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价值审视与路径分析
2023-07-11于瑾
摘 要:档案数据是高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当前,高校档案数据治理面临治理效能低、安全性差、“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共享难等困境。区块链的技术特征对解决这些难题有很好的契合性。本文从分析现阶段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痛点入手,在对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加以价值审视基础上,提出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四个途径以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区块链;数据治理;路径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区块链赋能高校数字档案管理的实施模式与路径研究”(Hnky2023-14)阶段性成果。
档案数据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不仅能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还为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条件保障。高校档案数据治理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防篡改性、分布式存储、过程透明可追踪等优势特征,为档案数据治理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引入区块链技术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有助于高校档案治理能力提升,是整个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路径和重要举措。
1 档案数据、数据治理与区块链技术
1.1 档案数据
档案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术语,许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专门的解读。金波通过档案数据与传统档案信息的比较,将档案数据定义为“数据化的档案信息及具备档案性质的数据记录”,并指出从内涵上档案数据要具备档案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价值;外延上档案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数据集合,不仅包括各类数字化档案资源而且包括未纳入档案部门保管范围但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据以及档案管理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累积性数据;形式上是经过数据化处理后的档案信息资源[1]。
1.2 档案数据治理
“档案数据治理的狭义内涵是指档案部门对数据态档案所开展的治理活动,广义内涵是指多元主体对具有档案属性的数据所开展的治理活动[2]。本文主要讨论广义内涵的档案数据治理,即“指以档案部门为主导的档案数据利益相关者协同合作,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要求下,综合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以保障档案数据真实完整、质量可靠、要素合规、风险管控、开放共享、价值增值为目标,对档案数据持续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实现档案数据善治的过程”。[3]
1.3 区块链技术
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指出区块链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4]。广义上的区块链代表的是一种技术概念,是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5]。本文主要讨论广义上的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数据管理和存储技术,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透明化、可溯源性等区块链的底层技术特征顺应了数据开放和信息保护的双重需求”[6],与档案数据治理需求相契合,提升档案治理效能。
2 现阶段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痛点分析
2.1 档案数据意识不强,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核心,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档案以及档案数据管理工作仍然处于末端。行政工作重复调用档案,数据重复统计情况较多,效率亟待提高。另外,受数据安全风险、利益冲突、个人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影响,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等主体没有充分享受到数据“福利”,往往也不愿与其他主体共享数据,以致数据价值很难得到释放。
2.2 档案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高校中大量档案数据保存在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其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这些系统没有统一的底层数据结构设计,系统间档案数据交互和整合困难,造成数据之间的关联度较差,甚至有矛盾和重复的数据,客观上造成信息孤岛现象。此外,由于档案部门对收集数据的管控能力弱,大量有档案价值的数據并未完全移交至档案部门,导致数据信息收集不全,数据质量不高。
2.3 集中式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存在隐患
大部分高校各部门业务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采取集中式数据库存储技术,数据备份工作参差不齐。这种模式,一旦出现服务器硬件故障,数据库被非法篡改或遭遇病毒攻击等,很容易出现数据损坏、丢失等不可恢复的情况,存在较大的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另外,数据传输过程简单,传输保密措施相对薄弱,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泄漏和被篡改等风险。
2.4 数据很难共享利用,价值转化率不高
档案数据治理的目标是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共享,发挥档案数据的价值为学校各项事业服务。现阶段,由于档案数据量大、类型复杂且格式多样,现行的收集和利用管理方式远不能满足多元化用户的需求。档案数据利用率低,数据的知识价值转化率不高。
3 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价值审视
3.1 多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学校整体治理水平
传统的档案数据管理模式容易造成部门间的无效沟通和利益博弈,导致管理成本高且效率低。区块链技术具有防篡改性、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过程透明等特征。基于此技术建立数据协同治理系统,通过多元主体间的信息交互完成系统内部监督,实现系统内的可信共享,多主体共同参与,主体间既是数据资源供给者,又是资源受益者。每个节点的历史记录被客观的记录下来,学校可以根据节点的记录分配资源,优化分配,降低治理成本,大大提高治理效率。
3.2 保障数据安全,实现数据价值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本质是一个数据库。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大数据存储架构使数据能够在不同节点进行备份,并且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基于数字签名和密钥的安全保护,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将实现不可伪造、全程留有痕迹并可进行集体维护,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传输的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和隐匿性标签处理,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数据得以做到真实、完整、准确可用,主体参与数据流的意愿增强,进而推动数据价值实现。
3.3 解决信任难题,打破数据共享壁垒
高校档案数据难以共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数据信任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科研数据协同管理,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科研人员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将科研数据以“档案”的形式存储在数据系统上,“利用时间戳元数据对科研过程中的想法和创新进行版权声明以实现充分的保护”[7],避免数据泄密和被篡改。科研人员可选择不同的保密属性,对涉密数据本地存储,对开放数据不加密开放共享。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产出。
3.4 保护主体权益,助推科研诚信落实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信任机制,与科研诚信相契合。实践工作中,由于科研工作的周期性,往往科研项目结题后才归档相关研究材料,无法对科研诚信行为进行动态追踪。利用区块链技术,科研人员可在研究周期内的任意时间上传研究阶段性成果,区块链具有时间戳特点,每个上链数据可追溯,增加科研主体行为的透明度,可引导和约束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的有效监督,提升整体学术信用度。
4 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途径
