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进展、问题与对策

2023-07-11刘宝存李紫璠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数字技术高校教师

刘宝存 李紫璠

摘 要: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个层面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数字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面临着对数字技术的盲目崇拜、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博弈、在线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数字道德与伦理风险滋生等现实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加速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促进高校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高等教育领域内应回归“以课程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核心理念、加强教师数字教学的能力建设、运用外部因素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建立能够发挥实质作用的在线教学评价机制、营造绿色数字化教学氛围。

关键词:数字技术;高校教师;高校教学

数字技术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教育更是前所未有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1]数字技术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撑[2],推動着教育体系内部的更新与变革[3]。数字化教学是时代要求,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数字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着教育治理方式和育人方式,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4]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将“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列入2023年工作重点。目前,我国在推动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教学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的同时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是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取得的进展

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进教育的数字化发展。教育部2012年公布首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6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些都是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里程碑。2017年,“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随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相继出台,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自此驶入快车道。[5]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方面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1.课程建设层面

课程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其基本依据,[6]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课程成为了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动态化与多样化类态,优质的、系统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7] 2022年3月上线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智慧高教”)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涵盖中国大学MOOCs、学银在线、智慧树等21个课程平台,囊括1,239所国内高校课程。平台一期从全国5.2万余门慕课中遴选,汇聚了众多高水平大学、名师大家的2.7万门优质课程,覆盖高等教育14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8] 还提供涵盖11个学科门类、63个专业类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所有课程资源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国丰富的数字课程资源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线上观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化课程,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也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2.教学模式层面

在数字化时代,混合教学、沉浸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指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目前,我国高校基于数字化课程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一体化的混合教学模式趋于常态化,身处异地的学生能参与课堂,身处异地的教师也能正常授课。混合教学课堂模式打破了地点限制,保障师生随时随地进行实时互动,不让学生因特殊情况“落课”,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使教育生态系统更富有韧性。高校教师普遍拥有生本教学观念,多数教师认同大学课堂应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9]。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简单应用,使学生对知识仅仅保持在低阶认知水平。[10]数字化教学则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高阶认知。数字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桎梏,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为数字时代培养具备多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此外,高校越来越注重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打造,如智慧教室的建立。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外部环境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数字化教学方法得以进一步实施,深刻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转型,为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型提供便利,调动了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师生从中体验到数字化教学的乐趣,拥有美好的教学体验和学习体验。

3.教学评价层面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1]。数字技术可以及时地、精确地评价教与学,并将评价结果以图表等形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还能对结果进行分析。2022年11月,教育部出台了《智慧教育平台基本功能要求》的行业标准文件,文件的“在线教学功能要求”部分对“数据分析与评价模块”基本功能与拓展功能进行了界定,基本功能包括教学和学习的分析与评价,拓展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学情分析与预警、视频行为分析、电子学档。文件规定系统应具备教学和学习行为数据埋点与采集、数据自动分析、结果导出等功能,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12]在实践层面,高校纷纷采取行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例如:华中师范大学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全方位审视课堂教学过程、基于云端数据分析结果提升过程评价占比[13];西北民族大学收集优质在线教学质量测评工具、评价指标等推荐给授课教师[14]。数字技术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从而推动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学越来越具有数字化特征,以期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但数字技术也为高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方面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对数字技术的盲目崇拜

“课程”才是数字化课程的核心,而非数字技术,然而目前学界对数字化课程的关注更多地聚焦在数字技术而非课程本身。[15]在实践层面,部分高校也存在不考虑实际教学的需要就硬性规定数字技术必须融入每一堂课的现象,将数字化课程建设的重点局限在技术的应用上。技术虽能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丰富课程的种类与内容,赋能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技术的终极任务是服务教育,不能将技术与教育的角色颠倒。目前,部分高校的“技术至上”理念过于强调数字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忽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重要课程组成部分,将数字化课程核心理念定位在数字技术而非课程本身,不免有些本末倒置。此外,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对数字化课程缺乏足够认知的情况。尽管众多高校努力推进与实施数字化课程,但部分利益相关者只是盲目跟风,“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并没有真正理解數字化课程的必要性和价值,甚至存在将传统课堂也能体现出的课程优势作为数字化课程的“卖点”加以推广和宣传的现象。

