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启蒙”到“启法”

2023-07-11李亚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老支书启蒙木桥

李亚男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承载着小说三要素的教学任务。作为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承担著小说教学的启蒙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桥的深层含义,从中汲取小说写作的要素。

一、从教材的编排分析,这是一座小说教学的启蒙桥

1.《桥》在教材中的目标定位

在教材体系中,以小说体裁为单元进行整体编排共有两次,一次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四大名著”中的相关片段;一次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取了中外优秀的名篇小说。内容虽同为小说,但教学任务却不相同。五年级名著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借助这四篇小说教会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而六年级小说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从教材的目标定位来分析,显然六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是学生真正学习小说的开始,而《桥》作为小说单元的开篇,自然担负着小说的启蒙教学。

2.《桥》是学习小说的优秀范本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常以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小说的各种要素均在《桥》中体现:它以刻画老支书这一形象为中心,通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洪水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共产党员在灾难来临时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救助群众的社会现实。为了彰显老支书这一高大形象,该文大量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不断地将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起来。可以这样说,《桥》完美地呈现了一个优秀小说所应有的特质,且语言通俗易懂、篇幅适中,是小说启蒙教学的不二选择。

二、从桥的内涵分析,这是一座爱民胜爱子的生命桥

这篇小说的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实物桥,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一层是生命桥,是老支书用生命为老百姓架起的逃生通道。

1.实物桥

(1)这是一座被人遗忘的小木桥。这篇小说之所以取名《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物的活动是在桥前展开的。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从文本得知,这是一个“窄窄的木桥”,短短的几个字告诉我们:这个桥很小,且又是木头做的。这还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它还是一座近乎被人遗忘的桥。因为当洪水来临时,人们先是往南跑,发现南边的路上“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于是“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又发现“东面、西面没有路”,才想起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样的桥很难承受洪水的冲击,也很难承受上百号人的“你拥我挤”,这就是小说所描写出的客观存在的实物桥。

(2)这是一座铺陈情节的背景桥。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座近乎被人遗忘的“窄窄的木桥”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是为了彰显小说的冲突,制造紧张的氛围。当“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的一百多号人发现南面、东面、西面都没有路了,才涌到北面这座近乎被人遗忘的桥前,于是这座“窄窄的木桥”就与“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的一百多号人形成巨大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为老汉的“伟大”留下巨大的表达空间。

2.生命桥

(1)这是一座爱民的桥。这篇文章的桥,不仅是座实物桥,更是一座体现党员爱护百姓的桥。在洪水来临时,老支书用自己的行动与生命全力维护百姓的逃生。本文刻画了老支书三个动人的细节:一是当山洪暴发,村民们“疯了似的”逃跑时,老支书没有率先逃跑,而是“站”在木桥前,用冷峻的眼神“盯”住了慌乱的人们,控制了局面,赢得救援的时间;二是老支书以“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吻下令:“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维护着逃生的秩序;三是揪出正在插队的党员“小伙子”,为其他群众赢得了最佳逃生的机会。这三个细节完美地展现了一个优秀党员的以身作则、临危不乱、自我牺牲、爱护群众的高大形象,也集中表现了这个老支书用生命诠释“爱民”的崇高党性。

(2)这又是一座体现共产党员爱民胜爱子的桥。如果仅仅是按照“爱民”这一维度去刻画,那么所刻画的共产党员就近乎完美,完美到让人感到“陌生”,这种刻画手法显然是形而上学的,是背离生活实际的。于是老汉与小伙子互推上桥的感人画面出现了——“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尤其是老支书的一个吼字,一个推字,让我们感受到他如山般的父爱。于是不禁让人思考:一个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老支书,为什么在百姓逃生的过程中,硬生生地将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原来,在老支书的心里面,同时存在着百姓与儿子,只不过在大灾大难面前,老支书心里的天秤倾向了百姓,于是一个有血有肉、又有正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丰满了起来,真实了起来,也正是这个共产党员,成为一座在关键时候能够架起百姓生命的桥。

三、从小说的表现分析,这是一座学习小说的技法桥

1.这是一个学习描写的抓手

这篇小说的描写堪称典范,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人物刻画,都言简意赅且又细致入微。

(1)在环境描写方面,小说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雨水之急、洪水之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同时这些描写又将洪水变大变猛的过程悄无声息且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并置入人物活动当中,将人物的活动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2)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紧紧围绕人物相对单一的动作、相对精练的语言进行刻画。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些描写中,作者仅仅抓住“盯”“揪”“吼”等相对单一的动作,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在形象不断丰润起来,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些描写手法虽然没有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中被单独提及,却是学生学习小说的一个抓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着重关注,并适时渗透给学生。

2.这是一个学习布局的样板

(1)在情节的铺陈方面,《桥》这篇小说真可谓一波三折,冲突不断,高潮迭起。具体表现为:一是山洪暴发时,村民们的跑与老支书冷静地站之间形成了人物行为上的冲突;二是老支书让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与队伍中有人喊出党员也是人的反对,形成了谁都想先走的矛盾冲突;三是老支书揪出插队的小伙子与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让老汉先走之间形成了为什么互让的矛盾。该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学生学习情节铺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式。

(2)在结局的设置方面,《桥》这篇小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直到文章的结尾写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丈夫和她儿子,才揭露老汉与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当这种关系被揭露后,读者才感觉到老汉在队伍中揪出小伙子的那种行为不再是粗鲁,老汉和小伙子两人互推着上桥的场景是那么温馨,更让读者感受到老汉和小伙子一同牺牲的悲壮……这种到结尾时才揭露悬念的布局,是小说引人入胜的法宝,更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一种写作方式。

总之,《桥》作为小说单元的首篇课文,教学价值与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提炼、整合,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带来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丰县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老支书启蒙木桥
乡村老支书
竹筷木桥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木桥上觅夏凉
老支书
Single-Log独木桥
拥挤的小木桥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