4.1 理念赋能,导入区块链与数据治理的核心理念
新的技术革新应用于实践,需要以理念升级为起点。档案部门要认识到区块链作为一项能对档案工作诸多痛点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技术,具有盘活整个学校数据生命线的潜质,要学习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同时认识到其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的局限和不足,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数据治理落实落地寻求可行方案。从观念和意识上树立“数据治校”理念,提升数据治理意识。
4.2 理论赋能,优化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制度设计
在高校档案治理过程中,档案部门与行政部门、学院、科研平台和教学科研人员都纳入到协同治理系统中。档案部门应在其他治理主体充分参与下,牵头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以保证系统内档案治理有科学的规范可依据。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缺乏成熟制度规范的现实,首先,结合高校工作实际,以现行有关区块链和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引入协同治理与数据治理的相关理论,优化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制度设计,制定全面、系统、现实可行的制度规范体系。其次,完善档案数据治理的权责分配框架,明晰档案数据治理各参与主体和客体的權责。
4.3 技术赋能,基于区块链构建高校档案数据治理平台
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综合平台主要应包括四大核心功能。一是档案数据生产与存储子平台,主要为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开发与存储提供工具和平台,通过多链等技术将不同类型和敏感等级的档案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分链存储和跨链共享”。二是档案数据可信共享服务平台,主要是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技术特点,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技术,结合数字签名与加密等技术,实现档案数据的确权和可信溯源,促进档案数据的可信高效共享。三是档案数据质量管理子平台,主要负责从源头上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提升数据质量。包括利用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实现档案数据的“实名制”,形成档案数据的“终身负责制”;利用区块链的多方共识机制实现节点间的互相监督;利用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对上链数据的自动化合规审查等数据质量保障功能。四是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子平台,主要利用各种安全访问控制技术,防止档案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通过数据规划,实现档案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通过数据摘要上链等方式实现链上链下数据的交叉验证,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4.4 组织赋能,多主体共同参与高校档案数据协同治理
高校档案数据治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档案部门难以独自完成,需要多部门协同参与,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档案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明晰档案数据治理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档案数据治理委员会、档案数据的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等,明晰各主体的角色分工和职责权限,以便更好地进行档案数据治理以及促进档案数据价值的最大化。首先,明确档案部门和其他治理主体的角色和定位。档案部门牵头成立档案数据治理委员会,领导、统筹和协调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的规划与顶层设计,负责牵头制定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的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设计和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综合平台,审核链内成员节点,拟定智能合约等工作。其次,机构和个人等主体要共同参与,根据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和优势特长,在一定的制度和机制内,担任相应的角色并承担具体任务,实现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
5 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保障机制
5.1 人才保障,建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素质人才是建设高校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的重要因素[8]。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数据治理,对档案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引进专业化的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知识交叉知识背景的档案数据治理人才;二是档案工作者要积极进行知识转型,通过培训或再学习重构核心知识体系,拓展自身学科知识边界,学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了解有关数据存档、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知识管理、数据安全、数据开发与利用等的技术知识,把自身打造成具备必要核心能力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5.2 资金保障,多措并举筹措建设资金
作为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的牵头部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大对高校档案数据治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向学校争取建设资金,同时通过各种相关项目的申报,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的通证机制,设计相应的档案数据共享与利用的数字化激励机制,进一步挖掘档案数据共享与再利用的商业价值,为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综合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6 总结与展望
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行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档案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为学校服务,需要高校在治理过程中拥有新思维,利用新技术。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低成本的信任基础实施技术,以其特有的防篡改性、分布式存储、智能合约、过程透明等技术优势在档案领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引领作用,也为高校档案数据治理困境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因此,开展区块链赋能高校档案数据治理研究,探究如何在保证档案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治理主体参与档案数据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积极性,对推动高校整体治理能力提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波,添志鹏.档案数据内涵与特征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0(03):4-11.
[2]杨茜茜.概念、内容与定位:我国档案数据治理研究的理论坐标[J].档案学研究,2021(06):28-34.
[3]李宗富,董晨雪.档案数据治理:概念解析、三重逻辑与行动路向[J].档案管理,2022,258(05):36-39.
[4]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https://www.sohu.com/a/224324631_711789.
[5]杨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档案数据共享策略探究[J].山西档案,2020,252(04):105-112.
[6]李轩.区块链赋能政府数据开放的风险及其规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丁敬达,原宜青.论区块链技术支持的学术诚信机制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1,33(02):54-62.
[8]陈青,陈龙基,林林.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档案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云南档案,2022,358(04):53-56.
作者简介:于瑾,海南师范大学档案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