2.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博弈

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学生自我掌控学习的权利。新兴教学模式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给习惯了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的直接监督并已形成“教师依赖”的学生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16]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走神、打盹等现象,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此外,部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平台技术漏洞“钻空子”逃避学习。例如:线上同步直播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线上签到完成以后就使用虚拟摄像头或直接关闭摄像头制造“表象在场”假象,身心早已游离课堂之外;还有的学生在线上异步教学过程中刻意凑齐学习时长但实际并未观看。[17]这些不良学习行为会削弱学习效果,阻碍学生自身发展,使线上教学流于形式。数字化教学本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让学生对知识形成高阶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与简单应用,但新教学模式中尚未形成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的一套体系,这些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使他们无法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很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线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与线下学习相比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情况则截然相反,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3.在线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方案》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18]。尽管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已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高校的在线教学评价仍存在指标相对单一且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有些僵化的现象。我国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三类,但这三种评价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存在目的与手段倒置、评价制度失真、利益共谋的问题。[19]具体来说,学生评价成为了形式化工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评价本该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利器,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和比例都偏低,学生评价结果在众多高校中并不会被反馈给教师,而仅仅是作为凸显管理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存在,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督导评价的课堂上,教师可能会为了迎合督导而进行相应的伪装,为应付检查不呈现出真实的课堂状态,督导看不到真实的课堂自然也就无法给出真实有效的课堂评价;同行评价则可能因为人情问题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在线教学评价体系的变革,但目前无论是在线教学评价体系还是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主体作用都尚未得到较好的保障。高校教学评价为提高教学绩效、遵循政府要求并体现其管理价值而设计了过于标准化的教学评价维度,但实际教学工作是无法完全用标准指标量化的。[20]目前,高校内几乎没有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能发挥出实质评价作用的多元在线教学评价体系。

4.数字道德与伦理风险滋生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重视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数字安全问题,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合作倡议等教育数字化的会议或报告中,我国多次表明要重视数字安全与伦理规范。尽管如此,数字化教学环境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数字安全问题。例如:数字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人脸识别、身份绑定等技术导致信息泄漏的问题,甚至给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得用户数据做出违法行为的可乘之机。教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丰富了师生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实践范围,但数字化教学也面临着数字道德与伦理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风险,[21]师生不能在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中安心地进行教与学。数据是人类权利、意向与尊严的重要体现,[22]但目前师生的隐私权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国内外虽然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伦理问题并出台了相关文件,但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教育领域的专门实施办法或制度体系。[23]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刷课”“替考”等违规舞弊行为,甚至通过出借个人学习账号、传播学习内容等非法行为谋取利益,侵害他人著作权。这些行为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破坏数字化教学环境,而且还可能导致高校数字化教学转型背离初衷。

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的建议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一步推动我国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教学,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1.回归“以课程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核心理念

数字化课程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是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表现,是数字技术与教学实现深度融合的现实路径之一。推行数字化课程固然重要,但数字化课程的最终使命是为人服务、为教学服务。高校管理者应时刻牢记“数字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基本准则,不能不考虑教师实际的技术应用能力就“简单粗暴”地推行数字化课程,要求教师“一步到位”地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工作,以免引起教师对技术的抵触或排斥情绪。高校应在考虑教师实际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师实施数字化课程,引导教师运用现有丰富课程资源更加灵活地建设针对具体学生群体的数字化课程。高校要时刻牢记数字化课程的“课程”本质,不能将数字化课程的工作重点只局限在数字技术上,还要从课程本身的角度考虑如何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作用下让学生从数字化课程中真正学有所获。

2.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建设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模式从“讲授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是时代要求,是大势所趋。为更好地促进并实现数字化教学转型,高校管理者理应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热情,使其增加投入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应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表现与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范围,适当加大教学尤其是教学创新在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等评价中的比重。高校应为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且技术运用操作有一定困难的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培训,定期举行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让“技术热爱者”带动“技术恐惧者”,提升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教师的生本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考核待入职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确保其能熟练掌握基本的线上教学技能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运用外部因素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通过外部环境的制约倒逼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是保障线上学习效果的有效路径。平台应针对异步学习进行技术升级。例如:可以增设学习过程中的人脸抓拍功能,平台识别到人脸图像以后视频才能继续播放并且计入时长,没有识别到则视频无法继续播放且时长无法计入。此外,在视频中增设答题通关环节,每隔一段时间就弹出答题框,题目与答题框弹出之前的播放内容相符,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题目视频才能继续播放,避免学生“为播放而观看”的现象,保证学生在异步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观看视频并学有所获。在线上同步直播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提问、点名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被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开麦回答,教师尽量不要仅仅通过弹幕发送、聊天框内留言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尽量避免学生替课的现象,让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降低学生走神、打盹的频次。此外,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加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积极性等课堂表现情况在最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与热情,增加内驱力。

