育课中待进步的群体,而进步是需要时间努力积累的。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该多点耐心、多点信心、多点爱心、多点仁心,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给予孩子精准的指导,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乐于挑战。
改善与学生的互动质量,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与发展,而做一个合格的支持者同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会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支持。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满足个体需求和兴趣的活动与器材。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让学生在挑战自我中获得成就感。再次,要把握好课程中游戏的设计,低年级课程以游戏为主,应注重将游戏的设计和德育资源融合,让体育和德育共同发挥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在游戏和学习中,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学习一点点。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学生才会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最后,要注重课程前、后的支持,课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引发更多的探索和思考。
(四)提高认知,家校携手共进
感觉统合这一概念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多数大城市开展的感觉统合训练较广泛,相对应地,美国90%的家庭对其认知很明确。相较于感觉统合失调人群的较大比例,我国对感觉统合持有正确认知的人群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后果又是严重的。因此,提高人们对感觉统合概念的认知任重而道远,而这需要学校及家庭的共同支持。
学校应该坚持从孩子抓起,充分发挥学校橱窗、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幕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效果宣传,积极营造“人人爱体育,人人享健康”的校园氛围。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发挥媒体作用,丰富宣传手段,切实达到宣传效果。开办家长大讲堂,提高家长对感觉统合的认知和加强对体育课程效果的宣传,让家长可以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积极投身到孩子的健康发展中来。学校可以开展课程参观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体会体育课程的魅力。在课余时间可以开设家庭锻炼、家庭运动、家庭体育课程,共同为孩子提供身心全面发展的双重保障,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家长踊跃参与到体育促健康的体育课程推广活动中来。
结语
体育课程对于感觉统合失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与感觉统合训练深度融合的体育课程同样适用于感觉统合水平较高的学生,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低年级体育课程中,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还增加了课程的功效性。精准识别、深耕教研、支持鼓励和家校结合是感觉统合训练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体育课程惠泽最广大学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挚,翟宏.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5):4-6.
[2]郭玉芹,闫吉荣,孙秀珍,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训练方法及其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0(12):766-767.
[3]李莉莉.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平衡能力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8.
[4]杨强.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融入感觉统合训练的实验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5]李蕊.感觉统合训练促进7—12岁儿童体质发展的实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6]陶然.感觉统合训练对幼儿身心健康影响效果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7]李旭东,黄悦勤.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9):573-574.
[8]尹可可.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儿童学习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9]王宁一,于晶.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2):249-251.
责任编辑:唐丹丹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低年级(水平一)学生感统失调现状及体育课程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HJG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