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现实瓶颈及实践路径
2023-07-10马松孙秀玲
马松 孙秀玲
摘要: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崭新的渠道,推动了网络思政育人纵深发展。新媒体对高校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拓展思政教育时空场域、创新和优化思政教育载体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中,需要从统筹大思政格局,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开展“微思政”主动性;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推动校园媒体深度融合,有效解决制约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现实瓶颈。
关键词:新媒体 思政教育功能 应用价值 现实瓶颈 路径创新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守正创新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崭新渠道。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广大青年学生,从小受到网络环境的熏陶,喜欢通过网络媒介发表看法和主张。然而,网络空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世界,传播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加之网络监管难度较大、大学生分辨力和自控力相对较弱,导致在网络多元化信息的狂轰乱炸之下,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基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和难以割舍的“恋网情结”,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教育模式对有效解决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制约瓶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思政教育功能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和“权威化”,在传播中呈现出互动性、平等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也极大拓宽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便捷性。
1.互动性。新媒体的传播与传统媒介单向度的传播方式不同,网民可以在新媒体平台通过留言、回帖、转载、分享等形式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交流互动,并在参与网络活动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可以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关系。而且互动形式也丰富多样,文字、图片、微表情、视频等皆可成为互动交流的方式。这一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双向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
2.平等性。与传统媒体居高临下的姿态相比,新媒体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打破了自上而下、一元对多元的传播等级体系,呈现“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新特征。传播者与受众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人与人之间只是以“网民”的身份隔空交流。这一特点,使受教育者敢于倾诉表达,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3.即时性。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从发出信息到反馈需要一个较长周期,而新媒体传播则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使信息随时随地传播出去,甚至能实现信息传播“零时差”,极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效提升了传播效率。这一特点,有利于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时得到受教育者的关注和回应,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虚拟性。新媒体环境构建了独立于社会现实的虚拟社会,信息交流双方均由文、图、数字、声音等抽象的符号代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成熟,运营新媒体开展“精准思政”将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趋势。
二、高校运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
新媒体基于自身特点和传播优势,对当前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拓展思政教育时空场域、创新优化思政教育载体等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高校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渗透涌入,市场经济逐利本性的催发诱导,多元文化价值借助各类网络媒介交织碰撞、潜滋暗长,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导致青年的理想与激情被一股股涌动的暗流所裹挟并侵蚀,价值观被金钱异化而扭曲,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嚴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因此,高校要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觉抵御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错误思潮的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场域。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其著作《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提出了著名的场域理论,并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认为“场域是实实在在的力量,而不是无关轻重的东西”。可见,“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空间,而是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客观存在。每一个“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场”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关系并能够相互影响。皮埃尔·布迪厄对“场域理论”的论述对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就时空维度而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展开,具有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活动场地。而由于受到授课课时、课堂教学时间、自然天气的影响,全方位、全时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难以得到有效构建。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增强对“场域理论”认知,在重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交往圈”“校园文化活动场”等“场域”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新媒体运营、传播规律的研究,用好校园新媒体“微传播圈”,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场”。
3.有助于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载体,新媒体依托现代技术,注重用户体验而不断迭代升级、优化功能,日益呈现出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现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实现全覆盖,微信、微博、抖音成为大学生智能手机的必备应用,从而为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现实条件。新媒体,看似微小,实则威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将新媒体作为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善于整合校园各类新媒体平台资源,着力构建系统性、多层次、覆盖面广、功能性强大的新媒体矩阵,积极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
三、高校開展新媒体思政育人的现实瓶颈
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新媒体育人工作,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增强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推动校园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1.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研究不深。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行为习惯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时代,“上网、看帖、留言、发帖”这一经典的网民“四步曲”正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集通讯、学习、娱乐、购物、交友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人手必备的工具,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导致当今大学校园“低头族”群体成扩张趋势。庞大的信息流包含的鱼龙混杂的多元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习惯。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力消解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产生的诸多不良影响。现实中,一些教育工作者虽已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学生“手机必备的APP”“经常关注的网络内容”以及“上网时长”等关注不够,且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的漠视,势必会割裂师生共同体联系的纽带,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呈现供给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教育内容的单向传导式输入也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呈现课堂上、活动中抬头率和参与度“双低”态势。事实上,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心情、说说或是短视频,正是大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反映。只有走进网络,关注学生不同形式的微言微语,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受教育者的真情实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情感危机以及实际困难。