4.建立能夠发挥实质作用的在线教学评价机制

针对在线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高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构建多元交互的在线教学评价体系[24],让教学评价发挥实效,避免其流于形式。高校应确保学生评价落到实处。学生评教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能力与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25]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评教会在学期末进行,形式多为学生在系统填写评教分数或等级、填写教学意见等,教学意见并不会直接反馈给教师,而是用于人员考评等目的,这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并没有太大帮助。高校应扭转这种局面,将学生评教内容与结果全部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增加评学环节,即教师与学生互评,教学相长。此外,高校还应丰富评价指标与维度,加强教与学的形成性评价,多方位对教与学进行具体、系统的评价,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5.营造绿色数字化教学氛围

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氛围是确保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高校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调取、使用、分析学生数据时应让学生知情,征求学生的意见,不对数据随意进行访问,保障学生的数据所有权,规范自身对数据的管理行为。此外,高校应培养学生的数据保护意识与隐私意识,加强学生信息安全教育,保障数字学习环境的安全性。对于学生的“替课”“替考”等舞弊行为与随意出借个人学习账号及未征得同意就随意传播教学与学习内容等侵权行为,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对学生的行为加以约束。这样一来,数字化教学环境得以净化,高校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分级惩罚,以“按度惩罚”为原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据伦理意识、能力与责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行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UNESCO.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EB/OL]. (2022-05-10)[2023-02-21].https://www.iesalc.unesco.org/wp-content/uploads/2022/05/IESALC_RIGHT-TO-HIGHER-EDUCATION_ENG-1.pdf.

[2]肖广德,王者鹤.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领域、内容结构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45-52.

[3]张强,吴易林.以评促“转”:OECD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架构与实践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22(7):23-30.

[4]本刊编辑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新理念新思路新进展[J].人民教育,2022(Z3):27.

[5]勇立教育数字化时代潮头——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综述之一[EB/OL].(2022-11-30)[2023-02-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11/t20221130_1008748.html.

[6][7]程建钢,崔依冉,李梅,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7):31-36.

[8]技术赋能教育 共享高校资源[EB/OL].(2023-02-12)[2023-02-27].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1/mtbd/202302/t20230212_1043924.html.

[9][10]蒋立兵,毛齐明,卢子洲,等.高校教师应用智慧教室实现教学转型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9(3):77-83.

[11][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3-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12]智慧教育平台基本功能要求[EB/OL].(2022-11-30)[2023-03-03].http://202.112.81.11/cache/1/03/www.moe.gov.cn/6485d459a1367647141287a131d58dc6/W020230214586595915018.pdf.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重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EB/OL].(2019-06-27)[2023-03-0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1906/t20190627_388031.html.

[14]“云”中守望 共“课”时艰[EB/OL].(2021-11-02)[2023-03-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1/t20211102_577013.html.

[15]王卉.争议颇多的数字化课程:现状与未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102-107.

[16]李铭,韩锡斌,李梦,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愿景、挑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2(7):23-30.

[17][22]肖银洁,吕宏山.教育数字化赋能高校教学新形态的风险审视与纾解路向[J/OL].大学教育科学:1-10[2023-03-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398.G4.20230217.1552.008.html.

[19][20]華南师范大学.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与路径重构[EB/OL].(2021-12-21)[2023-03-04].http://ctld.scnu.edu.cn/a/20211221/3978.html.

[21]郭利强.数字时代的教材编制:技术伦理与风险规避[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2):43-49.

[23]翟雪松,许家奇,童兆平,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韧性教学生态的路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49-58.

[24]李欣,张威.“多元交互”在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框架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101-107.

[25]姜华.高质量教育体系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2):22-2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数字技术高校教师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