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10霍艺璇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它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老师都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转变出来,通过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使他们逐渐端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在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中,高校积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取得学生的关注,确保学生能全程参与,积极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文化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33—03
引言
教师要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符合其特点的教育与教学战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体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因此,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中,正确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一、文化素质内涵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文化素质强调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结合,可以理解为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结合。各种媒介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听课、课堂和一些媒介获得文化知识。一个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的人,通常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是形成文化素质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觉的关键。从文化精神的观点看,就是文化知识经过转化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产品,它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并能通过它来表达。它的核心内容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的精神,它具有包容、开放和改革创新的特征,追求的是人格是独立、对社会的责任以及精神的自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他们在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可以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价值观、道德标准、生活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气质之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如下影响。
(一)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中国优秀傳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的交流上。我国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有民间文艺、民间音乐、戏曲曲艺等。其中包括人物、服饰、道具、典故、技巧等方面的丰富和繁复的文化知识。(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与传统的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孔子以“仁”为核心,倡导“孝”为根本道德观,在戏剧中亦有许多体现,既有实践和继承的价值。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学习,可以在感怀、畅想理想、真挚友谊的赞颂中尽情陶冶情操,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内在是精神动力
(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我国以其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所孕育而成,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中华民族文明基因,这也是一个精神家园之所在。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初中国各个地区以及世界不同族群的文明形式、价值观等在不同层次的相互互动和影响,久而久之,不仅让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了解,而且还能增进各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国家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特定的民族生活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体现出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征的认同感和自豪,又能体现出被世界所接受的水平,是连接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创造性和民族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和民族风俗息息相关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中国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社会行为与人生态度得以延续,并由此奠定了我们的精神理想信念。(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创新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永无止境的力量,同时也是人类不断创新的根本和源泉。
(三)丰富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课堂讲授和课本学习为主。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缺乏互动,而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当然,这样的教育方法也导致了学校、家长、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育。因此,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再通过实践,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内在精神。“生活化”、“民间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大学校园,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从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形而下的、具体的文物,而其实质上是一种概念和认知,是形而上的知识。
(四)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信息时代,创新人才是最受重视的,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自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保学生在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在全面深化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重视问题的探究意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他们的基础,使他们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有些学生的自主性还很有限,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为他们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创造力培养打下基础,保证他们能够进行锐意创新和大胆探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其主体性、提高其整体社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主动、自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要求学生积极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别人的尊敬,使他们保持谦逊的态度和行为规范。在谦让和团队精神的引导下,正确认识个体和别人的差异,并逐渐发挥自己的长处,用优秀的人际交往技能来进行社交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另外,老师还要利用現代的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这对于推动我国高校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作用机制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是我国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人才储备基地,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能使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使优秀的外来文化与自身的文化融合。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要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性、认清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自信。
(二)集体主义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培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集体精神。就个体而言,国家、民族都是“公”的范畴。中华文化以“天下为公”为中心。大学生集体主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通过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增强大学生的团结意识,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和公益的积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信念。
(三)人际关系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和中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的生源范围很大,而且他们的种族也很多,他们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他们的信念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大学里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冲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不同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融入到“人”的理念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宽和仁义”视为基本原则,而“仁”“义”“礼”“智”“信”这些观点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四)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
创造性教育就是对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辨证思维模式,在实践中体现出其独特的特色,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大学教育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率先,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和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大学校园里,所有的大学生都是敞开胸怀,不断探索真理。当前,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院校今后的工作重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培育是非常有益的。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思考
改进课程的设置,让大学生更好的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要切实强化现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就是加大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在以往的大学里,人文学科的比重很低,有的大学只有一定的政治课程,而其他的人文文化学科却很少。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使其无法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和关注。要改变现行的课程体系,加大人文文化学科的比例。如果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研究,那就更好了。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以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理论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校纪校规,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校要建立起一套适宜的引导制度系统。该系统是以学校为主导,整合最好的资源,并与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方案,以确保学校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要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以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高校可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开展学术交流、访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传统的文化素质,并改进教师培养方式。第三,高校要更广泛地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工作。在课程建设、图书购买、校园文化活动等领域,应增加资金支持,以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不断全面开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息息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在参与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对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要通过这种文化形式,主动地调整教育节奏和方向,积极地打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壁垒,突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重要要求,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实现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形式的教学,促进大学生对学习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情。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养成,从而推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伟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4(7).
[2]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3]余国政,彭中心.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2).
[4]蒋九愚,闵慧,王才章.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8(32).
[5]杨天宇.中国传统文化元典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笔谈)——《礼记》导读与文化素质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张梦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山东青年,2017(10).
[7]谢中清,熊兵,等.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契合点[A].应对全球化和提高质量的挑战国际学术会议[C].2011.
[8]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作者简介:霍艺璇(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工作相关。