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仿到创“进行时”
2023-07-11彭乃明
彭乃明
习作,如何习呢?模仿之,这是读写习作的核心。如何作呢?创生之,这是个性习作的要义。那么,习作如何从模仿到创生呢?进行时,这是创生习作的内核。因此,习作进行时必须在情境中,实现在模仿中规范语言和篇章形式,在创生中表达情感和生活体验。
一、“呈例文”——在仿中习得方法
怎样写文章呢?找例文,找模板,前者为内容层面,后者为形式要求。成年人写文章尚且如此,小学生习作更需如此。
1.仿内容,趋同选材
例文即范文,即“读写结合”习作,可以模仿所写内容:你写这些内容,让我也想到了这些内容,也就跟着写这些内容,至少符合题意,不离题。如:“今天早读课上,彭娜云坐在座位上哭,原来她的书包丢了!”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习作课堂上的话题就是围绕“一件事”,题目自拟。教师在询问事情的原委,学生在帮忙寻找书包,当事人在大声哭泣……这是眼前发生的真实场景,自然而然地,你写这件事,他也写这件事,大家都写这件事,选材的一致性简直无可挑剔。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2.仿结构,雷同表达
模板即模式,即行文“结构样式”。参照以下结构:你用这样的语言,让我也想到了这样的语言,也就跟着用这样的语言,至少写得出来,有词用。面对上述的突发事件,有学生的即兴表达来了:“今天早读课上,彭娜云坐在座位上大声哭,原来她的书包丢了!”从记叙文的要素来看,可谓齐全;从表达的效果来看,早读课大声哭,可谓伤心。一样的词语,一样的句式,一样的三段式结构,就连拟题都是《彭娜云哭了》。在此,规范的语言和篇章形式,学生都说得出来,写得下来,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可是,效果果真如此吗?
二、“进行时”——在创中彰显个性
怎样创生写呢?还原生活,個性表达。前者为选材要求,后者为语体风格。成年人写文章呈现真情实感,小学生习作更需童言无忌。
1.创素材,立足真实
(1)内容上还原生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一件事——彭娜云哭了。问题是“这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此,教师让亲眼目睹全过程的学生还原刚才发生的那一幕:
班长:我看到了彭娜云背着书包走进了教室……
同桌:我亲眼看到了彭娜云把书包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后桌:彭娜云到一楼接开水,回到教室时书包不见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表达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此时的他们已然改概括转述为细节描写,改罗列事实为特写记叙,这是典型的用声音倒叙法开头:
“呜呜呜……”原本书声琅琅的早读课突然传来了一阵阵哭声。咦!怎么回事呢?大家循声望去。
只见第四组的彭娜云坐在座位上,哭得泪流满面,眼睛红肿,好像受到了极大的委屈。老师见状快速走到她的跟前。
……
(2)题材上变换角度。记叙文的特点是通过生动的事件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蕴含在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六顶思考帽”,进行选材、立意和拟题。如拟题方面,(1)白色帽:从事实拟题,如《书包失窃记》《书包丢了》等。(2)红色帽:从感受拟题,如《彭娜云哭了》《被冤枉》等。(3)黄色帽:从收获拟题,如《小侦探员》《破案记》等。(4)黑色帽:从不足拟题,如《把话说清楚》《稀里糊涂》等。(5)蓝色帽:从行动拟题,如《“乌龙事件”》《“刨根问底”》等。(6)绿色帽:从创意拟题,如《闹鬼了》《死结变活结》等。
2.创形式,立足真实
(1)语言上个性表达。语言上学生可以模仿例文的句式,自由自在地说看到的——书包进教室了。问题是“书包不见了”,可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了”。教师亲自调查取证,期间有不同人物,不同情态,专心写之,对话的不同形式,标点符号的不同表达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在特定场景中人物的所做、所想、所感,形象丰满,触手可摸,如面谈。有学生这样写:
“书呢?”老师看了看空荡荡的桌面,关切地问道。
“呜呜呜……”彭娜云哭得更凶了,一把鼻涕一把泪。
“她的书包丢了!”同桌帮忙解释道。
“她到一楼接开水,放在座位上的书包不见了!”后桌补充解释道。
“对,我也看到了……”班长站在讲台边也大声地说明着这一切。
老师向前走近一步,俯下身来轻声地问道:“书在哪?”
“在……书包。”彭娜云抽噎着说道。
“书包在哪儿?”
“在……袋子里。”
“袋子在哪儿呢?”
“在……书包。”
“那你到底是背了书包,还是提了袋子?还是既背了书包,又提了袋子?”老师疑惑不解地望着彭娜云。
(2)结构上艺术呈现。结构上学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前因后果写下来:带书包—去装水—丢书包—伤心哭。问题是“书包在哪呢”。教师进行全班总动员,到处寻找书包却毫无结果。难道闹鬼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迭起,把读者胃口吊得十足,最后才真相大白——乌龙事件,让读者在嬉戏笑骂声中有所思、有所得。有学生这样写:
于是,老师指挥大家去接水处、传达室、招领台、图书柜、清洁柜、卫生间……把能找的地方都翻了个底朝天,可仍然一无所获。
“难道闹鬼了?”老师大声地说道,“中午放学后全班留下来调查。”
“叮铃铃……”放学了,全班都被留在教室里审查,依然毫无结果。直到下午上学彭娜云告诉我们书包放在家里了。
原来,她要接水时,发现没带水杯,就背着书包跑回家里拿(住校门口),结果拿了水杯,却又忘了书包,回到班级就开始找书包……
“哈哈哈……”我们都哄堂大笑起来,原来是乌龙事件啊!但是,这也让我们懂得了说话要清清楚楚,做事要明明白白,千万不能稀里糊涂瞎忙活!
三、“由仿到创”——进行时策略
上述突发的事件是“习作进行时”最好的素材,学生通过“不和谐的哭声”,巧妙设置悬念“怎么回事”,抓住语言描写,以声夺人,紧紧揪住读者的心,联系生活,给人深刻的启示。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却写得一波三折,富有童真童趣。
1.由仿到创,发展习作思维
习作在仿中求创,创中出新,追求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打磨的是每个习作环节,表征的是“进行时”的内在机理,使之可视化和程序化,从而形成五种例文创生习作能力:读一读(看一看、听一听),指会读,可以快读、精读、细读、研读、朗读、原读、乐读;想一想(演一演、品一品),指言语推敲、言语感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要能够发现和领悟文本的语言之美和文化内涵;说一说(问一问、写一写)指背诵朗诵、积累记忆,可以通过讲故事、演讲、迁移、运用、写作,表达要达到规范、生动和个性化的目标;评一评(画一画、议一议),结合例文内容、语言特色、主题思想进行点评,点评的针对性要符合评价标准、命题题意和具体要求;改一改(注一注,用一用),指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修改的有效性要符合评价标准、修改规范和文体特征。
2.“创”进行时,优化思维策略
在“进行时”状态下,运用“六顶思考帽”和联想想象原理,还原知识,还原画面,还原生活,突破固有的内容定格、语言句式、题材范围和体裁样式,打通“例文”和“创生”的壁垒,实现个性化习作,从而提高习作教与学的效率和效益。如写人记事类,通过课堂“进行时”情境,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感其心、如临其境,即侧重某一方面进行细致描写,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所感。
总之,由仿到创的“进行时”习作策略,能转机械模仿为“用例触发”(内容),转摘录模仿为“用文表达”(语言),转静态模仿为“动态创意”(思维),转定格模仿为“超格生成”(情感),形成“例文创生”进行时习作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福建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例文创生进行时习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1-4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