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式沟通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有效运用

2023-07-10费晓旭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价值个案研究

费晓旭

【摘   要】学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小学高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和成长需求,迫切需要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为其成长提供支持。在具体的案例中,教师应关注家校协同育人,以共情式沟通理念为理论基础,增强自身和家长的理解能力,填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实现自身与家长、学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共情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价值;个案研究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完整教育生态系统中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内在关联,通过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发挥两个主体的协同育人效能,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我国整体推进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建构高质量立德树人体系的过程中,家校协同育人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值和期待。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而要实现有效沟通,首先需要育人双方在情感领域形成共鸣。由此,以共情式沟通理念优化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能,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一、缘起:一个安静得让人头疼的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师对于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应该坚持学生立场,以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

小静(化名)是一个在五年级时转进本班的学生。加入本班后,她给所有教师都留下了“乖宝宝”的印象——上课认真听讲,作业按时完成。美中不足的是,上课看不到她主动举手发言,下课听不到她和同学交谈。

进入六年级,学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进入了青春期。一天晚上,小静的父亲给笔者发来了一段他偷偷录制的视频。视频中,小静不停地哭,全身颤抖,不愿与家长交流,完全处于自闭状态。最可怕的是,家长告诉笔者,小静有时会拿指甲刀将自己的手指剪到流血,初步判断患有轻度自虐症。笔者跟她父亲交流后得知:小静的母亲是单位的领导,又处于更年期,在家中略显强势;家中有一个弟弟,常常与小静“争风吃醋”,闹得不和;父亲是家里的“灭火”队长。

二、思考:用爱感化内心,用情重塑角色

接到家长的求助后,笔者利用自身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其家庭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母亲在家扮演主角,性格强势,凡事都由她决定;父亲扮演的是配角,脾气柔和,在家庭中起协调的作用;小静和弟弟在家庭中扮演群众的角色,只能依从父母的决定。不难理解,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当弱势者遇到强势者时,自然就会产生家庭危机。学生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中,且感受不到被疼爱。这样只会使亲子关系不断恶化。

如何帮助小静改变现状,走出心理困境,使她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家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共情式沟通理念和操作方法为笔者提供了方向。共情,又称为移情、同理心等,是指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他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2]共情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于:教育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从而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学生能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感到愉快、满足。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进行情感倾诉的学生,共情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主阵地,针对小静及其家庭现状,笔者运用家校合作共情式沟通的方法,用爱感化小静,帮助她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困境。同时帮助小静和她的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建构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其能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实践:从“爱”出发,用“情”定位

(一)“爱在校园”:共情于理,强化换位意识

青春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特别敏感,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几次旁敲侧击地交流下来,小静反而敏感地问笔者:“老师,是不是我父母跟你说了什么?”此后,小静心里那扇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而她的内心依然备受煎熬,不知所措。为了找到能够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笔者努力地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终于,在一次备课时,笔者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次备课的内容是史铁生写的《那个星期天》。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母亲一拖再拖而十分焦急,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甚至“绝望”。上课时,笔者根据文章内容,主动向小静发问,师生对话如下。

师:小静,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面对母亲的失约,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静(先是一怔,而后支支吾吾):我不知道。

师(追问):你先认真地读读文章,母亲爱不爱“我”?想不想带“我”出去玩?

小静(快速地翻找课文):母亲其实很爱他,之所以不带他出去玩,是因为被家里的活儿牢牢地拴住了,走不开。文中描写了“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从这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母亲对男孩有一份愧疚的爱。

师:你遇到过妈妈工作很忙,对你失约的情况吗?

小静:有,妈妈在报社工作,总说有空带我去游乐园玩。但一转眼就去单位忙工作了,节假日都在单位,找不到人,每次都是爸爸陪我和弟弟玩。

师:孩子们,你们的父母有这样的情况吗?有的话请举手。

(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大家觉得自己的父母是好爸爸、好妈妈吗?

生(异口同声地):是好爸爸、好妈妈!

