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类院校民俗学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2023-07-10杨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民俗学课程改革

杨宇

内容摘要:文章以T大学为例,重点分析了《民俗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在教材、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医药类院校的特色,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层面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建议:编写符合院校特色的教材教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突出课程的实践属性,提升学生的民俗素养及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民俗学》 课程改革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同学们较为详尽地了解各类民俗事项的起源、产生及流变,掌握民俗的基本分类,进一步理解民俗与文化、民俗与生活、民俗与国民性等诸多问题。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中医药类院校的民俗学教学改革,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中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让千年瑰宝绽放光辉。

一.T大学《民俗学》课程建设情况

T大学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医、理、文、管、工、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类特色院校。于2021年开设《民俗学》课程,该课是面向学校传播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2学分,36学时。通过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俗的形成与传播现状,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培养学生发现民俗事项背后的文化积淀的辨识力及运用民俗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并能够善于利用民俗资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健康传播工作服务。

自2021年开始建设以来,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已经教授了3个轮次。课程主要采取专题授课、课堂讨论、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形式,以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王娟《民俗学概论》、陶立璠《民俗学》为参考教材。课程内容建设方面,结合中医药类院校的文化特色以及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本课程共设计了九个专题,分别是民俗学概论、民间建筑、民间服饰、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文学、民间医学技术、民间信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专题。

根据2021-2022年《民俗学》五维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超过95%。整体来看,目前学生对于《民俗学》课程的“五维”教学满意度较高,课程满意度平均在95以上,其中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最高98分,教学方法最低94分。据数据分析,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态度比较满意,教师教学态度端正,教学语言规范;其中教学方法评分最低,作为新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堂互动效果有待提升。

二.《民俗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T大学为例

“民俗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无论是在文化的形成、发展,还是在文化的保持、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自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民间歌谣征集处、创办《歌谣周刊》以来,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学科历史。作为“民众的知识”,民俗学一直研究民众的生活,致力于民间文化的开掘与梳理,尤其是经过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的努力,现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力量,是一门具有较强公共使命的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学科意义。从学科属性来看,民俗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实践性特征,然而,目前的民俗学教学过程中,受制于教材、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实际的《民俗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梳理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及课程改革情况梳理如下。

首先是教材适配问题,现有教参缺少院校特色,与传统中医药文化适配度不高。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材料,也是影響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重要因素。《民俗学》受课程性质影响,无需强制限定购买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参考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和王娟著的《民俗学概论》。这两本教材都是目前国内开设《民俗学》课程的高校常用的教材。其中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自1998年出版以来已经印刷20次,是国内民俗学教材方面的权威之作,对于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各类典型的民俗现象都有较为充分的介绍和论述。遗憾的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介绍却相对有限,仅在第八章《民间科学技术》第三节“民间医学”中概要地论及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基础理论、针灸及中药学相关内容。疫情以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病毒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医的介入与干预下,患者无论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还是康复上都有明显的疗愈效果。凭借着数千年来与疾疫斗争的经验,中医对于疫病的防治有着一套较为完备、技术方法丰富的辨证施治体系,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呈现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组方灵活、成本较低等优势。[2]中医药在此次疫情当中的积极表现更新了大众对于中医药学的认知程度,同时也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此种情况下,配套的教材也应补充关于中医药学及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3]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药类的统称,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中医药文化也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鉴于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民俗学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现有的教材需进一步充实有关民间医学方面的内容,尤其是自疫情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及时更新中医药参与新冠抗疫的材料,进一步做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俗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日用而不知”的重要特性,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效果。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民俗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亟须创新,致使实践育人效果欠佳。《民俗学》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民族民俗精髓,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受疫情影响,目前T大学《民俗学》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翻转互动的形式。以民间文学为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教学中的重要专题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的民俗学研究主要围绕民间文学展开。1950年,“民间文艺”被设定为中国语文系选修课,此举正式确定了民间文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即便当下,民间文学也是诸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专业课程之一。

T大学的《民俗学》课程在“民俗文学”专题中主要介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区别,古代神话、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辨异及特征,计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实践学时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议题,利用教师在讲授学时中介绍的理论和观点,自行收集材料进行成果分享。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果分享很容易流于“关键词检索”+“图片展示”类的模板汇报,难以考据实践学时所带来的教育习得效果,往往是出于完成作业的目的的“规定动作”。不仅如此,民间文学由于其文学的交叉属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歌谣、民间故事、童话或神话等民间文学题材上,更强调对文本结构形态和语篇的分析等文学式的研究。对于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以及传统民俗文化创新转化能力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现实社会和产业前沿问题敏锐度和实践能力不足,实践育人效果欠佳。已有的课程思政内容还是局限在课堂上,离开教学场景能发挥的效用、起到的育人效果还有待评估和判断。

