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2023-07-11陈胜雄
陈胜雄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2022年版课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提炼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首位,充分体现出了“育人导向”,以及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教学中,怎样才能将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
一、开发学习工具,整合学习资源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学生对文本中的文化事物有一定了解。由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整合能力较弱,教师需要为学生开发一些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整合文本中蕴含的文化事物,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在落实文化自信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阅读卡片,把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如《端午粽》《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北京的春节》这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传统节日的时间、习俗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传统节日卡片。对于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如《小英雄雨来(节选)》《梅兰芳蓄须》《黄继光》《军神》《清贫》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人物简介”的形式制作成阅读卡片。对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制作成卡片。这样学生可以将阅读内容与文化感受整合在一起,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工具的开发以及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更加直观而深刻地感知中华文化,为“文化自信”在课堂的落实提供条件,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二、关联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对文化自信并不是一無所知,是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的。所以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激发学生对文化自信新知的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描写的春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春节,为什么,关于春节自己想和大家分享些什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在学生交流分享后,教师接着讲述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国古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关于春节的诗,如《元日》这首诗中的放爆竹、喝屠苏酒、贴对联等都是我国古代过春节特有的习俗。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不同地区过春节的习俗进行交流分享,并对这些春节习俗的利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这样的学习情形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三、精心研读文本,挖掘拓展文化
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对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并以此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其中,《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中的内容分别对应我国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学生纷纷说出中秋节、端午节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这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教学《纸的发明》一文,教师可以借机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说说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谁在什么时间发明的。教学《赵州桥》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我国古代和现代著名的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桥是怎样建造的,以此丰富学生认知,让学生了解我国高超的建桥技术。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可以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有名画家的作品等。教师应以文本教材为基础,注重对教材中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拓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蕴含着的文化因素,还要能够以文本教材为依托,向学生拓展更多与此相关的文化内容,并借机向学生进行文化因素的渗透,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把增强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丰富学习形式,拓展巩固成果
在落实“文化自信”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方法,熟悉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还可以以教材为载体,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以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更多的汉字故事,或者是让学生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简单的探究,了解一些书法汉字的故事或者特点等,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情感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撰写自己姓氏的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增强对汉字的认知情感。又如在教学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中学过的方法,把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的特点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在运用语言讲述的过程中,能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之感。
在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不能仅靠教师机械枯燥的讲解与灌输,而要依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加强学科融合,实施全面落实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全面。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科融合入手,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元的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民族文化,确保文化自信能够随着学生的不断发展而发挥其持续性的作用。
如四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一文,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还要引导学生从科学、历史的角度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让学生说说从航天研发的事件中感受到了哪些精神,通过这种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探索意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获得就不会受教师的灌输或者外界的影响,而是通过探索活动自己获得,感受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文特点,采取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避免学生的阅读只局限于文本,而应以开放、全面、探索的学习形式融于课堂,让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感悟自主发生,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自信方面的内容,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渗透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真正把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市瓜州县渊泉小学)
责任编辑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