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向

2023-07-11钱周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钱周伟

摘 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务必立足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要以培养有用人才为目标,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也对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对于推动国家的文化建设以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所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向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文科”与“课程思政”建设是两大战略举措。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其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人才培养体系而言,其内涵覆盖较广,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被党中央高度重视,但是面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教育所带来的重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出时代性与创新性,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是一项亟须探索的课题。

新文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呈现出多重创新之处,新文科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更能呈现出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突出地位,新文科在呈现其自身独特创新之处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困境。针对学校而言,第一,办学特色不凸显。学校的定位、优势是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现状,其专业发展特色并不突出,对于各大高校而言,他们过多重视对统一要求的满足,而对自身特殊性的存在进行了忽视,未能因地制宜地推动具体专业的建设进程。第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回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可发现课程设置往往被束缚在学科专业范围之内,设置口径较狭窄,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科间的交融发展。从教学模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在强调理论教学,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忽视。基于人才培养维度,行业内在需求并未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行业元素的融入、行业资源的挖掘程度并不是很深,行业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发展并未实现同向同行。第三,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国内不同院校从宏观角度出发,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并未真正實现,取而代之的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专业师资力量来源单一,在与校内其他优势专业的融合方面,其所建立的交叉融合机制也并不完善。

新文科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遵循

1.信念维度: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之路如何能够真正走好?其最为关键的解决路径在于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思政课目标与任务的有机统一,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思政课而言,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真正了解,真正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党支部的重要作用。第一,要确保院系或课程中心的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教育理念与方针、办学方向,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系列要求。第二,要对教学改革、学科发展不断进行深化,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将方向与关口把握好。第三,要对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一系列工作,在发现、培养与使用优秀人才方面,党支部要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代代相传。

2.理论维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在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性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性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要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2]在新文科背景下,要着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如何实现这一任务,那就需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3]作为从事一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基本原理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要在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彻底讲清楚这些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3.价值维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

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对文科课程提出了具体要求,文科课程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价值引领理应被我们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铸造发挥着重要性作用,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价值追求所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要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

具体化到思政课的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一种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提供了一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思维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外延的具体分析提供了明确指引;基于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不同维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强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剖析,“形势与政策”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在持续工作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认同度,从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新文科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构建

1.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念,贯彻分众化教学思想

基于不同时代境遇下的任何一种理论思维皆是时代的产物,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内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能束缚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对分众化教学的培养理念要及时养成。第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培养问题意识,切实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从而深入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最终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对于教育者而言,要积极培育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理念的束缚要逐步突破,在借助全媒體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要不断创新,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同时要以教学资源平台为依托,不断设计与整合学习资源,依托数字媒体,同时还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平台,从而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多样需求。第三,要积极树立开放性思维。学生的分众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具体实践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教学置于开放格局中不断推进。

2.适应新文科融合创新趋势,推动“思政”与“课程”大融合

为走出自身日渐式微的生存困境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文科是一场正在进行的自我革命,融合创新之路是确保这场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融合创新既是当代社会发展显著特征的呈现,也是文科走出困境及彰显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模式已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也会被改变。人文社会科学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贴近现实,才能创造价值。传统文科所存在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科内部不同学科分科治学、闭门造车,缺乏彼此之间有效的沟通、互动;另一方面,文科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悬浮于社会之上。这就使得文科所生产的知识与所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真正所需不契合。因此,只有突破文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新技术作为支撑,以科技融合作为抓手,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断探索知识的创新点,在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在与社会实践的不断融合中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与“课程”的大融合。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或者相近专业类别的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进行夯实过程中的关键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优化升级现有文科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从而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质量。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文科对思政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国家规定课程教学的支撑作用,同时融合现实境遇,开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素养课程。基于此背景,推动“思政”与“公共基础课程”的大融合,并依据课程类型的不同,推进差异化发展。对于“高等数学”等公共性课程,应充分挖掘其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提升课程的价值意蕴。而对于新开设的综合素养课程,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具备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并能根据新文科融合创新的特点,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现实问题,组织课程教学设计,从而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有序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而言,要逐步脱离原先较为封闭、学科主导的专业化建设道路,取而代之的是要走融合创新之路,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文科人才。因此,新文科的专业教育课程要更加开放,更加能够凸显课程内容的人文性与时代性、现实性与融合性。在推动“思政”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过程中,要充分激活专业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课程体系。而在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整体目标,结合不同专业所对应的社会领域,将其划分为具体且可操作、可考评的目标体系。在选择与建构课程内容时,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充分把握,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中国价值立场,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融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以中国具体实际为立足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与家国情怀。

对于实践类课程而言,新文科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文科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新文科培养过程中实践类课程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开展实践类课程,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的结合,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走进生产管理前线中去了解国情、社情,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践类课程可分为专业实验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三种实践类课程设置的作用不同。要立足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形式,重点挖掘专业实践所对应的行业领域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思政”与“实践类课程”的大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情怀。

3.充分挖掘与新文科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

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范畴涵盖了文科、地理学、历史学所包含的专业,除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外,简称为“文科”。对此,文科所涵盖的专业较为广泛,并且受众面也较广。只有不断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扎实推动新文科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而彰显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强大自信,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多视角维度之下,新文科的“新”要实现理念之新、内容之新、方法之新等。为此,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的支撑下获得了发展的新契机,换言之,新文科建设为课程思政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就是要从整体上对新文科课程体系进行把握,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其中,在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掘与之密切相连的课程思政元素,呈现出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

不断挖掘新文科学科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要从名人成长及其人生经历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终身的奋斗目标,他终身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并与资产阶级一切反动势力、反动学说坚决斗争,从而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宣告诞生,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文科课程体系中,一大批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要人物不断涌现,他们不仅对不同学科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是崇高的思想品格践行者,更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倡导者。因此,在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讲好这些重要人物的先进事迹。同时,还要利用好文科课程体系构成的另一重要主线,即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双向作用,一方面,能够积极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如何讲好主流与本质,又如何能够对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旋律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在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对突发性或失败事件,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全人类以对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的弘扬作为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有机统一。对此,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进行充分利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操守,在培育其职业理想中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大学生是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在推动新文科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形成对真理追求的科学精神,要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培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而这也正是关键的环节。此外,还要以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目标,以推动“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建构为任务,推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要从内涵视角对新文科建设的内容进行提升与改造,在推动课程建设体系中不断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协调,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最终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化及其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CKS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330.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6-0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ivk_sa=1023197a.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新文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