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痕德育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2023-07-10叶建丽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情境

叶建丽

【摘   要】无痕德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根据教育目的,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间接、暗示、迂回等方式,自然地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的目标。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打造无痕课堂,实现在“情境中无痕启动,体验中无痕渗透,生活中无痕升华,质疑中无痕思辨,实践中无痕内化”的目标,由此涵养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无痕德育;道德与法治;情境;实践

陶行知曾说:“‘无痕德育描述了德育的一种境界,没有简单说教,没有批评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无痕德育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根据教育目的,营造一定的氛围,通过间接、暗示、迂回等方式,自然地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面向儿童生活的,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儿童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且不造作的,面向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开展无痕德育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巧妙隐藏自己的教学意圖,使学生淡化“受教育”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入情境、亲身体验、链接生活、交流质疑、拓展实践的过程中涵养品德,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如何打造“无痕”课堂,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育人效果?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春风化雨润无声:情境中无痕启动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适合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并能使其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性学习的环境。无痕课堂的打造,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上呈现的知识更加生动、丰富,让学生真实地融入情境,用心体验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时,教师在课前互动环节创设了魔术情境——教师化身魔术师,将毛巾放入杯子,再将杯子垂直地放入水中。经过这样的操作,毛巾并没有湿。在体验完“不会湿的毛巾”这一魔术后,教师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而后引出空气这一概念。在“空气在哪里”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寻找教室里的空气,使学生感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特点。

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魔术情境备受学生喜爱。在多样的互动游戏中,课堂学习悄然开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的兴致彻底被激发。教师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自然引出空气这一概念。在寻找空气的活动中,学习的对象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变得可感可知。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让课堂在无痕中启动。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体验中无痕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唤醒、加工、整理已有生活经验,引领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获得新的道德认知,建构新的意义世界,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将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体验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创设了憋气的游戏体验活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游戏要求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进行限时2分钟的憋气活动,教师在现场进行计时。游戏过程中,不少学生因无法坚持而中途放弃。在讨论环节,学生纷纷诉说无法呼吸时的种种难受与不适。

经过憋气游戏,学生深刻体悟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种切身的体验比苍白的说教更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教育不能依赖由外而内的强制灌输与反复强化,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情感和内心的认同,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证明,有趣的活动设置和深刻的活动体验能使学生的感知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内心感悟。学生的内在感受在活动中得到激活,道德认知在无痕中得到渗透。

三、道是无情却有情:生活中无痕升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脱离了生活基础,学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所有的道德概念就成了外在理论,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充分链接学生的生活,恰当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之后再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风景、家乡风景的照片,让学生交流观看照片后的感受。看到照片呈现的美丽风景后,学生纷纷发言:清新的空气让环境更美好,美好的环境让生活更幸福;空气清新,适合进行户外活动;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在清新空气的包围中玩耍、健身。学生还分享了自己在其他地方呼吸清新空气的经历。

课堂上,教师将课堂与学生生活进行无痕链接,让学生在欣赏风景照的过程中,感受清新空气近在咫尺,应多亲近大自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在此过程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最好的教育应“从生活中来,从经验中来”。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和课堂的融合中回忆、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积极性。学生的生活与知识实现了完美链接,道德情感在无痕中得到了升华。

四、心中悟出始知深:质疑中无痕思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有可能获得新知。因而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引发学生的质疑,鼓励他们“敢问”“善问”。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例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离开了空气,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如何?学生纷纷表示如果没有空气,地球上将失去生命,从而变成一片寂静的废墟。在学生畅所欲言时,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了。一个学生认为如果没有空气,人类可以购买氧气来生存。不一样的声音让课堂陷入了沉默。很快,其他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有的认为如果不存在生命的话,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制造氧气;有的认为世界上人口众多,氧气肯定会供不应求;有的认为氧气制造成本太高,与其高成本制造氧气,不如好好保护环境……

上述教学中,学生出其不意的回答打亂了课堂的节奏。吸氧确实是学生生活中见到过的维持生命的方式。面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不能把它当作错误意见加以否定,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应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推理,在讨论中明白与其高成本制造氧气来维持生命,不如从现在开始好好保护环境。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学生不仅意识到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保护空气就是在保护每一个生命。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疑点,推动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无痕中得到提升。

五、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中无痕内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后拓展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道德认识外化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才能形成。

例如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空气质量时好时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知道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看手机天气预报等方式及时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随后教师出示了空气质量调查表,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记录近一周的空气质量情况以及自己了解的方式。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一张空气质量调查表,让课堂链接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从课堂持续到课外。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空气质量,提醒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真正的德育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道德与法治作为引导学生“学做人”的入门课程,其教学应不露痕迹,无声进行。只有这样,道德与法治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被学生所接纳,实现以情喻知,以知导行。在无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德行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徐斌.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实践策略[J].中国教师,2017(18).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滨海校区)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实践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