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统整教学探索

2023-07-11施光宏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精卫小兔南瓜

施光宏

“跨学科学习”属于2022年版课标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要求,“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劳动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元素,开展跨学科统整教学,能发挥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在课程融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情境中丰富审美体验

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语言,能发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体悟作者通过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与精深,在理解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青山不老》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用十五年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结合自读提示将学习内容梳理为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任务二: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任务三: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三个学习任务相互关联,螺旋式上升,指向对老人劳动精神的感悟。在任务一环节,笔者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能表现老人创造“奇迹”的句子并画下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体会到“十五年”“八条”“七条”“三千七百亩”这一串数字揭示的意义,感受老人劳动时间长,种树面积大。任务二是教学重点,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想一想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在交流品读过程中,笔者相机出示晋西北地图和“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老人劳动环境的艰苦,进而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习任务三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回顾,也是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升华。学生感受到老去的是老人的生命,而老人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劳动精神将和青山融为一体,万古长青。通过学习,学生增强了热爱劳动的意识,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笔者要求学生在冬末春初参与植树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学生受到劳动美的情感熏陶,更加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在古诗词鉴赏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教材中选入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很多首记录和描绘了我国古代乡村生活和劳动人民农耕的场景。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既能感受古诗词格式、内容和语言的特点,还能习得劳动知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阔文化视野。

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也从侧面写出了初夏时节因为人们正忙于农事,所以路上行人稀少。学生透过古诗呈现的宁静闲适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画面。《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一幅儿童追蝶图。盛放的菜花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学生吟诵古诗,想象画面,感受着乡村春景的美好。《清平乐·村居》清新质朴,充满童趣。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着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大儿在豆地里除草,二儿在编织鸡笼。兄弟俩爱劳动、会劳动,源于父母的勤俭持家,言传身教。劳动的品质代代相传,才有了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的乡村生活。这从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可见一斑。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夏忙时人们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共同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后两句写了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在树荫下学种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三、在文言文学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了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文言文。其中不少篇目含有劳动教育元素,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揭示了一个反面劳动者的形象。这位宋人作为“耕者”,一次意外的收获让他“释其耒而守株”。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说一说“得兔”前的宋人是怎样劳动的,而“得兔”后又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田里的庄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宋人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从而认识到要想有所收获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期待不劳而获只能一无所获,沦为别人的笑柄。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全文只有两句话,而精卫无论作为神话人物还是文学形象,都早已深入人心,因为精卫的身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忍执着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引导学生借助书中插图想象练说:“精卫是怎么从西山衔木石填塞东海的?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做的?精卫想过放弃吗?最后,东海被填平了吗?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被精卫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纷纷表示精卫尚能如此,生活和学习中又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这时,再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全文,直至熟能成诵。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提升了自己的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四、在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中提升语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2022年版课标指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同属于2022年版课标的“表达与交流”语文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上分布于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在教学中,教师将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能拓展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做手工”“身边的‘小事”都蕴含着劳动教育资源。“小兔运南瓜”是让学生联系前后插图猜想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2022年版课标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年级学生对南瓜并不十分熟悉,课前,笔者准备了一个大小适中的南瓜藏于讲桌斗里。在教学中,笔者激趣引导:“兔妈妈让小兔到地里摘一个南瓜回来,可是,南瓜又大又圆,小兔不知道怎么把南瓜运回家,你们有什么好主意来帮帮小兔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小兔把南瓜抱回家,有的说小兔把南瓜抬回家,还有的说南瓜是被小兔推回家的……笔者把事先准备的南瓜放在地上,让学生依次运用自己说的方法把南瓜从教室一头“运”到另一头。结果,南瓜有些大,一个学生抱不动;抬吧,也需要他人帮忙;而推呢,南瓜圆圆的,一个学生很轻松地“运”到了目的地。在创设的劳动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明白根据生活实际想出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口语交际“做手工”和“身邊的‘小事”时,教师课前要让学生亲手制作和亲身体验,这样,在交际过程中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把细节和感受说清楚。

教学习作“我学会了        ”和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将习作训练与学生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种蒜简单易学,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选种、分蒜、培土、种植。在蒜苗生长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连续观察的兴趣,按时填写观察记录卡,根据记录内容形成观察日记。这样,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第一手的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从而感受到了习作之乐。

在跨学科学习理念下,教师要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育人价值为导向,根据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创设实践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情境任务驱动下,让学科融合落地生根,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注: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融合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K211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市裕安区雷锋路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精卫小兔南瓜
精卫填海
精卫的烦恼
南瓜灯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撕名牌”大战
精卫鸣,歌东海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