此外,目前的《民俗学》课程中,较为关注以乡村为空间、以过去为时间界限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介绍,对于当下的民俗现状以及民俗的新发展着墨不多。尤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类场域中相关的民俗事项的关注相对较少,易使学生形成对于民俗学的“年代感”“土气”等刻板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教育场域之间缺乏互补与融合。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我国民俗学专业成立至今,其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民俗学的抽象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致使生活与实践教学问题日益突出。”[4]《民俗学》教学受限于学时、考察方式以及外界环境的限制,只能采取理论教授与课堂教学的方式,这无疑增加了將植根于前现代生活的传统民俗文化本真还原与传播的难度,这也是目前民俗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中医类院校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解决策略

作为公共学科,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民俗学有助于认知、了解所处的文化空间,理解各类民俗现象的产生、传承以及发展。《民俗学》课程,秉承学用结合的理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民俗学相关知识,提升民俗素养,还有助于积极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由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民俗学育人效果的提升,根据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改良意见。

一是编写符合院校情况的教材。综观国内民俗学教学的教材情况,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的民俗学教材已经有一套自己完善的结构和体例,便于同学们较为顺利地进入到民俗学的领域中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目前从国家层面也开始在不同领域去引导民俗事项的变革,具体体现为各类民俗的移风易俗情况。比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的清明节,传统的习俗是扫墓凭吊、焚烧纸钱等。春季的特殊气候,野外不当焚烧极易引发山火,同时燃烧产生的浓烟也会增加环境的治理难度。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当地有关部门都会从宣传和执行两个层面推进文明祭扫的程度,促进清明节俗的调整与改易。现有的教材中对于当下民俗的变异性等内容缺少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此外,已有的参考教材往往都是以全、广为着力点,力求全面、广泛地涵盖各项民俗事项,如此编著的好处在于,便于初次接触的同学们可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学科印象,弊端在于缺少特色,教材也无法做到贴合院校实际。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俗学的作用,建议编写符合院校特色的教材,如中医类的院校可以增加一些传统医学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学习材料,具体可以参考国内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就有专门针对医、药、护理、健康等专业编写的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材,切实将教学与教材融合好,发挥育人合力。

二是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利用非遗纪录片进行民俗教学。“世界图像时代”改变了我们叙事的方式,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直观的影像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充分融合,图像、声音、文字的配合直观述说着古老的“立象以尽意”。伴随着视频时代的来临,我们随之步入了知识的普惠时代,视频、图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和习得方式。目前已有大量民俗学内容拍摄成纪录片。建筑民俗方面有《中国古建筑》,饮食民俗方面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岁时节日民俗方面的《佳节》《中国节日》等,其中与民俗学相互缠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内容也有大量的纪录片呈现出来,如中医药文化类的《本草中国》《中医中国》《我们的中医药》、手工类非遗《留住手艺》等。

智媒时代的《民俗学》课程建设也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借用时下便捷的影像传播手段,将教学目标与媒介进行融合。尤其是疫情之下,民俗学的田野实践受到限制,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体验民俗,也是民俗学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以中医药类非遗纪录片《本草中国》为例,采用电影级超清设备拍摄,围绕“感动生命的奥义”,通过富有人文温度的文案、精巧构思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运镜,向我们展示了神秘的中药世界。红花、藏红花、红曲、陈皮等中医药材通过视听语言被鲜活立体地呈现出来,一个个质朴感人的故事让观者留恋沉浸其中,沉浸式观看带领大家进入中医药的殿堂,拉进了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合理引用相关影像视频资料非常有必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改善现有民俗学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课程所授内容有更深刻、更生动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俗学的认识,继而激发学生尊重民俗、自觉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坚定信念。

三是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构建“田野+”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切实发挥民俗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题中之义,尤其是对于活态民俗事项的研究,田野作业法是此类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最主要的方法。以田野作业为依托,借助于便捷的智能媒介,打造“田野+”民俗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民俗学的现代转化相结合。如与在校大学生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依托的“调研类研究性项目”,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为依托的“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以“微电影短视频制作”为依托的非遗类“新媒体制作训练项目”等。具体而言,一是围绕学生民俗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实践调研类研究性项目,重点是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场景,运用民生视角看传媒”的专业视角和立场,进而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民俗的运用能力。二是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结合本土民俗资源,带领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增强学生专业责任感和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围绕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升,实践新媒体传播训练项目。重点引导学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更强的专业能力,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民俗文化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2]文庆,田侃,陆超,王圣鸣.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149-153.

[3]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EB/OL].(2016-08-20)[2023-01-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20/c_1119425802.htm.

[4]沈昕,齐丽媛,钟华君.走向生活——《民俗学概论》教学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5):27-32.

“此研究系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项目号:202107002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民俗学课程改革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