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审美视域下的走向研究
2023-07-10唐晓烽
【摘 要】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具备民族性与民众性,历经时代洪流而以其兼容性与开放性不断革新。本文在阐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特性与发展现状之前提下,探析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审美走向之艺术市场化与舞蹈多样化、属性特征淡化与民族民间性流失、舞蹈表演创新较少、素质教育融入有限等必然本源,和时代性和传承性、继承性与开放性、渗透性和撞击性等价值本源,并给出其他舞种、现代服饰、现代音乐、科技手段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思路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审美;当代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79—03
传统是对人的行为有所规范性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约束,是由于传统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的或超凡的特质,同时也是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下的丰富沉淀,汇集着民族代表性精神的凝聚力——民族文化认同感!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更是由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艺术风格、一种社会制度的构成,在其代代相传的塑造过程中,又保持了某些特定的文化主题,以及一定精神价值导向,从而形成特定的身体符号语境。在当代体系建设影響下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审美是否还保持着“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根深蒂固地弘扬和传承先人智慧、凝聚先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民族风采的代表性产物,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中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集中价值体现,同时也是文化自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特性与发展现状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特性
1.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现今为止,何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尚未得到学术界统一之界定。一般而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被认为是在长期劳作实践中得来、为特定的民族群体所持有、具备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舞蹈,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将其划入非物质文化保护与表演艺术范畴。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产生或呈现于劳动人民的欢庆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大。
2.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
其一,地理环境差异性。作为某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独有体现,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因生在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东北平原地形地势相对平坦,遂东北大秧歌惯用小碎步且节奏欢快;陕北高原沟壑纵横、黄沙滔天,高抬腿跳跃为陕北民间舞蹈之典型体征;朝鲜族所在地区气候大多呈海洋性湿润气候,朝鲜舞内敛含蓄、身姿婀娜。其二,生活劳作影响性。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从各民族古老农耕、游牧、渔猎等生活劳作中渐次形成,譬如“轮指手花”源自于捕鱼动作,“屈膝掀臀”源自于春米动作,“松肩提臀”源自于骑马动作。日常生活习惯和农事劳作,对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演进至关重要。其三,生活习俗影响性。我国地幅辽阔、多民族共生,且各自的衣饰千差万别极具民族色彩。因每个民族的独有服饰之差异性,致使彰显民族因素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各有千秋,准会礼节、民风习俗等,均彰显于舞蹈动作和配乐中。其四,表演形式多样性。一般而言,民族性的信念、历史、审美均或多或少显露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既拥有中华文明的审美特点与共同体意识,又动作情态迴异、形式多变[1]。譬如,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被细分为百越、苗瑶等多元种类,且每一种均囊括数十种表演形式。其五,仪式性。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最本初之来源为婚丧、播种等活动的需要,且大多适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充当内也情感表达的媒介,后逐渐演化为兼具功能性和娱乐性的舞蹈文化与舞蹈体系。
(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1.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大多数民众与家庭早已满足基本的生存和物质需求,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与获得,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渐次走入大家的视野,使受众大受震撼的同时收获一批批“粉丝”。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以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与真实情感为主线,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同时展示特殊魅力,在相当大程度上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2]。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受众群体仍旧相对狭窄,传播范围和地域依托各民族聚集地及其外围地区。另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属性逐渐褪色(程式化的雕琢、修饰增多)、传承体系青黄不接(年青一代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和现代舞)、高龄艺人丧失传承能力(精通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传承人年龄渐长,但精力、体力、记忆力日渐衰退)。
2.融入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在“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等理念的引领下,综合素养和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旨归之一,遂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被引入素质教育,但一般被列入选修课行列。就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条件而言,大多数高校依托音乐学院或专业原有练习室和设备进行教学,适当增加特定民族民间舞蹈所需小型道具,且质量安全性过关。就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而言,高校大多依托自身所属区域所涉猎的民族民间舞蹈展开,并配以民族性的风格与音乐,总体而言以藏族、维族、蒙族、东北秧歌等为主。
就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而言,高校除开设某一民族或民间舞蹈专业课外,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一般由音乐教师或舞蹈教师兼任。教师所学专业集中于舞蹈专业、体育专业,教学方法亦为惯用的讲解法、示范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走向之本源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走向之必然本源
1.艺术市场化与舞蹈多样化
随交通便捷程度和经济市场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各民族人民对欲望和利益追逐有增无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和演艺亦逐渐受其影响,致使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沦为所谓的“下游模具”,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力量彰显有所减弱。现阶段,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模式化和功能性,一定程度上被现代舞蹈音乐的个性化、即兴表演性裹挟,自身的实际价值与体系特点值得深究与探析。另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底蕴相对深厚,但恰恰是这深厚的历史底蕴不够“接地气”,或者说是某些时候无法与受众搭建强有力的情感桥梁,也无法带来夸张的、强大的视觉冲击。
