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的有效途径
2023-07-10何家娣
何家娣
关键词: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 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就是将科学学习作为探究过程来展开,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而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除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外,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需要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以学习兴趣作为驱动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是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入手的。下面是我的几中做法:
一、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或探究问题之前,教师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设计一个好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进行研究的内部动力,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感兴趣,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进行有效的研究,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才想做、想说、想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的提出问题。我想恰當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①问题情境必须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②问题要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当然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状况,学生智能水平。
二、从纠错中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平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由于知识水平限制、习惯偏见或思维障碍常常会进入误区,一般老师会直接纠正这些错误答案,但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我认为,学生的这些错误答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素材,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讨论,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只充当一个指导和裁判。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刚开始讲授力的知识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一个错觉,那就是有力物体才能运动,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对力的认识,学生会说:“我推桌子,桌子就动了,不推就桌子就不动”等等,但也有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足球在空中飞行的时,不受脚的推力,却还能向前运动。然后我也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在探究中找到答案。再如在力的图示中,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说出力的三要素是怎么表示,而是让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想办法,最终可以得到线段的长度代表力的大小,作用点可以用一点来表示,箭头可以作为力的方向,在学生一次次的错误当中纠正,从而得出正确的作图方法,学生也明白了在哪些地方自己容易放错误,以后就不会再重复放错误了。
三.从实验中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科学课来讲,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往往得到的结果可以记住很长的时间。在教学《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一开始把班级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后直接提供他们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木块、绳子、弹簧秤、一块玻璃、一块木板等器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研究(学生如果要增加仪器可以给他们)。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发现有些小组成员的结果和其他小组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大家一起对不同的实验结论进行实验,最终得到一样的实验结果: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当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实验,将能用实验得出的规律改为设计实验 ,例如在“眼和视觉”一节凸透镜成象规律中,虽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已基本观察到像与物的大小的变化,但对成像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还不是分清楚,我引导学生利用家庭小实验进一步探究。课后学生找不到同规格的凸透镜,用太阳光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用玩具激光手电作为光源,以白色墙壁作为光屏,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反复探究,从而终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再所难免的,老师应该要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绝不能像“放羊”一样,老师不插手任何事情。
参考文献:
1、袁运开 赵狰 余自强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州教育出版社
2、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