师:老师也为人父母。有时,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加班加點,或者被其他事情所困扰,不是因为他们不爱你,而是因为他们也身不由己。他们为的是让你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给你们最好的未来。以后你们也要长大,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失约而闹脾气,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生:会很委屈,也会很愧疚。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减少误会。

(这时的小静已经泣不成声)

师:小静,你有什么话要说?

小静:我想对我的妈妈说声“对不起”。

师:老师帮你拨通电话,你亲口对妈妈说好吗?

小静:好。

情绪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情绪的反应有时比语言更可靠,更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要打开一个学生的心门,必须耐心地等待最佳时机与学生共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共情式沟通就是一种让教师与学生保持情感平衡的有效方法,能够提升彼此的共情能力。[3]

(二)“带爱回家”:共情于事,培养商谈方式

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多次与小静的父母进行面谈,让她的母亲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员工,而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只有处理好亲子关系,才能让彼此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在笔者的建议下,小静的母亲开始让孩子参与家庭的大小事件,并运用商谈原则来实现共情式沟通。商谈原则扎根于生活世界,是由人们的理性论辩所达成的共识以及理解的交互性支撑着的方法论原则。[4]

笔者为小静的家庭制定了“家庭活动成长计划”,规划小静可以参与的家庭事务。大事:外出游玩、家中订购物品、上辅导班、报考学校等。小事:整理房间、饭后散步、照顾弟弟、学习做饭等。计划执行以来,不论是家庭的大事还是小事,小静都参与其中。小静有了足够的归属感,其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一段时间后,小静感到自己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开始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共情式沟通一定要遵循商谈原则,尊重学生独有的想法和思维习惯。父母要用真诚的言语和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使亲子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将爱传递”:共情于人,传播爱的力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或同伴的尊重和认可,其表现欲望较之前更为强烈。笔者给小静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契机,让她以自己的事例影响他人。

在一次“我爱我家”主题班会上,小静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出自己的痛点。

“以前弟弟是我的‘敌人,整天跟我打闹,跟我抢东西。当我把他弄哭后,爸爸妈妈反而骂我。我的心里极度不平衡,感到很痛苦。于是,我故意少穿衣服,结果真的病倒了,回到家高烧不退,把爸爸妈妈吓坏了。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挂盐水,一个通宵没合眼。连弟弟也陪我一起玩,哄我开心。全家人都希望我快点好起来。那时我发现,原来家里的每个人都对我很好。于是我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太自私了。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怎样和家人和睦相处……”

其他学生听完后都沉默了,有的学生甚至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小静的故事感染了每个同学,触及到了他们的心灵深处。此后,很多学生都以小静为榜样。在一次作文中,有学生这样写道:“自己不该有那么多的抱怨,应该多体谅他人,将爱传递出去。”无形中,小静也用共情式沟通感染了其他同学,全班学生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反思:开展共情式沟通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往往参差不齐,他们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不如教师丰富。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承担起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义务。这实际上也是建设有效的家校共育机制的内在要求。教师应在把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权责边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溝通,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相应的方法。从本案例来看,教师应注重三个维度的转变。

(一)变“同情”为“共情”

同情是关注他人的不幸和痛苦而产生的恻隐之心,共情则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产生情感联结,就自身而言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会混淆自我和他人的观点[5]。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与学生产生共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他们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随后,教师才能针对其表现进行适当引导,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二)变“旁听”为“倾听”

当学生向教师倾诉自己的遭遇时,教师不能敷衍,而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否则学生就会自我封闭,不愿再信任他人,也不愿再倾吐心声。实践证明,倾听者必须专心、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产生共情。

(三)变“操控”为“顺导”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少家长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教育他们,用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们,让他们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成长。其实,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种成长。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接纳的态度和足够的尊重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

小学高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行为特征和成长需要,迫切需要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为其成长提供支持。共情式沟通理念能够使教师和家长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填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实现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58.

[2]宋亚杰.共情:师生沟通的润滑剂[J].教学与管理,2010(7):28-30.

[3]欧阳谢璐.与青春期学生共情式沟通的个案探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4(4):167-169.

[4]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5):38-41.

[5]李文.共情式沟通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77-8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海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价值个案研究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