2.属性特征淡化与民族民间性流失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独有的属性和艺术风格,成为每个民族独属之文化标识,应当借由舞蹈本身的艺术性彰显鲜明的民族性。“经济+文化+社会”价值是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兼而有之的价值体现,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以往民族地区和民间地区重要的文化载体,彰显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地域风情。然而,受西方文化和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尝试嫁接西方舞蹈动作与现代舞蹈风格,逐渐缺失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和渲染力,致使传承与发展的异化。[3]譬如,藏族舞蹈偏爱一些相对夸张的舞蹈动作,将藏族人民阳光、潇洒、勇敢、粗狂的风格传达给受众,但具有梦幻般的艺术境地的西方芭蕾舞相对和谐优雅、快速灵活,若不能找到平衡点强行结合则会得不偿失。
(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走向之价值本源
1.时代性和传承性
对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来说,经济发展的跨越式,为传统民族舞蹈的现代走向造就天然土壤,现代工业文化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诉求产生极大转变,创作理念、舞蹈编排、舞蹈动作不得不与时俱进。依托当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促成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随社会发展而渐次创新,形成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局面,有助于在保留民族性的前提下,传承具有时代特征的舞蹈文化。另有,世界文化交流程度渐次加深,周边民族文化的作用于、彰显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当中,舞蹈文化、舞蹈理念呈现近代升华,以更多元层面上凸显我国突出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2.继承性与开放性
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与表现形式,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由大众创作、大众流传,整体价值和利益绝非个性化所能承载[4]。值得关注的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灵活性与务实性,民族民间舞蹈的身体记忆与艺术表达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在努力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吸纳改进、继承发展。譬如,藏族舞蹈的身体语汇、动作技能、风格韵味都埋藏着深厚的文化信息,浸染和输入了历朝历代的文化认知、审美表达和精神诉求,并在社会大环境的笼罩下,以极其包容的姿态接纳与融合新元素、新形式,扩充藏族舞蹈的发展空间。
3.渗透性和撞击性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走向即民族民间舞蹈和现代舞蹈相互交融,可促进二者的渗透性和撞击性。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可谓是各民族风俗的“活资料”,是风俗习惯和特色、族人感情和愿望的特殊承载体。同样地,现代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当代生活与民众期盼。[5]两者之间差异性和共同点兼备、民族性与现代性互通,加载现代元素演艺传统民族舞蹈,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为更有力量的传承和更为广泛的传播夯实根基。譬如,具备强烈神话色彩的藏族舞蹈,可将优秀传统文化借由现代舞蹈元素和形式进行编排和展示,外延藏族舞蹈的内涵与精神,获得更深层次上凝练和升华。
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当代审美走向之趋势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多元融合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融合。现代舞追求自我和情调自由,恰好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圆、曲、收相得益彰。在舞蹈创作中融合现代舞元素,既显示传统又透露现代气息,如藏族群舞《高原》巧用三维空间法,创设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在舞蹈动作技巧中融合现代舞元素,风格化、艺术化动作被逐渐运用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编舞中,在表达情感中如出一辙,使得传统民族民间舞更加突出思想,焕然有“新民族民间舞”之感。
(二)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服饰配合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服装的造型和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化输出力。民族服饰蕴藏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最直观的造型与最直接呈现,以突出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巩固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借由舞蹈服饰判断角色和表达内容等)。而现代舞的文化属性相对弱化,更为关注表演者自身曲线,对于服装的搭配更加自由和开放。归根究底,舞蹈服饰为舞蹈表演服务,可借鉴现代民族服饰元素,重新设计现有民族民间舞蹈服饰,活用色彩搭配与国际时尚设计元素,使之保留民族特征的同时,更为贴近当代生活与审美,并达成以舞蹈内容为依托强化舞蹈服饰渲染力。如,彝族传统民间舞《火种》服饰不再着重突出传统服饰的多彩性与非季节性,而大量加载火焰图案,舞者在旋转、伸展过程中犹如熊熊烈火,视觉效果拉满,“物质实体+精神再现”融于一场舞蹈。
(三)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与当代音乐交融
《乐记·乐象篇》中提到“乐舞合节,谓之中和”。现在音乐通俗易懂、节奏自由多变,更富有电声与打击乐,必将赋予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簇新之生命力。遂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应当融入具有民族特征和富有感染力的现代音乐,借由多元化舞蹈配乐、现代音乐节奏、年轻化舞蹈气氛的烘托,提升舞蹈的感染力,填充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色彩,为民族艺术赋予时代的气质。如,苗族女子群舞《银项圈》,出其不意之快板儿的加入,动作的速度和力度随音乐节奏动感渐变,既进一步深化标志性符号银项圈,又恰如其分展现苗家女子热情奔放的本色,尤其是女子的呐喊声音实为“点睛之笔”,舞蹈音乐与舞蹈语汇完美糅合,且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配器、音色,把传统音乐进行现代编配,使之富有现代节奏感,给予观众新鲜时尚的视听效果。
四、结语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属于舞蹈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大范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媒介方式、表达方式如何变化,舞蹈始终要回到生活中、要融入民间内,在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民族审美的基础上,深挖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美,将传统舞蹈素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现代舞、当代流行音乐、数字化技术等的有益元素,从其他舞种、当代服饰、当代音乐、当代科技手段等層面融合链接,推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审美的跨越式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符合中国当代文化知识体系,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占据着重要地位,最从而得以实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舞蹈文化活体——透视7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三次勃兴[J].艺术评论,2019(12).
[2]李晓波,黄凯迪.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现代模式”[J].舞蹈,2020(2).
[3]周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元素的融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
[4]李凯.现代舞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19(20).
[5]张妮.浅析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受现代舞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艺术科技,2017(10).
作者简介:唐晓烽,男,汉族,贵州贵阳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贵州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