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2023-07-10任素波孔玲刘丰孙建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任素波 孔玲 刘丰 孙建亮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在不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工作是高校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机制。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结合冶金机械专业的发展和时代需求,从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教师育德能力培养及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冶金机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创新设计与实践”(DJ2021007);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传热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2020GJJG530);2021年度燕山大学教改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机械类课程群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2020KCSZ53)

[作者简介] 任素波(1980—),男,河北沙河人,博士,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烧结球团、直接还原新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022-04[收稿日期] 2022-05-24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时任司长吴岩指出,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2]。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上述四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三个“80%”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目标,引导专业教师充分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途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3-5]。

一、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纲要》的指导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需要持续探索的一项工作。当前,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缺乏组织保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法规文件,这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纲要》指出,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關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1]。然而,一些高校对党和国家有关法规文件落实不到位,德育意识不强,缺乏顶层设计,校内规章制度缺失,损害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6-7]。

(二)基层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不健全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即使在目前的“大思政”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工作依然不够健全。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正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益集团的各种诱惑和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些基层教学单位对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认识不足,建设目标不清晰,实施措施缺乏新意,手段老套,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思想现状相隔离,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专业教师育德能力不足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专业课教学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无可替代。然而,一些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误区,育德意识薄弱,无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更不能言传身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新时代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冶金机械专业着力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结合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从育人环境、实施措施、教师培养等方面推进,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融合于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育人实效。

二、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

(一)创建课程思政育人大环境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有力抓手,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把思想育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卓有成效。为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践育人为载体,发挥学科的行业优势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以教工党支部为“中心线”,引领学生党支部“生命线”、带动企业党支部“主航线”的三线联动长效机制[8-10]。

(二)形成德育时空大熔炉

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传承机械学科60余年研发优势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纵横双向”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其中,“纵”是指课程体系教育,即课程思政全覆盖,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新局面;“横”是指创造诸多有利条件,包括本科生进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攻关、举办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与课堂教育形成合力,搭建全链条熔炉式时空教育体系。

三、打造全方位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一)转变观念、破除壁垒,强化教师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学生,但关键在教师。针对冶金机械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但创新创业能力和育德能力不足这一现状,强化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立足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研双优梯队。同时,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有计划地培育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和课程思政名师,形成示范效应[11-13]。

(二)打造团队、汇聚资源,牢铸思政支撑体系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冶金机械专业的深度融合,并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及属性划分模块,打造特色教学团队,成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各类型教学团队共10个。教学团队实行主讲教授负责制,发挥集体力量和人员优势,制订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同时,以教学组为单位,对本科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大幅优化,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推广“三集三提”做法,奠定课程思政建设坚实基础(见图1)。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一)立足学科,打造特色案例

立足冶金机械专业特殊视野,强调科研特色引领,瞄准重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践行科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新工科建设和“金课”理念;发挥学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凝练机械学科课程思政精神内核,传承发扬熔铸“燕大人”骨子里的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和家国情怀,以“燕大人”“燕大事”为着力点,增加课堂温度,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自豪感;将德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二)润物无声,拓展教学时空

切实将新工科和课程思政两大时代命题进行深层次融合,将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學内容交叉融合。在课程思政案例的创新设计中,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问题,切忌“贴标签”,着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植入课程,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无缝衔接。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者有机结合,以现代科技手段为平台,给学生适当增负,拓展课堂边界,通过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促进价值观形成(见图2)。

五、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一)“三线联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在当今高校“大思政”背景下,针对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尚未健全的问题,充分发挥院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新工科,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联合企业党支部,构建“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三线联动的运行机制,为理论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打通壁垒,三位一体,相互联动,相互贯通;提出“一纵一横、双向共行”的课程思政推进方案,构筑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时空大熔炉,与课堂教育形成合力,形成全链条式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新格局。

(二)“团队引领”课程思政实施体系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专业教师育德能力与时代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建立应对新挑战的全方位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将冶金机械学科与信息、材料、环境等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教研梯队;利用团队的人员优势和凝聚力,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牢铸课程思政支撑体系,积极探索院系、党支部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活动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面向教师的课程思政交流机制和平台。

(三)“点线面体”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借助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节点交汇、发展趋向同步这一契机,构建多维度课程思政融合新工科理念的教学新模式。针对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两张皮”问题,精准发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化、资源校本化、融合多元化,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重塑课程教学体系,丰富课程内涵,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度低、协调性弱,以及难以有效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的课程教学现状。

从冶金机械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着手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监控、教学质量、服务保障等方面,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育人的导向,实现人人参与,环环相扣。采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者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拓展课堂边界,按照“点线面体”的路径,从知识点出发,发掘课程价值观主线,创新冶金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4-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EB/OL].(2020-06-06)[2022-04-14].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6/06/content_5517612.htm?trs=1.

[3]张春财,杜宇.本科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初探:以“水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8):144-147.

[4]黄悦华,薛田良.“课程思政”的跨界协同“三全育人”体系探析:基于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的课程思政实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2):1-5.

[5]贺山明,王晓明,廖春发,等.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引入元素探讨[J].高教学刊,2021(9):16-19.

[6]郎佳紅,王兵,程木田,等.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及思政育人的特点分析[J].教育观察,2020,9(33):57-60.

[7]刘君,刘晓,熊开峰.以科研为纽带探索高校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联动共建的有效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255-256.

[8]戴毓军.高校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载体的创新[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1):123-124.

[9]姚立健,金春德,彭何欢,等.农林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3):100-105.

[10]李浩.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究:以应用型经管类专业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49-51.

[11]张倩,李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1(38):22-25.

[12]秦真侠,邵水金,郭春霞,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9):12-15.

[13]双内青.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育人机制构建[J].吕梁学院学报,2021,11(5):60-62.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stem of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REN Su-bo, KONG Ling, LIU Feng, SUN Jian-lia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s an era proposition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lent training.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stem in different majors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goals unde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starting from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under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Key words: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深化实习育人体系培育产业后备人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构建初探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