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摄食训练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7-11沈晓炜陈颖丹穆莉乐叶
沈晓炜 陈颖丹 穆莉 乐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 200001
吞咽障碍作为皮肌炎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脱水、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研究表明〔1〕,其发生率为10%~30%,且患者在出现吞咽障碍后,极易导致食物残渣滞留的其喉部,致使患者出现误吸、呛咳等情况,并最终导致肺部感染等情况,威胁患者健康水平。陈妙霞等〔2〕指出,由于常规护理缺乏对患者饮食方面的指导,导致患者因担忧食物误吸入肺而降低食物摄入量,进而降低了身体机能,进而影响了其症状的改善。刘湘玫、李扬〔3〕研究发现,对该类患者实施个体化摄食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进而促进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其指出,对患者开展个体化摄食训练,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摄食训练的方式及强度,达到改善其吞咽功能的目的。同时,开展个体化训练,有助于缓解患者因自身疾病而出现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4〕。为探究个体化摄食训练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月至2021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进行皮肌炎治疗且并发吞咽障碍的120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症状符合皮肌炎诊断标准〔5〕,且并发吞咽障碍;②患者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护理及调查工作;③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类疾病;②患者因其他因素并发吞咽障碍;③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1.2 研究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①对症治疗,根据患者脱水、营养不良等症状采取针对性改善措施;②药物干预,遵医嘱给予患者适当药物,并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③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皮肌炎及吞咽障碍发生及发展的因素、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并指导患者开展吞咽训练;④饮食干预,给予患者流质食物,并在患者进食后给予其适当清水,以清除口腔中残留食物;⑤心理干预,鼓励患者配合护理措施,并告知其在进行口腔清理后能够避免误吸的发生,以提高患者食物摄入量,同时,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改善其不良情绪。对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体化摄食训练,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2.1吞咽功能评价 对患者进行蛙田饮水试验〔6〕,以评价其吞咽障碍程度,其分级包括:1级,能够1次将30 ml温开水饮下;2级,能够分2次将30 ml温开水饮下,且未发生呛咳;3级,能够1次将30 ml温开水饮下,但存在呛咳现象;4级,能够分2次将30 ml温开水饮下,但存在呛咳现象;5级,存在频繁呛咳。同时,对患者四肢肌力进行评价,并将其肌力分为1~5级。
1.2.2个体化摄食训练 (1)摄食指导:①进食阶段体位指导,对上肢肌力为5级的患者,将其床头抬高,指导患者保持半坐位进食;对上肢肌力为3~4级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避免食物溢出,同时控制进食速度;对上肢肌力为1~2级的患者,应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由护理人员进行喂食。②食物类型的选择,在选择食物前,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并了解患者喜爱的食物种类,在进行摄食指导时,应按照浓流质食物、糊状食物、半固体食物、固体食物的类型顺序给予患者,且在给予患者食物时,应避免单独给予患者温开水及汤类食物,以免发生呛咳等不良情况,且随着病情的改善,应逐步改善食物种类,以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另外,在选择食物时,应注意食物的温度、颜色及味道等问题,以提高患者食欲。③摄食训练,患者摄入食物时,应将食物送至患者咽部,并将初次摄入量控制在3~5 ml,之后逐步增加单次摄入量,以免发生误吸。④进食后干预,患者进食后,应帮助其保持半坐位,且在2 h内避免剧烈运动,并观察其是否出现咳嗽、误吸等情况。(2)吞咽方法:包括:①声门上吞咽法,指导患者吸气,之后闭气,使声带保持闭合状态并吞咽食物,在吞咽后,指导患者咳嗽,以便将咽喉部食物喷出。②Mendesohn法,指导患者使喉部向前向上移动至最高点,之后给予其食物,并在吞咽后保持该状态一段时间,以免将食物顺利吞咽。(3)吞咽功能锻炼,根据患者吞咽功能,采取相应训练方式,包括:①舌肌运动训练,对1~3级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其向前伸舌头,左右摆动,并使舌尖舔上、下嘴唇及上颚,对4~5级吞咽障碍患者,由护理人员使用纱布将患者舌头裹住,并引导其进行上抬、卷曲等运动,以提高其肌肉力量,训练时间为5~10 min/次,3次/d,于三餐前开展。②咀嚼肌训练,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拇指指腹对其面颊处进行环形按摩,时间为5~10 min/次,2次/d。③喉肌训练,对肢体肌力正常的患者,指导其使用手指对喉结进行上下运动,并开展控咽动作,对肌力较弱的患者,可由家属协助其开展。患者干预时间为15 d。
1.3 观察指标
1.3.1吞咽功能 采用洼田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该量表评分为Ⅰ~Ⅴ级,等级越高表明其吞咽障碍越严重。
1.3.2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7〕及抑郁自评量表(SDS)〔8〕评价患者心理状态,两量表均由20项条目构成,其各条目评分均为0~4分,总分为各项条目评分之和×1.25,满分均为100分,评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两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2及0.908。
1.3.3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9〕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及角色4个评分维度,满分为100分,分数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9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显著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n(%)〕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皮肌炎是以颈肌、带肌及咽肌等组织出现炎症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导致患者出现下颚、双唇、软腭、咽喉及食道功能损伤,进而导致吞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10〕。且随着吞咽障碍持续时间的延长,患者难以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致使其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情况,因此,在该类患者治疗期间,应对其开展有效的营养干预及吞咽功能锻炼,以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11〕。
由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因此需对患者开展个体化摄食训练,以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显著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显著低于常规组,该结果表明,个体化摄食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其影响因素包括:①在训练前对患者进行蛙田饮水试验,以准确判断患者吞咽功能,之后根据其级别调整食物种类及训练强度,并通过指导患者开展舌肌、咀嚼肌及喉肌训练,提高其咀嚼能力;②常红等〔12〕研究发现,多数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存在拒绝进食等情况,因此在开展饮食干预前,充分了解患者营养状态及喜爱的食物种类,进而在保证其营养状态及摄食合理的前提下,给予患者其喜爱的食物,以提高患者对摄食的依从性;③该训练模式能够以患者吞咽能力为依据对其开展针对性干预,有效避免了常规训练给患者带来的过大负荷,进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误吸等不良情况的发生;④在本次研究中还依据患者肌力开展体位干预,肌无力作为皮肌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3〕,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饮食能力,因此,在开展摄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肌力能否支撑其顺利进食。
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在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其影响因素包括:①多数患者因呛咳、误吸等因素而拒绝进食,加之其担忧疾病对其健康程度及家庭的负担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通过采取个体化摄食训练,患者摄食能力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其面对疾病的信心,进而消除其不良情绪;②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了解其所喜爱的食物类型的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态也进行评估,进而在摄食训练期间采取开导措施,鼓励患者正确行为,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③刘爱华等〔14〕研究发现,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其对摄食训练的依从性,进而主动要求摄食,而随着患者摄食量的增加,其机体能力及肌无力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进而促使其生活质量的提高;④龙海波等〔15〕研究还发现,在进行个体化摄食训练后,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均有显著提高,该指标证实了该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营养水平的改善,进而为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对皮肌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个体化摄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改善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