2.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新媒体时代,看抖音、刷微博以及从优质微信公众号中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然成为广大师生的生活习惯。在大思政育人格局视野下,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凝聚最大教育合力。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课堂上传递知识、教书育人,也要在课堂之外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发挥思政教育的辐射功能。当前,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之中重技能知识传授而轻思想价值引导,“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于提升。一些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生活的网络表达中存在过于随意宣泄的情绪表达,容易对“向师性”较强、“辨别力”较弱的青年学生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教师基于特殊职业属性,以德立教、以身示教是每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不应受时空所限,必须加强网上、网下的道德自律,为青年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沉浸于不同网络圈层的小我表达、不能将课堂之外的网络生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性和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性,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开展。
3.“两微一抖”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不够。新媒体时代,个人成为传播的主体,人们基于个人意志决定发布内容,信息传播无需经过中间人,话语权日趋回归平民个体。对于“90后”“00后”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更是构成了他们生存其中的先天环境,年轻人自然地浸润于新媒体塑造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中。随着新媒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对校园新媒体建设也愈发重视。当前,刷微博、微信、抖音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每一种新媒体都拥有数量众多的青年粉丝群。为了适应“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高校也建立了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为矩阵的新媒体宣传平台。总体来看,大多数高校偏重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而对官方微博、抖音平台运营重视相对不够,主要表现在更新频次低、发布数量少以及内容原创性不足、创新度不够等方面。在新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人们正在经历从读文时代、读图时代到视频时代的转变。如果不能有效推动“两微一抖”协同并进,促进新媒体之间深入融合,就难以满足青年大学生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需求,势必会将青年推向其它网络媒体,从而削弱高校新媒体的教育影响力。
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纷繁庞杂的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高校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三个层面创新实践路径,不断增强网络新媒体育人实效。
1.统筹大思政格局,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功能。新媒体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是高校守好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对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统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第一,加强顶层设计。要将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并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设、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以及物质保障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第二,加强基层调研。主管新媒体建设领导以及分管部门应定期深入基层、走进师生走访调研,及时发现新媒体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方向、议题、内容等方面把舵定向,在建设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信息化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三,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级、院系级新媒体建设督导评估,及时总结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表彰先进部门和个人,激发新媒体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推动新媒体建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开展微思政主动性。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需要师生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素养,才能取得实效。第一,开展新媒体素养提升教育培训。定期邀请校内外新媒体专家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对师生开展教育培训,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元宇宙理念、数据思维对开展新媒体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把握新媒体深层运营规律、传播特征以及技术应用,引导师生更新思政教育理念,熟练掌握新媒体技能,并主动运用于思政育人工作实践当中,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第二,善用新媒体做好思政育人工作。要依托校园“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关注并定期走访调研学生网络生活动态,为教育对象“精准画像”,对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表征的思想问题要及时回应和加强引导,从而做到“见微知著”并“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思想矛盾于萌芽之中。第三,加强师生新媒体素养考核评估。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技能发展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定期对新媒体培训效果、师生的媒介素养提升状况进行调研评估和量化考核,不断激发新媒体思政育人队伍自我提升的主动性。
3.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推动校园媒体深度融合。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青年学生和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不良影响,高校要树立媒体融合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艺术性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新媒体宣传之中,将互联网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增量。第一,要搭建校园新媒体平台。要加强对校级、院系级新媒体中心的投入,从活动场地、设备器材、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保障,为新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营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第二,要打造新媒体宣传队伍。新媒体平台的创新运营有赖于一批懂技术、会宣传的复合型人才支撑。要积极构建“校级—院系级—班级”自上而下全覆盖的三级网络宣传队伍体系,充分吸纳校园各类“微人才”加入到新媒体宣传队伍中来,并配备新媒体素养扎实、思想政治理论深厚的指导教师加强团队的指导管理,“通过管理、激励和培训一体的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媒体人才。”第三,要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新媒体宣传教育的鲜活素材。新媒体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教育元素,用青年话语、网络话语讲好中国好故事,传递校园好声音,推进校园文化活动“活起来”“动起来”“萌起来”,做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基于青年学生对各类微媒体的不同喜好,要加强“两微一抖”平台宣传教育的协同推进,并根据各类微平台的传播特点做好话语转化、推陈出新,不能重此轻彼或是生搬硬套,在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最后,高校还要树立“大宣传”“大思政”的宣传教育理念,在推动校园新媒体平台内部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将传统的校园报刊、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与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合,实现管理手段、资源队伍、信息内容、技术应用的共融共通,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交融互动、“两微一抖”协同并进的全媒体宣传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传播校园好声音,有效推动高校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纵深开展。
作者马松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孙秀玲系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邓伊楚,张海涛.基于媒介生态观念的高校融媒体建设[J].传媒,2022(22).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